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染易"一词,其中"染易"之"易"字,历代《内经》注家多缺解,因该篇属《素问》之《遗篇》,乃由宋·刘温舒所补入,故历代注家多未载而无注。至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问世,始渐有注释。但高士宗之注释属随文串解,"易"字之义不明。经过参阅历代医籍及相关文史书籍考证后认为,"染易"之"易"字系"传染、传染病"之义,并例举了"易"字与其他有"传染"之义的相关字,如:延、转、换、传、注(疰)、染、移等,组成"延易、转易、换易、传易、注(疰)易、染易、移易"等名称,表示传染或传染病。另外,易,通"痬",乃古今字,亦表传染之义,一并给予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2.
《素问》之"足"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作为《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内容博大精深、文字古奥,参阅古今历代注家的解释,有些问题依旧存在争议,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历代注家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给予了不同的注释,本文就《素问》中出现的“足”字加以整理分类,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戴雨虹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1479-1480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提出以色泽、脉象、形态以及色脉与四时的顺逆,作为判断疾病预后好坏的依据。归纳四种易、难治的情况,“四易”是: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弱以滑,脉从四时;“四难”是: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笔者不揣浅陋,将这4种情况的粗浅认识,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4.
"医易同源"说出自明代医家张介宾的<类经附翼·医易>,指医理和易理都强调阴阳的变化,于是以变化为源.但实际上医学理论中阴阳变化的道理源于易理,"医易同源"论并不成立,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医源于易".近年来中医界流行的"医易同源"论则明显带有藉<周易>以拔高中医的潜在含义. 相似文献
5.
烦,本义是由于发热而引起头痛,《说文解字》谓:“烦,热头痛也”。这是一个会意字,“火”表示有火,发热,“页”(xie),为头,合起来表示人发热头痛,引申为烦躁、烦闷,为形容词。在《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中指出热者心有热证。如热渴、烦躁、秘结、痈疡之类。尽管“烦”字的意义还包括劳苦、繁多、混乱、频繁搅动等,但在宋代林亿校正编撰的《伤寒论》中更偏向于其本义及引申义。《伤寒论》语言极为精炼,却出现了 70个烦字,加上近义的“心愤愤”、“懊忄农”等词语则更多。“烦”字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实属罕见。其根本原因在于张仲景重视… 相似文献
6.
对《伤寒论》阴阳易证侯的研究现状及疑点的回顾和分析,提出阴阳易是男女之人伤寒热病后,在肌体尚未恢复的状态下,即行房事,纵欲过度,竭其精气而自身出现的与伤寒六经证侯截然不同的性机能衰退的证侯,并结合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提出烧军散具有补肾固精,益气养血,滋阴降火,活血清心的功能,与阴阳易证治相符,其药后出现的“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是体内精气萌生,阳气恢复的征兆。 相似文献
7.
8.
《伤寒论》文辞古奥,意义精深,千余年来中外研用不衰。其在六经病及霍乱之后,特立“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病治篇”,提示人们对伤寒病后的调理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伤寒不仅是严重的流行性疾病,它在恢复期还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性接触将伤寒传染给健康者,被传染者所患病称阴阳易病。按照现代医学对性传播疾病范畴的认识,古代的伤寒阴阳易病属性传播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辨析 ,认为易学中的易不能与占筮混同 ,“医易同源”中的“源”不是巫术 ,“医源于易”之“易”不是《易经》 ,医易关系的“医”专指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周易》融天道、地道、人道于一身,而中医学以天地人合一为医魂,阴阳五行理论虽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伤寒论》上秉《周易》神韵,下合《内经》心法,立足"四逆汤浅析"、"六经辨证"及"仲景自序"可管窥医《易》同源。 相似文献
14.
费国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11-12
藏象源于何处 ?它与《易》象有什么关系 ?我想到几点 ,谓之“杂说”。1 中国哲学的母题天人合一 ,这是从古至今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 ,也可以称为母题。这个问题从远古说 ,最早是阴阳的建立 ,到河图洛书诞生 ,就把阴阳哲学化了。如河图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分天地 ,即分阴阳。天阳极则变为阴 ,下降 ,谓之天一生水 ;地阴极则变为阳 ,上升 ,谓之地二生火。一水一火 ,必然要相交 ,交在中心五上。则中心五为万物生化之枢。在万物化生之中 ,自然包括人 ,人是万物之前灵 ,又具有改造天地使之适应自然环境的任务。人在适… 相似文献
15.
《周易》与《内经》关系密切,二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吸纳.概括二者之间的起源关系,主要有“易医同源”说、“医源于易”说、“医先于易”说.无论是哪一种学说,都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在核心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外在呈现关系. 相似文献
16.
《素问·著至教论》乃《内经》之教学名篇,笔者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多年,对其"诵、解、别、明、彰"之五字教学法悟得一管之见,换言之即"熟诵、理解、辨析、洞明、践行"五法,今不揣浅陋,浅述于此以就正于高明。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的起源与《医源于易》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医学史认为,医药起源于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但同样是与疾病的斗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医学。可见,每一特定医学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原因,中医学的产生,必有与其它医学所不同的社会条件和特殊 相似文献
18.
从“不妄作劳”的“劳”字谈起唐代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经一九六三年全国中医教材会议审定的《内经讲义》节选了这篇文章,并词解文中“劳”字,是“劳动”,“不妄作劳,就是遵循一定的法度去劳动,”此解一出,影响较大。如:山东中医研究所研究生班一九六三年 相似文献
19.
20.
王少丽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1):38-40
《黄帝内经》公元六世纪传入日本后,日本学者争相研究,到十九世纪初达到高峰,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学者,丹波元简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他1806年撰写的《素问识》,标志日本《黄帝内经》研究走向成熟。《素问识》用札记的体例,按原书的内容顺序,分八卷,列七十二篇,举凡作者认为有必要详释或阐明旨意的例句,一应录出,分别进行校勘、训释,广采博引,其中引述中国古代经史子集16部176次,医书146部6221次,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作者以历史眼光考察了产生《素问》的社会背景,运用清代文字、考据、训诂学成就,使书中许多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