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酸枣仁汤养肝血以宁心神,清内热以除虚烦,以养为主,养中兼清,有养心安神,清热除烦之效。栀子豉汤重在清热,降中有升,宣郁达邪,两药合用,共奏辛开苦降、清热除烦之功。酸枣仁汤与栀子豉汤均能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但酸枣仁汤用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的内伤失眠,而栀豉汤用于外感风寒邪气入里化热,上扰心神所致的外感失眠。二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实热虚热之别,临床运用时应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2.
常钢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9):40-41
酸枣仁汤是经典方,为临床许多医生所常用。本方源出《金匮.血痹虚劳病》"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方由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组成,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主治肝血不足,虚热扰神所引起的失眠心悸、虚烦不安等症。肝藏血,血舍魂,若肝血不足,心失所养,魂不守舍,则致心  相似文献   

3.
陈莺  陈少玫 《山西中医》2014,(12):41-43
<正>1酸枣仁汤溯源酸枣仁汤出自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原文17条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该方由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主治因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的虚烦不寐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虚烦"表现:"外热曰燥,内热曰烦,虚烦之证,内烦身不觉热,头目昏疼,口干咽燥不  相似文献   

4.
论述酸枣仁汤证中"虚劳,虚烦,不得眠"的内涵,并介绍酸枣仁汤在临床各科的应用情况及其有关作用机制。指出临证时要谨守"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这一基本病机,症见不寐、疲劳、稍劳即累、稍劳即烦则可用之。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原文17条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金匮要略》均言,本条论述肝阴不足的虚劳不寐证治,即本证由于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上扰神明所致[1-2]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不尽妥当,本条论述的应是心阴不足的虚劳不寐证,即由于心阴亏虚,阴虚不能制阳,水不制火,内生虚热所致.  相似文献   

6.
酸枣仁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指出了酸枣仁汤所主为因劳而烦,因烦而不得眠的基本病机。细究其因,此处所指之虚劳症状应当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指本虚加劳,心血亏虚,血不养心,故见虚烦,不得眠;二是指久劳成虚,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赵敏教授临床运用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型失眠的经验。首先结合历代医家从病因病机方面阐述关于失眠症的不同认识,总结共性,认为失眠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在临床上仍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其次,分析酸枣仁汤的来源、组成及其配伍、功效以及适应证;最后根据临床相关病例予以验证,凡失眠症属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均可用酸枣仁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8.
酸枣仁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枣仁汤一方源于东汉医家张仲景著《金匮要略》,名为“酸枣汤”,《医门法律》卷六始名“酸枣仁汤”。原方由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5味中药组成,功善补血调肝,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的“虚劳虚烦不得眠”。后世医家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现将近年来酸枣仁汤及其化裁方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1精神类疾病1.1失眠:张氏[1]用酸枣仁汤加味治疗失眠28例,头痛头晕加天麻、白芍,心烦心慌加栀子、麦冬,痰湿加法半夏、远志,气虚加党参、黄芪,胁痛口苦加郁金、柴胡,口燥咽干,舌红少苔加生地、…  相似文献   

9.
酸枣仁汤临床与实验研究评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欣  王守勇 《中成药》2003,25(5):414-416
酸枣仁汤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卷上 ,名为“酸枣汤”《医门法律》卷六始名酸枣仁汤。原方由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二两组成 ,配伍以酸收为主 ,辛散为辅 ,兼以甘缓 ,体现了《素问·脏气法时论》“肝欲酸”、“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 ,酸泻之”和“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等配伍理论和治疗原则 ,功善补血调肝、养心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之“虚劳虚烦不得眠”。《张氏医通》载本方还可用于治疗“盗汗”症。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根据《内经》养生当以养神为要的养生理论 ,针…  相似文献   

10.
酸枣仁汤对记忆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酸枣仁汤源于《金匮要略》,由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等5味中药组成,原方主要治疗肝血不足、血不养心所致的虚劳虚烦不得眠[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酸枣仁汤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2],但其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却未见报道。本文观察了酸枣仁汤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2.阴虚型:病机可分为两方面。一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阴液亏损。“虚烦不得眠”这一症状的产生原因,重点应放在肝虚血燥方面。因为心主血藏神,如肝血虚有热、热扰神明,故可见心烦不得眠。治疗当宜养阴清热、理血除烦为法,方用酸枣仁  相似文献   

12.
王满囤  王董臣 《河北中医》2012,34(2):215-216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叙述了2个症状:烦、不得眠,但属寒热虚实何证?我们在临床中运用中医四诊结合腹诊辨证(即多诊互参),对酸枣仁汤方证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13.
酸枣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原方为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3服。不易入睡,或整夜转侧难眠,概称不寐,即一般所谓“失眠”。对于不寐一证的病因古人诸多论述,多由思虑忧郁,心脾两虚,肝阳偏亢或饮食积滞,痰火阻滞等引起。因此,对于不寐之证的治疗不能一味的滋补安神,而需针对病因多法立方,方能奏效。本方所治之不寐是为肝血不足,心失所养,即所谓虚劳虚烦不得眠而见寐之证最为适宜,综观古人之设立此方有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14.
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酸枣仁、茯苓、川芎、知母、甘草五味药物组成,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可用于神经衰弱失眠而偏于虚热者。笔者师其法则,应用酸枣仁汤加味治疗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痛。肝血不足病毒外侵、筋脉失养的胁间带状疱疹,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1胃脘痛赵某,女,38岁,2006年3月15日初诊。患者胃脘痛,连及胸胁、疼痛难忍,并伴有呕吐黄绿色苦水,脉弦有力。辨证为肝气犯胃,曾用大小柴胡汤治疗无效。考虑到病久即虚,同时患者又伴有失眠症状,故改用酸枣仁汤治疗。方药:酸枣仁30g,甘草3g,知母10g,茯…  相似文献   

15.
效方二首治失眠李秀珍范东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关键词失眠酸枣仁汤温胆汤失眠又称“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卧”等。笔者在临床上常以酸枣仁汤与温胆汤二方化裁治疗该证,取得满意的疗效。酸枣仁汤出自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相似文献   

16.
一、养阴润燥法本法适用于百合病。“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百合病是由心血肺阴两虚,阴虚内热引起。热病之后,阴血未复,余热未尽,消烁津液;或因平素思虑伤心,情志不遂,郁结化火,耗津烁液,而使心血肺阴两伤,阴虚内热,则百脉不和,症状百出,用百合类方治疗。这类方剂的共同特点是滋养阴液。心肺之阴得养,则诸症可愈。二、滋阴安神法本法适用于阴血不足的失眠。“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肝主藏血,肝血不足,血燥生热,扰及心神,故心烦  相似文献   

17.
酸枣仁汤是治疗失眠的代表方剂之一,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的功效,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症见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总结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失眠属中医"不寐”"不得眠”"目不瞑”等范畴,临床较多见,且随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导师沈家骥主任从医40多年,根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的理论,结合临床,运用酸枣仁汤为基础加入山楂,少量三棱,莪术,作为基础方治疗不寐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介绍吕哲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吕教授认为失眠总的病机为"心神被扰,阳不入阴",辨证分虚实两端,实则为阳盛,火热伤神,常见于肝郁化火、痰火扰心证;虚则为阴血不足,虚热扰乱心神,常见于心肝血虚、肝肾阴虚之证.临床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辨证求本与安神治标并举,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失眠42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缠绵难愈。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是中医学治疗失眠的经典名方,治虚劳虚烦不得眠,肝血不足,血不养心之证。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加减治疗虚证失眠,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患者,男19例,女23例,年龄15~68岁,病程1个月~20年,以30~50岁最多。排除脑、躯体疾病或其他神经、精神疾病及药物因素所引起的失眠症。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虚证失眠的诊断标准,证属气阴两虚,临床症状以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头痛头晕、神疲乏力为主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