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袁志  马平  胡蕴玉  罗卓荆  金格勒  吕荣  李丹  王军 《医学争鸣》2001,22(11):1014-1019
目的:探讨新型重组异种骨-复合rhBMP2的异种骨(rhBMP2/BCB)移值及其与带血循骨膜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基因重组人BMP2(rhBMP2)与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复合,制成rhBMP2/BCB,并采用桡骨干1.5cm缺损动物模型,通过线,生物力学,骨密度,组织学等检测手段,对单纯rhBMP/2BCB移植方法及其与带血循骨膜联合移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单纯rhBNP2/BCB移植,可在16wk使节段性骨缺损基本修复,其机制与过程与重组合异种相似;(2)rhBMP2/BCB与带血循骨联合移植,双用8wk即可修复骨损损,其修复机制与骨膜联合移植,仅用8wk即可修复骨缺损,其修复机制与骨折修复相仿,包括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两种机制,结论:上述二种方法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以rhBMP2/BCB与带血循骨膜联合移植较为理想,该方法同时具有良好的骨生成,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小仲 《医学争鸣》1999,20(12):1096
目的:探讨复合基因重组人BMP2的异种骨(rhBMP2/BCB)移植及其与骨膜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rhBMP2与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复合,制成rhBMP2/BCB;并采用兔桡骨干1.5 cm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生物力学、骨密度、组织学等检测手段,比较单纯rhBMP2/BCB移植、rhBMP2/BCB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及rhBMP2/BCB与游离骨膜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结果:(1)单纯rhBMP2/BCB移植,可在16 wk使节段性骨缺损基本修复,其修复机制与过程和重组异种骨相似;(2)rhBMP2/BCB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8 wk即可修复骨缺损,其修复机制与骨折修复相仿,包括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两种机制;(3)rhBMP2/BCB与游离骨膜联合移植,在骨缺损修复早期(≤12 wk),其成骨速度及成骨质与量均优于单纯rhBMP2/BCB移植,约在12 wk使骨缺损基本修复.结论:上述3种方法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以rhBMP2/BCB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较为理想.该方法同时具有良好的骨生成、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 (王小仲)  相似文献   

3.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和珊瑚复合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 2 ( rh BMP- 2 ) /珊瑚复合人工骨的骨诱导活性和骨修复能力。  方法 :rh BMP- 2和珊瑚以一定的方式复合后 ,植入小鼠股部肌袋和兔颅骨标准大小缺损 ,以单纯珊瑚植入作对照。术后不同时间取材 ,通过组织学方法检测其骨诱导活性和骨修复能力。 结果 :复合人工骨植入小鼠肌袋 1周诱导软骨形成 ;3周形成编织骨 ;6周形成含骨髓的板层骨 ,同时珊瑚被部分降解吸收 ;复合人工骨植入兔颅骨缺损后 ,以引导成骨和诱导成骨双重机理完成骨修复过程。术后 12周 ,植入物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 ,其骨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珊瑚。  结论 :此复合人工骨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活性 ,骨修复能力较强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型生物性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超在测定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成骨诱导活性的意义,为BMP成骨诱导活性的测定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将自行提取的牛BMP(bBP)分别经环氧乙烷熏蒸消毒和10000Gyγ-射线照射消毒后埋入小鼠右、左后腿肌袋内,于术后3,5,7,14,21和28d行B超、X射线照相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B超3,5和7d与对照组相同,均为正常组织回声,14,21和28d有软骨和骨组织回声,在此时间段内随时间延长回声增强。X射线照相3,5,7和14d无骨组织影像,21,28d有明显的新生骨征象。组织形态学观察3,5,7d有大量间充质细胞在BMP植入部位聚集,并诱导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软骨细胞,14d有新生软骨和新生骨组织形成,21,28d可见大量的新生的成熟骨组织。环氧乙烷熏蒸和10000Gy γ-射线照射消毒的bBMP均有很强的成骨诱导活性。结论 B超、X射线照射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一致性,证明B超作为一种新的BMP成骨诱导活性的检测手段是切实可行的。γ-射线照射消毒BMP更方便、更安全。  相似文献   

5.
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系列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Yuan Z  Hu YY  Sun L  Liu J  Lei W  Wang YQ  Sun YQ  Xia JL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128-132
目的:研制和开发能I期植骨、有效修复污染性或感染性骨缺损的植骨材料。方法:在重组合异种骨(RBX)的基础上,结合抗生素局部缓释技术,研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RBX),并通过小鼠股部肌袋模型检测其诱导成骨活性和抗生素释放特性;将其I期植入细菌污染的犬桡骨骨缺损和已感染的兔胫骨骨缺损中,通过放射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测手段,评价其对污染性或感染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以及对骨髓炎的防治作用。结果:(1)ARBX既保持高效诱导成骨活性,又有较好的抗生素缓释作用,在局部可维持长达30d的有效抗菌浓度,因此具有显著增强的抗感染能力;(2)ARBX在彻底清创基础上,可I期植骨修复细菌污染的犬桡骨骨缺损,并有效预防骨髓炎发生;(3)在彻底病灶清除前提下,ARBX可I期植骨修复已感染的兔胫骨骨缺损,并能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结论:ARBX具有高效诱导成骨活性和强力抗感染能力,能I期植骨修复污染或感染的骨缺损,并可有效防治骨髓炎。为ARBX应用临床,解决污染或感染骨缺损治疗上的难题,提供较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验证从牛皮质骨中提取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探讨煅桡骨(SB)作为某载体对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1)将bBMP植入16只balb/c小鼠肌袋内,每周宰杀4只行细胞学检查,连续4周,(2)16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造成双侧桡骨1cm缺损,分别植入bBMP-SB和SB进行自身对照,分批宰杀后行X-线照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植入肌袋内的bBMP术后一周即可诱导软骨细胞形成,2周时可见编织骨,4周时可见小梁骨及骨髓成形,而骨缺损实验中,bBMP-SB组在软骨诱导,小梁骨的形成数量,骨折愈合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SB组,结论:(1)bBMP有强大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2)bBMP-SB复合骨可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复合材料在关节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为内源性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用兔作为实验动物造成双侧股骨髁间窝全层软骨缺损,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rhBMP2/PVP组、bFGF/PVP组、rhBMP2/bFGF/PVP组、PVP组)进行缺损修复,光镜及电镜下观察修复效果。结果术后8周rhBMP2/bFGF/PVP组软骨缺损已基本修复,12周时软骨修复更加光滑、完整。其余组软骨缺损修复效果不如rhBMP2/bFGF/PVP组。结论BMP具有诱导形成软骨的活性,与bFGF的复合物能增强软骨细胞增生,较单独应用BMP效果好,是生物学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8.
rhBMP-2在体内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及碱性磷酸酶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rhBMP-2在诱导成骨中CollagenI,II及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进行研究,方法:将含rhBMP-20.5mg的松质骨载体植入55只BALB/c小鼠的右侧股部股袋内,分别术后3-21d共8个时间点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新生骨组织中的I,II型胶原进行检测,对ALP活性进行定量分析,观察rhBMP-2在诱导成骨中CollagenI,II及ALP的表达情况,结果:(1)II型胶原的出现是和成软骨,软骨细胞的出现相伴随的,但是,肥大,变性的软骨细胞并不表达II型胶原,(2)作为成骨细胞成熟标志物的I型胶原,ALP在软骨形成期即有表达,但是随着成骨细胞的出现,骨组织的形成I型胶原仍表现为高表达,而ALP的表达则呈下降趋势,结论:在诱导成骨中rhBMP-2促进了CollagenI,IIey ALP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以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ICPC)/纤维蛋白胶(FS)共同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在小鼠体内异位成骨的能力,探讨其作为注射性骨替代物的可行性. 方法:在小鼠肌袋随机注射或植入ICPC/FS/bBMP复合物、ICPC/FS复合物和单纯bBMP材料,术后2 wk, 4 wk取材,通过碱性磷酸酶测定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其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并对术后4 wk时新生骨进行定量测定和统计学比较. 结果:ALP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ICPC/FS/bBMP复合物有较多新骨形成,单纯bBMP诱导出少量骨,ICPC/FS复合物未见新生骨,诱导骨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可注射性ICPC/FS/BMP复合物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ICPC/FS是BMP的良好注射性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大肠杆菌表达的hBMP2在小鼠体内进行剂量依赖性研究,并观察其在大鼠和家兔体内异位诱导成骨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大鼠、家兔股部肌袋植入rhBMP21.5和3.0mg,植入后1、2、4周取材观察成骨情况;小鼠股部肌袋植入100~1000μg的rhBMP2,植入后1、2、3周取材,行组织学检查,成骨量分析,碱性磷酸酶和钙含量测定。结果大鼠植入1.5mgrhBMP2植入2周、家兔3.0mgrhBMP2植入4周表现为高效成骨活性。rhBMP2小鼠体内诱导成骨实验表现为成骨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含量显著的剂量依赖性。结论原核表达的hBMP在小鼠、大鼠和家兔体内有高效的诱导成骨活性,小鼠体内实验rhBMP2表现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徐虎  李明全  胡蕴玉 《医学争鸣》2003,24(9):813-815
目的:探讨在重组合异种骨(RBX)移植局部白细胞介素—8(IL-8)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规律.方法:将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hBMP2)复合于牛松质骨中制成RBX并植入小鼠股部肌肉内,于术后4,7,14和21d取材,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植骨局部IL-8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定位.标准对照组动物植入单纯牛松质骨,并另设空白对照.结果:术后4,7,14和21d,实验组和标难对照组动物植骨局部均可检测到IL—8mRNA及蛋白的表达.叫主要定位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以及部分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新生骨髓中部分骨髓细胞.结论:在RBX移植局部多种细胞表达IL—8,提示RBX可能通过新生骨中的多种细胞成分表达IL—8,参与异种骨移植的局部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2.
Segmental bone defects in long bones often pose achallenge tO their sMcal ~nt, and the vasculallzedperiosted po used either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other ~ materials has been Preferred as a uSeals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s"'l. HOwever, the use Of vascularized graft has to resort to ndcrosuopcal tecboqUes, Whichmakes it difficult tO populallze this OPe~ in the graSsests level intitutions. We Pimeeded with combined useOf free Periosteum and new reconshtuted bine xenograft(NRBX) in re…  相似文献   

13.
含缓释生物活性因子的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研究含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转移生长因子-β(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rhBMP/TGF-β)和WO-1两种生物活性因子的缓释体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以猪部分脱钙骨为支架材料,用真空负压吸附法将rhBMP/TGF-β和WO-1分别涂层在支架材料上,然后再用聚乳酸(polylacticacid,PLA)涂层,制成缓释体。设计单纯材料组(A组),单纯材料复合成骨细胞(B组),含rhBMP/TGF-β为缓释体1(C组)、C组复合成骨细胞(D组)、含WO-1为缓释体2(E组)、E组复合成骨细胞(F组)6组,分别植入36只新西兰兔双后肢,每组6只。术后2、4、6、8周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及生物化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观察时限内,A组无成骨现象,B、D、F组成骨评分显著优于C、E组(P<0.05),C、E组的成骨活动明显延迟,D、F组成骨的质和量较B组提前2周,较C、E组提前4周。C、E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新增钙含量B、D、F组显著优于A、C、E组(P<0.05);A、C、E组钙含量递减幅度逐渐减少。结论含生物活性因子1、2的两种缓释体异位诱导成骨出现时间较复合成骨细胞后的成骨活性显著延迟,单纯材料无异位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腭裂患者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先天因素,探讨腭裂手术中,骨形成蛋白复合物人工骨的移植对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实验大白鼠为对象,制作腭部中缝处骨质缺损模型,以生物吸收降解材料聚乳酸作为载体、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作为骨形成材料复合移值,观察大白鼠头颅三维方向生长及局部组织学情况。结果:①在B组腭中缝处可见散在、不规则点、片状新生骨的阻射影;②重组人骨形成蛋白—聚乳酸复合物植入组(B)术后4周时,可见新生软骨生成量增加、成板层状。③统计学检验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N组、B组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失去鼻中隔软骨对上颌骨生物性牵制推动力,以及失去腭中缝处向外横向扩张的软骨成骨能力,是导致腭裂(除外软腭裂)时上颌骨发育不良的内在重要因素。②腭裂手术中,人工骨的移植只能部分对抗中缝处无骨性结构带来的颌周软组织对上颌骨弓的向中线挤压作用,但不能完全阻抑上颌骨在腭裂时先天性、内在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15.
重组人BMP-2骨诱导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异位诱导成骨过程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探讨NGF在BMP骨诱导中的作用。方法采用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行右侧股后部肌袋异位成骨模型,实验组植入含0.125mg rhBMP-2胶原海绵复合物,对照组仅植入相同体积胶原海绵,分别于术后3、7、14、21d取材,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均证实,rhBMP-2胶原海绵复合物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术后第7d,在软骨大量形成期,NGF阳性染色达到高峰.在成纤维细胞、软骨前体细胞、软骨细胞、肥大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均有阳性表达;术后14、2ld,阳性细胞数量和染色强度有所回落。对照组未见成骨现象。结论首次证实在外源性BMP诱导成骨过程中有明显的NGF表达,提示NGF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并协同BMP的诱导成骨过程。  相似文献   

16.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诱导犬的自体气管移植段软骨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植入的犬的自体气管移植段内,促进新生软骨形成,克服移植后软骨软化吸收造成的移植段气管塌陷。方法:24只杂种犬随机等分为三组,颈部切除5个气管环段作为移植段。A组原位再植,外覆带蒂大网膜;B组移植段植入rhBMP-2后埋入腹腔大网膜中;C组移植段植入rhBMP-2后原位再植,外覆带蒂大网膜。以上rhBMP-2均以胶原溶液作为缓释载体,用注射器直接注入各环间。术后1、2、4、8周处死动物,标本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三组移植体软骨环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B、C组移植体的rhBMP-2植入区有软骨再生,且以B组再生更明显。结论:rhBMP-2可刺激气管移植段软骨再生;胶原可充当rhBMP-2的缓释载体,用于气管移植有良好的协助促软骨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皮质骨修复兔大段负重骨缺损的组织计量学效果 ,为临床大段负重骨缺损的重建提供新方法。方法 :4 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5组 ,造成左侧股骨中上段缺损 2cm的模型 ,分别采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rhBMP 2 )和Ⅰ型可吸收胶原海绵 (ACS)对各组移植骨进行处理 ,其中A组植入异体骨 +rhBMP 2 +ACS ,B组植入异体骨 +rhBMP 2 ,C组植入异体骨 +ACS ,D组单纯植入异体骨 ,E组植入自体骨。术后 1 2周处死动物 ,移植骨和宿主骨远、近结合部及移植骨中段分别取材 ,做不脱钙磨片 ,在荧光显微镜和普通光镜下测量新骨形成率、骨孔隙率、骨单位半径和哈佛氏管直径。结果 :A组在新骨形成率、骨孔隙率、骨单位半径和哈佛氏管直径等方面均优于B、C、D组 ,与E组相仿。结论 :同种异体皮质骨、rhBMP 2和ACS复合移植具有高效持续的骨诱导作用 ,能平衡骨吸收 /骨形成活动 ,移植骨愈合质量好 ,是修复大段负重骨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含有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的新型复合异种骨的骨修复能力。方法:将rhBMP-2与经综合化学处理的新生小羊骨松质(CB)结合,制备成复合异种骨.将复合异种骨植人兔下颌骨缺损,并以单纯松质骨移植、自体骨移植作为对照组,术后2、4、8、12周分别取材做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复合异种骨移植后,植骨区有大量新骨形成,新骨的量随移植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自体骨移植组扫描电镜下表现与复合异种骨组基本相同。而单纯骨松质载体移植后,植入区多为纤维结缔组织,新骨形成少.结论:rhBMP-2可显著促进复合异种骨内的新骨形成。这种新型复合异种骨可能是一种较理想的植骨材料,可望用于人体植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