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形气"效理是中医在自然整体层面,探究药物作用机理和功效的一种理论模式;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以"象"为切入点,考察药物在自然状态下的呈现出的形象和气象,推理药物的性能与功效。内容包括:①审形:观其色、听其声、嗅其气、嚼其味、察其形、验其体;②求气:从外在气化环境及物性之殊能,求其禀气和禀性。形不违气,气不违理。药有以形气为用者,皆可据之为辨。  相似文献   

2.
肖振卫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0):713-714
气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虽然关于中医学气学理论的形成目前还存在“医学的气源于哲学的气”和“中医学气学理论并非源于哲学的气学说……中医学的气理论源于古人对呼吸之气及人体‘热气’的观察与体悟……古人正是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推理,形成了中医学的气概念……中医学的气概念有气自己的生成之源,并非脱胎于古代哲学的气概念”的不同认识,但是中医学气理论与哲学气理论既具有密切关系又不完全相同这一认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内经》称二分(春分、秋分)气候明显变化为”气交变“。天道回旋,春秋迥异,气之分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春分与冬气分,秋分则与夏气分。  相似文献   

4.
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三大要素之一,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其本质是客观存在的非实体场性物质。文章从气的本质出发,对人体之气的生成过程做了初步梳理,阐明了饮食物在人体内由形而下的实体物质转化为形而上的场性物质“气”的转化过程。不仅在气论证构的逻辑体系中得到了自洽,且于“气的本质”角度重新梳理了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对“人体之气的生成”的相关论述,为中医气学说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医学气的功能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气的功能中的几个问题,认为目前教材中对气的功能的表达,过分强调阳气的功能而忽略了阴气的作用,是重阳轻阴观念的反映,营养作用不是一身之气的功能,而应归属于精的功能,气是类生命物质而非功能,气的功能由其结构或构成成分所决定,功能与结构应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朱杰 《中医药通报》2015,(4):39-42, 45
"粗守形,上守神"是《内经》核心理论之一。从三个方面探讨其内涵与启示。一、粗上之分——技进乎道的两种境界:粗工常常拘于局部、形迹、技术、器具,上工犹能关注整体、神机、战略、灵悟,超越守形之粗,则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二、形神之辨——形与神俱的整体恒动:形神同治、心身并调,形神理论为我们呈现出较为完备的医学模式;三、寻回元神——坚守中医的原创思维:中医的传承也需要"上守神"、不离宗,切忌盲人摸象、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7.
“象数-形神-气”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研究提出"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并从模式构建、认识深化规律、实践运用等方面探讨了"象数-形神-气"三要素间的关系,认为"象数-形神-气"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呈现模式要素的构建关系,认识渐次深化的递进关系以及实践运用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8.
9.
陶方泽  周小敏 《光明中医》2008,23(5):569-571
本文提出了失常之气应作为中医学的病因之一。首先从气的根本属性及与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属性进行比较说明;其次从失常之气与痰饮、瘀血都能作为病理产物形成继发病因的性质特点上加以分析论证;最后阐述了失常之气的致病特点及为病的广泛性,从逻辑上和理论上论证了失常之气当属病因。这对于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对气的认识以及指导气病的临床和科研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象"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以"象"为核心的思维是中医诊疗重要的指导思想。从古代哲学层面分析"气""象""器"的关系,通过对"象"的内涵价值进行进一步思考,提出"象"能彰显"气""器"的变化。基于"象"内涵构建的中医状态既兼容了"气"的整体动态观,又并蓄了"器"的微观,有望为中西医兼容互补提供一个契合点。  相似文献   

11.
气是一个繁复的概念,它在中医学中所涉及的面是相当广泛的。本文就中医理论中气的概念、分类、营气与卫气的生成以及卫出三焦等问题,谈了作者的认识和意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医学中,心的地位十分重要,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今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心之内涵作如下浅析,以抛砖引玉。1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中医学中医学是形神合一的医学。形即形体,神即精神、意志等脱离于形体而存在的、无形的东西。《内经》认为人若常住于世,则须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  相似文献   

13.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从肺之形、肺之气、肺之神的角度简析肺的生理与病理,以期为临床肺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4.
"脾主五脏之气"反映脾对机体的整体与系统调控,体现以脾为核心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整体上,"脾主五脏之气"在生理观、病理观、发病观与治疗观、养生观等体现脾在五脏中的核心与主导地位。系统上,从脾-心、脾-肺、脾-肝、脾-肾、脾-胃、脾-脑等系统阐释脾与脏腑的相关性及其主导地位,为"脾主五脏之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于志强教授从医40余载,取法先贤,并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郁滞论"学术思想,取法"五郁""六郁"之说,认为"郁滞"有"无形之郁"和"有形之郁",百病皆以"无形之郁"为先,继以"有形之郁"从之。世人治病多重有形,而轻无形,大谬也。"无形之郁"者,以气郁为首,进而衍生为火郁、寒郁、情志之郁等。"有形之郁",以痰郁、湿郁、饮郁、浊郁、食郁、血郁、络郁等为主。于教授认为病之所生,无论外感内伤,多与"郁滞"相关。此中"郁滞"囊括了所有关于气血津液的运行的失常,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而在诸郁之中,又以气机之郁为先导及核心,故而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将"郁滞"分为"气机之郁""水液之郁""血络之郁""痰瘀为郁""正虚而郁"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中“西北之气散而寒之”是因地制宜的具体体现。通过对其理论和实践的阐述,使现代医家更加重视不同地理环境的疾病防治,在理论上予以完善、发扬,在应用上革新并加深对辨证论治的理解,同时对灵活应对复杂环境变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加快中医学基础理论现代化的步伐 ,进行了解密《内经》“气”理论探索。本文提出了《内经》“心主脉”与“行血之气”的现代含义应是心肌与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力 ,而“血帅之气”应是神经内分泌激素系统对血液循环的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体气的几个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