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 63例无Q波心肌梗死(NQMI)的心电图表现与临床特点 ,并与有Q波心肌梗死 (QMI)患者做了比较 ,旨在探讨其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987年~ 1998年住院的急性NQMI63例 ,其中男 45例 ,女 18例 ,年龄 2 5~84(平均 47.6)岁。并与同期住院的急性QMI 174例作对照 ,QMI组中男 12 6例 ,女 48例 ,年龄 3 6~ 78(平均 5 8.4)岁 ,急性NQMI患者占同期急性AMI住院患者总数的 2 6.5 %。每日常规 12导联ECG(至少有 1次18导联 ) ,胸疼发作随时描记 ,症状缓解复查ECG ,以观察图形变化。连续 3d检测心肌… 相似文献
2.
非梗死性异常Q波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非梗死性异常 Q波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临床心电图有异常 Q波而排除心肌梗死的患者5 6例 ,分析其异常 Q波的发生导联及与原发病的关系。结果 :非梗死性异常 Q波可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病等疾病中出现。结论 :临床上异常 Q波应密切关注其发生导联及动态观察 ,以防误诊为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在我所院前抢救中,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明显,尤其以腹痛为主的10例无Q波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78岁。因鼻出血1天就诊,无高血压、冠心病史。门诊常规心电图(附图上)V_3—V_5呈qrS型,其后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0.15—0.3mV,T波倒置,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收入CCU病房。体检无特殊发现。入院后即按急性心肌梗死处理,但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LDH、CK、CK-MB、AST、a-HBDH)、血沉、血常规及血清钾、钠、氯均在正常范围。第2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无心肌梗死(NMI)者心电图出现的异常Q波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列NMIQ波心电图,根据Q波振幅(Q>1/4R)、Q波时间(Q≥0.04s)分为非梗死Q波A组(Q>1/4R)、B组(Q≤1/4R),对比两组Q波时限。并与梗死性Q波(C组)Q波时限进行比较,同时观察非梗死性Q波的心电图特点。结果B组Q波时限(0.055±0.02),C组Q波时限(0.121±0.028),P<0.05,A组Q波时限(0.113±0.016),与C组Q波比较,P>0.05。26例中有92.3%病人伴有器质性疾病。结论A组、B组与C组Q波时限有差异,A组、B组Q波发生呈一过性、可逆性改变,与器质性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墓碑型心电图改变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l)与墓碑型心电图改变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前壁A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墓碑组12例,非墓碑组52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表现和血管重建方法.结果墓碑组肌酸激酶-MB峰值、住院并发症(死亡、泵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室颤动)、经血运重建治疗(溶栓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明显高于非墓碑组(p<0.05),LVEF明显降低(p<0.01),而心绞痛、心率、血压、血脂、血糖、急性肺水肿、室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住院总天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虽然对前壁AMI患者墓碑型心电图改变者已做到早期识别危险分层与积极干预治疗,但预后仍不良,提示墓碑型心电图改变的机制可能与侧支循环建立不良及内皮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75岁以上老年人非Q波心肌梗互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75岁老年人非Q波心肌梗死(NQ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5岁心肌梗死126例,其中,NOMI组50例;Q波心肌梗死(QMI)组7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2组间高血压、高血脂等易患因素差异无显著性;②NQMI组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病史(92.0%、32.0%)高于QMI组(71.1%、25.0%),P<0.05;③NQMI组室速或室颤、泵衰竭和心源性休克(6.0%、8.0%、和6.0%)显著低于QMI组(14.5%、21.2%和19.8%),P<0.05;④NQMI组梗死后我痛和再梗死率分别为36.0%和14.0%,高于QMI组(18.4%和8.0%,P<0.05);⑤NQMI组4周病死率为6.0%,低于QMI组(15.8%),P<0.05;而6月内心脏事件发生率2组相近(P<0.05)。结论≥75岁老年人NQMI高血压、高血脂等易患因素与QMI相似,但有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病史和梗死后心绞痛及再梗死或梗死延展者较QMI者多,其争民生期致命并发症和4周病死率较QMI低,2组6月心脏事件发生率相近。 相似文献
8.
例1患者男性 ,43岁。吸烟后喉部灼痛伴胸闷、乏力、出汗20min就诊。体检 :BP14/10kPa(105/75mmHg) ,两肺无殊 ,心率82次/min ,心律齐 ,各瓣膜无杂音。心电图 (图1A)示窦性心律 ,心率71次/min ,TⅡ、Ⅲ、aVF 及TV2~V6 增高或高耸 ;对应导联Ⅰ、aVL倒置 ,QRS波群V1、V2 呈Rs型,有巨大J波,V7~V9 呈Qr型 ,疑为下后侧壁极早期心肌梗死 ,留院观察。6h后 (图1B)示 :T波幅度降低 ,aVF出现Q波 ,Ⅱ及V7~V9Q波逐渐加深。心肌酶谱2084nmols-1/L … 相似文献
9.
图1患者女性 ,75岁。因反复心悸、胸闷1年 ,心前区压榨样痛2h入院。有“Ⅱ型糖尿病”史8年。血清GOT2017nmol·s-1/L ,LDH15.5μmol·s -1/L,LDH1 0.46 ,CK466U/L(酶偶联测定法) ,α_HBDH930U/L。A.窦性心律 ,心率100次/min,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呈2 :1及3 :2传导。Ⅱ、Ⅲ、aVF导联QRS波群呈R型 ,电压1.0~1.3mV ,ST段抬高分别达3.5、4.0和3.5mm ,与T波前支融合呈凹面向上的ST_T改变。对应导联Ⅰ、aVL、V1 ~V4 …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无Q波与Q波型心肌梗死临床病理对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年人无Q波与Q波型心肌梗死临床病理对照毛利民王家惠钱贻简曹素艳马正中陈曼丽林凤茹一、临床及病理资料1.我院老年病房自1964年2月至1994年7月共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02例,其中首次为无Q波心肌梗死(MI)者56例(占27.7%)... 相似文献
11.
非Q波与Q波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1121例中,非Q波心肌梗死392例(35%),Q波心肌梗死729例(65%)。既往有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者,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分别有76.8%及38.8%,显著地多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61.2%及30.6%。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及吸烟者,两组间比较无差别。并发泵衰竭、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及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分别有10.2%、10%及1.5%,显著地少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19.3%、20.6%及13.6%。梗死后心绞痛者,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有45.2%,显著地多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28.9%。4周病死率,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为2.8%,显著地低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8.2%。非Q波与Q波心肌梗死比较,患者在急性期并发症较少,病死率较低;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较多。 相似文献
12.
健康老年人的心电图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健康老年人正常心电图特点。方法 比较329例60—84岁健康老年人与1163例中青年人心电图参数。结果 老年人心电图特点为:①心电图各时相延长。②P波电压增高,PV1终末电势增大,且出现率增加。②心电轴向左(额面)、后(横面)方偏移。④R2及RaVL电压增高,RⅡ、RⅢ、RaVF、RV5及RV6电压降低,SaVL电压降低,而SⅢ、SaVF、SV3-5电压增大,∑QRS电压与中青年比较无明显改变。⑤T波电压普遍降低。⑥心电图参数男性>女性,但不如中青年人显著。结论 健康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心电图差异多数在诊断中可忽略不计,但Q—TLC间期、Q—Tc间期、Macruz指数(Ⅱ导联Pl/P—RS)、Morris指数(PTFv1)、心电轴及(RⅠ SⅢ)、(RaVL SV3)和(RⅡ RⅢ)等综合电压的年龄差别较显著,诊断标准应区别于中青年。在老年人中,男性(Rv5 Sv1)及(RaVL SV3)综合电压>女性,在临床诊断标准上男性与女性应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无Q波心肌梗死(NQMI)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NQMI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典型心绞痛66例(78.6%),胸闷9例,心前区不适6例,上腹痛、恶心呕吐3例;心律失常30例(35.7%),心功能(Killip)Ⅱ级12例,Ⅲ级3例,Ⅳ级9例;血清心肌酶水平升高;心电图示ST段抬高18例(21.4%),ST段下移45例(53.6%);住院期发生梗死后心绞痛27例(32.1%),再梗死15例(17.9%),死亡12例(14.3%),死亡的均系ST段下移型患。结论:住院期梗死后心绞痛和再梗死发生率较高,ST段下移预后差是NQMI的临床特征,依据心电图将AMI分为NQMI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非 Q波心肌梗死 (NQMI)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可能与近年来敏感的诊断指标、早期溶栓、阿斯匹林及肝素应用有关。兹就 NQMI148例 ,作一回顾性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选择 1995年 2月~ 2 0 0 0年 2月间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例 (我院及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 12 6 3例 ,其中 NQMI2 16例 (17.1% )。老年 NQMI148例 ,并选择同期 148例老年 QMI进行比较。老年 NQMI组 148例中男 83例 ,女 6 5例 ,年龄 6 1~81岁 ,平均 6 8.2岁 ;148例 QMI组中男 99例 ,女 49例 ,年龄6 0~ 82岁 ,平均年龄 6 4.5岁。表 1 两组病人心绞痛、心衰、CP… 相似文献
16.
17.
急性心肌梗死后48h异常Q波消失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66岁,因晨起锻炼时突感气促、头晕、四肢无力1h急诊入院。既往有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病史10余年。体检:BP15/9kPa(113/68mmHg),心率107次/min,律齐。急查心电图(附图A)示窦性心律,心率107次/min,STv_2-v_6呈损伤型抬高,未见异常Q波。9h后心电图(附图B)示Ⅱ、Ⅲ、aVF之Q波较前次心电图明显;V_(1、2、4)呈rS型,r_(v_1、v_2)针尖样,V_3呈QS型,且有ST-T的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下壁 前间壁)。48h后心电图(附图C)示V_3及Ⅱ、Ⅲ、aVF异常Q波均消失,V_1、V_2r波升高,且冠状T波倒置最深,结合实验室血清心肌酶谱测值:(温氏法)GOT100U/L、CPK970U/L、LDH540U/L。临床诊 相似文献
18.
心电向量图作为无创性检测方法对位置性Q波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35例位置性Q波患者的心电向量图特点,以探讨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丽萍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1):179-180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ECG)检查具有特征性的改变,并呈规律性演变,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无创、便捷、重复性好,对AMI的定位、定性、评估预后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2]。典型的ECG变化是AMI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且对AMI的分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ECG一直是临床诊断AMI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多种因素如梗死部位、梗死范围、检查时间、多发或再发等影响,往往使ECG表现并不是特别典型,特别是合并束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