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蕾  徐朝义  高励 《中国药业》2010,19(7):9-1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8例,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对照组)、B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和C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6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大小的变化。结果A组、B组、C组治疗后IMT分别为(1.08±0.16)mm,(0.96±0.11)mm,(0.92±0.09)mm,C组治疗后IMT较A组、B组及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C组总胆回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目醇(LDL—C)治疗后较A组降低。斑块大小治疗前后以及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长期每天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比10mg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不同程度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8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4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及治疗组均根据病情需要进行降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对于血脂异常,对照组给予非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或控制患者饮食,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1次/d,疗程为6个月,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TG、TC、LDL-C、HDL-C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较对照组的TG、TC、LDL-C、HDL-C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颈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降低血脂效果明显,对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参照组54例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54例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血脂、斑块面积、颈动脉IMT(内膜中层厚度)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参照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均小于治疗前,组间统计比较,观察组优于参照组(P<0.05)。2组治疗后LDL、HDL、TG、TC等血脂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情况,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89例确诊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n=47)和对照组(n=42),对照组行常规治疗(阿司匹林100mg,po,qd;阿托伐他汀20mg,po,qd),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普罗布考(250mg,po,bid),两组均给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后患者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变化及颈动脉超声斑块声学密度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TC、TG、LDL—C及CRP的降低均有显著差异,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HDL—C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同时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低回声斑块声学密度的背向散射积分值(IBS)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血脂,改善低回声斑块的组织学构成,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板块使用拉西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70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数、颈动脉斑块积分,研究组予以拉西地平4~8mg1次/d、阿托伐他汀20mg1次/d,对照组使用拉西地平4~8mg1次/d,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联合拉西地平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显著减低IMT、颈动脉斑块数、颈动脉斑块积分,分别为(1.08±0.26)vs(1.244±0.18)mm、(1.94±0.5)w(2.6±0.7)和(3.08±1.35)US(4.15±1.27)mg/L,P〈0.05。结论合并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联合使用拉西地平和阿托伐他汀能更为有于促进动脉斑块消退。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就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化斑块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研究组(n=43)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参照组(n=43)患者接受基础治疗,最后比对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好于参照组,斑块面积、斑块数量以及颈动脉IMT与参照组进行对比,差异显著。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理想,不仅使斑块面积得以减少,同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以在临床上更进一步的实践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机制。方法:6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同时提供饮食、运动处方。治疗组另给予阿托伐他汀每日20mg口服。9个月治疗前后,采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大小,并测定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在降低血脂,增加斑块稳定性,缩小斑块体积,治疗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技术能够显示斑块内部结构及表面特征,能够检测有破裂倾向的不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8.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动脉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大小密切有关[1]。逆转和减少斑块的形成,稳定斑块的性质及减少斑块破裂出血以及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血管事件是我们探索的重要课题。既往研究表明,新一代的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具有较强的调脂作用及多效性。因此有理由相信阿托伐他汀可能在短期内颈动脉斑块有一定的逆转作用。我们采用阿托伐  相似文献   

9.
王塑华  孙佳凡 《中国药房》2009,(35):2762-276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5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1,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积分、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12个月复诊时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血脂水平显著下降,6个月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失,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10.
冯亚利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527-529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住202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01例,对照组予以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口服瑞舒伐他汀,治疗时间为12个月,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治疗6、12个月后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低于治疗组(P<0.05),且TC、TG、LDL-C、CR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而以上指标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能够延缓阻止甚至逆转动脉硬化的过程,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黄胜立 《中国药房》2012,(36):3419-3420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住院患者100例,按数字随机法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脑梗死基础治疗上,口服瑞舒伐他汀;对照组在常规脑梗死基础治疗上口服辛伐他汀。6个月后评定患者的血脂变化,并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的甘油三酯(TG)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MT厚度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较辛伐他汀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白慧芳 《北方药学》2018,(5):130-13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研究组给予常规治疗+瑞舒伐他汀.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积分,以及血清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积分,以及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以上指标均改善明显,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降低斑块厚度,阻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颈动脉斑块消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被诊断为冠心病的84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促进动脉斑块消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使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IMT和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和斑块面积均明显减小, P〈0.05,治疗后B组患者IMT和斑块面积均小于A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减轻或消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以本院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者92例为研究对象,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d,共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6个月、治疗后第12个月测定空腹血TG、TC、HDL-C、LDL-C,肝功能、肾功能、CPK、以及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数量及大小。结果治疗后第6个月时TC、LDL-C水平降低,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持续至第12个月;治疗后第12个月TG减低、HDL-C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6个月时,颈动脉斑块大小比治疗前减少(P〈0.01),并持续至第12个月。治疗后第12个月,颈动脉IMT厚度减少,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长时间应用阿托伐他汀20 mg/日,可以使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减少,颈动脉IMT厚度减少,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超声扫描治疗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通过测量低密度脂蛋白(LDL)的调控水平来研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共300例,并将研究对象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独治疗组。单独治疗组只服用阿托伐他汀药物,联合组通过超声扫描治疗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在研究进行5个月后,通过超声诊断仪观察颈动脉斑块的个数和面积变化及LDL水平的变化,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通过表格可以看出联合治疗的患者组其颈动脉斑块要比单独治疗组的面积小,且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明显下降,2组患者在治疗后易损斑块个数均明显减少。2组颈动脉斑块面积,易损斑块个数和LD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扫描治疗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治疗颈动脉斑块有显著的作用,并能够有效地降低LDL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辽阳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脑梗患者60例,采用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控制血糖、营养脑细胞、维持体内水液电解质平衡、检测生命体征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日1次口服,连续口服6个月,观察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前后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结果斑块数量治疗前为:(2.97±0.87)个,治疗后为:(2.33±0.91)个,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斑块厚度:治疗前为(1.97±0.51)mm,治疗后为(1.34±0.51)mm,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经过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6个月后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有所减少,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瑞舒伐他汀钙片可以较少脑梗患者颈动斑块厚度,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将80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0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检查颈动脉彩超,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6个月后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不稳定斑块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梗死复发率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能够稳定颈动脉斑块,减少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常规西药治疗加用瑞舒伐他汀)和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每组45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均有改变,但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可改善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将66例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1d1次,每晚睡前服。对照组服用非诺贝特胶囊0.1g,每日3次。为期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三酰甘油(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下降,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升高(P〈0.01),IMT、斑块面积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好的药物,不但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还能降低斑块面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