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二尖瓣置换术(MVR)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的手术方法和意义。方法 191例二尖瓣病变同时伴有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1)的患者,其中130例于MVR手术同期行TVP。70例轻度TI中,有7例行Kay氏法二瓣化成形术,2例行DeVega瓣环成形术;中度和重度TI均同期行TVP:其中中度TI 92例,行DeVega瓣环成形术57例,Kay氏法二瓣化成形术33例,人工瓣环固定术2例;重度TI 29例,行DeVega瓣环成形术6例,人工瓣环固定术23例。结果 130例中死亡3例,127例康复出院。122例随访29~112月,发现32例有轻度或极轻度三尖瓣返流(TR),7例中度TR,3例重度TR。结论二尖瓣病变同时伴有功能性TI的患者,在施行MVR同时,应行TVP,尤其是中重度TI更要积极处理。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能有效纠正TI,阻止轻度TR加重,减少严重T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2例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I)的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2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10例先心病合并功能性Ⅱ,采用De Vega环缩术24例、改良De Vega分段成形术7例、Kay’s二瓣叶化成形8例。结果1例De Vega成形术患者术后11d因纵隔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1个月至3.5年,平均1.8年。2例术前重度Ⅱ行De Vega成形术患者,术后有轻度反流,1年后复查超声反流无加重,1例行De Vega成形术患者术后2年发生三尖瓣轻度反流。结论积极的处理功能性TI,有助于患者术后心功能的改善,提高其生活质量。常用的De Vega环缩术、改良De Vega分段成形术、Kay’s二瓣叶化成形术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便宜、近期疗效满意的特点。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三尖瓣成形术后复发性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左心瓣膜替换同期三尖瓣成形术(TVP)后再次发生三尖瓣关闭不全(TR)的可能机制和手术结果。方法 二尖瓣位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机械瓣)28例(附加主动脉瓣置换3例)。三尖瓣的处理:三尖瓣置换(TVR,牛物瓣)11例,余均再次行改良的DeVega成形术。结果 早期死亡3例。随访22例中,11例TVR者全部存活,心功能改善;第2次行TVP者中6例为极轻度或轻度TR,2例为中度TR,3例为中度以上TR,其中1例于术后6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 TR的发生可能与持续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及瓣环功能不可逆损害、反复的风湿发作、术前并发心源性恶液质等有关。重度TR及三尖瓣风湿性改变者行TVR的效果良好,中度TR者仍可再次行TVP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二尖瓣置换(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icuspid incompetence,TI)的发生机制及外科治疗对策,更好地掌握在二尖瓣置换术同期对三尖辩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33例(男12例,女21例)MVR术后中重度TI患者于2003年1月~2010年6月在该院接受单纯三尖瓣手术,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15例,因三尖瓣无明显病变未作处理者18例.距第1次手术3~11年,平均(4.5±2.2)年,有19例再次行三尖辫置换(TVR)术,14例行TVP术.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9.7%,随访28例.随访时间6~90个月,平均(33.6±21.2)个月.1例出现中度TI,2例心功能Ⅲ级,余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三尖瓣瓣环扩大是MVR术后远期TI发生的主要原因,应重视MVR同期对三尖瓣的预防性干预,右心功能尚能代偿前行第2次TVP或TVR,效果均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TR)的因素及手术效果.方法 总结本院2001年6月~2006年12月期间,5例左心瓣膜置换手术术后发生重度TR,行再次三尖瓣成形术(TVP)及三尖瓣置换术(TVR).男2例,女3例,年龄41~60岁,二尖瓣置换术1例,双瓣置换术4例,5例均因第1次手术时伴三尖瓣反流同时行TVP术.术后1~3年发生重度TR,肝大、腹水、右心衰,心功能4级.5例患者左心人工瓣功能良好,其中1例伴二尖瓣瓣周漏.结果 5例均再次手术,1例除三尖瓣环扩大外,瓣叶钙化,萎缩缺如,考虑为风湿性器质性病变,行TVR.3例原Devega成形术缝线割裂瓣环,缝线游离,瓣环扩大,经再次Kay法成形,并对其中1例伴二尖瓣瓣周漏同时修补.以上4例TR得以纠正,术后情况良好.另1例左心瓣膜功能正常,重度TR,行TVR术后肺动脉高压不减,右室进行性扩大,术后3周死于右心功能衰竭.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发生TR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风湿性病变继续发展,侵犯三尖瓣叶;(2)左心瓣膜病变未纠正,瓣膜过小或发生瓣周漏;(3)原TVP失败,特别是Devega成形术,缝线切割瓣环或断裂使环缩失败;(4)左心瓣膜术后,由于肺动脉器质性病变发生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或心房纤颤等原因,导致右房右室变大致TR发生.对重度TR,出现右心衰竭,内科治疗无效者,应再次行三尖瓣手术,特别是伴左心瓣膜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积极处理.首选TVP,如有瓣叶病损应行TVR.  相似文献   

6.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6):492-496
目的总结单纯缝线瓣环成形术和置入人工成形环的三尖瓣成形方法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R)的临床中、远期效果。方法合并左心系统瓣膜病变的功能性TR患者677例,其中行左心瓣膜手术包括二尖瓣置换(MVR)356例、二尖瓣成形(MVP)98例、MVR+主动脉瓣置换(AVR)18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MVR 15例,CABG+MVP 27例,所有患者均与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其中353例采用单纯缝线瓣环成形术(非上环组),324例置入人工成形环(上环组);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及心脏超声随访资料。结果完成术后2 a随访者,非上环组348例,上环组317例;其中三尖瓣中度及以下TR者,非上环组为286例(82.2%),上环组为294例(92.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发展为重度TR者,非上环组为62例(17.8%),上环组为23例(7.3%),非上环组发展为重度TR者比例显著高于上环组(P=0.031)。术后随访5 a,非上环组有5例患者因顽固性心力衰竭再入院,心脏超声提示重度TR,其中3例心力衰竭治疗无效死亡,2例再行三尖瓣置换治愈出院;上环组无顽固性心力衰竭和再次心脏手术病例。完成术后5 a随访者,非上环组308例,上环组292例,其中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示非上环组轻度以下TR者34例(11.0%),中度TR者185例(60.1%),重度TR者89例(28.9%);上环组轻度以下TR者73例(25.0%),中度TR者190例(65.1%),重度TR者29例(9.9%);上环组轻度以下TR者比例显著高于非上环组(P=0.029),重度TR者比例显著低于非上环组(P=0.007),2组之间中度TR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190)。与随访2 a结果相比较,非上环组完成5 a随访者重度TR发生率明显增加(28.9%vs 17.8%,P=0.022),而上环组完成5 a随访者重度TR发生率与随访2 a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vs 7.3%,P=0.520)。结论对于功能性TR的处理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尽量采用人工瓣环置入的方法进行三尖瓣缩环,以代替单纯缝线瓣环成形法。  相似文献   

7.
刘晓明  胡燕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2):1594-1596
目的:探讨二尖瓣、主动脉瓣并功能性三尖瓣病变时对三尖瓣进行外科治疗的必要性、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方法:将42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同时伴有三尖瓣不同程度返流的患者,根据返流程度分为无返流、轻度返流、中度返流、重度返流4组,术前经心脏彩超在心脏四腔切面测量瓣环直径对返流程度进行评价,术中用器械测量三尖瓣环前、后交界与后、隔交界的距离,根据测量结果,在左心瓣膜手术的同时对三尖瓣进行成形以减少返流。42例患者中有37例施行了三尖瓣环成形术,其中7例行DeVega成形,1例行Kay’s成形,29例行人造瓣环成形。所有患者于术后2周再次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42例患者中21例无返流,19例轻度返流,仅有2例中度返流,无重度返流。结论: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在解决左心瓣膜病变同时对三尖瓣进行外科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5,(10):1326-1327
目的:探讨涤纶条加固改良三尖瓣De Vega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意义。方法:116例风心瓣膜病患者应用涤纶条加固的改良De Vega三尖瓣成形术治疗。对传统的De Vega瓣环成形术进行了进一步改良。第2条缝线为围绕第1条缝线的螺旋状缝合,并在缝合第2道缝线时将一条宽度约4~5mm的涤纶条通过第二道缝线缝合加固在三尖瓣瓣环上,起到人工瓣环的作用。结果:术中有两例病人三尖瓣成形后不能停机,考虑与瓣口面积过小有关,拆除缝线重新成形后顺利停机。术后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早期死亡2例,出院后因为华法林抗凝过量脑出血死亡1例。随访时间1~3年,完整随访病例104例,其中三尖瓣无返流或微量返流65例,轻度返流36例,中度返流2例,重度返流1例。全组病人术后复查没有发现三尖瓣狭窄。结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手术中,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采用涤纶条加固的改良De Vega瓣环成形术,能够取得良好的成形效果,并具有连续缝合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病人经济负担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尖瓣成形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标准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81例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在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进行三尖瓣成形术,使用的手术干预标准:经胸超声心动测量的最大TR束面积/右心房面积的比率作为评价TR程度的标准,比率>1/3为中度以上关闭不全.当TR为中度或中度以上时,结合术中探查结果,若瓣环直径达3个横指(约3.5 cm)以上,同期施行三尖瓣成形术.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出院,失访9例(11.1%),平均随访(24.6±12.1)个月,病人均无再次手术.1例术后1个月因脑血管意外死亡,6例(7.4%)术后随访过程中超声心动提示三尖瓣中度反流,余患者均为轻度反流,与出院时超声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无重度反流患者.结论:根据三尖瓣环扩张程度及三尖瓣反流束面积占右心房面积的比例来判定是否在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风湿性二尖瓣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临床上并不少见。自1987年10月至1989年10月,我院用De Vega法行三尖瓣瓣环成形术(TA)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I)1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工机械瓣膜与生物瓣膜在二尖瓣置换术(MVR)中的疗效.方法 以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2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用人工机械瓣膜,观察组采用生物瓣膜;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80.3±2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心脏瓣膜病的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要点及方法.方法:1989年1月至2005年10月,63例15岁以下儿童心脏瓣膜病患者置换机械瓣,全组均采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20例,二尖瓣置换37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膜置换6例.结果:本组手术死亡5例,其他病人均康复出院.出院时心功能Ⅰ~Ⅱ级.随访4月~204月,晚期死亡6例,晚期死亡率为10.34%.结论:儿童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率相对较高,但仍是治疗儿童瓣膜病的一种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瓣膜手术的原因,探讨手术方法及对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986年1月~2006年6月瓣膜置换后行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用同期同类病例做对照进行分析.结果 共52例再次手术中,生物瓣衰败18例,继发其他瓣膜病变13例,瓣周漏6例,非机械性瓣膜功能障碍10例,机械性功能障碍2例,心内膜炎伴赘生物形成3例;手术方式:单独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5倒,主动脉瓣置换(AVR)12例,二尖瓣置换加主动脉瓣置换术(DVR)14例,瓣膜修复7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TVP)共40例,三尖瓣置换术(TVR)1例;手术难度明显大于首次手术,并发症增多,围术期死亡率5.77%.结论 注意术前心功能的改善,术中体外循环尽早建立,完善术中心肌保护、手术技巧的掌握,术后积极纠正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减少手术死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目的探索总结老年性退行性主动脉瓣替换术的经验。方法31例老年性退行性主动脉瓣患者,其中主动脉瓣狭窄21例、主动脉关闭不全2例、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3例、主动脉瓣合并冠状动脉硬化5例。术中主动脉表面超声扫描,主动脉钙化5例。升主动脉采用球囊阻断、手术方法有单纯瓣膜替换、瓣膜替换加冠状动脉旁路术。结果1例因升主动脉严重钙化,叩之似“水泥管道”,考虑升主动脉切开后难于关闭而放弃手术。其余病例手术顺利,无脑及外周器官栓塞并发症。1例应用双侧乳内动脉行旁路术者,术后12 d发生胸骨裂开,全麻下行Rob iscek胸骨固定术,3周后恢复出院。结论术中升主动脉表面超声扫描是一种可靠简便的判断升主动脉硬化的方法。手术时尽量减少升主动脉操作,升主动脉球囊阻断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对 30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重点讨论防治问题。方法 全组 30例患者中男性 15例 ,女性 15例。年龄 19~ 5 6岁 ,平均 36岁。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 (PVE)的发生率为 2 .8% ,其中二尖瓣 (MV)、主动脉瓣 (AV)及双瓣 (DV)的PVE发生率各为 2 .2 %、4.3%及 4.2 3%。单纯内科疗法 2 2例 ;内外科联合疗法 8例。结果 内科疗法病死率 86 % ;内外科疗法病死率 12 .5 %。结论 内外科疗法效果优于单纯内科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