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物质受体NK-1R在克罗恩病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物质受体NK-1R在克罗恩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23例克罗恩病标本取自因该病并发症而手术的患者,正常肠管取自24名器官捐献者。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正常肠管和克罗恩病组织NK-1R的mRNA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NK-1R的蛋白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NK-1R的组织学定位。结果:克罗恩病组织中NK-1R mRNA和蛋白过度表达,NK-1R的表达主要位于肠粘膜表面、固有层的单核细胞、粘膜下层的血管和肌层等处。结论:克罗恩病组织中NK-1R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扰乱了神经激肽的作用环节,可能与肠管的病理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P物质及其受体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P物质(SP)、神经激肽-1受体(NK-1R)及中性肽链内切酶(NEP)在胰腺癌细胞中表达。方法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RT-PCR)技术,检测正常胰腺、胰腺癌组织和7株胰腺癌细胞中前速激肽原A(PPT-A)、NK-1R和NEP的mRNA表达,应用Westernblot检测NK-1R和NEP的蛋白水平。结果正常胰腺组织PPT-A的mRNA表达水平为0.430 0±0.464 7,胰腺癌组织中为1.790 0±1.833 1(P<0.05);正常胰腺NK-1R的mRNA表达水平为0.088 2±0.086 8,胰腺癌组织中为2.154 5±2.103 1(P<0.01);正常胰腺组织NEP的mRNA表达水平为3.234 7±6.301 0,胰腺癌为8.606 9±8.703 2(P>0.05)。Western Blot结果发现,胰腺癌组织中NK-1R蛋白也过度表达,而NEP的蛋白水平未相应上调。结论 胰腺癌组织中SP和NK-1R都明显上调,而SP的降解酶——NEP未相应上调,这表明胰腺癌组织中SP的产生与灭活的平衡被打破,产生过多的SP,发挥过度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3.
P物质及其受体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物质(P物质(substance P,SP)、c-fos参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自身免疫法建立CP/CPPS大鼠模型;Von Frey丝检测机械刺激缩足阈(PWT);免疫组化检测前列腺与脊髓L5~S2节段背角SP、c-fos的表达变化和相关性。结果:造模后大鼠PWT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83±1.55)g vs(67.98±5.44)g,(P0.05)]。前列腺呈现显著炎症反应,在病变范围、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方面都较对照组反应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前列腺与脊髓L5~S2背角中SP、c-fos阳性表达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与脊髓中SP蛋白表达无相关性(r=0.099,P=0.338);c-fos蛋白表达亦无相关性(r=0.027,P=0.454)。结论:SP、c-fos可能通过脊髓L5~S2节段的表达上调参与了疼痛的形成和维持。CP/CPPS疼痛的发生过程中脊髓L5~S2节段背角的病理变化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对SD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模型大鼠外阴皮肤中P物质(SP)和P物质受体(NK1-R)表达的影响。方法参考Sally法建造40只雌性SD大鼠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模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治疗组予以聚焦超声治疗,对照组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方法治疗,但仪器无功率输出。聚焦超声治疗2周后,取大鼠外阴皮肤,HE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总数及脱颗粒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P和NK1-R的表达,比较两组指标差异。结果聚焦超声治疗2周后,治疗组75.00%(15/20)大鼠外阴皮肤转为正常,对照组10.00%(2/20)大鼠外阴皮肤转为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17.289,P0.05)。治疗组肥大细胞总数及脱颗粒率及外阴皮肤中SP和NK1-R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聚焦超声可抑制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大鼠皮肤中SP的释放及NK1-R的表达,并降低肥大细胞总数,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交感神经不同功能状态对周围神经慢性卡压伤产生疼痛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制作臂丛下干慢性卡压模型,分成A1、B1、C1、A2、B2、C26组,每组8只.A1(对照组)、B1(封闭组)、C1(去交感组)3组造模术后满3个月取卡压侧C8T1背根节;A2(对照组)、B2(封闭组)、C2(去交感组)造模术后满3个月去除卡压,继续饲养1个月后取卡压侧C8T1背根节.以RT-PCR方法检测背根节中P物质mRNA含量.结果 A1、B1、C1三组C8T1背根节中P物质mRNA相对含量均值分别为(3.620±0.830)×10-2、(2.945±0.724)×10-2、(2.239±0.734)×10-2,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B2、C2三组C8T1背根节中P物质mRNA相对含量均值分别为:(3.163±1.026)×10-2、(2.355±0.680)×10-2、(1.487±0.802)×10-2,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神经慢性卡压伤产生的疼痛程度受交感神经影响,交感神经功能越低,疼痛程度越轻;行交感阻滞或切除有助于周围神经卡压疾病去卡压后疼痛的缓解.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unction of sympathetic nerve on the pain of peripheral nerve chronic compression. Methods Forty-eight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made into lower trunk chronic compression models and divided into 6 groups (A1,B1,C1,A2,B2,C2) with 8 rats per group. The C8T1 dorsal root ganglions of the compressed sides of group A1 (control group), B1 (sympathetic block group)and C1 (de-sympathetic group) were harvested 3 months after compression surgery. The compressed lower trunks of group A2 (control group), B2(sympathetic block group)and C2(de-sympathetic group)were decompressed 3 months after compression surgery and bred for another month and then the C8T1 dorsal root ganglions of the compressed sides were harvested. The levels of substance P mRNA in the C8T1 dorsal root ganglions were tested with RT-PCR technique. Results the mean relative levels of substance P mRNA of group A1, B1 and C1 were (3.620 ± 0.830) × 10-2, (2.945 ± 0.724) × 10-2, (2.239 ± 0.734) × 10-2, respectively,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06) and those of group A2, B2 and C2 were (3.163 ± 1.026) × 10-2, (2.355 ± 0.680) × 10-2,(1.487 ± 0.802) × 10-2, the difference among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03). Conclusion The pain of peripheral nerve chronic compression is affected by sympathetic function. The more lower the sympathetic function is, the more light the pain is. Sympathetic blockage or resection helps to relieve the pain of peripheral nerve compression disease after being decompressed.  相似文献   

7.
P物质上调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TGF-β1的mRNA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P,SP)与瘢痕形成间的调控关系。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SP及其受体特异性拮抗剂L-703,606乙酸盐,MTT法测定细胞生长增殖量;采用细胞爬片法培养细胞,加入SP对细胞作用后,应用TGF-β1mRNA特异性探针行细胞原位杂交,计算细胞的TGF-β1mRNA阳性表达率,并经图像分析测定阳怀细胞TGF-β1mRNA的表达强度,分析SP与真皮纤维细胞TGF-β1mRNA表达间的关系。结果 SP可促进体外培养的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其作用与SP浓度呈现依赖关系,当浓度达到25ng/ml时,刺激细胞生长的速度达最大值,可使细胞较对照组提前4d融合;正常人真皮纤维细胞受25ng/ml时时,刺激细胞生长的速率达最大值,可命名细胞较对照组提前4d后即可见细胞表达TGF-β1mRNA的阳性率及强度均显著增加;SP对正常人真皮纤维细胞的上述效应,均可被其受体拮抗剂L-703,606乙酸盐所抑制。结论 SP可促进正常人真皮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同时上调细胞的TGF-β1mRNA表达;提示SP可能为皮肤损伤后痕形成过程中启动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的重要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8.
P—糖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P-糖尿白(Pg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点、术前化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术切除的101例胃癌、20例正常胃黏膜、18例异型增生组织标本中Pgp的表达。结果 正常胃黏膜、异型增生及未经术前化疗的胃癌中Pgp表达依次增强(P〈0.05);经术前化疗后胃癌Pgp表达增强,且与化疗次数相关(P〈0.05);Pgp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0.01)、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自身免疫法建立CNP大鼠模型;Von Frey丝检测机械刺激缩足阈(PWT);进行前列腺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前列腺与脊髓L5~S2节段P物质(SP)、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TRPV1)表达变化和相关性。结果:造模后大鼠PWT[(48.83±11.55)g]下降,与对照组[(67.98±5.44)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呈现显著炎症反应,病变范围、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都较对照组反应程度有所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前列腺与脊髓背角L5~S2中SP、TRPV1阳性表达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与脊髓中SP蛋白表达无相关关系(r=0.099,P=0.338);TRPV1蛋白表达亦无相关关系(r=0.000,P=0.5)。结论:SP、TRPV1可能通过脊髓L5~S2节段的表达上调参与了CNP大鼠疼痛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NF-AIP8与慢性胰腺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化的分析方法 ,检测30例慢性胰腺炎组织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TNF-AIP8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组表达的差异性。结果:慢性胰腺炎组织中TNF-AIP8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的表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AIP8参与慢性胰腺炎的发生及发展,可能是慢性胰腺炎病情进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P物质与神经微丝H在慢性痛血管球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JS  Huang ZJ  Zhou JF  Lin M  Fang MR  Pang ZJ  Yan HD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2):935-939
目的 观察P物质 (substanceP ,SP)、神经微丝 H(neurofilament H ,NFH)在慢性痛血管球瘤中的表达和分布 ,探讨其在血管球瘤慢性痛的形成及其与疼痛程度的关系。 方法  2 7例慢性痛血管球瘤组织标本分为轻症组 (12例 ) ,重症组 (15例 ) ,与 30例富含正常血管球的手指甲根组织对照(对照组 ,30例 )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技术对SP、NFH的表达进行观察和检测。 结果 SP、NFH在 3组内均有表达 ,以重症组表达最强烈 [灰度值SP(14 3 3± 7 5 ) ,灰度值NFH(16 7 7± 4 4 ) ],轻症组表达其次 [灰度值SP(15 6 2± 8 2 ) ,灰度值NFH(194 8± 4 0 ) ],对照组表达最弱[灰度值SP(2 0 8 2± 16 6 ) ,灰度值NFH(2 2 5 1± 8 3) ],3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重症组与轻症组 (PSP=0 0 0 2 ,PNFH<0 0 0 0 1) ,重症组与对照组 (PSP <0 0 0 0 1,PNFH <0 0 0 0 1) ,轻症组与对照组 (PSP <0 0 0 0 1,PNFH<0 0 0 0 1) ];病例组SP、NFH表达的定量灰度值与疼痛分数分别呈高度负相关 (rsp=-0 8974 ,Psp=0 0 0 0 0 0 1;rNFH=- 0 6 5 4 5 ,PNFH=0 0 0 0 2 12 )。 结论 SP是血管球瘤慢性痛形成过程中的外周主要疼痛传入递质 ,NFH与疼痛递质的传递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P物质受体-神经激肽1受体(NK-1R)在正常肠管和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该受体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21个溃疡性结肠炎标本取自因该病并发症而手术的患。正常肠管组织取自24个器官捐献,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正常肠管和溃疡性结肠炎组织NK-1R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NK-1R的蛋白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化)进行NK-1R的组织学定位。结果 与正常肠管相比,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NK-1RmRNA和蛋白都过度表达,免疫组化检查显示,NK-1R的表达主要位于溃疡性结肠炎组织的肠黏膜表面,黏膜固有层的单核细胞,黏膜下层的动,静脉和纵形与环形肌层等处。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NK-1R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扰乱了神经激肽的作用环节,加剧肠管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3.
P物质对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神经肽P物质(SP)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MC)超微结构特点及其功能状态;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SP对分离的MC组织胺释放率的影响,观察时间及剂量-效应关系。结果(1)增生性瘢痕中MC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8.6±1.9)%显著高于非增生性瘢痕(6.1±1.5)%及皮肤组织[(5.3±1.2)%,P<0.01]。(2)多数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呈活化状态。(3)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C的组织胺释放率随SP刺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递增,与非增生性瘢痕组及皮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P明显提高增生性瘢痕中MC释放组织胺的水平而产生痒觉,这可能是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P物质(SP)受体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分为诱导成骨组与未诱导组,在传代培养的不同时期(1、2、3周),采用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对BMSCs的成骨细胞诱导进行鉴定,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SP受体mRNA、蛋白的表达,观察时间-效应关系.结果 (1)rBMSCs及其诱导的成骨细胞有SP受体表达.(2)SP受体mRNA在诱导1周时下降(P<0.05),在诱导至3周时显著增高(P<0.05).(3)同一时间点诱导组SP受体的蛋白水平高于未诱导组(P<0.05),诱导组SP受体蛋白水平在第3周时显著增高(P<0.05),呈明显的时间依赖性.结论 大鼠BMSCs及其诱导的成骨细胞表达SP受体,随着成骨诱导的不断进行,SP受体在成骨分化的末期大量表达.  相似文献   

15.
P27kip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P2 7kip1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预后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2 7kip1在 39例胰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及 5例正常胰腺标本中的表达 ,其结果与临床病理资料及CyclinD1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9例胰腺癌中 ,2 6例 (6 6 7% )P2 7kip1呈低水平表达 (阳性细胞数 <5 0 % ) ,仅 13例 (33 3% )表达水平与正常胰腺组织相似 (阳性细胞数 >5 0 % )。相关分析显示 :P2 7kip1表达缺失或下调与肿瘤的不良分化相关 (P =0 0 3) ,但与性别、年龄及TNM分期无关。Kaplan Meier生存曲线表明 ,肿瘤呈高表达的病人术后总体生存期较低表达者明显延长 (P <0 0 1)。此外 ,还发现P2 7kip1与CyclinD1的表达呈负相关趋势 ,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P =0 0 98)。 结论 P2 7kip1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 ,可作为胰腺癌切除后一种新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电针与丁丙诺啡合用对慢性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 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n=6):正常组(A组)、致炎组(B组,大鼠右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50μl)、电针组(C组,大鼠致炎后第4、7、10天电针阳陵泉和足三里,频率2 Hz/100 Hz,强度≤2 mA,30 min/次)、丁丙诺啡组(D组,大鼠致炎后第4天开始,连续7d鞘内注射丁丙诺啡1.5mg)和针药合用组(E组,针药使用方法同C组、D组)。热板法测定大鼠痛敏分数。致炎后第11天取L4-6脊髓,测定SP、CGRP水平。结果 与B组相比,C组、D组、E组痛敏分数降低,患侧脊髓背角SP、CGRP水平减少(P<0.05);与C组、D组相比,E组痛敏分数、SP、CGRP水平减少(P<0.05)。结论 电针和丁丙诺啡能减轻慢性炎性痛大鼠的痛敏反应,针药合用的作用更强,其镇痛机制与减少脊髓背角SP、CGRP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心外膜活性物质(BVES)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胆囊癌组织和55例良性病变胆囊组织中BVES的表达情况,并分析BVES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BVES蛋白胆囊癌组织中高表达率为20.0%(13/65),低表达率为80.0%(52/65),而在胆囊良性病变组织中高表达率为74.5% (41/55),低表达率为25.5%(14/5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811,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BVES表达与胆囊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该3因素分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VES的低表达或者表达缺失可能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P27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2 7的表达与肝细胞癌 (HCC)的发生、进展、转移和术后复发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0例正常肝组织和 86例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中P2 7蛋白的表达情况 ,用TUNEL法检测 86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的细胞调亡水平。并结合各临床因素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肝细胞癌标本中P2 7蛋白阳性率为 37 2 % (32 / 86 ) ,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 (80 % ,8/ 10 )和癌旁肝组织 (80 2 % ,6 9/ 86 )。 (2 )在肿瘤直径≤ 5cm、高分化和无门静脉侵犯或转移组的肝细胞癌中P2 7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 >5cm、低分化和有门静脉侵犯或转移组。(3)P2 7蛋白阳性组的肝细胞癌组织中的凋亡指数 (AI)较高 ,而阴性组者较低 ,两者呈显著正相关。(4)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P2 7蛋白是一种保护因素 ,可减低肝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度。(5 )Kaplan Meier生存分析发现 ,P2 7蛋白阴性组肝癌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明显短于P2 7蛋白阳性组。结论 P2 7蛋白能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 ;它的的减低与肝癌的发生、进展、转移和术后复发有密切关系。P2 7蛋白的表达水平可望成为一个预测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