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出现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49例临床资料。以连续2次(间隔24 h)血钠135 mmol/L为低钠血症的诊断标准,合并低钠血症的26例为低钠血症组,未合并低钠血症的23例为对照组。对年龄,性别,颈脊髓损伤最高节段、损伤程度,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否合并神经源性休克,平均每日尿量,平均每日液体平衡量,转入危重医学科时血钠水平和血浆白蛋白水平共10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再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计量资料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其最佳临界点。结果单因素分析中,2项指标在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钠血症组患者低钠血症发生前神经源性休克发生率为57.7%(15/26),对照组为26.1%(6/23)(χ~2=6.516,P=0.011);低钠血症组患者平均每日尿量(2225±389)ml,对照组(1936±289)ml(t=2.924,P=0.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这两项因素均为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发生低钠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708、0.996,P=0.004、0.002)。ROC曲线显示平均每日尿量的最佳临界点为2331 ml。结论并发神经源性休克与平均每日尿量2331 ml为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发生低钠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本地区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TCSCI)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TCSC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损伤原因、严重程度(完全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和脊髓损伤水平、血清钠水平、治疗策略及低钠血症持续天数,观察是否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结果 共有54例发生低钠血症,发生率为58.06%。单因素分析显示,低钠血症和非低钠血症患者性别、损伤原因、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损伤平面、ASIA分级、甲强龙冲击、神经源性休克、体温、合并感染、每日尿量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完全性脊髓损伤和神经源性休克是TCSCI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 TCSCI后低钠血症发生率为58.06%,完全性脊髓损伤和神经源性休克是TCSCI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因素,临床应早期监测TCSCI发生后的钠离子水平,以早发现、早期干预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治疗的策略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62例。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取了颅骨牵引术(54例)、术前或术后气管切开术(18例)、呼吸机辅助呼吸(8例)以及手术减压重建颈椎稳定治疗(59例),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均进行了高压氧治疗。结果手术治疗59例者获随访4~60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成功脱机(呼吸机)6例;需要呼吸机辅助生存2例,其中1例术后4个月放弃治疗死亡。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级4例,B级1例,C级4例,D级5例,E级45例。结论充分减压及重建颈椎稳定性是治疗创伤性高位颈脊髓损伤的基本方法,而有效的术前、术后处理也是改善该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78例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ASIA A级和ASIA B级)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是否于受伤后30天内死亡分为早期死亡组和早期存活组。分析患者年龄、损伤节段、损伤至入院时间、减压内固定手术、损伤至手术时间、神经源性休克、中枢性高热、低钠血症、血白蛋白、血淋巴细胞百分比、气管切开、肺部感染12项指标。结果死亡组高损伤节段(C1-C4)患者比例(8/9)高于存活组(49/69)(χ^2=18.086,P=0.000),死亡组受伤至手术时间(1-12 d,中位数2 d)少于存活组(1-39 d,中位数3 d)(Z=-2.664,P=0.008),死亡组出现神经源性休克比例(4/9)高于存活组(6/69)(χ^2=12.392,P=0.000),死亡组出现低钠血症比例(4/9)高于存活组(19/69)(χ^2=4.526,P=0.033),死亡组入院时血淋巴细胞百分比(11.84±5.80)%低于存活组(19.17±16.64)%(t=-4.006,P=0.000),死亡组气管切开患者比例(7/9)高于存活组(10/69)(χ^2=29.749,P=0.000),死亡组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比例(8/9)高于存活组(15/69)(χ^2=17.266,P=0.000)。结论影响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患者损伤节段高(C1-C4)、并发神经源性休克、肺部感染、行气管切开术可能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讨颈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丝蛋白与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234例颈部脊髓损伤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根据颈髓损伤ASIA分级标准,将患者分成五组,即A组(完全性损伤,n=33),B组(不完全性损伤,n=31),C组(不完全性损伤,n=28),D组(不完全性损伤,n=53)和E组(正常,n=89)。比较不同ASIA功能分级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并应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神经丝蛋白与ASIA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五组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组、C组、D组和E组,B组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明显高于C组、D组和E组(P<0.05),C组患者神经丝蛋白水平明显高于D组和E组,且D组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明显高于E组(P<0.05);血清神经丝蛋白与脊髓损伤ASIA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927, P<0.001)。结论 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与ASIA功能分级呈负相关,颈部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确认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CSCI)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 构建分类与回归树(CART)模型以指导气管切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收治的498例TCSCI患者资料, 男403例, 女86例;年龄(50.2±13.6)岁。其中气管切开69例, 未行气管切开420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致伤原因、神经损伤平面(NLI)、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胸部损伤、既往肺部疾病、既往基础疾病、手术入路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行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 并在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预测气管切开的CART。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50岁(OR=4.744, 95%CI: 1.802~12.493,P=0.002)、NLI在C4及以上(OR=23.662, 95%CI: 8.449~66.268,P<0.001)、ASIA分级A级(OR=40.007, 95%CI: 12.992~123.193,P<0.001)及ISS>16分(OR=10....  相似文献   

7.
李青  郑昆 《中国骨伤》2006,19(11):677-678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21例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患者,男17例,女4例;年龄15~47岁,平均25岁。损伤部位胸脊髓15例,腰脊髓5例,颈脊髓1例。术前ASIA分级A级8例,B级5例,C级6例,D级2例。6例伤口内有异物存留。21例均行急诊手术清创,根据损伤具体情况,行椎管探查、血肿清除、异物取出术。结果术后死亡1例(占4.8%),椎管感染1例(占4.8%),发生脑脊液漏2例(占9.5%)。1例术后脊髓损伤程度加重,2例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ASIA分级A级9例,B级4例,C级5例,D级2例,E级1例。结论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需在充分地术前准备下急诊手术治疗,术前应了解是否有异物存留,手术探查可以减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创伤指数与创伤性脊柱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验证其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纳入创伤性脊柱损伤患者168例,在入院时进行创伤指数评分,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患者脊髓损伤程度,并随访6个月,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创伤指数与ASIA分级的关系,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创伤指数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68例创伤性脊柱损伤患者创伤指数与ASIA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68,P0.01);完成随访157例(93.5%),创伤指数预测患者死亡的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76.1%、最佳截点为25分(P0.01);与低分组(25分)比较,高分组(≥25分)的ASIA分级更低,死亡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创伤性脊柱损伤患者的创伤指数评分与脊髓损伤程度相关,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王鹤  胡勇 《中国骨伤》2012,25(4):306-309
目的 :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严重创伤导致急性颈脊髓损伤伴高位截瘫并发低钠血症患者57例,男46例,女11例;年龄26~69岁,平均39.5岁;颈椎骨折或脱位55例,无骨折或脱位型脊髓损伤2例;完全性损伤28例,不完全性损伤29例。神经功能损害按ASIA分级:A级28例,B级25例,C级4例。每日监测心率、血压、尿量、血钠,诊断低钠血症后即开始静脉补液、补钠,每隔2 d检测尿钠、血浆渗透压、尿渗透压,根据监测结果及治疗反应判断低钠原因是由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还是由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引起,前者继续静脉补液、补钠,后者严格限水同时静脉补钠直至低钠纠正。对治疗前后血钠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7例中诊断CSWS者42例,SIADH者15例。治疗3周后所有患者的心率、血钠、血渗透压有明显回升(P<0.01),血压、尿渗透压升高,尿钠减少(均P<0.05),尿量未见明显减少(P>0.05)。出院时与治疗3周比较,心率、血浆渗透压、尿渗透压进一步回升,尿量减少,尿钠进一步减少(P<0.05),血压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急性颈脊髓损伤后并发低钠血症受多因素影响,发病机制主要为脑性盐耗综合征(SCWS)及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治疗时应注意鉴别,根据不同病因采取补液或限液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选择自2013-01—2015-05诊治的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81例,入院后随机分为2组,A组40例入院后根据体重(以kg为单位)每日需钠量立即给予1/3~1/2量口服补钠,发现低钠血症后给予静脉补钠,以30 ml/h的速度静脉滴注,并根据尿量限制液体入量。B组41例入院后不口服补钠,在发现低钠血症后再行静脉补钠。结果 42例(51.9%)发生低钠血症,其中A组15例(37.5%),B组27例(65.9%);A组低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0,P=0.011)。发生低钠血症时间距伤后3~15 d,平均9 d;低钠血症持续时间11~25 d,平均18 d。A组意识障碍发生率(χ2=4.419,P=0.036)、血氧饱和度降低发生率(χ2=4.125,P=0.042)、非心源性肺水肿水泡痰发生率(χ2=5.239,P=0.022)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可并发严重低钠血症,在颈髓损伤后早期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早期发现及时纠正低钠血症对于改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儿童无放射学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SCIWORA)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针对我院收治的11例SCIWORA患儿,通过临床表现和MRI检查来分析儿童SCIWORA的不同节段、类型、ASIA分级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患儿在接受综合治疗后,8例水肿型患儿中6例完全恢复,其余2例ASIA分级得到改善,3例脊髓挫伤及出血者恢复较差;颈髓不完全损伤患儿预后良好,2例胸髓完全性损伤患儿的神经症状改善有限.结论 MRI检查是SCIWORA患儿的首选检查方法,脊髓水肿局限者预后好,出血挫伤者预后差,脊髓完全性损伤的预后较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差,胸髓损伤的预后较颈髓损伤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伴截瘫患者手术后神经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9年4月本中心收治的45例胸椎结核伴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17~80岁,平均(57.33±15.12)岁。术前脊髓损伤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American Spinal Injuy Association, ASIA)A级1例,B级30例,C级4例,D级10。所有患者均行胸椎后路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8~48个月,平均(31.80±8.12)个月。至末次随访时,23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complete recovery, CR),22例神经功能未完全恢复(incomplete recovery, IR)。单项因素比较表明:CR组年龄显著小于IR组(P0.05),CR组术前瘫痪时间显著短于IR组(P0.05),CR组术前ASIA分级轻于IR组(P0.05),CR组影像学脊髓压迫程度显著轻于IR组(P0.05)。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神经功能不完全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高龄(OR=1.262,P=0.009)、术前瘫痪时间长(OR=1.122,P=0.014)、ASIA分级重(OR=11.494, P=0.010)、术前脊髓压迫程度重(OR=14.087,P=0.038)。[结论]影响胸椎结核伴截瘫患者术后截瘫恢复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瘫痪时间长、术前ASIA分级低、影像学脊髓压迫程度重、耐药结核。尽早手术、充分减压、矫正后凸畸形、基于药敏试验的个体化化疗对截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颈前路术后致脊髓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相关因素、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月行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致脊髓硬膜外血肿4例(脊髓型颈椎病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全身麻醉下行颈前路血肿探查清除术,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1例于血肿探查清除术后10 d死亡。末次随访时,2例患者ASIA分级由B级恢复至E级,1例患者ASIA分级由A级恢复至D级。[结论]颈前路手术后致硬膜外血肿的相关因素主要为患者既往有凝血功能异常、术中止血不彻底、后纵韧带切除、术后引流异常等。  相似文献   

14.
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启明  陈其昕 《中国骨伤》2016,29(3):242-247
目的 :探讨影响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非手术治疗的12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38例;平均年龄(52.37±13.27)岁(18~83岁)。选择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至治疗时间、脊髓损伤ASIA分级、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椎间盘突出节段、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12个可能对非手术治疗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椎间盘突出节段及脊髓损伤ASIA分级均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均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按照其作用强度,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依次为: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脊髓损伤ASIA分级(P均0.05)。结论 :影响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是MRI脊髓损伤类型及范围,同时与有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程度及脊髓损伤ASIA分级相关。对于选择非手术治疗需谨慎,仅适用MRI检查提示脊髓信号无改变或水肿程度轻且范围局限者,其余则建议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评价颈前路钢板联合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治疗下颈椎创伤性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下颈椎创伤性滑脱采用颈前路钢板联合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融合情况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前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C级15例,D级7例。结果随访6~18个月,手术节段稳定,术后4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D级6例,E级16例。结论颈前路钢板联合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治疗下颈椎创伤性滑脱,能够重建颈椎生理弯曲,有效维持椎间高度,获得即刻稳定,椎间植骨融合可靠,是治疗下颈椎创伤性滑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颈髓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措施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生物医学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收集由建库至2018年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值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用漏斗图来判定发表偏倚。结果 :经过文献筛选共纳入16篇文献,累计颈髓损伤患者9697例,气管切开率为18.3%(1773/9697)。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颈髓损伤患者中,男性[OR=1.29,95%CI(1.12,1.49),P=0.0004]、ASIA A级[OR=7.79,95%CI(5.28,11.50),P0.00001]、ASIA B级[OR=1.15,95%CI(1.13,2.02),P=0.005]、ASIA C级[OR=0.28,95%CI(0.20,0.41),P0.00001]、ASIA D级[OR=0.04,95%CI(0.02,0.09),P0.00001]、神经损伤水平(高位颈髓损伤)[OR=2.36,95%CI(1.51,3.68),P=0.0002]、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MD=8.97,95%CI(8.11,9.82),P0.00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OR=6.03,95%CI(2.19,16.61),P=0.0005]、合并胸部损伤[OR=1.78,95%CI(1.55,2.04),P0.00001]、呼吸系统并发症[OR=5.97,95%CI(4.03,8.86),P0.00001]因素与气管切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患者年龄、高龄、合并脑损伤、吸烟史、车祸伤机制和跌落伤机制与气管切开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当前证据表明,男性、ASIA分级A级或B级、神经损伤水平(高位颈髓损伤)、ISS、GCS≤8、合并胸部损伤、呼吸系统并发症是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ASIA分级C级或D级是其保护性因素,应根据这些因素指导颈髓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后外科干预的时机。方法将53例颈脊髓损伤,按伤后手术时间分24h内手术组(A组)、25~72h组(B组)、3~7d组(C组)、8~14d组(D组);按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分脊髓严重损伤组、脊髓损伤组,通过ASI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结果各组术后ASIA评分均增高,A组最高,B组在术后1、3个月ASIA评分高于C组,但末次随访两组无差异。脊髓严重损伤组ASIA评分均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结论颈脊髓损伤患者入院后,应充分评估病情,对颈髓不完全损伤者宜3d内手术,24h内手术更好;如为脊髓严重损伤者,宜在7d左右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急性颈脊髓损伤并不全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颈脊髓损伤患者均急诊行颈椎前路手术,对损伤节段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和固定;术后予营养神经、高压氧等综合治疗。结果 4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ASIA分级:B级8例恢复至C级2例、D级4例,2例无恢复;C级23例恢复至D级5例、E级18例;D级14例均恢复至E级。2例术后3 d出现坠积性肺炎,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颈脊髓损伤早期手术减压融合和固定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患者62例前瞻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设计,对影响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案,在不干涉临床治疗方案前提下,采集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资料,纳入标准定为:急性脊髓损伤(受伤时间在1周以内),男女不限,年龄限定在18~65岁,根据临床查体结合MRI或CT检查证实为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2000年修订)的A级(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下不存在任何运动和感觉功能)或者B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下不存在运动功能,但存在感觉功能).所有入选病例均获随访,并分别在受伤入院当时及第1次评估后1、3、6个月采用ASIA分级标准、功能独立性评测(FIM)评价脊髓损伤及恢复情况,分析影响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共入选62例患者,男性60例,女性2例;年龄18~41岁,平均24岁;A级损伤29例,B级损伤33例.A级损伤中,手术减压患者(手术组)和非手术减压患者(非手术组)的感觉、运动ASIA评分及FIM评分比值在术后各时间点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级损伤中,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在手术前后感觉、运动ASIA评分、FIM评分的比值在各个时间点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组患者中,减压手术在伤后8 h以内(≤8 h)进行者,术前和术后感觉、运动ASIA评分、FIM评分比值与在伤后8 h以外(>8 h)进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级损伤,手术减压时间点的选择对损伤的脊髓功能恢复影响差别不大,考虑到护理的方便和维持脊柱稳定性的要求,可以选择减压内固定手术;对于B级损伤,应该尽早进行减压手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损伤脊髓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创伤性瘫痪患者围手术期腹胀的临床相关因素,为其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必要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6-2011-06在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92例颈髓损伤致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入选对象出现的一般情况、神经损害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的ASIA分级)、围手术期腹胀发生情况(结合主观感受、腹部平片、进食情况、腹部叩诊等指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镇痛泵使用情况等内容,对结果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92例患者中有65%(60/92)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症状,其中,高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高、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长、术后使用镇痛泵时间超过24 h等为围手术期出现腹胀的危险因素。结论颈椎创伤性瘫痪患者围手术期出现腹胀的发生率高,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重点患者需要进行及时的针对性救治,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