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风心病患者围体外循环期及术后血液流变学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风心病患者围体外循环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检测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手术的风心病患者术前、术中30min、以及术后1、3、5、7d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以术前检测指标为对照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在围体外手术前后的动态变化。结果 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手术中及术后7d内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各项指标基本均在术后第3d变化最为显著,至第7d基本恢复。结论 体外循环手术对患者血液流变性有一定的伤害,这种伤害在术后第3d表现最为显著,至术后第7d基本上恢复。体外循环术中的血液流变学检测有利于了解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  相似文献   

2.
严重气管狭窄需要紧急处理,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麻醉技术无法胜任,如果试图从上方插入气管插管,可能导致气道完全阻塞。另一方面,气管切开的位置如果不能超越狭窄部分,同样无法使用机械通气。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血气交换,在最短时间内使患者在稳定的生命征状态下实施麻醉,让手术得以完成,是处理的关键环节。本文就2例利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辅助麻醉,急诊行气管狭窄成形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体外循环手术中,建立体外循环时需用无菌管道将血液引流出体外,再经体外循环机氧合后泵人体内。安装体外循环管道时,管壁上常出现少量附壁小气泡,传统的排气方法是用注水或敲打管壁,但均难以排尽,且浪费手术时间。从2000年以来本文采用小圆针扎孔排气,骨蜡密封的方法在500余例体外循环手术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外科治疗效果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在体外循环下,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54例。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无术后Ⅲ。房室传导阻滞、心包填塞、二次开胸止血、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综合评价病情、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和恰当的围术期处理及手术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外科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由张善通、陈张根和贾兵主编的《现代小儿胸心外科学》于2007年3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30年来累积的经验和手术病例为基础,并邀请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专家参加编写,系统地介绍儿童胸心外科疾病的最新诊治方法和技术,包括麻醉、体外循环和围术期处理、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介入治疗、内外科镶嵌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等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体外循环(Cardiopuhnonary Bypass,CPB)下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1996年5月至2007年5月手术治疗VSD675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CPB)手术。直接缝合392例,补片修补283例。结果:术后死亡6例,并发症发生率6.7%。结论:手术治疗VSD效果满意,正确诊断、适应症的掌握、手术技术改进、室缺肺高压围术期的处理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由张善通、陈张根和贾兵主编的《现代小儿胸心外科学》于2007年3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30年来累积的胸心内外科经验和手术病例为基础,并邀请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专家参加编写,系统地介绍儿童胸心外科疾病的最新诊断治疗方法和技术,包括麻醉、体外循环、围术期处理、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介入治疗、内外科镶嵌治疗、术后并发症等的处理,以及微创外伤、内镜外科和组织工程学等。编写中还参考国外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和学术著作,反映了这一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本书内容丰富全面,图文并茂,可供儿童胸心外科、成人胸心外科、心内科、麻醉科、体外循环、心脏超声、心电监护室医生(技师、护士)、研究生和本科生阅读。本书共57章,约100万字。每本定价200元。  相似文献   

8.
周翔辉 《医学信息》2010,23(1):291-292
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与分析了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CPB)中的积极作用,及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认为乌司他丁对心脑肺等器官在体外循环中的损伤有着良好的修复作用,体外循环手术早期使用乌司他丁的方法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9.
韩冬 《医学信息》2007,20(6):999-1000
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心病发病率的10%-20%左右,既往多在开胸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修补及导管介入封堵,但存在手术创伤大,介入封堵手术适应症窄等不足,为弥补这些不足,在两者的基础上产生了外科封堵技术,2005—2006年我科对30例房缺患者采用该技术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胸腔镜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建立及心肌保护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心脏手术技术和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胸腔镜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由于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的心脏手术方法与常规正中开胸心脏手术的方法不同,其体外循环建立的方法和心肌保护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一种离线血袋超滤装置处理体外循环(CPB)余血回输方式对患者的回收作用,为心脏术后选择合理的余血回输模式提供参考依据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用输血袋、超滤器、6 mm连接管路、6×6两通接头、废液袋组成血袋超滤装置,将体外循环结束后的余血全部打入血袋超滤装置,经循环超滤后回输给患者。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邯郸市第一医院心外科在CPB下行心脏手术患者75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9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52.73岁(标准差12.39岁);身高155~178 cm,平均身高168.40 cm(标准差7.39 cm)。观察择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机血不同处理前后变化及回收效果,分为血袋超滤组、离心/洗涤组及环路超滤组,每组各25例。比较各组机器余血处理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FIB)计数变化;观察回输机血量、机械通气时间、24 h胸引量、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输余血2 h后Hb和HCT、接受异体血量。结果 血袋超滤回收余血后Hb、HCT、Plt计数、总蛋白、白蛋白、FIB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付庆林 《医学信息》2007,20(9):819-821
体外循环技术发展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随着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及仪器设备等方面的不断发展,体外循环技术有了显著提高。体外循环技术的运用使心内直视手术的安全开展成为可能,它极大地推动了心血管疾病外科治疗的进展,扩大了心血管外科治疗的范围。但体外循环术后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并发症高达1%~5%。[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意外的发生率及危害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心肺机在运转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意外,稍有疏忽,或处理不当,均可能造成不同程度机体损害,轻影响手术顺利进行,重危及患生命安全。我们对5家医院体外循环发生意外情况及其造成的危害进行总结分析,旨在引起体外循环灌注师对体外循环操作和意外情况处理的重视,以减轻对患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在常温体外循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分析50例患者应用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进行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转流过程中的血气变化情况,同时和10例应用3M膜肺的患者比较,了解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进行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的效果.结果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进行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红细胞压积大于20%,采用中等以上的流量灌注时动、静脉血气均能维持在正常范围,能满足转流过程中机体氧的需求和膜肺相比转流过程中动、静脉血气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在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也称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是指将回心血液引流至体外,经特殊装置使血液氧合并交换出二氧化碳后再回输人体,从而实现完全或部分代替心脏和肺的循环呼吸功能的复杂的技术过程。体外循环技术的诞生开创了现代心血管外科学的新纪元,其发展和完善促进了心脏和血管疾病外科治疗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6年7月至2008年4月我院在11例非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体外循环技术,其中在体外循环下行左侧局部晚期肺癌扩大根治术3例,肺动脉栓塞取栓术2例,气管肿瘤切除2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2例,纵隔肿瘤切除术2例.结果 11例病人全部康复出院.11例患者随访6~36个月,1例肺癌存活10月后死亡;另2例肺癌患者术后13及15个月仍存活;2例肺动脉栓塞取栓术患者恢复正常工作;2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患者术后已存活6个月;2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分别存活13及15个月.结论 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可为临床治疗危重病人提供重要救治手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方法总结分析2 290例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术中均常规建立左心引流,术毕采用综合序贯排气技术。转流中鼻咽温维持在30~32℃,红细胞压积维持在20%~30%,流量控制在2.4~3.2 L.m-1.min-2,采用α稳态血气管理方法,术中酌情行常规超滤或改良超滤。结果全组体外循环均顺利停机,转流时间22~179 min。术中室颤256例,其中181例自动复跳。全组死亡22例,其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15例,重症瓣膜病7例。全组无体外循环气栓并发症。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方法在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中安全可行且易于管理,能有效避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急诊体外循环(EECC)手术的疗效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98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应用EECC技术辅助抢救心血管疾病濒危患者23例.结果:建立EECC最快8min,平均约20min,总体外循环时间28-275min,平均约113min;全组无体外循环并发症,均顺利停机.1例心脏瓣膜双瓣置换术后次日因急性心衰死亡,其余22例均存活并顺利康复,手术成功率95.7%,术后随访6个月,生存良好.结论:EECC对心血管外科濒危患者的救治,是一种可行的、卓有成效的、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重要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外科和体外循环(CPB)技术的发展,手术死亡率越来越低,然而,CPB术后渗血并发症时有发生,为了减少出血和大量异体血输入带给病人的危害,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动静脉插管的选择方法及对体外循环灌注过程的影响。方法 205例心脏病手术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118例;年龄3~46岁,平均年龄16.2岁;体质量13~84kg,平均体质量38.2kg。对其采用胸腔镜建立体外循环,分析股动脉、股静脉及上腔静脉插管型号与患者体质量关系及插管型号对体外循环灌注过程中灌注流量及动脉灌注管阻力的影响。结果 114患者例采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91例采用股动脉、股静脉/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205例患者中有15例在高于2.2L/min流量灌注过程中动脉灌注管阻力高于40kPa(300mmHg),其他患者灌注流量与动脉灌注管阻力均能达到临床要求。结论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实施心脏手术选择合适的股动静脉插管可以保证体外循环灌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