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修复裸鼠创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类表皮细胞,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表皮细胞膜片,用于修复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单纯壳聚糖/明胶膜作为对照;术后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表皮细胞可以壳聚精—明胶膜作为载体在体外培养,达到60%~70%亚融合状态时,移植人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到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人表皮细胞可以在创面存活并继续增殖分化,形成连续的表皮覆盖创面。结论 人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表皮替代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增殖性疤痕治疗.方法利用患者少量自体正常皮肤分离、培养、扩增表皮细胞,接种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成表皮细胞膜片;断层削除增殖性疤痕,膜片移植于创面、适度加压,术后10、30、90 d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及广谱角蛋白、包壳蛋白、层粘连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利用自体表皮细胞和壳聚糖/明胶膜能够构建出人表皮细胞膜片,应用于临床增殖性疤痕治疗6例,经过3月随访,创面愈合时间(16.2±15)d,移植膜片存活良好,结构较完整,90 d随访无明显疤痕增生,疗效肯定.结论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片对增殖性疤痕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组织工程皮肤进入临床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的构建及其在增殖性疤痕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增殖性疤痕治疗。方法 利用患者少量自体正常皮肤分离、培养、扩增表皮细胞,接种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成表皮细胞膜片;断层削除增殖性疤痕,膜片移植于创面、适度加压,术后10、30、90 d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及广谱角蛋白、包壳蛋白、层粘连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利用自体表皮细胞和壳聚糖/明胶膜能够构建出人表皮细胞膜片,应用于临床增殖性疤痕治疗6例,经过3月随访,创面愈合时间(16.2±15)d,移植膜片存活良好,结构较完整,90 d随访无明显疤痕增生,疗效肯定。结论 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片对增殖性疤痕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组织工程皮肤进入临床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
自体表皮细胞培养与移植技术 ,为大面积深度烧伤、皮肤缺损、慢性皮肤溃疡等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然而 ,表皮细胞培养周期长 ,临床应用的可操作性差 ,而且表皮细胞膜片移植因缺乏真皮层 ,创面愈合后外观与功能均不理想。随着组织工程的发展 ,目前逐渐开始应用混合表皮细胞、转基因表皮细胞培养技术 ,并利用真皮支架作为载体 ,种植表皮细胞经培养后移植。1 自体表皮细胞培养与移植早在 2 0世纪 80年代 ,O ,Connor等首次将培养的人自体表皮细胞用于覆盖创面。此技术只需取小片皮肤标本 (4~ 8cm2 )分离表皮细胞 ,培养 3~ 4周后 ,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皮干细胞复合羊膜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糖尿病难愈创面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皮肤表皮干细胞(ESCs),并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建立糖尿病SD大鼠创面模型,随机分为A、B、C 3组,A组创面移植羊膜负载BrdU标记的ESCs组织工程皮肤;B组创面移植羊膜;C组为空白对照组,创面未给予干预。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HE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创面愈合组织中BrdU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平均值。结果与B、C组比较,A组创面愈合速度加快,创面愈合率明显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A组创面及新生表皮中可见BrdU阳性细胞,B、C组皮肤创面组织中始终未见BrdU阳性细胞。各组创面组织中可见PCNA阳性细胞表达,但A组的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与B、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表皮干细胞复合羊膜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可有效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烧伤后创面组织愈合过程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顺序及分布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方法对临床15例烧伤患者创面愈合过程中OPN和EGFr表达变化进行检测,并计算阳性表达颗粒细胞数。结果:烧伤创面愈合中OPN和EGFr有明显规律性的表达变化,但两者的表达模式不尽相同。OPN的表达在伤后3 d达最高值,其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真皮层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EGFr的表达在伤后7 d达峰值,其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细胞胞浆及真皮成纤维细胞的胞核内。结论:烧伤可以诱导皮肤创面组织中OPN和EGFr的表达,其表达具有时相与部位分布特征。这表明OPN和EGFr作为调控因子参与了临床创面修复过程,合理调控其表达变化有助于临床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8.
烧伤创面的修复是烧伤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及时封闭创面可以防治感染、减少器官功能损伤、防治瘢痕过度增生、提高严重烧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及生命质量。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是人体再生能力较强的组织,皮肤表皮细胞从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到表层的角化层是表皮细胞逐步分化、成熟、凋亡、脱落的过程,表皮维持这种细胞不断更新的能力表明在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中存在干细胞[1]。维持表皮日常的新陈代谢、参与皮肤损伤后修复的表皮干细胞(ESC)在皮肤形成、愈合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为皮肤组织特异性干细胞的ESC,… 相似文献
9.
表皮干细胞与创面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皮干细胞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现有干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的研究已经为生物工程学提供了分子与基因水平的调控手段并指明了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本文从表皮干细胞的定义、来源、归宿、分布、增殖分化、表皮细胞培养及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的分布特征等方面详细探讨了表皮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及评价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康合素)联合壳聚糖创面修复膜凝胶在面部Ⅱ度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科收治的成人面部浅Ⅱ度烧伤、深Ⅱ度烧伤患者各30例。以面部左侧为治疗组,右侧为对照组。伤后第3天,治疗组将康合素联合壳聚糖创面修复膜凝胶直接湿敷于创面上半暴露治疗,隔日换药1次,至创面愈合;对照组创面单用等量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半暴露,隔日换药1次,至创面愈合。治疗7,14d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及瘢痕情况及不良反应。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测量法测定深Ⅱ度创面瘢痕增生情况。结果:浅Ⅱ度烧伤患者中,治疗组7d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72.08±7.36)%VS(55.27±6.73)%,(P<0.05)],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9.03±2.65)d VS(13.14±3.21)d,(P<0.05)];深Ⅱ度烧伤患者中,治疗组14d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83.78±9.05)%VS(62.24±7.97)%,(P<0.05)],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6.15±3.63)d VS(22.89±5.17)d,(P<0.05)];瘢痕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7.17±1.45)VS(9.19±2.32),(P<0.05)];两组患者两种创面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治疗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康合素联合壳聚糖创面修复膜凝胶能显著加快面部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速度,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减少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自主研发的自动切割仪切割微粒皮的效率与效果,评估其修复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 方法 通过与手工剪切的微粒皮比较,评价自动切割仪的制备效果及效率。实验组(机械切割)和对照组(手工剪切)制备的微粒皮HE染色观察微粒皮结构,CCK-8法检测单位质量的微粒皮组织活性。以1:20的移植比例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微粒皮移植到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观察创面上皮化速度。Masson染色、免疫荧光Ⅳ型胶原染色、Ki67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创面胶原纤维结构及排列、基底膜形成情况、创面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切割2 cm×3 cm的皮片,使用一代自动切割仪所需时间为10 min,二代机所需时间为5 min,而使用组织剪手工剪切所需时间约为40 min,使用自动切割仪可以显著减少切割时间,省时省工。CCK-8法检测发现自动切割组微粒皮活性指数明显高于手工切割组。移植创面第24天,实验组创面上皮化达到78.6%±2.3%,显著高于对照组27.2%±1.9%(P<0.001)。Masson染色发现自动机械切割组创面肉芽组织厚度明显低于手工微粒皮组,胶原排列疏松且规则。自动机械切割组创面基底膜形成良好,基底层细胞增殖明显,而手工切割组基底膜形成不良,基底层细胞增殖不明显。结论 自主研发的自动皮片切割仪制备微粒皮效率高、效果好,微粒皮活性保留高,可以1:20大比例快速修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展示了与传统手工剪切微粒皮不同的特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胶(APG).胶原(co)复合膜对大鼠牙周组织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将co分别裁成5mm×2mm及7mmx4mm大小,抽取大鼠全血10rnl制作富血小板血浆(PRP),再将5mm×2mmCo浸润于PRP中制备APG-Co复合膜。将16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制作大鼠下颌牙周骨缺损模型(缺损大小为5mm×2mm,磨除牙根面牙骨质)。实验组置APG-Co复合膜于缺损内,并于缺损表面覆盖7mm×4mm的Co。对照组仅用7mm×4mmCo覆盖缺损表面。术后4、6周每组分别处死4只,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缺损修复效果,Image-ProPlus对术后6周HE染色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出新生牙周骨面积,应用SPSS13.0软件对新生牙周骨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新生牙槽骨和牙骨质样组织的生成量和成熟度均优于对照组,术后6周实验组新生牙周骨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56533.04±2673.61)傩(23006.05±2198.10)μm^2,P〈0.05]。结论APG-Co复合膜有显著的促进牙周骨组织缺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皮瓣在前足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使用足底内侧皮瓣进行修复,标记内踝与足跟间胫后动脉走行投影线,标出内踝前缘延续线与足底内侧缘交点,此处定为皮瓣旋转点。从旋转点至第1、2跖骨头间划一直线,为皮瓣设计的轴心线。在轴心线两侧各5cm、跖骨头后面足底的非负重区,按照足部扩创后创面的大小和形状设计皮瓣。结果8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愈合良好,随访6~13个月,受区不臃肿、外观满意;供区外形恢复良好,未有感觉异常。结论使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部软纽织缺损简单灵活,治疗安全性高,功能外形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徐晓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
目的:观察面部邻近部位皮瓣在外鼻部分组织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39例因外伤或鼻部肿瘤术后造成外鼻部分组织缺损患者,在局麻或全麻下清除创面或病变组织,选取面部邻近部位皮瓣进行修复。结果:39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受区、供区Ⅰ期愈合,患者较满意。术后随访6~18个月,患者鼻外观良好,无明显瘢痕及畸形,修复组织触觉、痛觉存在,色泽、质地、光化性损害程度与周围皮肤组织相似。鼻部生理功能正常。随访期内鼻部肿瘤无复发。结论:应用面部邻近部位皮瓣修复外鼻部分组织缺损效果良好,遵循鼻部美学分区,皮瓣设计合理,鼻外形美观,无明显畸形及继发性瘢痕形成,患者对修复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在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74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其治疗意愿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植皮联合负压引流治疗,研究组接受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皮瓣成活情况及血管危象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AOF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皮瓣成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管危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治疗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皮瓣成活率,促进足部功能恢复,同时可减少血管危象情况,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跗外侧动脉皮瓣移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研究手术的注意事项等。方法观察我院采用跗外侧动脉皮瓣移植修复的手足部皮肤缺损48例患者的资料,研究其手术的成功率、术后反应、随访术区皮瓣存活率、皮肤颜色及神经感觉等。结果 48例患者中有29例为逆行修复足前端创面,19例为游离跗外侧皮瓣修复手部缺损,修复面积最大7.3cm×8.6cm,最小为3.1cm×4.4cm。平均面积4.52cm×5.82cm。平均手术时间(526.3±52.6)min。术后7例患者出现水疱形成、感染、皮缘裂开等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植皮均获存活,皮肤颜色接近,神经感觉良好。结论跗外侧动脉皮瓣有神经支配、血管粗大、皮瓣薄,可以作为手足部皮肤缺损修复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7.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3)
目的 观察跗外侧动脉皮瓣移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研究手术的注意事项等.方法 观察我院采用跗外侧动脉皮瓣移植修复的手足部皮肤缺损48例患者的资料,研究其手术的成功率、术后反应、随访术区皮瓣存活率、皮肤颜色及神经感觉等.结果 48例患者中有29例为逆行修复足前端创面,19例为游离跗外侧皮瓣修复手部缺损,修复面积最大7.3cm×8.6cm,最小为3.1cm×4.4cm.平均面积4.52cm×5.82cm.平均手术时间(526.3±52.6)min.术后7例患者出现水疱形成、感染、皮缘裂开等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植皮均获存活,皮肤颜色接近,神经感觉良好.结论 跗外侧动脉皮瓣有神经支配、血管粗大、皮瓣薄,可以作为手足部皮肤缺损修复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