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病特点及筛查策略。方法使用间接眼底镜及RET-CAM-3对3583例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观察视网膜血管情况。结果 ROP发病率为12.26%,ROP组与非ROP组在胎龄、体重、是否使用呼吸机和吸氧情况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病率高,对于出生胎龄小,低出生体重,使用呼吸机及氧气治疗的早产儿及早进行ROP的筛查,首次筛查应在矫正胎龄32周甚至更早进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视力预后往往比较好。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病情况及高危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病率、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4例早产儿生后72h内及生后4w开始定期检查眼底,发现ROP者密切随访至生后1年。结果72h内早期眼底检查眼底异常包括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水肿、视网膜血管改变及出血等。生4w后检出ROP患儿12例(6.2%),高危因素分别为低出生体重,小孕周、长期或高浓度吸氧。结论建议出生体重小于2000g和/或孕周小于35w的早产儿,在生后第3w或胎龄达34w时常规行首次眼底检查,以早期发现ROP并给予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本地区早产儿眼病的发病情况,探讨眼底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底筛查中心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2191例行Ret Cam3眼底筛查的早产儿临床资料。结果 2191例早产儿接受筛查,共发现眼底病变257例,发生率11.74%(257/2191),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58例(7.21%),眼底出血69例(3.14%),视网膜渗出15例(0.68%),先天性白内障4例(0.18%),原始玻璃体增生综合征2例(0.09%),视网膜母细胞瘤2例(0.09%),其他异常7例(0.35%)。结论早产儿眼底病变多样且危害严重,推广对早产儿以足月新生儿的眼底疾病筛查工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情况筛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thy of premature,ROP)是一种未成熟或低出生体重婴儿的视网膜增殖性病变,主要是由于未成熟儿视网膜发育不完善,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使视网膜缺血,造成新生儿血管形成,导致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牵引视网膜脱离,可并斜视、弱视、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变性甚至失明,是导致婴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治疗需求和生存率的不断提高,ROP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逐渐上升。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随着我国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治疗需求和生存率的不断提高,ROP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逐渐上升.预防和治疗ROP已成为提高早产低出生质量儿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梁莉  王洪亮 《医学信息》2007,20(7):1210-1212
目的 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高危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3年9月~2005年12月产科接生的1365例新生儿进行广泛普查,其中205例早产翼均进行眼底检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风险评估。结果 确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31例。结论 孕龄小于32w;出生体重小于2000g;多胎儿;吸氧浓度大于40%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马鞍山市新生儿先天性眼底疾病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眼科广域成像系统(RetCam3)对6924例新生儿进行眼底筛查,并对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924例受检新生儿中1406例伴有眼底异常,眼底疾病检出率为20.30%,主要为视网膜出血1334例(19.30%)、视网膜脉络膜缺损21例(0.3%)、视网膜变性26例(0.40%)、永存性玻璃体增生症(PHPV)11例(0.20%)和眼底渗出6例(0.0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娩方式为顺产是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眼底病变多样且危害严重,顺产的新生儿是眼底疾病筛查的重点人群,应关注和重视危险因素的干预,降低新生儿眼底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卵磷脂络合碘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玻璃体混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口服卵磷脂络合碘--沃丽汀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玻璃体混浊的疗效.方法:选择因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术后不同程度玻璃体混浊的患者216例(216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神经营养剂及口服沃丽汀治疗,分别在给药后的1周,1月及3月随访.对照组仅予神经营养剂治疗.结果:试验组1月内玻璃体混浊减轻、眼底明显清晰、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者36例(33.3%),3月内有明显改善者64例(59.3%),3月以上改善不明显者11例(10.2%);所有病例均未发现有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对照组1月内玻璃体混浊减轻、眼底明显清晰、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者14例,3月内有明显改善者28例(25.9%),3月以上改善不明显者41例(38%).术后3月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沃丽汀能够有效减轻视网膜脱离术后玻璃体混浊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新生儿眼病Retcam Ⅲ系统眼底筛查结果,为新生儿眼病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5月兰州地区新生儿眼病筛查受检患儿822例作为对象,所有新生儿分娩后完成相关专科检查,记录所有受检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家族史等;采用RetCam Ⅲ检测系统对所有受检新生儿进行眼底检查。根据Retcam Ⅲ系统检查图像检查结果结合手持裂隙灯检查眼前节,对屈光间质不清晰或疑似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者进行辅助眼科B超检测。统计并记录822例新生儿疾病种类及构成比;采用SPSS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分析不同分娩方式、早产与新生儿眼病的关系。结果兰州地区822例(1644只)新生儿均顺利完成眼病筛查,共筛查出眼部异常64例(患眼95只)。异常眼部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视网膜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黄斑部出血,分别占:34.38%、23.44%和18.75%;助产、剖宫产新生儿眼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新生儿眼病发生率,高于助产及剖宫产(P0.05);兰州地区早产儿新生儿眼病发生率,高于足月儿(P0.05);SPSS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地区新生儿先天性眼病发生率与分娩方式、早产儿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兰州地区新生儿眼病发病率较高,多与早产、分娩方式有关,加强新生儿眼病Retcam Ⅲ系统检查能提高检出率,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etCamⅢ广域视网膜眼底成像系统在各种眼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行RetCamⅢ广域视网膜眼底成像系统对594例婴幼儿(1188只眼)婴幼儿临床资料。结果 594例婴幼儿(1188只眼)筛查出眼部异常93例(144只眼),占总筛查人数的15.66%。其中眼后段异常为主75例(112只眼),眼前段异常为主的18例(32只眼)。在眼后段异常的112只眼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51只眼(45.54%)、眼底出血32只眼(28.57%)、发育性及遗传性疾病29只眼(25.89%);在眼前节为主的32只眼中,先天性白内障30只眼(93.75%)、先天性青光眼2只眼(6.25%)。结论 RetCamⅢ可用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以及婴幼儿眼病的常规筛查及随访,早产儿及伴有高危因素的足月儿应重视眼底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0.
<正>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LBW)是指活产儿体重不满2500g。其中小于1500g的新生儿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g的新生儿为超低出生体重儿。通常包括两类,足月分娩的低出生体重和小于37w的低出生体重。全世界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不等,如印度发生率高达25%[1],美国相对较低,为7.6%[2]。我国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为5.87%~11.8%。低出生体重对人群的危害涉及整个生命全  相似文献   

11.
Apgar评分与早产儿窒息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pgar评分与早产儿窒息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同期住院的早产儿,分成三组:(1)无窒息组(Apgar评分8~10分);轻度窒息组(Apgar评分4~7分);重度窒息组(Apgar评分0~3分),然后分析各组与围产因素、动脉血pH值、血糖及早产儿脑损伤的关系。结果(1)重度窒息组的围产因素明显高于无窒息组和轻度窒息组(P〈0.01),而后二组则无显著差异(P〉0.05)。(2)首次动脉血气pH值≤7.2的病例,重度窒息组也显著多于无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P〈0.01),无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则无显著差异(P〉0.05)。(3)重度窒息组发生严重低血糖(≤1.1mmol/L)的病例要明显高于无窒息组和轻度窒息组(P〈0.01),后二组则无显著差异(P〉0.05)。(4)出现脑损伤的情况: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E)、脑室周周-脑室内出血(PIVH)及脑室周周白质软化(PVL),重度窒息组均显著高于无窒息组和轻度窒息组(P〈0.01),轻度窒息组与无窒息组则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Apgar评分评估早产儿轻度窒息时(4—7分),应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其准确性有一定的限度。但Apgar评分0~3时,则发生窒息的可能性大,需按窒息儿处理,以减少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出生前硫酸镁暴露量与脑损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生前硫酸镁暴露量与脑损伤关系。方法对119例28~36周的早产儿按母亲产前应用硫酸镁的累积剂量分为3组:Ⅰ组为≤15g组48例,Ⅱ组为〉15g但≤45g组41例,Ⅲ组为〉45g组30例,于生后3~7天内常规进行头颅CT检查,对不同组脑损伤发生率、胎龄、出生体重与脑损伤发生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44例早产儿存在脑损伤,总的脑损伤发生率36.9%(44/119)。其中Ⅰ组发生率为25%(12/48),Ⅱ组发生率为24.4%(10/41),Ⅲ组发生率为73.3%(22/30),三组间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P〈0.01),发生率两两间比较Ⅰ组及Ⅱ组分别低于Ⅲ组,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小,脑损伤发生率越高。结论早产儿出生前硫酸镁暴露量〉45g可增加脑损伤的发生率,硫酸镁在治疗早产中的安全剂量范围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内皮祖细胞(EPCs)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和脑室内出血(IVH)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住院的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分别于出生时、生后7、14、21和28d及纠正胎龄36周时收集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EPCs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等水平。结果68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纳入分析,其中对照组30例,BPD组20例,ROP组10例,IVH组8例。BPD组与对照组出生时EPC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7d时点EPCs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CD34+KDR+:(0.019±0.009)%伽(0.026±0.012)%,P〈0.05;KDR+CDl33+:(0.004±D.002)%傩(0.008±0.004)%,P〈0.01;CD34+KDR+CDl33+:(0.005±0.002)%船(0.008±0.004)%,P〈0.05。从出生时至生后21d,BPD组血浆VEGF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ROP组出生时至生后28d的EPCs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纠正胎龄36周时KDR+CDl33+和CD34+KDR+CDl33+EPCs与对照组相比略有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IVH组生后不同时点的EPCs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后早期的EPCs和VEGF水平降低可能参与了早产儿BPD的发生,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34—35周早产者,是否应用促胎肺成熟药,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2006年5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孕周在34~35周的早产儿173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93例)于分娩前给予促胎肺成熟药,B组(80例)为对照组,分娩前不用促胎肺成熟药。观察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A组及B组比较,早产儿的窒息率,肺透明膜病(RDS)及脑出血发生率均交低(P〈0.01),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低(P〈0.05);平均特护时间及住院天数低(P〈0.05),早产几体重无差异(P〉0.05)。结论孕34—35周早产者也应预防性用促胎肺成熟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生殖道假丝酵母菌病对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住院孕产妇共2500例,进行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对白色念珠菌培养阳性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以探讨妊娠合并生殖道假丝酵母菌病与围产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在2500例围产期妇女中,无致病菌组(对照组)为1300例,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组(感染组)为350例,总患病率为14%,其中有症状组200例(57.14%),无症状组为150例(42.86%)。有症状感染组、无症状感染组、对照组的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分别为22.5%、9.33%、8.15%,早产率分别为9.5%、4%、3%,绒毛膜羊膜炎率分别为23%、8.67%、7.38%,产褥感染率分别为7.5%、4%、3.54%,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分别为21%、10.67%、11.54%,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2%、2.67%、2.31%,低体重儿的发生率分别为1.5%、1.33%、1.92%。有症状的妊娠期妇女生殖道假丝酵母菌病与无症状组及对照组相比较,胎膜早破、早产、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均有显著升高,新生儿窒息率及低体重儿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孕期对有症状的生殖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住920例早产儿,对其胎龄、出生体重、原发疾病、肺部X线表现、治疗经过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20例早产儿中24例发生BPD,胎龄〈28周6例,28~30周13例,~32周3例,~35周2例;出生体重〈1000g 6例,1000~1500g 13例,~2500g 5例;轻度BPD 13例,中度BPD 6例,重度BPD 5例;需要机械通气时间为(1.04±26.35)d,需吸氧时间为(47.22±22.49)d,住院时间为(65.29±23.46)d。BPD患儿中合并肺部感染37.5%,脑积水16.7%,早产儿视网膜病16.7%,动脉导管未闭20.8%。所有病例经综合治疗治愈14例,放弃治疗后死亡5例,好转5例,其中3例出院后6个月内均因肺部感染再次住院。结论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长时间吸氧及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是BPD发生的主要因素,故积极预防早产,尽量避免机械通气以及减少机械通气、吸氧时间,积极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及关闭动脉导管可能会减少B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33例巨大儿(A组)的相关因素、临床特征及并发症,并与同期分娩的体重≥3500g的859例正常体重儿(B组)及随机选择的335例体重〈3500g的正常体重儿(C组)进行比较。结果巨大儿的体重指数(BMI)、双顶径、股骨长度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三组孕龄、孕末期体重、宫高、腹围、剖宫产率、异常产程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B组明显高于C组(P〈0.05);三组产后出血、活跃期停滞、新生儿窒息率比较,A组及B组均明显高于C组(P〈0.05),但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新生儿体重的增加与其母亲的体重、孕龄等因素有关,定期产前检查,根据妊娠情况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及运动,适时分娩是预防巨大儿发生,降低母婴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早产儿早期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减少呼吸机应用、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方法以(prophylactic nasal CPAP OR early nasal CPAP)AND (preterm infants OR low birth weightinfants)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AND(早产儿OR低出生体重儿)为英中文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1年12月,并辅以手工检索。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分析;无法进行Meta分析时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8篇RCT文献进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NCPAP组未能显著降低早产儿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率(RR=-0.09,95%CI:-0.19~0.02,P=0.09)、RDS发生率(RR=0.81,95%CI:0.59—1.1,P=0.18)和病死率(RR=0.88,95%CI:0.72~1.09,P=0.25);NCPAP组能显著减少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率(RR=0.72,95%CI:0.64—0.80,P〈0.00001)。NCPAP组未能显著减少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时间(MD=-1.91d,95%CI:-6.47~4.45d,P=0.72)及氧气应用时间(MD=-0.46d,95%CI:-6.55—5.63d,P=0.88)。NCPAP组除增加气胸的发生率外,并未明显增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动脉导管未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目前的证据表明早期应用NCPAP可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但增加了气胸的发生率;未能减少早产儿呼吸机应用、RDS发生率和病死率,未增加除气胸外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IGF—Ⅰ、Ⅱ)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正常晚期孕妇(对照组)32例,轻度子痫前期孕妇20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20例(研究组),分别于分娩前抽取孕妇静脉血,分娩时留取新生儿脐静脉血和羊水,同时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及羊水中IGF—Ⅰ、Ⅱ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子痫前期孕妇血及羊水中IGF—Ⅰ、Ⅱ水平与新生儿体重呈正相关。(2)新生儿脐血中IGF—Ⅰ水平与新生儿体重呈正相关,IGF—Ⅱ水平与新生儿体重呈负相关。(3)正常对照组32例均为正常出生体重新生儿,子痫前期孕妇中胎儿生长受限(FGR)总发病率为27.5%,其中轻、重度子痫前期孕妇,FGR发病率分别为5%和5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痫前期状态下IGF—Ⅰ、Ⅱ水平变化与FGR密切相关,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中FGR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