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患儿女,7岁。右胫前色素斑7年,于2002年12月3日初诊,患儿出生时右胫前即有一柳叶样色素斑,中间黑色,周边有白晕。皮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扩大。患儿无任何自觉症状,既往体健,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胫前可见一条索状色素斑,约2cm×7cm大,内为米粒大黑色丘疹融合成的斑块,外周绕以宽约0.8cm的色素脱失带(图1)。双膝下、双踝关节下及项背部可见片状色素脱失斑。治疗:皮损局部予以氮芥、甲氧沙林及光照治疗后,黑痣周边部分变为淡红色,项背部皮损范围缩小。最后诊断为:①晕痣(群体巨型);②白癜风。右胫…  相似文献   

2.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24岁。主因躯干皮损20余年、伴白斑10年余,于2012年9月2日就诊。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出现散在粟粒大小淡红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10年前,丘疹增大,周围出现白晕,白晕逐年扩大。患者既往无其他疾病史,父母非近亲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15岁.因全身多处黑色丘疹周围出现圆形白斑1年余,于2010年8月4日来我科门诊就诊.1年前患儿背部一色素痣周围出现圆形白斑,白斑以色素痣为中心逐渐增大,随后背部、胸肩部和面部多个色素痣周围出现类似的圆形白斑.局部无痛、痒等不适,亦无破溃、渗出等表现.既往体健.无手术外伤史及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白癜风病史及黑素瘤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4.
晕痣和痣细胞痣的免疫组化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gG、IgD、IgM和C3c4种标记抗体对11例晕痣和13例痣细胞痣进行了平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示晕痣与痣细胞痣具有明显不同的免疫病理特点,支持晕痣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冷冻、二氧化碳激光治疗28例晕痣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2001年1月~2004年1月采用液氮冷冻、二氧化碳激光治疗28例晕痣,计40片皮损,并随访观察0.5~2年,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8例患者均来自本所白癜风专科门诊,男15例,女13例,年龄6~40岁,其中6~14岁12例,15~20岁11例,21~40岁5例,病程1周至半年,平均2.5个月;晕痣数目:28例患者中,1片皮损者20例,2片皮损者5例,3片皮损者2例,4片皮损者1例;晕痣分布部位:面部8片,颈部15片,胸部10片,背部2片,两前臂5片;皮损特点:本病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的白斑,中央有一黑痣,白斑大小直径0.5~2 cm,黑痣大小直径0.1~0.5 cm,稍高出皮面呈半球形损害。28例患者均无…  相似文献   

6.
巨大晕痣并发白癜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女,9岁。9个月前右大腿外侧原有的一蚕豆大黑痣逐渐增大,同时其周围出现一椭圆形白斑并不断扩大,约5个月后左侧上颌部亦出现白斑并扩大,均无自觉症状,未作何治疗。2005年11月11日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见图1。诊断:巨大晕痣并发白癜风。治疗:白斑区以萌尔夫软膏外搽和准分子激光照射,目前在观察中。巨大晕痣并发白癜风@姜功平$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皮肤科!广东广州510010 @李翠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皮肤科!广东广州510010 @刘仲荣$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皮肤科!广东广州510010 @杨慧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  相似文献   

7.
<正>1病历摘要患者女,32岁。因全身散在色素脱失斑27年于2013年8月13日来武警特色医学中心(原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5岁时胸部、手背及足背出现散在色素脱失斑,曾就诊多家医院,诊断为白癜风,给予糖皮质激素、中药、维阿露、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等综合治疗(具体不详),病情反复发作。患者出生时即发现右大腿外侧有一指甲大色素斑,边界清楚,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色素斑内逐渐长出较粗的  相似文献   

8.
9.
我院自 1998年以来 ,应用皮肤分离仪 ,对 2 1例 34个晕痣患者 ,进行了负压吸疱自体表皮移植法治疗 ,取得了理想效果 ,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 1例中 ,男 5例 ,女 16例 ,年龄 12~ 2 5岁 ,其中晕痣伴发白癜风 2例。皮损分别发生在眉颊、额、下颌、颈项、肩、胸、背等部 ,面积大小约 3cm~ 7cm ,病程 7个月~ 5年不等。 6例患者以往曾外用药物治疗 ,疗效不佳。2 治疗方法 先用激光机或电离子机治疗去除色痣 ,待皮肤完全愈合后 ,刮除毛发行表皮移植治疗。常规消毒患处和供皮处 (以股内侧及腹部为佳 ) ,视皮损大小 ,用单孔…  相似文献   

10.
晕痣和痣细胞痣bcl-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细胞凋亡在晕痣发生中的作用,我们对8例晕痣和8例痣细胞痣患者皮损进行了bcl-2原癌基因产物(B-cell lymphoma/leukemia 2 gene product,以下简称bcl-2)的免疫组化观察.结果表明8例晕痣均见有bcl-2的阳性表达,8例痣细胞痣仅有3例表达bcl-2,而且染色明显较弱,大部分组织呈阴性表达.由于两种痣bcl-2表达明显不同,作者认为晕痣组织内bcl-2的过量表达与晕痣发生的自身免疫机制有关,可能是痣组织内对痣细胞的高凋亡率的一种自动平衡反应.  相似文献   

11.
晕皮炎2例     
报告发生于脂溢性角化病及色素痣上的晕皮炎各1例.例1.女,24岁。左小腿丘疹3年,周围出现红斑、丘疹及脱屑2个月。皮损中心组织病理检查符合脂溢性角化改变。相邻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角化不全.海绵形成,真皮淋巴细胞浸润。切除该丘疹3d后原周围湿疹样改变逐渐消失。例2.女,43岁。躯干、四肢色素痣周围相继出脱红斑、丘疹及鳞刷,湿疹样改变自行消退时中心色素痣逐渐缩小、消失,局部留下萎缩性瘢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斯皮茨痣(Spitz nevu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6例斯皮茨痣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例斯皮茨痣多发生于头面部和四肢,主要表现为黑色丘疹或斑疹,临床上容易误诊为色素痣。大部分斯皮茨痣具有良性肿瘤的特点,少数斯皮茨痣结构呈不对称性或细胞具有异形性,组织病理改变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是诊断的关键。结论:表皮和附属器增生可作为斯皮茨痣与黑素瘤鉴别的依据之一,国人斯皮茨痣Kamino小体较少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表皮痣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表皮痣的临床资料。结果皮损为密集的丘疹或疣状斑块。结论本组病例经治疗均痊愈,无后遗症及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太田痣并发伊藤痣和鲜红斑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2例太田痣并发伊藤痣及鲜红斑痣.2例患者均为先天发病,例1为左侧面部太田痣并发双侧肩部、背部、腰部、臀部和上肢伊藤痣及左面颈部、左背部鲜红斑痣:例2为左侧面部太田痣并发肩背部伊藤痣及面部、躯干和四肢多处鲜红斑痣.  相似文献   

15.
Halo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us (CMN) associated with vitiligo is rare,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CMN excision. Only two reports of excision of halo CMN following repigmentation of vitiligo are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We present a case of a girl with halo CMN and periorbital vitiligo. The halo CMN was excised and followed by spontaneous improvement of vitiligo. The result suggests excision of the inciting lesion may be a promising way to control vitiligo.  相似文献   

16.
10例色素痣恶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早期判断色素痣恶变的临床征象。方法报告分析10例色素痣恶变。结果色素痣恶变为恶性黑色素瘤见于交界痣与混合痣。结论色素痣恶变的诱因为长期慢性刺激、创伤、不恰当的治疗及治疗时未全部去除痣细胞等。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小痣82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先天性小痣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对82例进行了分析。在临床上,SCN损害常为梭形或椭圆形褐黑色斑块,84%的损害大小超过1cm,表面粗糙不平,常覆盖有黑色粗毛;部位最常见于躯干和四肢。由于先天性小闱比后天性闱易于恶变,故支持尽量在青春期前作预防性切除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伊藤痣上继发色素减退斑。患者女,43岁。7个月前原左颈肩区先天性蓝色斑片中开始出现色素改变:自后体表正中线向左,呈瓷白色、天蓝色及黄蓝色逐渐改变。天蓝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消失.真皮浅层及中层少量梭形黑素细胞及较多形态各异的载色素细胞。表皮轻度海绵形成、角化不全、角质形成细胞局灶性坏死及基底层空泡变性。表、真皮交界处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继发于伊藤痣上的晕痣(halonevus)和晕皮炎(halo dermatitis)。  相似文献   

19.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晕痣和痣细胞痣组织内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HC)抗原的表达,结果MHCⅡ类抗原在两种痣组织内表达明显不同,作者认为痣细胞MHCⅡ类抗原的过量表达可能与晕痣发生的自身免疫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