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目的寻找有效的细节管理方法,实现急诊救治过程中在出诊现场急救、转运急救、院内急诊科急救及ICU或专科病房延续抢救四个环节中环环相扣无缝隙,提高急诊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往不同阶段两种管理方法的病例资料,传统管理模式下急诊救治的39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实验组513例为加强细节管理阶段急诊救治的患者,总结统计相关数据做对照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出诊到达现场平均时间、现场明确急救诊断例数、现场急救成功例数、转运成功例数、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例数、收入ICU或专科病房2h内死亡的例数等观察指标上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强急诊科细节管理促进了现场急救、转运急救、院内急诊科急救及ICU或专科病房延续抢救四个环节之间的有效链接,提高了急诊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院前死亡病例的急救现状,对院前死亡病例的急救影响因素进行归纳研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2年中我市120分布在各区域的五个急救分站的院前死亡病例126例,对急救反应时间,救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出救至到达现场进行急救的时间平均为9.70min。另外我市120出救的通讯调度时间平均为1min,因此急救反应时间平均在10min以上。救护车到现场前,极少数患者有机会接受心肺复苏。126例病例中仅有2例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结论今后的院前急救发展方向:①应加强网络分站建设,力求缩短急救半径和急救反应时间;②在市民中普及急救知识,提高自救互救意识;③加强院前急救的规范性,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严重创伤救治模式,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方法从本院2007年2011年符合严重创伤诊断标准患者中随机抽样100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2011年符合严重创伤诊断标准患者中随机抽样100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2013年本院严重创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比较和分析两组的救治结果。结果研究组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20%,MODS发生率降低18%,致残率降低15%,病死率降低16%,抢救成功率提高16%。结论基层医院实行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一体化和院内救治多学科一体化,应用创伤控制技术(DCS)及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EGDT)理论,形成程序化、规范化救治,可有效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的院前急救是在全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开展工作,全市有36家急救站,120急救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电话后根据患者病情、患者选择、就近原则、医院救治能力,通过指挥系统向各急救站发出车单并电话确认,相关急救站出车到现场急救患者。急救站都是各院的急诊科,我们不但肩负着院前急救、还担负着院内抢  相似文献   

5.
急救医疗技术员绩效成本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救医疗技术员(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an,EMT)的最佳配置方案。方法对实验组(EMT+医生)与对照组(医生+护士+司机+担架员)的院前急救的绩效成本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工作时间和工资支出成本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P〈0.01),对照组在现场行急救技术种类多于实验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抢救成功率等基本相同,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救医疗技术员的应用可显著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并可承担绝大部分院前急救工作,但对于病情复杂的危重病人则需选择医生+护士+司机+担架员组合出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通过对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院前急诊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院前护理给予个性化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院前护理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出诊反应时间(47.93±15.26)s、急救时间(19.72±4.59)min和入院时间(2.51±0.32)h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实验组急救诊断准确率95.24%、转运成功率100.0%和急救成功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诊护理时应用个性化护理可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自 1993年以来我院按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 ,不断完善急诊医疗体系 (EMSS)单元建设 ,开展日常院前急救工作[1,2 ] ,承担驻地大量意外灾害事故的现场急救 ,并能成批接受伤病员进行院内救治。与之配套的重要环节 :通讯、运输、急救技术、急救队伍、器材设备、调度指挥、院内急救组织的管理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和规模[3 ] 。在考察国内多个急救模式后 ,研制了军队医院EMSS的院前急救指挥计算机网络系统 ,用以提高急救的快速反应能力[4 ,5] 。在军队医院首次将计算机网络系统引入院前急救工作中。现将该网络的结构功能及一年来的应用情况简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院前急救在急性心肌梗死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0例,其中对照组90例未得到院前急救;观察组90例接受我院院前急救。结果观察组急诊反应时间、现场救治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救成功率100%,转运成功率100%,心血管事件发生率8.89%;对照组急救成功率90%,转运成功率90%,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3.33%;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在急性心肌梗死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及早诊断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救半径和急救反应时间在院前急救中的影响。方法:选取院前急救患者997例,急救半径分别取3km、5km,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分别选取10min、15min,分别对患者进行急救,观察急救成功率及患者对本次急救的满意度。结果:对比白班、夜班接警受理时间、出车准备时间、应急反应时间以及急救反应总时间发现,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比白班与夜班急救成功率发现,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不同急救反应时间以及急救半径发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结论:急救半径、急救应急时间影响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应尽可能划分急救范围,建设急救点,缩短急救半径和急救应急时间,确保患者的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院外与院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差别,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回顾分析福州市第一医院2005年3月至2007年9月院内住院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57例与院外120出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63例的抢救情况。结果院内心肺复苏有效率26.3%,成功率1 5.8%。院外心肺复苏有效率10%,成功率3.17%。院外急救措施缺乏,各种急症从发病呼救至到达现场抢救,平均用时15.3~20.3分钟,与院内用时2~3分钟,急救措施相对到位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结论普及国民CPR知识,加强院外急救人员心肺复苏培训,改善急救设施,提高现场和转运途中心肺复苏技术,缩短到达医院的时间等是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以及院内溶栓治疗,探讨院前院内急救链对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6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情况以及运用院前院内急救链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对疾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本组68名急性心肌梗死中,治疗好转60例,现场死亡5例,院内死亡3例,院内死亡率为4.4%,抢救成功率为88.2%。结论通过院前院内急救链能缩短溶栓时间,确保在发病后能及时得到再灌注治疗,挽救濒死心肌,最大程度保存心脏功能,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2006年1月—2007年10月采用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室-E ICU"一体化模式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133例(第一组),2004年1月—2005年12月无采用一体化模式抢救严重多发伤病人101例(第二组),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第一组收治严重多发伤133例,死亡26例,救治成功率为80.5%。第二组共收治严重多发伤101例,死亡27例,救治成功率为73.3%。两组患者ISS创伤评分无明显差异,第一组患者120平均到达现场的时间、院内绿色通道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第二组,救治成功率高于第二组(P<0.05)。结论:一体化救治模式明显提高了多发伤抢救成功率,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一支急诊医学队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院前救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6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及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抢救介入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和术前准备时间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抢救成功率较高,且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院前救治的创伤性休克采取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模式,能有效缩短院内抢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院前急救处于急救医学的最前沿,是急救医学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能迅速地把急救医疗送到急、危、重症患者的身边,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患者的“无治疗期”。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分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治和重症监护室救治3部分。所谓院前急救是从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的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扁鹊飞救"远程急救系统在胸痛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2月~2018年4月采用"扁鹊飞救"远程急救系统进行院前急救的胸痛患者9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方式进行救治的胸痛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急救相关时间、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院前确诊时间、院内确诊时间、溶栓时间及PCI时间方面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成功率、1周病死率及治疗后评价LVEF%分别为91.75%、5.15%、(61.05±5.42)%,对照组分别为81.11%、14.44%、(53.16±5.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扁鹊飞救"远程急救系统能够明显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救治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进行改良后的急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结果。结果两组患者间第一救治时间、进一出急诊室时间、溶栓时间、出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有效的缩短了救治时间,使得救治效果更好,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提高了临床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院前急救评价方法抢救106例脑卒中患者的接诊流程与护理急救措施的效果,以提升危重脑卒中的急诊急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救中心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急诊科106例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急救资料。分为实验组58例,对照组48例。实验组采用急救诊断主要根据9项评估指标(体格检查、脉搏、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体温、意识状态、心电图检查、血糖测定)以及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并联合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做出。对照组急救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做出。统计出现场确诊的例数、现场救治成功以及临床死亡例数;患者转运成功及转运成功后死亡的例数;急救重症科后续抢救成功及其死亡的例数。结果实验组现场明确诊断54例(占93.1%),对照组现场明确诊断28例(占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现场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在发病现场就有了明确的急救诊断,尽快进入了标准化治疗过程,及时有效地把患者转运到就近医院并在急诊科得到安全的后续治疗,及时准确地护送到ICU或专科重症病房,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病死率,可能会提高早期救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在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94例作研究对象,并依据护理模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n=47)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研究组(n=47)应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就两组患者的溶栓等待时间以及救治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溶栓时间是(57.67±10.73)min短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溶栓时间(105.75±16.56)min(P <0.05);②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ESS(欧洲卒中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干预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ESS评分分别是(49.83±2.05)分、(43.89±3.89)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有正性影响,可缩短患者溶栓等待时间,帮助患者在最佳"时间窗"中接受溶栓治疗,从而改善溶栓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陶菲菲  韩尧 《首都医药》2011,(15):36-36
2011年7月15日,北京120、999院前医疗急救联合指挥调度平台启动仪式在北京急救中心举行。该平台的启动意味着今后市民无论拨打120或是999,联合指挥调度平台都可以尽快调派区域内离急救现场最近的急救车前往,使患者得到最及时、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外科严重创伤急救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回顾分析,依据其急救模式分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急救模式干预,40例研究组接受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干预,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救治满意度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抢救成功率77.50%高于对照组37.50%,死亡率5%、致残率17.50%低于对照组22.5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建议临床抢救外科严重创伤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此模式可显著缩短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提升救治成功率,改善护患关系,有利作用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