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的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3日至2017年12月31日ESD术后的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病例187例。对每例标本的肿瘤分化程度、侵犯深度、浸润生长方式、肿瘤是否出芽、脉管是否侵犯、切缘状态进行判读。查询所有患者术后内镜活检记录及手术根治记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年龄42~83岁,男性147例,女性40例。9.1%患者合并其他部位的癌/上皮内瘤变,以胃腺癌最常见。高、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分别占0.5%、41.7%、15.0%,其余42.8%的病例仅有微灶浸润,难以分级。黏膜固有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浸润者,分别占39.6%、32.6%、27.8%。黏膜下层浸润<200 μm(SM1)占9.1%,黏膜下层浸润≥200 μm(SM2)占18.7%。淋巴管侵犯与肿瘤侵犯深度、肿瘤出芽、浸润生长方式有关。淋巴管侵犯率随着浸润深度增加及出芽级别增加而增高。浸润方式为混合型和弥漫型的淋巴管侵犯率高于膨胀型。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之间淋巴管侵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出芽是淋巴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完整切除130例(占69.5%)。非完整切除者(57例,30.5%)切缘多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9例再次内镜下活检,病理证实无复发46例(66.67%),复发19例(27.54%),其他部位新发4例(5.80%)。完整切除者与非完整切除者之间病理活检复发率〔28.3%(13/46) vs. 31.6%(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生长方式、肿瘤出芽、淋巴管侵犯均应作为ESD标本病理报告的必要指标,其中肿瘤出芽是淋巴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常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复发和转移率较高,且预后较差。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HNSCC患者通常需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以清除颈部转移灶。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肿瘤分期系统是TNM分期,其中N代表的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是HNSCC患者重要的预后因素。然而,近年来淋巴结转移率(LNR)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胃癌等疾病的分期中。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进展,LNR能较现有N分期更好地评估HNSC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王君  魏大中 《安徽医学》2011,32(11):1948-1949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预后比其他消化道肿瘤更差,影响食管癌患者手术后预后的因素有很多,如淋巴结的转移范围、数目,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生长方式,肿瘤的位置等等。这些影响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其中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短期预后,评估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接受ESD治疗的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ESD治疗情况、切除标本的组织学病理结果、随访结果等.结果 病变的大小、周长、浸润深度、切缘情况与淋巴血管浸润(LVI)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周长和浸润深度是影响LVI的独立危险因素.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病灶的整块切除率为100.00% (328/328),完全切除率为94.51%(310/328),治愈性切除率为89.33% (293/32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迟发性出血0.75%,食管狭窄4.49%,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孔.术后总体复发率为0.75%(2/267).共有23例患者在术后追加了手术或辅助治疗,A组(pCurA)术后没有追加任何治疗,B组(pCurB)以追加放疗为主,C组(pCurC)以追加外科手术为主.结论 对于浸润深度不超过SM1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ESD安全、有效,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病变周长≥3/4或浸润深度较深的患者是发生LV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术前评估中应加以重视.在术后评估中,对于pCur A或pCur B的患者应密切随访,而pCur C的患者应积极追加手术或者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食管早癌的检出率日益增高.针对其治疗尚无明确的指南,临床各持观点,从手术切除到内镜下光动力学治疗(PDT)、电凝术、氩离子凝固术(APC)、射频消融术和已广泛应用并不断成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1].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右颈部吻合术治疗Ⅰ~Ⅲ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Ⅰ~Ⅲ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观察组接受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右颈部吻合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淋巴结清扫数量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右颈部吻合术治疗Ⅰ~Ⅲ期ESCC患者,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食管黏膜下肿瘤包括起源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的肿瘤,有平滑肌瘤、脂肪瘤、间质瘤、施万细胞瘤(神经鞘瘤)、颗粒细胞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为良性,但间质瘤、施万细胞瘤(神经鞘瘤)、颗粒细胞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潜在恶性,需密切随访或手术切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挖除术及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在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D2-40在食管早期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治的早期食管鳞癌患者79例。基础和病理信息: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患者年龄(≤60岁、>60岁)、性别(男性、女性)。查阅患者病案信息,统计患者肿瘤分化(高、中、低)、肿瘤直径(≤36mm、>36mm)、淋巴结转移(有、无)、浸润深度(黏膜内癌、黏膜下癌)。检查D2-40表达情况。结果 D2-40阳性例数有32例,阴性47例,阳性率为40.51%。D2-40阳性表达在肿瘤分化、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上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D2-40高阳性率主要在低分化、肿瘤直径>36mm、淋巴结转移、浸润至黏膜下癌。Logistic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是D2-40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D2-40表达情况能够预测食管早期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建议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食管粘膜下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发生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12例粘膜完整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发生。结果:12例标本中有6例食管粘膜上皮为单纯增生,5例为不典型增生,1例为原位癌。这些病变与粘膜下的浸润性鳞癌无任何过渡关系。在9例标本中发现食管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腺体有单纯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并可见不典型增生向鳞状细胞癌过渡的现象。结果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不仅可起源于粘膜上皮,而且还可能来自食管源。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患者826例,其中行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52例(开放组),全腔镜下三野淋巴结清扫术21例(腔镜组),比较全腔镜与开放手术在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中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疗效分析。开放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术后止痛药物应用时间、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上明显长于腔镜组,而在淋巴结清扫个数、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个数,明显少于腔镜组,心肺并发症、吻合口瘘明显多于腹腔组。全腔镜下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只是手术方式的改变,在技术上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了解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 215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手术及临床病理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回顾性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 全组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3.5%(115/215),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性别、族别、体重变化、肿瘤长度、大体病理类型、淋巴管浸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了解上述三个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1)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位置;(2)胸段食管鳞癌可向颈部、胸部、腹部淋巴引流区域转移,最常见淋巴结转移区域是纵隔,其次为腹部及颈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胃腺癌及其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上皮性钙粘素 (E -cd)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2 0例正常胃粘膜、2 0例异型增生、10 9例胃腺癌原发灶及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E -cd。结果 E -cd在异型增生、胃腺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5 % (17/ 2 0 )、4 0 .37% (44 / 10 9)和2 3.85 % (2 6 / 10 9) ,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E -cd表达与胃腺Lauren分型、TNM分期和预后显著相关。E -cd的下降主要见于弥漫型胃癌及其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原发灶。结论 E -cd可反映胃腺癌的生物学特性 ,是预测患者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下切除食管粘膜下肿瘤的方法,并依据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确定其诊断。方法自2003~2007年我们对38例食管粘膜下肿瘤进行了内镜下切除,对位于粘膜肌层的肿瘤进行圈套电切或电铲除的方法切除,对超声胃镜确定位于固有肌层的肿瘤做内镜下粘膜下层剥离术(ESD)切除,并对切下的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通过连续切片进行CD34、CD117、Vimentin、Desmin染色方法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术后3个月随访胃镜检查。结果位于粘膜肌层的26例肿瘤,平均直径为15ram(10~35m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7min(3~31min);位于固有肌层的12例肿瘤,平均直径为20mm(12~32m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10min(96~145min),其中1例术后3个月复发,进行第二次ESD手术。免疫组化结果:本组38例CD34为100%阴性,CD117为100%阴性,Vimentin为81.6%阴性;Desmin为100%阳性(++~+++),均确定为平滑肌瘤。结论消化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进行食管粘膜下肿瘤切除术,包括源于固有肌层的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及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食管巨大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食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海口市人民医院105例经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患者,结合内镜下治疗及病理结果,比较小探头超声在诊断及鉴别诊断各种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结果小探头超声能够清晰的分辨食管壁各层结构:由内向外分别为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有基层及浆膜层,超声内镜下依次表现高、低、高、低、高回声。常见的食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为息肉、平滑肌瘤、静脉瘤、脂肪瘤、囊肿。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100%、85.7%、100%、100%、100%,因而能够指导食道黏膜下病变的治疗及判断预后。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是诊断及鉴别诊断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value of endoscopic 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arcinomas and submucosal tumors of the large intestine.Methods A total of 96 patients with carcinomas and submucosal tumors of the large intestine were given colonoscopic ultrasonography with a miniprobe(Olympus UM-2R,12MHz;UM-3R,20MHz)from December,2000 to January,2002.Results Carcinomas of the large intestine of 81 patients appeared as a hypoechoic mass under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by which 67 patients(82.7?were accurately diagnosed as having infiltrated colorectal carcinomas.The sensitivity of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55.4?while the specificity was 68.8?Th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the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ere 0.88 and 0.28,respectively,All 15 cases with submucosal tumors were diagnosed correctly under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xcept for one leiomyoma,which was misdiagnosed as leiomyosarcoma.Conclusions Endoscopic 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 has a high accuracy in determining the invasion depth of carcinomas of the large intestine and the diagnosis of submucosal tumors.The pre-operativ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may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and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therapy for carcinomas and submucosal tumors of the large intestin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探讨内镜微创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经胃镜和超声内镜检查后诊断为起源于食管黏膜肌层肿瘤患者54例,直径≤1.0 cm的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术,直径> 1.0 cm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肿瘤.结果 54例患者均完全切除.病理组织学显示食管平...  相似文献   

1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肿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食管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等病变行ESD治疗.于病灶边缘2 mm处用氩气刀标记切除范围,于病灶及周围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使病变与固有肌层相分离;沿标记线外侧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21例病灶,最大直径均大于2 cm,病灶最大者直径5 cm.8例早期食管黏膜内癌,5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及8例食管平滑肌瘤经ESD-次性完全切除.ESD手术时间30~18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止血;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发生;1例早期食管癌术中发生穿孔(4.76%),经内镜金属夹封闭、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12个月无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及色素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内癌、癌前病变及黏膜肌层的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高龄食管癌、贲门癌的术前、术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3年5月收治的30例70岁以上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手术前准备及术后治疗情况。结果 全组手术后共发生并发症8例,并发症发生率26.7%,死亡1例,死亡率3.3%。结论 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多合并其他脏器疾病,术前针对性的处理,术中、术后密切监护、及时治疗,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