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差,手术后复发高,素有"癌中之王"之称.中医的古文献中没有"原发性肝癌"这一病名,但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原发性肝癌的认识源远流长,散见于中医古医籍中的不同病种并属于相应范畴,如"肥气"、"息贲"、"症瘕"、"伏梁"、"黄疸""积聚"、"鼓胀"、"癥癖"、"癖黄"、"痞气"、"痞满"、"脾积"、"肝壅"、"肝积"等[1-3].  相似文献   

2.
从"金"的本义谈五行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本义的研究发现"五行理论"中木、火、土、金、水分别是指"系统物质转换机制"、"系统能量属性"、"系统物质结构"、"系统生命程序"和"系统物质流动",五行内涵是中医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为中医学走向实证研究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乐"与"道"、"乐"与"仁"的关系表达了先秦儒道两家乐论的两种不同路径和态势,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哲学的理论品格.早期道家以"道"为本体,"乐"是近乎"道"的"大音"、"天乐".老子以"虚静"的方式把握"大音";庄子"天乐"的把握,在于"心斋"的建立和"至人"这一理想人格的构建.早期儒家的"仁"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仁"是各种道德品性的精神基础,被升华为一种世界观,一种精神境界;以"养心""尽心"来完善主体道德人格的建构,孟子在"仁政"的基础上提出"仁声",并将"仁声"扩展到"与民同乐",实现政治伦理和艺术感化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浅谈灵芝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先梅  张峰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3):4571-4572
民间传说灵芝是一种著名的药用真菌,自古以来,就被认为能"扶正固本"、"滋补强身"。灵芝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被誉为"瑞草"、"不死草"、"仙药"。科学家通过20多年的努力,证明了灵芝在抗肿瘤、保肝解毒、心血管系统疾病、抗衰老抗神经衰弱治疗高血压、治疗糖尿病等方面都具有很"灵"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比"有效成分研究"深入和复杂,有必要就其复杂性做专门探究。一是"药效"的复杂性与定位。应以"证"论效不是以"病"论效;要以"人"验效不能以"鼠"验效;要统揽"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二是"药效载体"的复杂性与定位。方剂的整体功效以方剂的秩序和结构为载体;中药的药效载体具有层次性;中药在煎煮和代谢过程中有变化和产物。三是"药效载体"与"药效"之间的非特异关系。包括有效与无效的非特异性;双向或多向作用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产生的非特异性;机体对药效的转化是更深的非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无神论内涵是:道是一个高于"天"、"帝"的范畴,它降低了"鬼神"的作用,是不彻底的无神论。《老子》的无神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哲学层次上动摇了西周以来的"天"、"帝"占主宰地位的思想,是春秋以来思想认识史上的一次突破性飞跃,促进了中医学从"巫医一体"中分化出来,为中医唯物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历代医家有关人体肝、脾的解剖和功能相关论述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结合现代医学对肝、脾等内脏器官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对中医"脏腑肝"、"脏腑脾"和西医"解剖肝"、"解剖脾"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认为:中医"脏腑肝"所对应的实体是西医"解剖脾"及其以"解剖脾"为代表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而中医"脏腑脾"所对应的实体则是西医"解剖肝"及其以"解剖肝"为代表的大小消化腺.并且认为,在中西医交流中,将中医"脏腑脾"翻译为"Liver",而将中医"脏腑肝"翻译为"Spleen"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讨张仲景"顾胃存津"、"四季脾旺不受邪"、"实脾"等顾护脾胃的思想,为临床用药及养生提供借鉴.运用"顾护脾胃"养生法,建立"治已病"更要"治未病"的养生预防观念,从而达到中医阴阳平衡的最高境界--养生长寿,及<伤寒论>中"保身长命,以养其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胡葵花 《广州医药》2014,45(1):75-77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老年糖尿病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以117名男性老年糖尿病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锻炼组老年糖尿病人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及"总分"上的得分低于不锻炼组;中等运动量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总分"上的得分低于小运动量组。结论体育锻炼能对老年糖尿病人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中等运动量更有益于老年糖尿病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泄法"是温病重要治法之一,属祛邪法范畴.笔者发现温病学教材及相关文献对"泄法"内涵及名称有诸多解释,较为混乱,界定不明确,如有"透泄"、"渗泄"、"开泄"、"苦泄"、"清泄"、"辛开苦泄"、"分消走泄"、"走泄"、"酸泄"等等.常使初学者甚感迷茫,难以掌握,故对温病泄法含义及类型的探讨有一定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就此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时"气上"、"气逆"的含义、"气上逆"与"气横逆"是否可以同时发生、"怒则气上"与"怒则气逆"何者能够完全或较好地概括"怒"的致病效应等进行了探析.认为"怒则气逆"可以很好地概括"怒"的致病效应.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中国的医学教育经历了重大的变革:由"学医发财"到"研用并重"的教育宗旨之转变,体现了医学教育根本的回归;由"医术至上"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之改观,教育模式由"过重理论"到"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之变革,是医学教育方法的探索;由"照搬照抄"到"民族本土化"的教育实践之革新,是医学教育囊括万象的体现。本文鉴于民国时期医学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在当今条件下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二是坚持全面发展与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三是坚持借鉴国外与本土化处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认为"阿是"为吴语者,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台湾针家郭家梁。其后李锄等指出,阿是乃吴地方言之常用问语。"阿是"即"可是"。吴语是汉语中一支重要古老的方言,晋唐之前,即有记载。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关于阿是穴的记载,则为吴语"阿是"的最早文字记载。首先将"阿是穴"作为腧穴分类之一为《针灸述要》。"阿是之法"为医者取穴之法,而"阿是穴"则系使用"阿是之法"所取得的穴位,两者有因果关系。"阿是之法"即《内经》中"以痛为腧"及"按之快然"两种取穴法,并非一种独特的取穴方法。不可随心所欲地提出诸如"反阿是穴"之类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重新审视"解毒中药"的性味.方法 从中药典籍"解毒中药"的性味研究入手,采用分析论证法. 结果 证实了"解毒中药"的性味不仅只限于性寒凉的药物,还有"以毒攻毒"、"甘味"、"苦味"、"其他"性味的解毒药.结论 全面认识"解毒中药"的性味,对准确理解解毒中药的功效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导报》2014,(10):13-13
1.文章中不写出病人姓名,可采用"患者"、"例1"等非特定代词。某些特定领域(如放射医学)的特定情况,可按国际惯例用专指性符号代表某一特定病例。"患者"和"病人"通用,本刊统一使用"患者"。2.病案号、门诊号、病理切片号、X线片号、尸检号等涉及具体病人的号码一律省略。3.烧伤、冻伤、心功能、传导阻滞等病变程度的度数用罗马数字和"度"字表示,不用表示平面角度的符号"°"。例如:Ⅲ度烧伤,不能写成"Ⅲ°烧伤"。4.用"0"表示手术缝线的号数,可写成"3-0"、"4-0",不宜写成"000"、"00000"或"3个0"、"4个0"。5.正文内应尽量少用括号。例如:显效(80%)、有效(10%)、无效(10%),最好写成:显效占80%,有效占10%,无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为现代医学疾病概念,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无确切的同义病症,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据其发病规律及临床表现,可归属"湿温"、"温疫"、"胁痛"、"黄疸"、"湿阻"、"积聚"、"虚劳"等范畴.  相似文献   

17.
从字源头、训诂学和语义学等方面,分析"脏"、"腑"、"象"、"肾"、"膀胱"、"蛰"、"精"、"作"、"强"、"伎"、"巧"、"州"、"都"等与肾藏象关系较密切的文字,阐明肾藏象发生的文字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医院构建人才品牌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医院人才管理必须坚持"大卫生"人才观,树立"人才主权"和"赢家通吃"的理念,"社会人才"的理念,建立"释能"型用人机制、防止人才"退化"的理念,建立全面"接班人"计划.在科学人才观的指导下.近年来,烟台毓璜顶医院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使用、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1.疾病的概述特纳综合征,又称先天性卵巢不发育.本病的别名繁多,染色体核型多为45,X O,曾被称为"45,X综合征"、"Albright氏Ⅱ型综合征"、"X O综合征"、"生殖腺侏儒"、"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及"Turne-Varvy二氏综合征".  相似文献   

20.
"穷人经济学"的居住权的实质,就是关于住房的制度安排,能否取得利益表达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基于"居住权是基本人权"和"居住权又是穷人的生存权"的命题,必须解决好穷人的居住的生存问题.既不"经济"又不"适用"的经济适用房并不具备"穷人经济学"应有的道德关怀,应着力构建真正适合于并服务于穷人的廉租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