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铜、尿铜、尿锌的变化。方法:自拟方药疏肝利胆排毒汤口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56例。结果:总有效率为78.57%。结论:中药疏肝利胆排毒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有效,且能促进尿铜的排泄,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失眠是肝豆状核变性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近年来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方向教授认为肝豆状核变性相关失眠以铜毒内聚、伏毒于肝为主要病因病机,临床上从“肝”论治,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介绍方向教授临床以调肝为主,兼顾心、肾二脏,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相关失眠的经验,并介绍其治疗此病的验案1则,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相关失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的:探讨毒邪在肝豆状核变性发病中的地位。方法:阐述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对毒邪的认识,毒邪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并重点阐述毒邪在肝豆状核变性致病中的作用。结果:毒邪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之邪,它可造成机体多方面的损害,肝豆状核变性是一全身性疾病,涉及多个系统、器官,铜浊毒邪内聚体内是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也是从毒论治的依据所在。结论:毒邪在肝豆状核变性致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铜毒内蓄,损伤肝络、脑络以及全身的络脉是肝豆状核变性的病机关键,从毒论治是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治疗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目前多认为素体亏虚、铜毒内聚是其主要病机,辨治本病多于肝、脾、肾着手,从“清利湿热”“排铜解毒”“化瘀消痰”等多种角度治疗。随着近年来脑肠相关、肝肠相关理论及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成为众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靶点。文章以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为基础,探讨了从肠论治肝豆状核变性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要点,以期为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浅谈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鸿钧 《新中医》1996,28(9):54-55
浅谈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于鸿钧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见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疾病。英国神经科医师WiLson在1912年首次报道了该病,故又叫威尔逊氏病。该病患者,因肠道对铜的吸收超过正常,致使大量的铜盐慢性沉积,从而引起肝、脑、肾等组织...  相似文献   

6.
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药治疗谌宁生(湖南中医学院附一院长沙410007)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病因病机临床特征中医药疗法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特征和临床表现,可属中医惊风、癫狂、黄疸、痉症和积聚等病范畴。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是由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机能失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合并认知障碍的Wilson病研究进展研究进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专病专方方面入手,对近年来的有关本病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结论中医药能明显改善WD患者的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ERK信号传导有关。  相似文献   

8.
肝豆状核变性又名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由于肝脏合成铜蓝蛋白发生障碍,血液中铜蓝蛋白下降,铜沉积于肝、脑、肾、角膜等组织,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我们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体会,采用健脾柔肝、活血利水法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疏肝利胆排毒汤对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肝硬变及肝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61例惠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基础用药加中药疏肝利胆排毒汤治疗;对照组21倒予基础用药加青霉胺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声像图、肝功能改善情况、24h尿铜及角膜K-F环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肝脏声像图改善率为62.50%,对照组肝脏声像图改善率分别为47.62%(P<0.05);2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可通过减轻肝细胞的铜中毒,促进HLD肝硬变及肝脏功能的改善,有可能扭转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体内的铜代谢运转机制,其疗效优于青霉胺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耳穴反应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惠均 《中国针灸》1995,15(5):39-40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耳穴反应初探周惠均(浙江省杭州市针灸专科医院,310003)主题词肝豆状核变性/诊断,耳穴诊断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肝硬化和脑变性疾病,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由于发病率较低,故临床...  相似文献   

11.
“肝豆状核变性”病名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断的核心内容。针对肝豆状核变性病名在理论上、临床应用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从病名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角度 ,探讨了该病名的不足之处 ,在复习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基础上 ,提出中医用Wilson病或中译名“威尔逊病”取代肝豆状核变性病名 ,更有利于该病的学术交流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该文主要围绕“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中医防治传染病的体制和能力建设,长远布局我国疫情防控战略”进行了探讨。在充分认识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丰厚历史积淀和亮点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要加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加快开发中医药临床诊疗技术装备,实现中医药标准化、规模化供给,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重大疫情救治能力;二是要强化政策保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西医并重的突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学、完整、中西医并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制度;三是要重视抗疫临床实践中中医药理论方面的总结,加强中医药抗疫人才队伍建设和防治能力建设。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应是人类防治传染病以及许多疾病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综述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药治疗的概况。[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查阅中医药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理论研究及临床资料,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归纳。[结果]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着整体优势,也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结论]未来发展方向:尽快统一诊断分型及治疗标准,重视基础研究,严格科研设计,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深入研究中药降压机理,尤其应加强复方降压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是一种骨代谢疾病,骨密度减低,易发骨折。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与脾肾亏虚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诸多中药有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作用,防治骨质疏松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简要回顾了病名证候标准化、诊疗规范标准化、疗效评价标准化等方面所做研究工作的方法、过程和成果,指出中医学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标准制定欠规范、多种标准并存而不统一、中西医对疾病定义与认识方法有差异、许多中医研究科研设计质量不高。通过对中国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提出了对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方剂学的学科内涵主要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是从中医基础跨向临床的桥梁,其研究核心--方剂,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和中西医之间的不断融合,方剂学的研究内涵和外延不断加深和扩展。方剂学从最初的理论、临床逐渐分化为理论、实验、临床、应用4个方面。传统的方剂学学科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中医药发展的趋势。从理论、实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方剂学的学科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将促进方剂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多元,使其更加符合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疗效。方法:将42例(47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24眼)和对照组20例(23眼);治疗组:按中医辨证分型服用中药和静脉点滴地塞米松及眶周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对照组:给予止血剂及激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疗程平均3周,对照组为60.00%,疗程平均6周,两组比较P=0.018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见效快且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湿疹是临床最常见的皮肤科疾病之一,是一种累及全世界数百万人的慢性炎性疾病,多与变态反应有关。中医中药治疗湿疹具有独特优势,疗效明显,且不易复发。本文从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运用"肤-体相关论"指导湿疹防治的重要临床意义,指出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理论对于与体质密切相关的湿疹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亚琴  刘永军 《光明中医》2014,(7):1580-1581
癌性疼痛是大多数肿瘤患者病程中所必经的症状,目前WHO推荐的三阶梯镇痛治疗方案已经得到普及,但是临床上癌痛的控制状况仍未达到满意的水平。中医药治疗癌痛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癌痛症状及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减轻西医镇痛药物的毒副作用,已成为当前中医肿瘤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旨在探寻中医在癌痛治疗方面的特色、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腹泻是下消化道的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确,现代医学治疗功能性腹泻主要以对症止泻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泻有明显的优势,文章从功能性腹泻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治疗、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药理学研究以及机制探讨方面综合论述了功能性腹泻目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