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吉林省长白山区斑点热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吉林省长白山区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情况。方法 利用立氏立克次体[相对分子质量 (Mr) 190× 10 3 ]外膜蛋白A(R .rOmp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对 6 83只蜱类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 ,并随机抽取一株森林革蜱阳性扩增产物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结果 从森林革蜱和嗜群血蜱标本中检测出了斑点热立克次体DNA片段 ,阳性率分别为 5 3.81%和 7.4 1% ;所测序列与前苏联的DnS 14株的同源性为 10 0 .0 0 % ,与DnS 2 8和RpA 4的同源性均为99.0 0 % ;而与国内所检测的BJ 90、HLJ 0 5 4的同源性分别为 88.0 0 %和 86 .0 0 %。结论 长白山区存在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 ,存在与DnS 14株型别一致的斑点热立克次体 ,在中国系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吉林省珲春地区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运用PCR方法对吉林省珲春地区采集的蜱标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ompA)基因的检测.测序并用PHYLIP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全沟硬蜱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36.0%,在全沟硬蜱中检测到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其感染率为2 0%.二者的复合感染率为2.0%;森林革蜱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30.9%,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29.1%,二者的复合感染率16.8%.伯氏疏螺旋体的序列分析显示吉林地区的伯氏疏螺旋体都属于B.garinii基因型,同源性较高.对斑点热阳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新测序列与斯洛伐克新发现的IRS3株和IRS4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结论吉林省珲春地区全沟硬蜱及森林革蜱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并检测到2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黑龙江沿岸部分地区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存在情况,作者用PCR/RFLP的方法检测该地区蜱类及鼠类中的斑点热群(spottedfevergroup,SFG)立克次体。结果从该地区的森林革蜱、嗜群血蜱、黑线姬鼠、东方田鼠、麝鼠及棕背中均扩增出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特异片段,而对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欢体、Q热立克次体则为阴性。PCR产物经PstⅠ及RsaⅠ酶切后发现它们的酶切图谱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完全相同,而有别于其它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标准株。作者认为黑龙江沿岸调查点可能存在北亚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二连浩特羊寄生蜱种类及蜱携带病原情况。方法对蜱进行形态学种类鉴定,然后提取单只蜱DNA基因组及总RNA,使用PCR技术对莱姆病螺旋体、Q热立克次体、巴贝西原虫、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森林脑炎病毒、布尼亚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等病原体进行检测。结果共采集羊寄生蜱439只,包括亚东璃眼蜱、森林革蜱、草原血蜱。从森林革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立克次体1例,检出率为0.227 8%,其他病原未检出。结论在二连浩特口岸地区蜱种中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河北省西部山区蜱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带菌情况,为蜱传斑点热群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已发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外膜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河北省西部山区采集的长角血蜱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建立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 在1227份蜱DNA样本中检测出91份阳性,阳性率为7.42%;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西部山区长角血蜱携带立克次体与河北株暂定种(登录号:HQ651815、HQ651817、HQ651818、HQ651819、HQ651823、HQ651824)、福建株FUJ(登录号:AF169629)同处于一个分支,与河北株立克次体暂定种同源性最高(99.02%),其次是福建株(98.50%)、黑龙江立克次体绥芬株HLJ-054(登录号:AF179362)和黑龙江立克次体虎林株HL-93(登录号:AF179364)(98.13%)、日本株YM(登录号:U43795)(97.92%).结论 河北省西部山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较为严重,应尽快制定防制措施,以免危及动物及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6.
三种蜱媒传染病在媒介蜱和鼠类中复合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埃立克体病和其他蜱媒传染病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京市的蜱和鼠类标本粒细胞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进行检测,对福建省的蜱和鼠脾脏标本中查菲埃立克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及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内蒙古采集的全沟硬蜱408只,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率68%,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率7.8%,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45.6%,其中粒细胞埃立克体与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标本5份(5/408),粒细胞埃立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标本1份(1/408)。黑龙江采集的46只全沟硬蜱中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率6.5%,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率10.8%,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34.8%,其中粒细胞埃立克体与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标本1份(1/46)。北京市采集的蜱类标本922只,有2只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DNA片段。福建省宁化地区采集的优势蜱种越原血蜱283组(659只)中,查菲埃立克体最小阳性率为3.8%(25组阳性),38份野鼠脾脏的阳性率为564%(21只阳性),检测出有2只(2/659)蜱同时感染了粒细胞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野鼠的脾脏标本中,也发现有一只同时感染了查菲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立克次体。结论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和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以及查菲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可能在特定地区发生;其地区的蜱类、鼠类存在着极低的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俄边境地区蜱类自然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ickettsia japonica)的状况,为蜱传斑点热的监测和检测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集鼠类寄生蜱,研磨后提取蜱DNA,利用PCR扩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 A基因,对阳性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在满洲里地区,鼠类体表采集到的蜱类样本,均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从8只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群立克次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中12号标本中检出的斑点热立克次体与Gen Bank数据库中已注册的斑点热群立克次核酸序列有高度的相似性(98%~99%)。结论应加强对内蒙古满洲里地区蜱传斑点热的监测和检测,防止蜱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斑点热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报告在海南岛发现了斑点热疫源地,其人群北亚斑点热抗体的阳性率38.3%,鼠类抗体阳性率53.0%。从7种鼠检出抗体,其中优势种黄毛鼠(Rattuslosea)、黄胸鼠(R.flavipectus)和海南屋顶鼠(R.rattushainanicus)阳性率>50.0%,应用PCR技术从该3种鼠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特异DNA。小兽类寄生蜱3种、革螨5种,优势种分别为粒形硬蜱(Ixodesgranulatus)和毒棘厉螨(Laelapsechidninus);牛羊寄生蜱为微小牛蜱(Boophilusmicroplus)。从粒形硬蜱和微小牛蜱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特异DNA。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亚蜱传斑点热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作者报告建立和应用包括单克隆抗体结合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DNA同源性杂交、DNA酶切图谱、脂肪酸气-质谱及免疫电镜在内的一套分子立克次体学方法,对我国蜱传斑点热立克次体病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1)证明在新疆精河县、内蒙呼盟陈旗及北京昌平县存在北亚蜱传斑点热(北亚热)的自然疫源地;(2)在我国首次从北亚热病人中分离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An-84,Se-85、W-88 3株),从草原革蜱(FT-84、MT-84 2株),中华革蜱(BJ-90 1株),草原革蜱蜱卵(TO-85 1株)也分离出同一性质立克次体,自易感人群、传播媒介和传染源3个环节中都找到了病原学证据;(3)在种的水平上研究了上述7株分离株和1株国内参考株(草原革蜱JH-74株),在分类学上确定了它们均属立克次体属、斑点热群、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种(Rickettsia sibirica)。在我国东经80~135°,北纬40~50°广大地理范围内,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确证和新发现了一个病种——北亚蜱传斑点热(North Asia Tick Borne Spotted Fever)。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二连浩特口岸鼠体寄生蜱种群组成及自然感染病原体情况.方法 从捕获的鼠体上收集寄生蜱,提取单只蜱DNA基因组及总RNA,采用PCR或RT-PCR方法检测莱姆病螺旋体、Q热立克次体、巴贝西原虫、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森林脑炎病毒、布尼亚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结果 共采集鼠体寄生蜱152只,分别为草原血蜱、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其中草原血蜱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98.03%.从草原血蜱、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立克次体19份,检出率为12.50%,其他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二连浩特口岸地区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存在情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对该林区鼠、蜱类中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进行扩增。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IP)法对分离株NH-97进行鉴定,并同已知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等国际标准株进行比较。结果 从越原血蜱、金泽革蜱、微小牛蜱中扩增出SFGR特异的DNA片段,NH-97分离株的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PstI和RsaI酶切后发现它们的酶切图谱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6国际标准株相同。从社鼠、黄胸鼠脏器中扩增出康氏立克次体DNA片段。由不同来源批次的越原血蜱中扩增出近缘于日本立克体DNA片段和相关序列提示:可能是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结论 福建宁化林区除存在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外,还可能存在康氏立克次体、日本立克次体等多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浙江省部分山区蜱中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状况,探讨以外膜蛋白A(rOmpA)和柠檬酸合成酶基因(gltA)为靶基因的PCR方法可行性。方法利用PCR方法,检测天台县左溪镇和临安县西天目地区共46组蜱类标本中rOmpA和gltA基因特异片段。对所检测到的阳性结果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46组蜱标本中检测发现2组长角血蜱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rOmpA和gltA基因片段均为阳性,核酸序列基本一致,但推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种的进化位置存在差异。结论浙江省部分山区存在蜱中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状况。利用rOmpA和gltA基因能从标本中检测到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但从2个结果推测立克次体的分类位置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省区啮齿动物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自然感染情况,比较南北地区不同鼠种带菌率的差异。方法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浙江和贵州5省(自治区)共捕获鼠473只,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鼠脾脏中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序列片段。结果共检测鼠473只,69只阳性,阳性率为14.6%;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浙江和贵州省(自治区)都检测出阳性标本,阳性率分别为3.1%、21.6%、30.0%、10.8%和21.4%。结论我国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浙江和贵州省(自治区)的鼠中都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南北地区鼠的带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用PCR/RFLP技术对北京郊区11个旅游景点的媒介蜱及小哺乳动物进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检测,并进行了病原体分离和鉴定。结果从北京航空博物馆附近地区收集的刺猬和其体表寄生的中华革蜱中分离出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别命名为BJH-95株和BJ-95株,经SDS-PAGE、Westernblot和PCR/RFLP技术进行了鉴定认为是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结果证明了该立克次体在蜱和动物宿主间呈水平传播,并且表明在被调查的旅游景点中除航空博物馆附近地区外,大多数景点基本上是北亚热的安全区。在刺猬中分离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斑点热立克次体新种检测及其rOmp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特异引物坟增福建南部来源蜱标本和标本中的DNA,以发现我国可能存在的新种斑点热群立我闪体。以立氏立克次体rOmpA基因序列中的相关我为引物,扩增标本扣rOmpA基因部分片段,用pGEM-T载体及其宿主菌进行阳性克隆筛,阳性克隆经鉴定这后提取质粒DNA,进行序列测定。测定序列用Blasdt软件进行序列同源生比较并采集相关序列,用Bootsrrip方法随机取样100次,用PHYLI  相似文献   

16.
Y Wang  Z Liu  J Yang  Z Chen  J Liu  Y Li  J Luo  H Yi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2,18(9):1532-1534
TO THE EDITOR: Rickettsia raoultii is an obligate intracellular gram-negative bacterium belonging to the spotted fever group (SFG) of the genus Rickettsia. Genotypes RpA4, DnS14, and DnS28, originally isolated from ticks from Russia in 1999 (1), were designated as Rickettsia raoultii sp. nov. on the basis of phylogenetic analysis (2). R. raoultii has been found mainly in Dermacentor spp. ticks in several countries in Europe (3). It was detected in a Dermacentor marginatus tick from the scalp of a patient with tick-borne lymphadenitis in France (2), which suggests that it might be a zoonotic pathogen. We determined the prevalence of R. raoultii-like bacteria in Dermacentor spp. in highland regions in Tib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