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多发性手部关节挛缩症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8例(23指)先天性手部关节挛缩症的患儿,分别采用关节囊掌板松解、指浅屈肌腱止点切断、深浅肌腱交替术、皮片移植术等方法,术中以挛缩的关节能被动伸直为标准,采用克氏针内固定和术后石膏外固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23指伤口均I期愈合.随访时间为12~25个月,关节功能及手指外形良好,除1例(4指)出现肌腱轻度粘连外,7例中14指(累及掌指关节1指,近指间关节13指)主、被动活动达到正常.其余手指背伸损害值V伸=5°~10°.结论 手部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根据组织的挛缩程度,通过上述方法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3.
叶惠萍王应琼高峻青张家盛付记乐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2018,(5):269-271
目的探索微型支架联合手部多功能支具防治虎口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急诊手部虎口损伤患者42例,按治疗方式随机分成4组:支架+支具治疗组、支架治疗组、支具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各组治疗后随访16周,观察并记录患者虎口宽度及虎口角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各方案的优越性。结果①支架+支具治疗组、支架治疗组、支具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术后16周虎口宽度分别增大(24.1±5.8)mm、(9.6±4.6)mm、(15.8±1.9)mm、(4.0±5.4)mm,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支架+支具治疗组、支架治疗组、支具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术后16周虎口角分别增大(23.5±6.1)°、(9.6±4.6)°、(15.7±1.9)°、(3.9±5.4)°,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除1例支架针孔感染,经换药后治愈,其他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微型支架联合手部多功能支具应用于防治虎口挛缩治疗,能有效增大虎口宽度及虎口角,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手部多功能电动牵引支具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手部多功能电动牵引支具由机械和电子两部分构成。它具有多功能、多用途、多项调节等特点,可作为固定器、牵引器和练功器使用,治疗手部的关节骨折脱位、关节挛缩和肌腱粘连等疾病。天津医院及大连210医院从1992年1月~1993年11月应用于关节松解术后15例21指,结果优17指,良4指;手指鞘内屈肌腱缝合及游离肌腱移植术后6例,优2例,良4例;屈肌腱松解术后3例,均为优;近侧指骨或中节指骨基底骨折、脱位4例5指,优4指,良1指。总共应用的35指中,优26指,良9指。由于此支具以电机为动力持续被动活动,活动速度缓慢、均匀,并有一定的牵引力,因此患者基本上无痛苦。对于屈肌腱粘连合并关节挛缩的病例可以一期手术解决。静止期可将患指固定在生理位,避免了各种弹性支具所易产生的关节囊挛缩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5.
先天多发性关节挛缩症是指许多关节僵硬于不同位置的一种畸形,又称先天性多发关节强直,或先天性肌发育不全[1]。该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国外报告显示,在存活的新生儿中发病率为万分之一[2]。我科于2002年3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7岁,出生时即被父母发现双手位于屈曲位,伸直困难,但可轻微活动,未作任何处理。17年来随双手发育长大,畸形无加重,其母有同样病史。查体:发育较同龄人差,身材矮小。双腕关节处于腕背伸位,能背伸不能掌屈。双手各指掌指关节呈屈曲挛缩状,拇指处于对掌内收位,掌指关节于90°位弹性固… 相似文献
6.
7.
8.
手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和探讨手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手术治疗和临床效果。方法:1995年6月-2001年6月,我们对68例手部瘢痕挛缩进行手术治疗,彻底切除和松解瘢痕,应用皮瓣或植皮修复创面,其中皮瓣(包括Z成形)46例,植皮22例。结果:皮瓣组有2例出现皮瓣远端坏死;植皮组全部成活。60例病人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再次发生瘢痕挛缩4例,均为植皮组;皮瓣组中有2例因外观臃肿而行整形术。病人手功能及外观较为满意,总优良率达78.3%。结论:选择适当手术时机、正确的修复方法及术后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手的掌、指骨骨折,因外固定位置不当或伤后功能锻炼不及时、不充分而造成关节囊粘连、侧副韧带挛缩以及屈指肌腱断裂吻合术后或肌腱移植术后的肌腱粘连,均可造成手指屈伸活动受限,影响手的功能。早期保护性被动活动的临床应用,屈指肌腱伤后的修复疗效可获得很大提高。笔者设计了一种手部多功能电动牵引支具(HETB),并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自制静态和动态手支具对烧伤后手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在烧伤后不同治疗阶段,为32例患者的52只手制作不同类型支具,针对不同个体单独或联合使用,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对上肢及手的整体功能(包括粗动作及精细动作如抓、握、捏、夹及手臂旋前、旋后、取物、放置等)进行定量评定,比较使用支具治疗前后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按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标准.治疗前患手功能Ⅳ级7只、Ⅲ级15只、Ⅱ级23只、Ⅰ级7只.治疗3个月后重新评定.手功能Ⅵ级9只、Ⅴ级28只、Ⅳ级9只、Ⅲ级6只.28例患者46只手的对指、对掌、握、捏等功能恢复较好,可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手部活动.结论 该自制手支具对预防和治疗手烧伤后瘢痕挛缩有良好的效果,可明显促进手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牵伸技术治疗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屈膝畸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用膝关节牵伸技术 (Ilizarov)治疗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屈膝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1998年 8月至 2 0 0 3年 2月收治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 6例 ,其中双膝 4例 ,共 10个膝关节。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3岁 7个月至 13岁 ,平均年龄 8岁 2个月。术前屈膝畸形程度平均5 1° ,合并肢体其它部位畸形 13个。应用改良Ilizarov膝关节牵伸器 ,手术安装牵伸器时 ,应维持膝关节于最大伸展位 ,牵伸器的关节铰链对准膝关节的旋转中心 ,于膝上下股骨和胫骨各穿 2组 2mm克氏针与牵伸器上下的钢环固定。术后 5d旋转延长膝后的螺纹牵伸杆 ,第 1周 2~ 3mm/d ,第 2周后改成 1~ 2mm/d ,直至达到膝关节伸直到 0°位。合并髋、足关节畸形者 ,同期或第二期实施手术矫正。本组术后膝关节牵伸时间 2 3~ 4 8d ,平均 37d ,治疗期间患肢可负重锻炼 ,停止牵伸 2周后拆牵伸器再装支具行走。结果 10个膝关节屈曲畸形完全矫正 ,无严重并发症 ,其中 9个膝术后随访平均 1年 3个月 ,畸形无复发 ,患者行走功能显著改善。结论 Ilizarov技术治疗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屈膝畸形 ,方法简单、安全 ,效果确实 ,符合生物学原理和微创外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环状挛缩带是一种罕见的畸形,我院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患儿,陈XX,男,1994年10月10日因先天性左前臂环形凹槽,左手畸形入院,诉左手冬季发凉,易冻伤。入院体检,左前臂距腕横纹上Zcm处有一单环挛缩带,左手2~4指屈曲位挛缩畸形,被动活动度40‘;X线示:该指掌指,指间关节间隙尚可。诊断:左前臂单环挛缩带并左手畸形。治疗全麻下,按Pest手术方法‘”切除挛缩带,“Z”形皮瓣延长矫形。术中见挛缩带深至肌鹏。手术一期完成。左手指“Z”形皮瓣延长加游离中厚皮片移植。术后患指伸直位固定。两周后植皮成活,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6.
17.
2 上肢支具上肢与下肢不同 ,其功能不是支撑体重 ,而是发挥手的灵巧的持物等功能。上肢支具除了用于稳定关节、矫正畸形外 ,更常用于辅助或替代手的功能 ,这类支具又称功能性支具或动力性支具。2 1 上肢支具的特殊性上肢支具除需遵循支具的一般原则外 ,尚需满足以下条件 :2 1 1 支具辅助瘫痪肌所残留的肌力 ,或替代完全瘫痪肌肉的功能。例如对桡神经损伤的病人 ,使用支具支撑腕部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 ,可以更好地发挥正中神经 ,尺神经及所支配肌肉的功能。2 1 2 手部支具遮掩其覆盖区的触觉 ,因此对手部感觉部分缺失者 ,不宜使用这类… 相似文献
18.
加强对手部先天性畸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矫正手部先天性畸形是手外科学研究与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外文献报道,根据新生婴儿出生登记资料统计,每一千个成活新生婴儿中就可以发现1.7~2.5例手部畸形[1]。在我国,有关报道很少。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于1982年调查上海市区35万新生婴儿记录,手及上... 相似文献
19.
20.
儿童脊柱畸形的支具治疗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矫形支具治疗各种儿童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对本院1998年1月-2001年5月采用热塑支具治疗或辅助治疗的138例脊柱畸形患儿进行分组观察分析,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9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9例、脊柱后凸6例、脊柱结核7例、外伤性脊柱侧弯2例。结果:全部病儿均经过2~4年的随访,绝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畸形矫正,基本上达到矫治的预期目的。结论:由于儿童的病理及生理特点,支具对各种脊柱畸形均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作用,可有效地控制早期脊柱侧凸的发展,甚至可以避免手术或减轻手术患者侧凸的严重程度以及手术难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