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HSCT)支持下大剂量化疗(HDC)治疗晚期恶性肿瘤(MT)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常规挽救化疗4个周期后获CR或PR的晚期或复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组,研究组26例行APBHSCT HDC,对照组50例继续2~4个周期常规化疗。结果研究组造血功能均重建,挽救化疗仅获PR的17例患者行APBHSCT HDC后8例获CR,有效率为47.1%;对照组继续常规化疗后,33例PR的患者仍为PR。中位生存期研究组比对照组延长11个月(P<0.05)。2年、3年、4年生存率研究组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APBHSC HDC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延长晚期或复发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高危及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2001年4月至2013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异基因HSCT(allo-HSCT)的34例高危及复发ALL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B细胞型ALL(B-ALL)为28例,T细胞型ALL(T-ALL)为6例;21例为高危ALL首次完全缓解(CR1),13例为ALL复发后第2次CR(CR2)。按照接受allo-HSCT供体的不同,将其分为全相合同胞供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MSD-PBSCT)者(5例),非血缘相关供体脐血移植(UD-UCBT)者(11例),非血缘相关供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UD-PBSCT)者(18例)。allo-HSCT的预处理方案为:以白消安(BU)+环磷酰胺(CY)为基础,加用氟达拉宾(Flud),接受非血缘相关供体(UD)者预处理时,加用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对象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本组34例患儿接受allo-HSCT后,30例成功植入患儿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aGVHD)发生率为33.3%(10/30)。本组其中Ⅲ~Ⅳ度aGVHD发生率为16.7%(5/30),接受UD-PBSCT患儿的aGVHD发生率明显高于接受MSD-PBSCT及UD-UCBT患儿,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成功植入并且存活超过100 d的27例患儿中,慢性GVHD(cGVHD)发生率51.8%(14/27)。本组接受allo-HSCT患儿的5年总生存(OS)率为(61.5±8.3)%(16/26),5年无病存活(DFS)率为(57.7±6.0)%(15/26)。本组34例患儿的移植相关死亡(TRM)率为23.5%(8/34)。其中,获得CR2者TRM率显著高于CR1者,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TRM的原因主要为感染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细胞增殖病、严重GVHD。移植后ALL复发率为19.4%(6/31),复发与造血干细胞来源无明显相关性,移植后发生cGVHD者复发率更低。 结论allo-HSCT是治疗儿童高危及复发ALL的有效手段,干细胞来源可以为脐血和外周血干细胞。接受allo-HSCT后,患儿5年OS率超过50%。CR2患者TRM率高于CR1者;发生cGVHD的ALL患儿复发风险较未发生cGVHD者低。建议对高危及复发ALL患者尽早进行allo-HSCT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 5例对其他治疗效果反应较差的复发SLE患者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采用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预处理方案采用环磷酰胺+抗胸腺球蛋白抗体方案,常规措施预防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后3个月,复查各项免疫指标,评估疗效.结果 5例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均获成功,造血重建顺利回输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的天数为8~16 d;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的天数为10~20 d;血小板计数>20×109/L的天数为12~20 d.无一例出现严重的移植后并发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3个月后复查各项指标均较移植前有明显改善.结论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LE的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难治性SLE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氟达拉滨+白舒非+噻替哌作为预处理方案(FBT预处理方案),进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以FBT方案作为预处理方案,以环孢素A+骁悉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对7例难治/复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HLA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2例复发,5例患者无病存活。结论FBT预处理方案复发率低,毒副作用轻,相关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对于难治/复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而言,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短疗程三氧化二砷(ATO)与全反式维A酸(ATRA)联合序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62例APL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2例),均采用ATRA单诱导或ATRA与ATO双诱导达完全缓解(CR),CR后均给予3个周期的DA方案巩固治疗,此后,分别采用短疗程ATO和常规疗程ATO与DA方案、ATRA序贯治疗.结果 对照组1例退出治疗,余61例均处于CR状态.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皮肤色素沉着或皮疹、末梢神经炎、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心电图改变等不良反应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疗程ATO与ATRA联合序贯治疗APL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白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治疗重度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糖尿病足患者,经下肢动脉CT血管三维重建提示存在严重的下肢血管病变,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均自愿接受白体PBSCT术.其中,42例伴有足部溃疡或坏疽,25例因足趾坏疽同时行坏疽趾清除术.同时选择同期入院按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抗感染,抗凝,扩血管,局部清创换药等)的糖尿病足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结果 自体PBSCT术后随访至6个月,疼痛、冷感、麻木等症状均有改善,术后创面及难愈性溃疡的患者中愈合达到35例(83.33%),无1例发生截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1月~7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和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PBSCT治疗重度糖尿病足患者有较明显的临床疗效.自体PBSCT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促进创面愈合,可使部分患者免除截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疗法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治疗及副作用。方法对7例住院ALL儿童采用MTX剂量3.0 g/m2,分为2组:持续6 h静脉滴注组15例次;持续24 h静脉滴注组16例次。结果2种方法应用HDMTX,消化道反应、肝毒性、黏膜损害、骨髓抑制等主要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24 h静脉滴注的疗效优于持续6 h静脉滴注。结论事先对化疗前重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治疗过程中充分水化、碱化尿液和合理甲酰四氢叶酸钙(CF)解救,持续24 h静脉滴注HD-MTX取代6 h静脉滴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岁。因“头昏、乏力、全身酸痛伴高热半月”于2008年3月13日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余无阳性体征。血常规提示三系减少,骨髓象:原+幼稚淋巴细胞比例占90%,POX(-),PAS(+)呈细颗粒状。核型:46 XY【20】。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评估为标准危险度组。诱导方案BFM2000 ProtocolⅠ,首次诱导后达骨髓形态学CRI,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后复发,再次BFM2000 ProtocolⅠ诱导后达骨髓形态学CR2,之后按BFM2000 Protocol M继续巩固治疗,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5g/m^2,总量3g, 相似文献
9.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我科自2004年12月-2006年12月共对1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了HLA全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现对其预防感染的护理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3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18~54岁,平均35岁。11例为胞兄妹供者,2例为无关供者,HLA全相合,ABO血型相合者10例,次要血型不合者3例。2感染的预防与护理2·1病室的无菌环境患者入室前用0·2%的过氧乙酸溶液蒸喷,然后通风24 h。洁净室的室壁、地面、桌等每日用0·05%过氧乙酸溶液擦拭。各室用紫外线照射1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化疗的治疗,寻求老年急性白血病较好治疗方案。方法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VDP方案,1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采用DA方案或MA方案。化疗前1d外周血白细胞〈10.0×10^9/L的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下的患者均加用G—CSF 300μg/d皮下注射。白细胞≥10.0×10^9/L的患者在化疗后白细胞〈2.0×10^9/L时加用G—CSF 300μg/d至化疗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1.0×10^9/L。结果17例患者化疗后CR率58.8%,总有效率76.4%。2例患者治疗早期分别死于急性心梗和消化道大出血,早期死亡率11.7%。中性粒细胞持续〈0.5×10^9/L中位时间18.5d,平均缩短4.5d,结论早期加用G—CSF增加化疗药物对白血病细胞的毒性,提高缓解率,并且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时间,减少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白细胞相关感染的预防对策,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8月接受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02例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并统计其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 102例白血病患者在移植后发生感染38例,感染率37.25%,血液标本培养出病原体79株,其中细菌43株占54.43%,真菌19株占24.05%,病毒17株占21.52%;通过logistic分析,影响患者移植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有年龄≥45岁、移植前感染、移植前未缓解、无关供者、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发生≥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中移植前感染和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影响因素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移植前感染和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相关感染的独立因素,临床要保持病房的无菌,改善环境,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术后监测的频次等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细胞遗传学标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白血病细胞遗传学标志变化的意义。方法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和直接法G显带分析染色体;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结果22例白血病患者中,12例(CML5,AML7)男性患者allo-PBSCT供者为女性(其姐妹)移植后多次复查染色体核型为46,XX(女性核型);未见Y染色体及其他畸变染色体核型,说明移植后供体造血干细胞取代患者恶性克隆造血干细胞造血,移植成功。本组13例CML患者allo-PBSCT,均在移植成功后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检查提示得到缓解。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细胞遗传学检测可指导后续治疗选择,亦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染色体核型和基因标志是决定移植后微小残留病(MRD)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与免疫抑制治疗(IST)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 25例SAA患者接受了两种方法治疗:PBSCT组12例接受了同胞HLA全相合的PBSCT,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Cy)联合兔抗人胸腺免疫球蛋白(ATG);IST组13例治疗方案为:ATG/环孢素A(CsA).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PBSCT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Pt和Hb的恢复时间[分别为(13.5±2.3)、(23.5±4.1)、(82.7±6.1)d]快于IST组[分别为(32.6±3.5)、(73.8±6.2)、(296.4±12.5)d](P<0.05),但1年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lo-PBSCT和IST都是治疗SAA的有效手段,但Allo-PBSCT具有造血重建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并没有增加等特点,临床上可作为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4.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发病12h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3名,分为骨髓细胞移植组(n=18)和对照组(n=15),骨髓细胞移植组除常规治疗外,在PC I后1周经皮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通道,用指引导丝将微灌注导管送入支架内后,将分离的骨髓干细胞悬液经微导管中心腔内注入梗死血管远端。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灌注缺损指数。结果术后6月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移植组和对照组前、后LVEF分别由(46.5±2.3)%、(46.0±3.4)%增加到(48.4±2.5)%、(47.4±3.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显示移植组和对照组心肌灌注缺损指数分别由14.8±3.0、14.6±2.4降低至10.5±1.8、12.8±2.4,前者比后者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在移植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可行,术后能改善心肌血流灌注,但对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30例给予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治疗组,30例仅给予常规保守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检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8周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明显改善[(71.3±37.8)μmol/L比(107.3±53.2)μmol/L,(30.1±4.9)g/L比(27.5±5.1)g/L、(15.0±2.9)S比(16.7±3.9)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脐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症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表面膜CD14(mCD14)、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DR及炎性因子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重症脓毒症患者35例(病例组)和健康志愿者15例(对照组).于入院后第1、3、5天检测其PBMC表面mCD14、HLA-DR表达,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浓度及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Ⅱ)、全身性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结果 病例组患者PBMC表面mCD14、HLA-DR表达分别为(2.61±1.59)%、( 10.25±5.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7±1.53)%、(59.28±14.76)%,血清TNF-α、IL-10浓度分别为(96.66±45.38)、( 149.79±77.15)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12±0.00)、(5.67±2.16)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病例组患者死亡10例,存活25例,28d病死率28.6%(10/35),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PBMC表面mCD14、HLA-DR表达及SOFA评分、APACHEⅡ在入院后第1、3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存活患者PBMC表面mCD14、HLA-DR表达明显高于死亡患者[(5.12±2.03)%比(2.75±0.67)%;(35.12±9.29)%比(13.06±5.87)% ](P< 0.01或<0.05),SOFA评分、APACHEⅡ明显低于死亡患者[(4.48±1.71)分比(10.70±3.16)分;(9.36±5.57)分比(25.60±10.88)分](P<0.01),而两者血清TNF-α、IL-10浓度在入院后第1、3、5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脓毒症患者PBMC表面mCD14、HLA-DR表达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血清TNF-α、IL-10浓度在入院后5d内的动态变化不能反映患者疾病的演变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Mei Guo Zheng Dong Jianhui Qiao Changlin Yu Qiyun Sun Kaixun Hu Guangxian Liu Li Wei Bo Yao Qiuhong Man Xuedong Sun Zhiqing Liu Zhiwu Song Chengze Yu Ying Chen Qingliang Luo Sugang Liu Hui-Sheng Ai 《Journal of radiation research》2014,55(2):205-209
This is a case report of a 32-year-old man exposed to a total body dose of 14.5 Gy γ-radiation in a lethal 60Co-source irradiation accident in 2008 in China. Frequent nausea, vomiting and marked neutropenia and lymphopenia were observed from 30 min to 45 h after exposure. HLA-mismatche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ombined with infus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as used at Day 7. Rapid hematopoietic recovery, stable donor engraftment and healing of radioactive skin ulceration were achieved during Days 18–36. The patient finally developed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died of multi-organ failure on Day 62, althoug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was successfully released by emergency bowel resec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