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灸法的核心是灸效,根据疾病情况不同选择足够的刺激量,决定灸法、灸时、穴位、艾炷大小等。古人以灸壮代灸量,“壮”本身含有“烧灼致创”之意,又有“灸疮必发”之说,说明刺激量导致的穴位“疮伤”是灸法取效的关键。通过对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隔物灸、实按灸、温和灸的使用特点、灸量范围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具体阐述灸法的“壮”“疮”与“效”的关系,发现灸法演变的总体趋势是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减少壮数以及“疮伤”。在研究灸法问题时,我们应当紧扣关键问题,立足于中医学说,顺应时代潮流,强调灸须足量,减“疮伤”增“疗效”,厘清灸法的量效关系,在传承灸法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提高灸法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桂英;王耀帅;王玲玲 《中医杂志》2015,56(17):1519-1521
通过梳理古医籍中关于灸感、灸温、灸量及灸效的记载,探讨其相关关系,提出艾灸的温通作用与灸感、灸温、灸量、灸效等密切相关,灸感、灸量和灸温相互影响,艾灸临床要严格操作,控制好灸量、灸温、灸感,才能取得最佳灸效。 相似文献
3.
小议临床施灸之灸量、灸感、灸效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 ,扶正祛邪 ,达到治病和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的应用 ,从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帛书《经脉》就有关于灸法的记载。晋代名医陈延之《医心方》说 :“针须师乃行 ,其灸则凡人便施。”可见灸法运用之简便和广泛。《医学入门》又说 :“凡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灵枢 官针篇》曰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急救时又有“灼艾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现又有“大病必灸”之说。可见灸法与针刺及汤药治… 相似文献
4.
5.
古人有\"灸必发疮\"方能奏效之说,本文通过考辩灸疮出处、医理及其坏证以明辩真伪。灸疮最早出自汉代《武威汉代医简》《金匮要略》,本义为灸后灼伤疮疡,至晋代《针灸甲乙经》始有用草鞋热烫促使灸疮感染化脓的记载,\"发灸疮\"法成为化脓灸的标志。考化脓灸须在辨证选穴正确前提下,兼气血充盛、取穴准、灸量足三因素方可得效;若艾灸过度、选穴不准、触犯外邪、护养不当则易产生坏证。历代医家对灸疮安全性和疗效提出质疑,提出禁用八木之火、设禁灸穴以防其害。临床证实灸感\"气至\"为灸法得效标志,\"灸必发疮\"之说多系古人为加强灸量刺激达到\"气至\"得效标准,而过度艾灸所致,非特指灸法得效标志。 相似文献
6.
8.
9.
10.
11.
目的比较不同的灸时及灸感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195例合格受试者,将其分为普通悬灸1组(温和灸30min)63例、普通悬灸2组(温和灸60min)63例及热敏灸组(热敏灸疗法)69例。结果普通悬灸1组、普通悬灸2组与热敏灸组之间比较,在症状积分、近期疗效、即时疗效及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MPQ)方面比较三组之间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灸时与灸效有高度相关性,60min灸时疗效明显优于30min灸时;灸感与灸效亦有高度相关性,在灸时相同的情况下,产生热敏灸感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悬灸。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不同灸时长蛇灸干预阳虚质反复外感病的时效关系,为长蛇灸防治阳虚质反复外感病灸时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阳虚质反复外感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30 min组、60 min组和90 min组,每组各30例。均每周于大椎穴至腰俞穴施行长蛇灸1次,施灸时长分别为30 min、60 min和90 min,每周1次,共治疗12周。分别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阳虚质量表评分和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统计治疗前1年内及治疗后1年内外感病发病次数。结果:治疗后及治疗后6个月3组患者阳虚质量表评分、F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后及治疗后6个月,30 min组、90 min组、60 min组阳虚质量表评分、FSS评分均依次降低(P<0.05)。治疗后1年内3组患者外感病发病次数均较治疗前1年内降低(P<0.01);治疗后1年内,30 min组、90 min组、60 min组外感病发病次数依次降低(P<0.05)。结论:长蛇灸对阳虚质反复外感病最佳疗效的施灸时间为60 min。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艾灸不同部位、温度、刺激强度对十二指肠运动的影响。 方法:①试验动物: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30~390g)13只,腔内麻醉。颈部正中气管切开插入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动灸手法下,变应性鼻炎(AR)患者热敏灸感激发效率与灸疗的差异性,探讨其相关性。方法:纳入90例A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回旋灸组(30例)、雀啄灸组(30例)和循经往返灸组(30例)。受试者均以印堂、神庭、迎香、肺俞等穴位为高发穴区探寻部位,分别予以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为探查方式,确定热敏灸穴位后进行系统治疗,每日1次,10次一疗程,共2个疗程。评价各组患者的灸感情况(灸感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灸感类型构成),比较各组患者治AR症状体征评分、鼻结膜炎生存(RQLQ)评分及其临床疗效。结果:雀啄灸组的灸感出现时间较回旋灸组和循经往返灸组更早(P<0.05),灸感持续时间更长(P<0.05);三组灸感类型没有差异(P>0.05);雀啄灸组RQLQ评分、AR症状体征评分更低(P<0.05),回旋灸组和循经往返灸组没有差异(P>0.05);回旋灸组愈显率为86.67%,雀啄灸组愈显率为93.33%,循经往返灸组愈显率为86.67%。雀啄灸组的愈显率高于回旋灸组、循经往返灸组(P<0.05)。结论:在以热敏灸疗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采用倾向评分回归调整(PSRA)均衡基线资料,比较艾灸同一穴位(上印堂)不同灸感(热敏灸态vs静息态)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PAR)灸效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106例合格受试者,用艾条悬灸上印堂激发灸感,根据热敏灸感的有无,自然分组为热敏灸组(n=69)和传统灸组(n=37)。两组均在上印堂施灸,每次时间为30min,每天1次,连续四周,共计24次。结局指标为变异性鼻炎症状量表(TNSS)、伴随症状量表(TNNSS)以及生存质量调查问卷(RQLQ)。结果:使用PSM进行1:1配对,匹配容差0.02,成功匹配25对,共50例患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匹配后,治疗后热敏态组TNSS评分为4.01±1.52,低于静态组的5.42±1.10,有统计学意义(P<0.01);热敏态组TNNSS评分为1.26±0.43,低于静态组的1.52±0.50,有统计学意义(P<0.01);热敏态组RQLQ评分为37.62±6.01,低于静态组的47.22±7.76,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热敏灸组在改善PAR患者症状、体征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引起的外关穴皮肤血流灌注量变化,比较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与撤灸后的微循环效应,探讨灸法的量效关系。方法:纳入24名健康受试者,于左侧外关穴分别进行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在穴区皮肤温度达到(44±1)℃开始计时,保持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行两种灸法干预。采用插值法将20 min施灸过程分解为5、10、15、20 min 4个时程依次进行,每位健康受试者均完成8次试验,不同时程的试验间隔24 h以上。采用TES1306型热电偶测温仪监测两种灸法干预10 min时程左侧外关穴皮肤表面温度。采用PSIN-01087型激光散斑血流仪监测每次试验灸前1 min,施灸5、10、15、20 min,撤灸后连续20 min左侧外关穴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结果: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左侧外关穴皮肤表面温度均在(44±1)℃范围,两种灸法穴位皮肤表面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灸法施灸5、10、15、20 min 4个时点的左侧外关穴MBPU均较灸前升高(P<0.05,P<0.01);与灸10、15、20... 相似文献
19.
20.
灸脐疗法简称脐疗,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如糊、散、丸、膏等)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以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灸、针刺、热熨、拔罐等)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灸脐疗法临床疗效肯定,现笔者从灸脐疗法治疗时间及灸量两个方面探讨其对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