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的治疗(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饶邦复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227-1228
心房颤动 (Atrialfibrillation,AF)是以无序和高频率 (350~600次/分)为特征的心房电活动 ,导致心房肌出现不协调、不规则颤动。AF的发生率较高 ,人群发生率为0 15%~1% ,>65岁发生率达5 9% ;心力衰竭患者AF发生率可以从心功能II级(NYHA分级 )的10%上升至心功能IV级的40%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以心悸、诱发和加重心功能不全及血栓栓塞为主要危害 ,有一定致残率和病死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将AF转为窦律并长期维持是最理想的治疗 ,但目前AF的总体治疗效果不尽人意 ,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 ,故AF本身的治疗是当前心律失…  相似文献   

2.
心房纤维颤动(房颤)多见于各种心脏病患及少数非心脏病患.是仅次于过早搏动的常见心律失常。我们收集1956-1993年房颤共690例.按不同病因对其心电图特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心房纤维颤动的外科治疗济南军区总医院心外科(山东济南250031)张广福姜冠华李凡东梁家立黄建华李海波王镇祥心房纤维颤动(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特别是风心病术前Af持续存在3个月以上者,如不予手术处理术后多数不能恢复窦性心律[1]。自1995-10...  相似文献   

4.
叶金朝  叶菲 《医药导报》2005,24(5):429-430
心房纤颤(AF)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发现血管紧张肽转化酶抑制药(ACEI)与血管紧张肽受体阻断药(ARB)有防治AF的作用。ACEI和ARB通过抑制肺静脉口异常兴奋灶、防止心房不应期缩短和抗心房结构重构等作用影响心房结构和功能,发挥防治AF作用。赖诺普利、依那普利、群多普利和厄贝沙坦等药物在防治AF上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崔香月 《海峡药学》2014,(10):134-135
胺碘酮静脉注射常用于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维颤动、快速性心房纤维颤动及心房扑动等严重心律失常。静脉注射胺碘酮主要的心血管不良反应为低血压,发生休克的报道很少,本文对静脉注射胺碘酮引起休克的病例进行分析,以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8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7.5%[1]。它不仅使患者频繁心悸,而且心房的不规则颤动易产生左心房血栓,导致体循环栓塞、脑卒中等并发症。重者甚至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由于其发病率、致残率高等特点,所以对房颤的研究已成为心律失常研究的一个热点。阵发性房颤(PAF)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有的患者房颤发作时没有症状,静息短程心电图检查往往难以发现,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增加房颤的检出率近5%[2]。传统诊断  相似文献   

7.
阿仑膦酸盐     
《中国处方药》2008,(5):21-21
美国《内科》杂志(《Archiyes of Internal Medicine》)近期的一篇报道称:阿仑膦酸盐可能增加心房纤维颤动风险。这一不良反应有点意外,不过与近年其它一些双膦酸盐与心房纤维颤动有关的报道联系起来,当属于同一类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培奇 《上海医药》2010,31(2):91-92
2009年7月,Sanofi—Aventis公司发现和开发的一个抗心律失常新药屈奈达隆(dmnedarone,Multaq)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降低心房纤维性颤动(AF)或心房扑动(AFL)患者的心血管原因住院风险。本文概要介绍该新药的开发背景、研究数据、临床地位和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9.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ation,简称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75岁的老人,AF的发生率5%,随增龄而增加。根据病情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使AF恢复为窦性心律(复律)、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综述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AF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徐凯  张家薇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657-1658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心房电重塑的主要机制是离子通道的重塑.其中,在影响心房电重望的过程中,不同的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均具有重要作用.离子通道的变化既是AF的结果,又是维持AF的电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其中并发以心房纤颤(AF)机理较为复杂和病情严重,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胸部手术后为20%。本文总结我院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AF的防治经验。  相似文献   

12.
心房纤颤(AF,下称房颤)是心房不规则快速的颤动,临床中较为常见,在60岁以上普通人群中发生率达1.8~2.0%。我院于1999年10月至2004年10月,应用胺碘酮治疗AF 47列,现对其临床疗效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AF病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观察患者,年龄35~76岁,平均61±8.3岁;  相似文献   

13.
刘维琴  杨娟  牟霞 《贵州医药》2013,37(1):89-91
心房纤颤(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效果欠佳。研究表明,心房电重构是房颤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心房肌动作电位时间(APD)和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缩短是电重构的基本特征,而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是心肌细胞电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快速型心房纤维性颤动(房颤,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控制心室率并尽可能转复为窦性心律对于改善血液动力学及心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45例快速型房颤患者应用胺碘酮(可达龙)治疗,现将我们的观察结果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心房纤颤(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如何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日益受到重视。笔者通过观察AF患者复律前后血浆心钠肽(BNP)、脑钠肽(ANP)水平变化,探讨血浆BNP、ANP水平变化对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波长被认为是诱发折返性心律失常的最重要因素。波长定义为电激动在心肌有效不应期 (ERP)时限内运动的距离 ,即波长 =传导速度 (CV)×ERP。波长越小 ,心房颤动(AF)就越容易诱发[1] 。对于动物AF研究发现 ,AF初期先是心房肌ERP的缩短 ,而后出现心房肌CV减慢 ,它的变化明显较ERP改变滞后[2 ] 。ERP缩短和CV减慢使得波长减小 ,这样就使得心房内能够允许存在大量功能性折返环 ,为AF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 0相幅度及上升斜率是决定CV的主要因素 ,它形成的主要离子流是内向性Na+ 离子流 (INa) ,但在人类…  相似文献   

17.
张顺满  刘严夫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305-2305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在发病机制上与心房扑动密切相关的主动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在心律失常发生率中仅次于期前收缩而居第二位。据估测,我国人群患病率约为0.77%,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AF时,心房丧失主动泵血功能,心室搏动也极不规则,常造成心排血量下降,可导致心力衰竭或并发心房内血栓形成及动脉栓塞现象。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8例AF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AF)的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多数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AF患者复发率高,并且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远期AF复发率也不容乐观,所以AF的上游治疗受到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上游药物治疗旨在逆转或阻止导致心房重塑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利于减少新发AF或其复发。虽然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也无直接研究证据报告。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逆转心力衰竭患者的心房重塑和抗心肌纤维化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理论上具有减少AF发作的机制。本文通过归纳国内外关于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AF动的相关文献报道,结合最新研究证据,拟综述了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房颤动上游治疗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本文报告11例经食道心房调搏治疗的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一、临床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25岁~66岁,平均46岁。调搏治疗前绝大多数患者均使用过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而未效。其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8例,心房扑动(AF)2例,心房纤颤(Af)1例。  相似文献   

20.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减少房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郑刚 《世界临床药物》2007,28(10):610-613
心房纤颤(房颤,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大多数AF患者复律后容易反复发作,部分转为永久性AF。积极控制AF,不仅对消除患者心悸等不适症状,而且对防止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预防并减少AF有一定的作用,ARB有望成为控制AF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