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改善心肌病心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诱导的MSCs移植于阿霉素心肌病心衰大鼠心肌中,评价其存活及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的MSCs,用0.3 μmol/L的5-aza-CdR体外两次诱导第2代MSCs,然后将其用溴氮胞苷(BrdU)标记后植入阿霉素造模成全心衰心肌病大鼠的心肌中,同时以注射无血清培养基(DMEM)的实验动物为对照组.移植后4周,通过心脏射血分数(EF)等超声指标,研究其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另外通过免疫组化研究细胞存活情况.结果移植后4周,MSCs移植组大鼠的EF为(95.2±3.7)%(n=9),DMEM移植对照组的EF为(79.9±6.0)%(n=11),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MSCs移植大鼠移植前后对照,心功能有改善(P<0.01,移植前EF=82.3%±6.4%).移植的MSCs在心肌中存活,在9只大鼠中均发现BrdU(+)细胞.结论经5-aza-CdR诱导的MSCs移植后4周,能在阿霉素心肌病大鼠心肌中存活,并能改善心肌病全心衰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肝内定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同种异体移植后在受体大鼠模型肝内定居分布情况。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三代MSCs经CFSE标记后从门静脉植入同种异体正常组和肝损伤组大鼠体内,于移植后的第14d取出的肝脏,通过冰冻切片行荧光检测,研究MSCs在大鼠肝脏内定居分布情况。结果经门静脉移植的MSCs在正常组和肝损伤组的肝脏内均能定居,且定居的细胞数量上肝损伤组明显多于正常组。结论经门静脉移植的MSCs可以定居于肝脏内,且定于肝脏的干细胞数量与肝脏是否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瑾  王彬尧 《医学综述》2004,10(2):82-84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是现代社会发病率、病死率不断提高的主要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心梗后,心肌细胞坏死、凋亡造成心肌数目减少,心室重构促使心衰发生。通常认为,哺乳动物成体心肌为终分化组织,没有成肌前体细胞,受损后无分化和增生潜能,故心肌细胞丢失多不可逆。尽管有研究显示心衰时心肌细胞存在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后对阿霉素心肌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①细胞移植组(n=10);②生理盐水注射组(n=10);③正常组(n=7)。前2组动物用盐酸阿霉素静脉注射(1 mg/kg 2次/周共8周)诱导阿霉素心肌病模型。分离培养BMSC,模型诱导成功后的第2周采用直接注射途径将BMSC移植到心肌内,移植后2周评价各组动物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并用HE染色观察阿霉素心肌病模型的心肌细胞的病理改变。结果静脉注射阿霉素可以引起心肌细胞的肥大,空泡变性以及坏死,导致心腔扩大、心脏功能下降。细胞移植2周后,细胞移植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心脏功能有明显的改善,EF、LVAW、LVPW、LVSD、LVDD明显提高(P≤0.05);LVDP、HR显著降低(P≤0.05)。结论BMSC移植到阿霉素性心肌病模型中能改善受损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谢宛霞  ;王志禄 《医学综述》2014,(22):4141-4143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肥胖人口的增多,其患病率逐年升高,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其中,糖尿病心肌病是主要心脏并发症之一,与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可能使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受益,该文就BMSCs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杨关林  李峥  陈岩  张哲 《医学综述》2009,15(1):34-3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分化为各种组织的能力。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病中最常见、最危重的病症之一,在全世界有很高的发病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探求新的更为理想的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也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虽然成果显著,但现有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溶栓、经皮冠脉内成形和支架植入术(PTCA S)以及外科手术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植入脑内后的存活和迁移性。方法:分离大鼠MSCs体外培养、纯化。Hoechst33342标记后立体定向植入大鼠海马CA4区,1、2、4周后处死大鼠取脑,制作冷冻切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Hoechst33342阳性细胞。结果:原代、传代细胞贴壁生长,有较强的增殖能力;植入大鼠海马后沿针道及注射区可见多数存活细胞,散在分布,自植入区及针道向周围逐渐减少。结论:大鼠MSCs植入大鼠脑内后能够存活并具有向周围组织迁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张国哲 《右江医学》2007,35(1):82-84
长期以来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损伤与再生一直是困扰人类健康的难题,也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焦点。曾经认为人脑内的神经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如果遇到损伤,受损的神经细胞将会永远丧失,由胶质细胞充填。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们逐渐发现低等脊椎动物和两栖类的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后都能再生,而在哺乳动物中,断定只有外周神经系统(PNS)损伤后可以再生,CNS则没有再生能力。然而随着近十余年对神经干细胞研究的逐步深入,这一传统认识现已被彻底打破。以往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移植治疗,主要用胚胎神经干细胞治疗Parkinson病、缺血性疾病、颅脑外伤等,其不足包括组织来源缺乏、伦理学问题及免疫排斥等多方面问题。为避开胚胎来源NSCs的局限性,近年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及在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因其独有的优势,已成为NSCs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损伤的坐骨神经的修复作用。方法:将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神经再生室,分别在术后第4周和第8周,对一般状况、神经电生理、组织学等进行观察。结果:大体观察,两组大鼠足底均有溃疡形成,实验组溃疡愈合较对照组早。术后第3周,两组大鼠跛行改善,步态较稳。肉眼观察发现,神经切断处周围有肌肉组织黏连,清除黏连组织后,可以观察到神经切断处愈合良好。术后第4周和第8周实验组大鼠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第4周和第8周对腓肠肌做HE染色,发现实验组肌纤维横截面积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体内后,能在局部损伤神经微环境中发挥作用,从而促进损伤神经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脂肪极基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出血模型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扩增的ADSCs于造模成功后24h立体定移植入大鼠右侧脑室.移植后3,7,14,21,28d通过longa评分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情况.各组大鼠按时处死取脑制作切片,利用免疫荧光观察ADSCs分布情况,利用凋亡染色观察各组出血灶周围凋亡细胞情况.结果:移植的细胞自侧脑室及针道逐渐向损伤灶迁移.凋亡细胞主要位于出血灶周围.移植组在7,14,21,28d有更好地神经功能评分(P〈0.05),在各时间点移植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肪基质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抑制病灶周围细胞凋亡进而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心复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经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培养并纯化BMSCs,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术后采用中药联合干细胞移植,24 h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2周后超声心动仪检测大鼠心脏收缩功能[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输出量(CO)];处死动物,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评价梗死面积.[结果]联合治疗组较单纯细胞移植组能明显减小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血中MDA水平,提高SOD水平,EF、FS、CO也有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中药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较单纯细胞移植对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更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大鼠右心衰竭(RHF)的治疗作用. 方法: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组)、MCT组、MCT/G-CSF组,腹腔注射野百合碱诱导大鼠右心衰竭模型,采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动员结束后采集外周血标本,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 细胞含量.第4周分别对3组大鼠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处死大鼠,取肝、心脏、肺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 结果:①单个核细胞中CD34 细胞含量在MCT/G-CSF组明显高于MCT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实验第35d,MCT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RHF造模成功;MCT/G-CSF组则低于MCT组(P<0.05),说明G-CSF干预治疗取得疗效.③MCT组大鼠右心室、肝脏、肺组织出现RHF的病理学改变,MCT/G-CSF组的病理学改变部分逆转. 结论:G-CSF能动员骨髓干细胞,部分逆转RHF的血流动力学和病理学改变、减缓RHF的发展,可以用于RHF的研究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心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取SD雄性幼鼠10只作为骨髓干细胞的供体.经过骨髓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标记制成每毫升含10×108的细胞悬液用于移植.将SD雄性大鼠60只作为细胞移植的受体,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细胞移植组,每组20只.心肌梗死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未结扎冠状动脉.细胞移植组吸取0.2mL骨髓干细胞悬液注射到瘢痕组织中,心肌梗死组注入等量干细胞培养液基质,假手术组不予任何移植处理.术后4周,采用超声心动图和解剖直测法获得心梗组和移植组大鼠心脏功能、心室重构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超声图和解剖直测值的结果 均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心梗组大鼠心室腔扩大,室壁变薄,球形化.超声结果显示,心梗大鼠心脏功能明显降低.与心梗组相比,移植组大鼠心室重构程度减低,心功能有所改善.结论 骨髓干细胞移植能改善心梗后的心室重构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骨髓干细胞移植改善dystrophin-/-/utrophin-/-鼠运动功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鼠(dystrophin/utrophin gene double knock-outmice,dko鼠)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方法 获取4~5周龄C57BL/6鼠的骨髓干细胞,体外培养3 d,以1.0×10~7/只静脉移植到经7Gy γ射线预处理的dko鼠(7~8周龄)。8~9周后,检测移植鼠运动功能、肌电图及肌肉组织dystroph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骨髓干细胞移植8~9周后,11只dko鼠牵引运动坠落次数为(3.09±2.47)次,与对照组(非移植组)dko鼠(16.78±3.6)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肌电图指标中,动作电位时限和最大收缩电位波幅分别为(4.99±1.62)ms,和(2872±1474.33)μV,与对照组(3.69±0.40)ms和(1210.00±551.00)μV比较,有显著改善;其肌肉组织有7%肌纤维表达了dystrophin蛋白。结论 静脉移植同种、同系鼠骨髓干细胞后,dko鼠的运动功能、电生理有了显著改善;其部分骨骼肌细胞有缺失蛋白的表达。提示干细胞移植治疗DMD有较理想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海南医学院学报》2020,(3):165-169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肝向分化成功后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对肝衰竭大鼠肝功能及组织的影响。方法: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6代后,体外利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诱导其肝向分化。使用四氯化碳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随机分5组:HGF诱导分化细胞移植组、EGF诱导分化细胞移植组、HGF+EGF联合诱导移植组、无诱导细胞移植组和无细胞移植组,经门静脉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于移植后12 h、72 h、7 d、1月和2月时间点观察检测肝功能指标及肝脏病理的变化情况。结果:HGF诱导分化细胞移植组、EGF诱导细胞移植组、HGF+EGF联合诱导移植组、无诱导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生存情况、谷丙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各指标较无细胞移植组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GF诱导细胞移植组、EGF诱导细胞移植组和HGF+EGF联合诱导移植组各指标较无诱导细胞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析提示细胞移植组的大鼠肝显微结构较无细胞移植组改善明显。结论:肝向分化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肝衰竭大鼠体内能够显著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对SD大鼠放射性脑损伤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大鼠MSCs.构建VEGF腺病毒载体.单次40Gy全脑照射成年SD大鼠,制备脑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未照射组、单纯照射组和细胞移植3组.细胞移植组采用经尾静脉注射转染后的MSCs.各组大鼠在照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和6个月分别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采用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搜索策略两个指标评价大鼠学习认知能力.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VIII因子免疫组化染色,评价脑微血管密度改变.结果 照射组在3个月时血管密度与未照射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4个月时开始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平均潜伏期[(96.14±8.09)s]和搜索策略[(15.03±1.7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学习认知能力显著增加,平均潜伏期[(69.74±7.13)s]和搜索策略(23.74±1.51)%,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3个月和6个月时,脑微血管密度较单纯照射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 VEGF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能够促进放射后大鼠脑微血管的再生和改善其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