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联合华法林早期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范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LMWH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颅内静脉窦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MWH联合华法林早期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曾荣  陈继华  雷生镇  夏明万 《中外医疗》2012,31(14):124-124
目的探究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我院共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2例,将所有患者按诊断不同血栓形成患者数分为对照组(5例)和观察组(7例),其中对照组应用20%甘露醇脱水、血塞通以及对症抗炎治疗;观察组给予前列地尔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治疗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5.7%;对照组有效治疗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60%。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可以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开通静脉窦,改善血液回流,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症状的治疗进程当中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随机在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该院当中接受治疗的患有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患者中择取98名,将其按照抽签的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对参照组行以常规性的治疗干预措施,对实验组则加以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干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措施,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参照组(P<0.05).另外,在不良反应上,实验组的患者出现轻微的注射位置瘀斑,没有影响治疗进程.结论:在临床当中,针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 1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后,对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加强护理,观察治疗后是否并发出血,协助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结果 14例患者中l例左丘脑出血破人脑室死亡,遗有轻偏瘫、不全运动性失语各1例,完全恢复正常ll例.结论通过加强临床护理应用低分子 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CVS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 )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孕产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病历资料。结果32例患者分布为早期妊娠4例、中晚期妊娠5例、产褥期23例,剖宫产、感染因素和重度子痫前期是主要发病诱因;首发症状27例(84.4%);早期头颅C T 13例,5例未检出病变,29例头颅M RI+M RV检查确诊。确诊后给予积极治疗诱因和低分子肝素抗凝等治疗,11例病人介入微导管尿激酶局部灌注,死亡4例(12.5%),3例(9.4%)遗留轻偏瘫。结论孕产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以产褥期多发,早期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以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头颅M RI+M RV 诊断符合率高,及早控制危险因素及抗凝、介入溶栓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肝素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4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素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显效17例,显效率85%、总有效18例,总有效率率90%;显效10例,显效率50%,总有效13例,总有效率6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脉窦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血栓形成,疏通静脉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朱云飞  袁川  陆显祯  赵璧  何绍坤 《吉林医学》2014,(36):8071-8072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1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3例患者,1例死亡,12例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9例3个月后DSA或MRV随访,皆完全或部分再通。结论:普通肝素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中17例基本痊愈,3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应当及早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9.
《右江医学》2020,(1):53-5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早期抗凝治疗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神经功能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8年8月就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凝血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显著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预后状况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颅内静脉窦血栓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进行早期抗凝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10.
刘鑫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0):75-76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3月~2010年3月我科腹部外科术后发生DVT患者42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组(观察组)22例和单纯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肢周经缩小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5.00%和8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用尿激酶是治疗DV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单纯低分子肝素治疗,且与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安全性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2例DVT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实验组采用阿加曲班联合尿激酶溶栓抗凝治疗,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加曲班联合尿激酶治疗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尿激酶、肝素及其联合治疗急性大鼠下腔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后不同时相静脉血栓与血管粘附特性的变化.方法:SD大鼠140只,105只建立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分为肝素治疗A组、尿激酶治疗B组、联合治疗C组各35只;另35只为假手术组(sham,SH).各组给药后分别于血栓形成后第1、4、7、14、28 d获取目标血管,光镜观察血栓的结构演变与机化、内膜增生程度,检测静脉壁平滑肌胶原沉积量.以及力学测量管壁血栓附着力.结果:A组内膜增生最严重.栓后1、4 d,B、C组血栓附着力分别较A组低(P<0.01).结论:尿激酶加肝素治疗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能有效地保护内皮层完整,减轻血管内膜增生,但在溶栓抗凝联合治疗急性血栓后残余附壁血栓粘附力相对较低,不建议早期运动加压.  相似文献   

13.
经颈动脉溶栓治疗兔脑静脉窦血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ao XY  Li BM  Li S  Wang 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1):745-748
目的研究经颈动脉溶栓治疗对兔脑静脉窦血栓模型的局部脑血流量及脑含水量的影响。方法39只新西兰兔通过结扎法建立兔脑静脉窦血栓模型,分为溶栓组(12只,经颈动脉泵入尿激酶0·4万U·kg-1·d-1,共5d)、抗凝组(12只,颈外静脉泵入肝素2mg·kg-1·d-1,共5d)、对照组(15只,颈动脉泵入生理盐水)。应用激光多普勒仪检测治疗前后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同时测定脑含水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局部脑血流量较模型建立前基线的百分率,溶栓组(94·8%±0·3%)明显高于抗凝组(88·6%±0·3%)和对照组(80·9%±0·3%,均P<0·01),抗凝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溶栓组脑含水量(78·9%±0·3%)低于抗凝组(81·8%±0·7%)和对照组(82·1%±1·0%,均P<0·05)。结论应用颈动脉注射尿激酶栓治疗静脉窦血栓效果肯定,即使治疗不能开通静脉窦,局部脑血流量及脑含水量仍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应用尿激酶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60例患者分别采用尿激酶30万U患肢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5000U每日1次皮下注射与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7d、14d时的治愈率及7d时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脑出血加重、再出血及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尿激酶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安全有效,降低了肺栓塞和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蕲蛇酶联合肝素治疗对兔下腔静脉血栓、病变血管内皮及出血风险性的实验研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72只建立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分为肝素组(A组)、尿激酶联合肝素组(B组)、蕲蛇酶联合肝素组(C组),每组24只.各组在血栓形成3 d后给药,分别在用药后的第3、7、10天,通过静脉彩超及病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分级评估其...  相似文献   

16.
Yang B  Zhao QH  Zh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5):2506-2510
目的 观察溶栓抗凝治疗大鼠下腔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对循环内皮细胞及受损内皮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65只,135只建立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后运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肝索治疗A组、尿激酶治疗B组、联合治疗C组各45只;另30只为假手术组(sham,SH)。各组给药后分别于血栓形成后第1、3、7、14、28天获取日标血管,扫描电镜评估局部内皮细胞层的完整性以及力学测量管壁血栓附着力,术后28 d测定血液中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的数量及黏附能力。结果 栓后1、3d,B、C组血栓附着力分别较A组低(P<0.01);7d时C组血栓基本消融;28 d时C组内皮损伤较A、B组轻(P<0.05)而A、B、C、SH组循环内皮细胞数量[(6.3±2.2) ×106、(4.76 ±3.1)×106、(1.9±0.8)×106、(0.91±0.3)×106]依次降低,(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EPC数量(18.9 ±5.33、37.4±6.0、55.4±8.0、64.1±3.2)与CEPC黏附能力(9.6±2.9、17.5±3.2、22.1±4.4、28.3±2.0)依次增高,(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脱落受损,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增加。早期溶栓抗凝联合治疗能使局部血栓基本消融,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直接保护作用,并可能通过提高CEPC数量及功能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能力。但在急性血栓形成早期,联合治疗使得残余附壁血栓黏附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文勇 《吉林医学》2010,31(17):2617-2618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长期规律应用尿激酶(urokinase,UK)加肝素封管对临时血透导管功能、相关性感染(CRI)的影响,阐明长期规律应用尿激酶(UK)加肝素封管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选取使用右颈内静脉临时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维持血透(MHD)的患者100例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给予2组不同的封管方案,比较2组导管功能障碍、血栓、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凝血指标情况.结果 实验组可以降低导管功能障碍、腔内及尖端血栓、导管相关菌血症发生率(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附壁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0),实验方案对凝血指标(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无影响(P>0.05).结论 长期规律应用尿激酶加肝素封管对维持临时性血透导管功能、减少管内血栓发生率、预防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合并颅内出血的溶栓治疗的可能性及意义。方法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合并脑出血患者6例,颈动脉穿刺行颈动脉内尿激酶注入3例,10万单位,1次/d,共7天,同时口服华法令。经股途径穿刺,静脉窦内置管溶栓3例,每日经微导管内给与尿激酶50万单位,2次/d。5~7天后复查DSA造影后拔管,同时口服华法令。结果术后6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缓解,头痛消失或明显减轻。脑脊液压力从400mmH2O降至200mmH2O以下。4例DSA复查结果提示,静脉窦较术前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动静脉循环时间已缩短至11s内。结论采用颈动脉内注射或经静脉窦内置管直接溶栓,纤溶药物不仅可以直接起到溶解血栓和降低高凝血状态的作用,而且防止外周脏器的不必要的继发性出血。  相似文献   

20.
倪陶义  刘新峰  王君 《海南医学》2012,23(19):52-54
目的探讨颈动脉注射尿激酶联合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有效性、可行性。方法对11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两侧颈动脉交替注射尿激酶10万单位,1次/d,共5~7d。同时根据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结果口服华法林钠抗凝治疗,每日2.5~7.5mg,1次/d,服1~2年。结果联合治疗7d后,8例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压力恢复到正常范围,脑动静脉循环时间降至11s内(DSA证实),静脉窦再通,临床治愈;3例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无脑出血及全身出血等不良反应。11例患者脑脊液平均下降(1.79±1.23)kPa,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平均缩短(9.04±6.44)s,两项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内注射尿激酶溶栓并联合全身抗凝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此方法也可以治疗该病并发的脑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