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压力递减压迫止血法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有效、安全的压迫止血方法.方法 将86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50例)与改进组(36例).传统组采用常规压迫止血法,改进组采用一次性股动(静)脉气囊压迫止血带进行压力递减压迫止血.观察两组术肢制动时间、血管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改进组术肢制动时间及血管并发症,腰酸、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1,P<0.05).结论 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通过压力递减法进行压迫止血,既可达到有效压迫止血的目的,又能减少传统压迫止血所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动脉穿刺后血管闭合器、血管压迫器、弹力绷带加压法3种止血方式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121例行周围血管介入术的非下肢动脉病变患者,按照住院顺序号将患者分为血管闭合器组(n=42,应用血管闭合器进行股动脉穿刺部位止血)、血管压迫器组(n=40,应用股动脉电子压迫止血器进行股动脉穿刺部位止血)与弹力绷带压迫组(n=39,应用弹力绷带压迫进行股动脉穿刺部位止血)。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及术后3个月手术穿刺部位及周围3 cm内股动脉最小内径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并观察其术后1 d轻度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血管闭合器组患者的穿刺部位及周围3 cm内股动脉最小内径小于血管压迫器组和弹力绷带压迫组患者,且血管压迫器组患者的穿刺部位及周围3 cm内股动脉最小内径小于弹力绷带压迫组患者(P<0.05)。术后1 d,血管闭合器组、血管压迫器组患者穿刺处范围内最小内径处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低于弹力绷带压迫组患者(P<0.05)。术后3个月,血管闭合器组患者的穿刺部位及周围3 cm内股动脉最小内径小于弹力绷带压迫组患者;血管闭合器组患者穿刺处范围内最小内径处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低于血管压迫器组、弹力绷带压迫组患者,且血管压迫器组患者穿刺处范围内最小内径处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低于弹力绷带压迫组患者(P<0.05)。术后1 d,3组患者的轻度及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穿刺后3种止血方式均影响穿刺部位附近的血管内径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血管闭合器对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血管压迫器,弹力绷带加压法对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使用血管闭合装置与传统人工压迫止血方式对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使用血管闭合装置的62例为观察对象(血管闭合装置组),选择与之匹配的以人工压迫方式止血的68例患者作为对照(人工压迫组),比较两组术后卧床时间及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血管闭合装置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短于人工压迫组(P<0.01);两组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使用外周血管闭合装置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但是否能降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有效、安全的压迫止血方法。方法 将86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50例)与改进组(36例)。传统组采用常规压迫止血法,改进组采用一次性股动(静)脉气囊压迫止血带进行压力递减压迫止血。观察两组术肢制动时间、血管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改进组术肢制动时间厦血管并发症,腰酸、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1,P〈0.05)。结论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通过压力递减法进行压迫止血。既可达到有效压迫止血的目的,又能减少传统压迫止血所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血管闭合器用于PCI术后止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将 15 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75例术后采用外力压迫止血 ,观察组 75例采用Angio seal血管闭合器止血。结果观察组股动脉穿刺点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下肢制动时间及止血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均P <0 .0 1)。提示血管闭合器比外力压迫止血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4例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球囊扩张组(n=56)和血管成形术组(n=68),球囊扩张组患者接受球囊扩张治疗,血管成形术组患者接受腔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介入治疗术后老年患者股动脉穿刺部位不同止血方法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6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3.8岁,根据不同股动脉止血方法分为3组.A组82例采用徒手压迫法止血 B组87例采用M-GU动脉压迫器止血 C组99例采用Angio血管闭合器止血.比较3组患者术后制动时间、止血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止血成功率为98.8%(81/82例),B组为97.7%(85/87例),C组为96.0%(95/99例),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和制动时间比较,C组[(4.3±1.1)min和(4.9±0.9)h]少于B组[(6.2±1.2)min和(12.2±1.5)h],B组少于A组[(23.2±3.6)min和(25.7±2.3)h].并发症的发生情况:3组间局部渗血和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尿潴留和腰痛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存在显著性,C组(2.0%和7.1%)低于A组(14.6%和42.7%)和B组(6.9%和20.7%).结论:3种止血方法的止血效果无差异,但是应用血管闭合器止血可以有效缩短老年患者止血时间及下肢制动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8.
郑锐  辜莹  何细飞  周舸  陶敏 《护理学杂志》2023,28(18):55-58
目的 探讨组合式压迫止血器在经肱动脉路径行冠脉动脉介入治疗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 将经肱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60例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3M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的常规止血方法,观察组采用组合式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比较两组压迫止血即刻,术后2 h、4 h、6 h出血发生率、局部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压迫24 h局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不同时段局部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总出血发生率和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组合式肱动脉止血器应用于经肱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压迫止血效果良好,操作安全且能减轻患者疼痛,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xoSeal血管封堵器在股总动脉顺行入路行下肢动脉腔内再通术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3例(316条患肢)接受顺行下肢动脉再通治疗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127例患者接受ExoSeal血管封堵器对股动脉穿刺点止血(血管封堵器组),176例患者接受传统压迫止血(手工压迫组)。记录并比较2组止血时间、实际制动时间、技术成功率及血管相关并发症。结果血管封堵器组与手工压迫组的止血时间分别为(3.68±2.40)min和(18.32±4.54)min,实际制动时间分别为(3.45±5.30)h和(10.44±14.68)h,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8.52%(133/135)和93.92%(170/18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3/135)和8.84%(16/18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封堵器组发生皮下血肿2例,腹膜后血肿1例;手工压迫组发生皮下血肿15例,穿刺侧肢体急性血栓形成1例。结论采用ExoSeal血管封堵器在股动脉顺行腔内治疗中对股动脉穿刺点止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使用血管闭合装置与传统人工压迫止血方式对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使用血管闭合装置的62例为观察对象(血管闭合装置组),选择与之匹配的以人工压迫方式止血的68例患者作为对照(人工压迫组),比较两组术后卧床时间及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血管闭合装置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短于人工压迫组(P〈0.01);两组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使用外周血管闭合装置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但是否能降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不同压迫止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法.观察组采用宽胶带压迫止血法,比较两组止血效果.结果 两组各有2例患者发生局部出血;观察组SpO<,2>值,患侧手指发绀、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采用宽胶带压迫穿刺处止血法效果好,并发症少,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ASO)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145例AS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ISR将患者分为发生组(n=31)与未发生组...  相似文献   

13.
低温液袋用于心脏介入术后局部压迫止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我科于 1999年 5月至 2 0 0 1年 5月对 98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及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支架植入术病人采用低温液袋压迫止血 ,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资料 :196例中 ,男 132例、女 6 4例 ,年龄最大 6 5岁 ,最小 49岁 ,平均 5 8.0岁 ,其中 PTCA70例 ,冠脉支架植入术12 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98例 ,两组性别、年龄、疾病、治疗方式比较 ,均 P>0 .0 5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方法 :观察组采用 5 0 0 m l的生理盐水塑料液袋 ,冰箱冷却至 10~ 2 6 .1℃ ,重量 5 0 0 g,术毕放置于加压包扎后的股动脉穿刺处 ,压…  相似文献   

14.
肾静脉外支架固定术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肾静脉外支架固定术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8例.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16(6~25)岁.血尿病史6~36个月,合并蛋白尿2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左肾静脉狭窄段平均直径2.2 mm、最大流速0.7 m/s,扩张段平均直径8.6 mm、最大流速0.2 m/s,扩张段与狭窄段直径比值均3(正常比值<2).CT三维血管重建检查5例示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30°~40°(正常值45°~60°).膀胱镜检查5例可见左输尿管口喷血尿.8例均行肾静脉外支架同定术治疗,取一段长5~10 cm、直径1 cm的人造血管纵行切开,环绕左肾静脉一端至肾门,另一端越过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间夹角形成一隧道样外支架以减轻肾静脉受压.结果 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5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0ml.术中术后无明显外科并发症,术后恢复顺利,平均9 d出院.肉眼血尿消失6例、减轻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7例显示左肾静脉血最大流速0.4~0.7 m/s、无明显受压.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10个月,除1例时有活动性肉眼血尿、超声检查显示左肾静脉仍有受压征象外,余7例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超声检查示左肾静脉血流通畅、受压现象消失.结论 左肾静脉外支架固定术采用人造血管环绕肾静脉抵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设计巧妙、损伤小、疗效满意,是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综合征,主要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临床表现,发病率10~182/10万人,女性多于男性,发病率与年龄相关,60岁以后高发~([1])。神经血管压迫(neuro-vascular conflict,NVC)理论最早由Dandy于1934年提出并被广泛接纳为TN的解剖病理基础,其核心理论是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  相似文献   

16.
木质圆柱止血棒用于股动脉拔鞘后止血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良股动脉鞘管穿刺点的压迫方法,解决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拔鞘止血耗时长、费力等,并减轻患者不适感。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指压后盐袋加压止血法,改良组采用自制木质圆柱止血棒加压止血。结果改良组压迫止血时间、患者紧张感和主观不适发生率显著短于/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后拔鞘采用自制木质圆柱止血棒压迫止血安全有效,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脑血管介入术穿刺点压迫方法(包括人工压迫、弹力带加压、压迫器加压、血管闭合装置压迫、止血敷料压迫、气囊加压6种)、止血压力以及压迫时间,提出由于穿刺点和压迫方法的不同,其压迫时间、减压时间和压力大小等需要进一步探讨,为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穿刺点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是一组临床疾病的总称,病因是责任血管对颅神经根进/出脑干区(root entry/exit zoo,REZ)的压迫,临床上表现为受压神经异常放电引起的功能异常。最常见的NCCs包括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和舌咽神经痛等,少见的类型如中间神经痛,前庭蜗神经压迫综合征,神经源性高血压,更罕见的如痉挛性斜颈,动眼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19.
梁克清 《护理学杂志》2008,23(19):39-40
目的 选择适宜的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方法,减少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 按时间段将78例5 946例次血液透析(HD)患者分为纱布块法2 636例次和纱布枕法3 310例次,纱布块法于患者血透毕拔针时将10.0 cm×8.0 cm 4层长方形纱布对折2次后压迫止血;纱布枕法于患者血透毕拔针时用自制的2.0 cm×3.5 cm×1.3 cm纱布枕压迫止血.结果 内瘘并发症总发生率、针眼渗血及皮下血肿发生率纱布枕法显著低于纱布块法(均P<0.01).结论 HD患者采用自制纱布枕压迫止血可显著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贯穿型血管压迫致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采用乳突后开颅显微血管减压订治疗三叉神经痛512例中,遇到4次贯穿型血管压迫神经。行神经束膜纵行切开,将贯穿的血管沿着切开的神经束之间推向远侧端,便血管移开神经敏感区,并固定之。在切开的神经束之间充填减压材料使神经减压。术后止痛,面部感觉保留,随访-3年无复发。作者观察到三叉神经感觉根出桥脑处有一段敏感区。血管压迫神经第三区时可诱发疼痛。从而找到管压迫神经敏感区诱发疼痛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