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内证体察学是一门中医学与气功学相互交融的新兴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对人体之气传统体察方法——存想法、意守法和导引法进行了述评,揭示了其体察人体之气的实质是意与气合、以意引气.文章重点对体察人体之气的创新方法——拉气法进行了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对其体察人体之气和调理身体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对其体察人体之...  相似文献   

2.
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三大要素之一,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其本质是客观存在的非实体场性物质。文章从气的本质出发,对人体之气的生成过程做了初步梳理,阐明了饮食物在人体内由形而下的实体物质转化为形而上的场性物质“气”的转化过程。不仅在气论证构的逻辑体系中得到了自洽,且于“气的本质”角度重新梳理了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对“人体之气的生成”的相关论述,为中医气学说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福顺  韩征  李加玲 《江西中医药》2023,54(2):42-45+48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内证方法来体察经脉气感的效果。方法:基于中医内证体察实践的调查问卷,对80例不同年龄段的受试者进行了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的经脉之气敏感训练。结果: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被调查者的各经脉得气率为100%。在训练中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循行部位易出现胀、热、麻3种自我感觉,其次是痛感、凉感、痒感、气流感、跳动感、蚁行感和酸感;伴随着出现全身其他部位的热感、全身心愉悦舒适感的发生频率超过了30%。结论:通过引导受试者积极主动的精神内守,运用“内证体察经脉敏感训练法”可有效激发经脉之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内证体察学在妇科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意义。方法:随机选择医院妇科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在院期间接受西医学管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院期间在西医学管理模式基础上接受中医药管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疗质量、诊疗效率、诊疗创新、学科建设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内证体察学在妇科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意义显著,提高了总体医疗质量、健康教育效果、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临床中运用中医思想对脑生理、病理、症状的观察促使我深入思考:心有心气、肺有肺气、胃有胃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那么,脑也有脑气,髓也有髓气,经也有经气。且脑为气海,统领一身之气,主平衡,平衡则健,失衡则病。有诗为云:脑精充足脑气盛,脑气运转脑神明,推动髓气导经气,脑气平衡身康宁。至此,神经系统作为中医学者独立的研究对象的想法在我脑中萌生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都要作为中医学者独立的研究对象的想法在我脑中萌生了,  相似文献   

6.
气交是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万物的生存与变化都依赖于天地之气相交,阴阳相合而成。哲学巨著《周易》明确提出阴阳的概念并阐述世界万物是通过阴阳二气交感而化生的。《内经》把《周易》气交理论与人体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原来的哲学概念升华为医学理论,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渊薮,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源于《周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般系统论作为一门横断学科,对各个具体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近几年来,对中医的研究,发现中医理论和方法包含着很多系统论思想,与现代系统论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中医学术理论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肿瘤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接受中医治疗的肿瘤患者越来越多,即使在肿瘤的放疗、化疗过程中,以及手术后也常常结合中医药治疗,以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笔者以“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为指导,对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辨证论治,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不同个体声带生理结构、内分泌激素水平及全身各系统功能结构等方面的差别,导致不同年龄正常人的嗓音及其参数各有特点。依据中医理论分析各年龄段嗓音参数变化的特点与“气”随年龄盛衰变化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医发展缓慢原因及其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医疗实践和其他自然科学技术融于一体的结果,它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其特点是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和融化于其中。然而在现代西医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理论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是因为中医理论尚未能对古代哲学思想提供确切的科学依据,因此它表述的只能是对自然界直接观察的结果,带有许多猜测的成分,其结果使中医理论以自然哲学形式出现的基本概念缺乏明确的内涵,对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原因的认识,在具体细节上是模糊不清的。笔者以为正因为如此,导致近代中医发展缓慢,不能飞跃前进。笔者就中医发展缓慢原因及其前景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气"是中医论理框架最核心的基础.中医"气"汇聚了东方哲学宏观、整体、运动的特点.近些年来对气的研究已经上升到更微观更广阔的学科领域.可以设想从汇通的概念入手,突破一点,逐步深入.因此对中医"气"的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有必要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12.
宋铮  郑晓红 《中医杂志》2018,(6):459-463
中医自然观是中医学在实践中形成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总体性认识,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概念和中医学的理论基石,气对中医自然观的形成、内涵、性质与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气是中医自然观形成的哲学基础,是中医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素。中医自然观认为,气是自然的本体,同时还是中医自然观所包含的自然认识论的认识方法、自然价值论的价值评价标准、自然伦理观的伦理载体,气决定了中医自然观的非结构性质,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自然观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中有关气学说的论述,内容丰富,但古今视之为一项系统的学说而加以深入研究者甚少。1980年后,气学说的探索日益受到重视,且在有关“气”的基础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以及方法学的探讨等方面,都不断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现简要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摘要: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国古代的概念,难免会出现偏差,将气定义为物质就是一典型范例。中国古代哲学中对气的看法,中国之气与西方之物质的比较,以及中医学典籍中有关气的分析,容易看出,气是物质运动之象,在中医,气则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所以在当代,对中医学中基本概念的理解,不能只站在现代的角度,而应穿越思维空间,去意会古人的思维历程,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气"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概念。为了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医"气"概念,本文从"气"概念源流,中医学中的"气"概念,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气"概念,临证时怎样把握"气"及其变化四个方面对"气"概念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气交”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因阴阳是在“气交”中化生,万物是在“气交”中生存并依靠自身的“气交”延续生命。中医医理探索的宗旨就是如何掌握人体的“气交”变化并使之更适宜地运化,所以气交是中医不可忽略的概念。但目前在中医界讲阴阳五行者多,讲五运“气交”者少,重临床效果者多,重理论研究者少,如此与科学发展不相符的现象中,“气交”概念的淡化是其原因之一。为此本文从“气交”的原概念、中医学概念及该概念与系统科学的关系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7.
“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讲“气”比较早的代表人物是宋代尹玉。战国后期,管子等稷下道学派提出了“精气”学说,认为宇宙本源即“精气”,“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易传·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自然观上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认为“元气”是天地一切物质的基本物质。他说:“天地合气,三自然也”(《论衡·谈天》)。又说:“天地合气,万物之生”《论衡·自然》丰富和发展了“气”学理论。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都认为“气”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都是“气”构成…  相似文献   

18.
中医基础理论气 阴阳 五行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属于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其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便确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学术思想,并且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正确理解气、阴阳、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掌握中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夏雷  宋小莉 《中医药导报》2012,18(1):104-105
提出了目前高等中医院校教学现状的不足,认为通过改变教育模式,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手段,将中医传承与大学生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中医药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才能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中医传承与大学生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目前高等中医院校教学现状的不足,认为通过改变教育模式,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手段,将中医传承与大学生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中医药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才能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