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现代医院》2017,(6):872-874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6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0例。A组患儿按600mg/(k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B组患儿按1 g/(k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C组患儿按2 g/(k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三组患儿均按30 mg/(kg·d)剂量口服阿司匹林,观察三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儿退热时间、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眼结膜充血消退时间及手足硬性水肿消退时间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治疗期间发生心包积液、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并发症、二尖瓣返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愈率为65.0%,B组治愈率为9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84,P>0.05);C组治愈率为95.0%,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25,P<0.05);B组与C组治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0,P>0.05)。结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效果显著,1 g/(kg·d)与2 g/(kg·d)的注射剂量治疗效果优于600 mg/(kg·d),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儿病情适当选择合适剂量治疗。  相似文献   

2.
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47例川崎病患儿病情基本相似,治疗除了丙种球蛋白剂量不同外基本相同,即均联合阿司匹林口服。A组常规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 d;B组超大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 g/kg,单次输注。治疗期间均由专人观察、记录临床疗效。结果B组超大剂量疗法在缩短退热时间和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A组常规剂量疗法(P<0.05)。结论超大剂量疗法对迅速退热及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血浆炎症因子谱的影响,为川崎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21年4月—2022年4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A组加用2 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B组加用1 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两组常规实验室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8(IL-8)]、血管损伤相关炎症因子[前白蛋白(PA)、脂联素(ApN)、抵抗素(RES)、胎球蛋白A (Fetuin-A)]、不良反应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治疗A组、治疗B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退热时间、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皮疹消失时间、结膜充血消失时间、口腔黏膜充血消失时间)方面均短于对照组,治疗A组短于治疗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组患儿TNF-α、hs-CRP、WBC及IL-8指标均降低,且治疗A组、治疗B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PA、RES...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72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采用抗病毒和对症支持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0g/(kg·d),连用2d.观察两组热退时间、头痛和呕吐消失时间、意识精神状态恢复时间、惊厥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并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热退时间、头痛和呕吐消失时间、意识精神状态恢复时间、惊厥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7±2)d比(12±3)d、(3±2)d比(6±2)d、(7±4)d比(11±3)d、(5±3)d比(9±2)d、(13±3)d比(2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7%(33/36)比72.2%(2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一例因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而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够显著改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量效关系,为川崎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04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均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A组给予2g/kg单次静脉滴注;B组给予2g/kg静脉注射,每天1次,共2次;C组给予静脉滴注0.5g/(kg·d),连用4d。比较三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冠状动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血液学检查指标。结果 A组、B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短于C组(P<0.05),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于C组(P<0.05);A组、B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治疗前红细胞(WBC)、血小板(PLT)、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周后A组、B组WBC、PLT、ESR及CRP水平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WBC、PLT、ESR及CRP水平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单次足剂量给药治疗川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增加剂量及延长治疗周期并不能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辅助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应用效果及对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36例,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采用阿司匹林辅助丙种球蛋白治疗)与对照组(68例,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结果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患儿,且前者各症状改善时间、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总治疗时间、血液检验结果均较后者更低,两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实施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显著提升整体治疗效果,缩短患儿症状改善时间,促进患儿恢复,同时,可有效降低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整体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是一种具有较高实际应用价值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早期重症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早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共48例,根据是否使用丙种球蛋白,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静脉滴注甲基泼尼松龙+利巴韦林、机械通气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1 g/kg·d)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心率恢复及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儿治疗48小时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发热缓解、皮疹消退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心率恢复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48小时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以起到免疫调节和免疫替代作用,明显改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其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丙种球蛋白(IVIG)冲击治疗对小儿川崎病冠膜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于2012年2月-2013年7、8月间在我院进行小儿川崎病冠膜损伤治疗的100例患儿的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50例患儿,对全部患儿进行阿司匹林、地塞米松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对治疗组患儿采取1000m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方式,对对照组患儿采取400m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方式,比较和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的皮疹、四肢变化、发热、黏膜充血以及淋巴结肿大的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儿进行阿司匹林、地塞米松治疗的基础上对小儿川崎病冠膜损伤患儿进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可大大缩短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并减轻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基层医院使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4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两组患儿同时给予雾化吸入、吸氧、平喘、抗病毒、糖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疗程10~14 d。观察组患儿入院的第1天给予红霉素,剂量为10 mg/(kg·d),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5 d。对照组患儿给予等剂量的注射用5%葡萄糖液,1次/d,疗程为5 d。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总时间、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及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发生皮疹、呕吐、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好,安全性高,能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丙种球蛋白治疗难治性过敏性紫癜及预防紫癜肾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难治性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预防紫癜肾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难治性过敏性紫癜67例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0.4 g/(kg·d)静脉滴注,连续5d冲击治疗,并随访半年.结果 观察组皮肤紫癜消退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便血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关节肿痛、血管神经性水肿缓解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观察组肾损害发生率为8.6%(3/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4%(11/32)(JP<0.05).结论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明显缓解难治性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并预防紫癜肾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中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川崎病患儿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1例,两组分别应用丙种球蛋白常规剂量和大剂量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中应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可加快患儿的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甲泼尼龙联合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44例、B组45例和C组45例.所有患儿入院后,均采取抗病毒、抗感染、降颅压、退热、补充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A组患儿给予甲泼尼龙2 mg/(kg·d),连续3d;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400 mg/(kg·d),连续5d;C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1000 mg/(kg·d),连续2d.观察三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的情况.结果 B组和C组患儿退热时间、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分别为(4.09±2.01)、(3.54±1.48)d和(3.27±1.74)、(2.35±1.51)d,均显著少于A组的(4.85±2.16)、(3.92±1.6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2周后的脑脊液转阴率和皮肤疱疹愈合时间相当.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增高[93.3%(42/45)、95.6%(43/45)比81.8%(36/44)](P<0.05).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稍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疗效确切,使用丙种球蛋白大剂量冲击治疗时症状改善更迅速,可有效缩短病程,阻止疾病进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联合阿斯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65例川崎病患儿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联合阿斯匹林治疗效果.结果 65例患儿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64例治愈出院,1例并发冠状动脉扩张好转后出院.结论 川崎病患儿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斯匹林治疗,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亦能减轻其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7年1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手足肿胀消失时间、淋巴结消肿时间、结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退烧时间[(2.64±1.12)、(2.56±0.76)、(2.34±1.12)、(3.04±1.24)d]均短于对照组[(3.98±1.42)、(4.36±1.03)、(3.42±1.34)、(4.67±1.6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IgG、CRP及ESR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IgG、CRP及ESR指标[(14.26±0.72)g/L、(15.26±4.61)mg/L、(29.56±11.34)mm/h]优于对照组[(11.78±0.71)g/L、(23.64±7.32)mg/L、(42.67±12.51)mm/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各项免疫细胞指标,缩短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干预效果及临床预后,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 70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无丙种球蛋白组(Ⅰ组)20例,小剂量丙种球蛋白组(Ⅱ组)25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组(Ⅲ组)25例,Ⅰ组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Ⅱ组在Ⅰ组基础上再给予1g/kg的IVIG治疗,Ⅲ组在Ⅰ组基础上再给予2 g/kg的IVIG治疗,治疗前后观察患儿症状改善情况,记录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空腹抽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水平,随访3个月,记录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Ⅱ、Ⅲ组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症状改善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组治疗前血清TNF-α、CRP、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治疗后血清TNF-α、CRP、IL-6明显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治疗后血清TNF-α、CRp、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Ⅰ、Ⅱ、Ⅲ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分别为35%(7/20)、4%(1/25)、4%(1/25),Ⅱ、Ⅲ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崎病的发展、预后可能与血清炎性指标升高有关,丙种球蛋白能够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降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及缩短症状缓解时间,1 g/kg与2g/kg临床疗效相当,建议发病初始给予1g/kg的IVIG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防治川畸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1例川畸病患儿,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观察组27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24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Ⅱ度以上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畀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充血及淋巴结肿大消退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可减轻川崎病症状、缩短病程和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2种不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2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1g/kg的丙种球蛋白实施治疗;治疗组采用2g/kg的丙种球蛋白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的川崎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发热症状控制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2mg/kg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症喘憋性肺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重症喘憋性肺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50例,高剂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2 mg/(kg·d)和人免疫球蛋白1000 mg/( kg·d);低剂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2 mg/(kg·d)和人免疫球蛋白400 mg/(kg·d),两组均治疗5d,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喘憋缓解时间、咳嗽改善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等指标.结果高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8%(49/50),低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4%(4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喘憋缓解时间、退热时间、咳嗽改善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及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与低剂量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症喘憋性肺炎效果基本相似,推荐低剂量人免疫球蛋白[400 mg/(kg·d)]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重症喘憋性肺炎,临床疗效确切,且更加经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激素序贯疗法治疗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宝鸡高新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IVIG无反应型KD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IVIG+甲泼尼龙(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IVIG+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用药后热程和住院时间,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随访期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WBC计数和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WBC计数,PLT计数,血清CRP、ALB、ALT水平均显著改善(均P0.05)。两组患儿用药后热程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激素序贯疗法治疗IVIG无反应型KD患儿,可促进临床症状消失,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利巴韦林治疗疑似病毒感染所致小儿轻度胃肠炎伴无热惊厥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疑似病毒感染所致小儿轻度胃肠炎伴无热惊厥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补液营养支持治疗,微生态制剂改善胃肠道功能,胃黏膜保护剂保护胃肠道功能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利巴韦林10~15 mg/(kg·d)静脉滴注,并根据临床反馈酌情微调用药剂量.比较两组病情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粪便形状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2.27±0.12)d比(3.84±1.70)d],再次惊厥次数少于对照组[(0.07±0.02)次比(0.37±0.07)次],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2.50±0.75)d比(5.64±0.1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与应用利巴韦林有关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利巴韦林治疗疑似病毒感染所致轻度小儿胃肠炎伴无热惊厥的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