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严卫祥 《西南军医》2007,9(6):64-65
目的通过对102例肝外伤诊断治疗情况总结分析,探讨各种肝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本组102例肝外伤中,12例行非手术治疗,90例行剖腹探查手术治疗。62例为轻度肝损伤(按美国创伤协会肝外伤分级标准Ⅰ~Ⅱ级),其中12例在剖腹探查时已停止出血,术中进行预防性放置引流管,50例进行单纯清创缝合。28例重度肝外伤(Ⅲ~Ⅴ级)中,单纯深部褥式缝合21例,规则性肝切除1例,清创性肝切除2例,填塞加缝合4例。结果非手术治疗组12例及剖腹探查手术治疗组87例治愈。死亡3例,死于肝静脉损伤1例(手术中死亡),死于失血性休克致急性呼吸衰竭2例。肝下感染形成膈下脓肿各1例,经彩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治愈。结论传统的观点认为,肝外伤一经确诊应立即手术探查。但临床常发现不少肝损伤病人手术时出血已停止,肝内的Clisson氏系统三级管道分支常距肝表面3cm,所以表浅肝损伤不会出现大的出血和胆瘘,且彩超、CT等影像检查能提供定量伤情和观察手段,使保守治愈肝损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损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26例肾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在126例中,血尿112例(88.9%);B超检查36例,有异常改变23例(63.9%);CT检查70例,53例表现异常(75.7%)。根据病情,分别选择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以及肾动脉栓塞等治疗。结果 116例非手术治疗者全部治愈;手术治疗7例,6例痊愈,1例死于多发伤失血性休克;3例经肾动脉栓塞获得满意治疗效果。本组肾损伤治愈率99.2%。结论 血尿是诊断肾损伤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严重多发伤的病例,不论有无血尿,应常规进行B超和CT检查。轻中度肾损伤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肾动脉栓塞对中度肾损伤疗效确切,重度肾损伤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3例肾上腺皮质癌临床资料的分析,对肾上腺皮质癌这种少见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方法.我院从1990年4月~1999年10月共收治肾上腺皮质癌3例,均经手术(或活检)及病理明确诊断,结合文献回顾分析肾上腺皮质癌的临床表现、分期、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l例属于肿瘤一期,为功能型肿瘤,经手术治疗已存活2年仍存活;2例属于肿瘤四期,均为无功能型肿瘤,手术1例存活2年7个月后死于无关疾病,行穿刺活检1例存活4个月.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彻底手术是治疗本质的关键,外科手术治疗是肾上腺皮质癌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肺癌术后呼吸衰竭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2006年12月659例肺癌患者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情况,对术前肺功能,既往病史,呼吸衰竭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等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结果 659例患者中42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发生率6.4%,均发生于术后1~5d.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手术创伤、切口疼痛刺激、术前心肺功能异常等是引起术后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42例中37例经呼吸机机械通气及对症处理后呼吸衰竭得到控制,2例死于呼吸衰竭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死于严重呼吸道感染,死亡率11.9%.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术前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无呼吸衰竭者(P<0.01).全肺切除尤其是右全肺切除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肺叶和肺楔形切除术(P<0.01).结论 呼吸衰竭是肺癌术后常见的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治疗困难,尽早诊断、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的最有效手段,加强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避免手术并发症是预防的关键措施.探讨肺癌术后呼吸衰竭的原因及其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与活俭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其中胸内甲状腺肿13例,恶性淋巴瘤10例,神经源肿瘤8例,胸腺瘤6例,生殖细胞瘤2例,心包囊肿1例。结果:40例纵隔肿瘤CT定位正确39例,定性正确34例,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多数肿瘤结合临床和CT扫描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纵隔肿瘤影像学特点的探讨(附58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纵隔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结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5 8例纵隔肿瘤 ,回顾性分析其X线和CT影像学表现 ,再结合文献 ,提出对纵隔肿瘤定性诊断有价值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前纵隔肿瘤 40例 ,包括胸内甲状腺 3 2例 (其中 5例为甲状腺癌 ,1例为甲状腺囊肿 ) ,胸腺瘤 3例 ,畸胎瘤 5例 (其中 1例穿破 ) ;后纵隔肿瘤 18例 ,均为神经原性肿瘤。结论 根据纵隔的分区和X线、CT影像学特点并结合临床 ,能正确做出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纵隔非典型脂肪瘤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3年5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1246例纵隔肿瘤患者,其中细胞起源于非典型脂肪瘤性肿瘤者23例,对其手术治疗和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例CT检查可见团块低密度,边缘清楚,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非典型脂肪瘤性肿瘤。随访4年,有1例因肿瘤且体积较大(直径>13 cm),属中间型肿瘤,出现肿瘤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纵隔非典型脂肪瘤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胸部增强CT检查及肿瘤病理穿刺活检是确诊的主要检查,而手术将瘤体完整切除是治疗的关键。病变位置特殊、不能彻底切除瘤体的患者,易出现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附4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与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其中胸内甲状腺肿13例,恶性淋巴瘤10例.神经源肿瘤8例.胸腺瘤6例,生殖细胞瘤2例,心包囊肿1例。结果:40例纵隔肿瘤CT定位正确39例.定性正确34倒,CT检查对纵隔肿癌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竹值.多数肿瘤结合临床和CT扫描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一期完整切除肿瘤,治愈6例。结论手术方案应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分布进行个性化设计。采用后正中切口联合胸腔镜辅助手术是治疗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较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纵隔肿瘤的MSCT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提高CT对前纵隔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39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 39例前纵隔肿瘤中,胸腺瘤14例,包括侵袭性胸腺瘤2例,非侵袭性胸腺瘤12例;胸腺囊肿4例;胸腺癌共6例,包括小细胞癌2例,鳞癌3例,类癌1例;畸胎瘤6例;生殖细胞瘤5例;淋巴瘤4例。结论 MSCT检查对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及累及范围,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22例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堰冬 《西南军医》2010,12(5):849-850
目的探讨巨大纵隔肿瘤外科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对1998年至2009年我院收治的22例巨大纵隔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肿瘤被成功切除,4例被姑息性切除;其中肺楔形切除1例,肺叶切除1例,心包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18例获得随访,良性肿瘤未见复发,恶性肿瘤中2例术后死亡。结论选择合适的麻醉和手术方式治疗巨大纵隔肿瘤效果肯定,术中可选择分块或整块切除,避免大出血和复张性肺水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气管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3年10月~2010年1月收治的10例气管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本组鳞癌3例,腺癌3例,腺鳞癌1例,良性肿瘤3例;临床治愈9例,术后3d死亡1例。本组3例鳞癌患者分别于手术后3年和8个月复发死亡;3例腺癌,1例术后1年出现肺转移,另2例存活10个月。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气管肿瘤最有效的方法:(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多排CT增强三维成像对确定气管肿瘤范围有互补作用;(2)充分的术前呼吸道准备,是术中安全、术后顺利康复的保障;(3)手术者和麻醉医师密切配合,选择视野较宽的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是麻醉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观察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疗效、治疗前后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没有出现患者死亡情况。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有效率为100%。本组9例患者发生腹胀、误吸、红肿及疼痛等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95%,没有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通气治疗前后患者的p H值、动脉血氧分压及血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动脉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部爆震伤致纵隔气肿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要点,提高对其认识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2012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14例胸部爆震伤致纵隔气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18~65岁,平均47.0岁;炸药爆炸伤6例,煤气爆炸伤3例,烟花爆竹爆炸伤2例,高压锅爆炸伤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30min^4h。全组病例入院后即明确诊断为纵隔气肿和多发伤,胸部CT示游离气体聚集于纵隔胸膜内结缔组织,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胸闷、胸痛,其中出现呼吸困难5例,咳嗽、咯血2例,恶心、呕吐1例。结果14例纵隔气肿中行纵隔引流术7例,胸腔闭式引流术5例,末行引流术2例;开胸探查止血5例,气管修补2例,食管破裂修补1例,非手术治疗6例[其中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2例]。结果中未说明。死亡1例,其余病例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无纵隔气肿再发。结论胸部爆震伤伤情复杂,常合并纵隔气肿,早期有效诊断并及时发现严重的张力性纵隔气肿及纵隔器官损伤,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50例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手术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50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除1例4月龄患儿重度肺动脉高压因呼吸循环衰竭于术后第1天死亡外,其余病人均痊愈出院,随访均健在,生活质量改善,心脏杂音消失,未发现导管再通病例。结论动脉导管未闭确诊后除有禁忌症外,原则上应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并发症少,病死率低。加强围术期处理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胸部手术后急性呼吸衰竭2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普通胸外科手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有关因素和治疗体会。方法 对 2 3例胸部手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术前合并糖尿病 6例 ,冠心病 3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 4例 ,术后合并食管吻合口瘘 2例 ,支气管瘘 1例 ,肺部感染 5例 ,术中及术后肺水肿 4例 ,均予机械通气 (平均 4.82d) ,死亡 4例 (占 17 4%)。结论 胸部手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多有明确诱因及术后并发症。早期有效地机械通气和得当地处理合并症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体外膜肺氧合的术后并发症(附7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和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并发症预防经验。方法心脏术后出现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7例,常规治疗无明显效果,予以ECMO辅助治疗,其中5例使用离心泵辅助,2例使用搏动泵辅助,同时应用多种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结果应用ECMO辅助治疗后,7例患者中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血栓形成,1例死于溶血导致的DIC,3例顺利恢复出院。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出血、右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低血压等,经治疗后均恢复。结论心脏外科手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出现心肺功能衰竭表现,应早期使用ECMO辅助。辅助开始后,应积极监测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出现并发症,应积极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对纵隔新生物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成都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2013年11月-2014年4月完成EBUS.TBNA操作的11例,对EBUS.TBNA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1例中,9例明确了病理诊断,其中1例为胸腺瘤,其余8例为小细胞肺癌等恶性疾病;另外2例病理诊断为阴性。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BUS—TBNA具有创伤小、直视操作、风险可控的优点,是一项有重要临床价值的介入肺脏病学尖端技术。  相似文献   

19.
微创电视胸腔镜手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微创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在胸外科诊疗中的应用,重点研究胸外伤VATS的适应证、手术操作和并发症、方法 总结1995年1月-2005年1月应用胸腔镜辅助手术治疗324例,主要病种包括胸外伤205例,自发性气胸43例,肺肿瘤32例,纵隔肿瘤或囊肿22例,以及巨型肺大疱、恶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脓胸等22例。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56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d,手术效果满意,中转开胸完成手术25例(7.7%),非致命性手术并发症32例(9.9%),手术后死亡5例,无术中死亡。主要并发症为肺漏气、呼吸道感染、肺不张、复张性肺水肿、出血等。结论 VATS及辅助小切口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等优点,使胸外伤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手术机会,对胸外伤、自发性气胸、肺周围型肿块或结节、纵隔良性肿瘤、早期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纤维素期脓胸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熟练掌握VATS技术能减少手中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乙状结肠自发性穿孔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 1984年 1月~ 2 0 0 0年 9月收治的 11例乙状结肠自发性穿孔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病人均经手术探查证实乙状结肠穿孔 ,既往有慢性便秘史 4例 ,合并轻度直肠脱垂 1例 ,余 6例无特殊记载 ;9例术前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穿孔、上消化道穿孔、结肠癌穿孔、炎性穿孔或粪块性穿孔 ;2例单纯修补术后康复 ,7例术后 2~ 3月行Ⅱ期闭瘘术后恢复 ,2例术后死亡。结论 乙状结肠自发性穿孔与病人本身乙状结肠所处的形态和位置有很大关系 ,其腹内压和肠管内压增高是该病的诱因 ;该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提高术前确诊率的关键在于对本病有充分的认识 ;治疗以手术为主 ,术式根据病人的年龄、全身情况、腹腔污染程度、发病时间来定 ,以修补关闭穿孔或肠管切除吻合加乙状结肠造口术为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