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伤椎置钉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骨折患者15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经伤椎置钉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术后矫正率以及椎管面积改善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远期丢失率以及内固定失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置钉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固定牢靠,可有效矫正后凸畸形并长期维持矫正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后路经伤椎置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56例(观察组)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选择同期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50例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观察组在术后矫正率、术后椎管面积改善值、远期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可以增强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降低术后矫正角度的丢失及内固定的失败率,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接诊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不置螺钉,观察组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后路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参数、临床疗效、椎体解剖结构、神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治疗中采取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采取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治疗,对照组采取跨伤椎四钉固定法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胸腰椎的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椎间角较术前明显增加,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效果改善更明显,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椎管侵占率分别为(31.7±3.6)、(33.1±5.4)%;术后,分别为(23.9±4.9)%、(26.5±3.5)%.椎管侵占率较术前明显降低,研究组患者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采取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治疗,可恢复患者骨折处的椎体高度,椎管容积,纠正成角畸形,对继发性神经操作及脊柱的重建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能够提高轴向运动方向的灵活性,固定效果更好,稳定性更强.  相似文献   

5.
刘如月 《中国基层医药》2014,(19):2926-2928
目的:分析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采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跨伤椎的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为(110.0±14.9)min,长于对照组的(91.0±13.7)min(t=5.93,P<0.05);研究组、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70.0±34.4)mL、(258.0±42.5)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P>0.05);研究组末次随访时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分别为(91.3±1.7)%、(11.2±1.9)&#176;、(2.5±0.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6.6±2.3)%、(14.5±1.1)&#176;、(3.5±0.9)分(t=5.25、3.24、6.17,均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椎体高度、增加椎体的稳定性,减少和避免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注入人工骨椎体植骨结合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胸腰椎骨折给予后路减压,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一侧置钉,另一侧注入人工骨椎体植骨治疗。观察术后、随访时伤椎高度及Cobb’s角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6~18个月随访,术后伤椎高度无丢失,Cobb’s角无改变,后凸角度消失。结论应用后路减压,经伤椎椎弓根一侧置钉(5钉)内固定,另一侧注入人工骨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后路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1年4月来本院就诊治疗的40例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20例,采用后路伤椎置钉治疗;B组20例,采用跨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Frankel分级,后凸角,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对患者随访1~2年,对比分析A组和B组患者术后的后凸角,术中出血量等数据,B组较A组出血量少。但A组后凸角治疗优于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伤椎置钉是较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更为有效,更为安全的一种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刘奋 《中国医药科学》2013,(22):211-212
目的探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05年8月~2010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2例,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1例,分别采用跨伤椎四钉固定法、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比。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Cobb角在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明显较低,而伤椎前缘高度比在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比在术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治疗效果较好,对患者脊柱的长期稳定作用优于跨伤椎四钉固定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同时进行椎体成形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F系统固定并自固化磷酸钙(Autosolidification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ACPC)人工骨进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后2年以上(随访30~72个月,平均37.5个月)随访的21例胸腰椎骨折病例,对比其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的脊柱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丢失及椎管骨块占位的变化、椎弓根螺钉系统是否存在弯曲、松动或断裂现象。结果 21例病例术后切口无感染,出现断棒3例,断钉1例,脊柱矫正度和伤椎椎高度均有不同程度丢失,脊柱Cobb角、椎管占位和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与术后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的基础上仅仅进行椎体成形术并不能有效地降低内固定失效率及避免脊柱矫正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骨折复位效果满意.手术后伤椎后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胸腰椎骨折应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可更稳定地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与跨伤椎四钉固定法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治疗中临床效果,旨在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式。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全部患者均予以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对照组采取跨伤椎四钉固定法,观察组采取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对全部患者进行12个月以上的随访,对全部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胸腰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和DOA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Cobb角显著低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Cobb角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而伤椎前缘高度比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与跨伤椎四钉固定法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存在一定的临床疗效,但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术更有利于维持患者脊柱的长期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后路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经验,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9例,按McAfee分类,楔形压缩骨折5例,稳定爆裂性骨折5例,不稳定爆裂性骨折9例。术前术后X线片,CT片测量椎体高度恢复率,椎管横切面积及Cobb's角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平均时间12月。伤椎前后缘高度和Cobb's角分别是术前38.6%、83.1%、35.4°,术后92.7%、98.4%、4.5°,椎管截面积术前平均43.7%,术后92.6%(P〈0.01)。结论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胡早意 《河北医药》2010,32(14):1851-1853
目的比较前路钉棒系统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不稳定型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至2007年共有41例胸腰段(T11至L2)不稳定型爆裂性骨折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23例(A组)。前路钉棒系统固定手术患者18例(B组)。比较2组患者的后凸角度纠正、围手术期参数以及神经功能恢复(AISA评分)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2.4个月。A组患者的术前平均后凸角度为(14±9)度,术后为(4±4)度(P=0.000)。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约8度,后凸角度恢复至(12±7)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B组患者的术前平均后凸角度(16±13)度,术后为(6±9)度(P=0.000),末次随访时的角度丢失不明显(0.4度)。B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01,0.014)。B组平均术中失血量大于A组,2组患者的术后伤口引流管放置时间和术后第3天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中有14例患者(77.8%)的AISA评分得到改善,平均提高0.9级。B组中12例患者(80.0%)不同程度改善,平均AISA分级提高1.1级。结论前路手术在维持矫形力,防止角度丢失方面比后路手术效果。要好,但是手术时间延长、失血量较后路手术增多。前、后路手术有各自的优缺点,其适应证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伤椎椎弓根钉植入复位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伤椎椎弓根钉植入复位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依据Frankel分级标准评估神经功能,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及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得到显著矫正,与术前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Frankel分级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伤椎椎弓根钉植入复位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好,椎体高度及神经功能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采用伤椎内植骨成形联合后路植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3年5月该科采用经伤椎两侧椎弓根建立工作通道,把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粉碎成颗粒状植入伤椎椎体内,伤椎椎体成形。同时联合后外侧植骨,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6例患者。伴有骨质疏松者予以骨水泥强化固定椎弓根螺钉。观察术前、术后、术后3、6个月、术后1年及最后1次随访时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观察椎体内植骨及后路融合情况,测量椎管狭窄率、椎体后凸角(Cobb角)及伤椎前缘压缩率,评估腰痛程度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至5年,平均3年2个月。术后椎管狭窄率[(3.4±1.2)%]、Cobb角[(5.2±3.1)°]及伤椎前缘压缩率[(4.4±3.1)%]较术前[(67±10.6)%、(38±4.5)°、(43.2±21.7)%]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最后1次随访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及X射线检查显示术后伤椎内植入骨充填良好,无伤椎"空壳"现象,复位的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后路植骨融合平均5.0个月,无假关节形成。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术前伴有神经损伤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伤椎内植骨成形联合后路植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解决伤椎前、中柱骨缺损、骨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又增强了伤椎与临椎后柱的融合、固定。3柱的修复与稳定,有效地避免了远期内固定失败、伤椎高度再丢失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