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92年以来,我科先后收治前臂及手部多节与多指断离病例10例,获得了满意的再植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8~51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刀砍伤及切纸机切伤4例,机器绞伤5例,电锯伤1例。损伤类型:一手5指8节及5指7节断离各1例,同侧断腕、断掌并断指1例,断腕并断指3例,断掌并断指4例。保存方法:常温下保存6例,用冰块保存3例,置冰水中浸泡1例。再植结果:1例断腕并4指断离者,再植后两指部分失活;1例断腕断掌并5指断离者,拇指因挫伤重,术后反复出现动…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66年初去上海参加全国断肢再植学术会议后,陆续开展了一些断肢再植手术。几年来,在院内及院外兄弟单位合作共进行断肢、断掌及断指手术约20例。院内在1972年以前有病历可查者为13例,包括上臂离断二例,成功一例,失败一例;前臂(包括腕部)六例,完全离断一例及不全离断五例,其中一例不全离断未获成活;断掌一例成活;断指四例,有的短期成活,但无一例成功。另外有些断指病例,因手术指征不合适,未行缝接,封闭伤口后即离院。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78年9月迄今,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15例20个断手指再植术,其中完全离断7例9个手指,成活7个;不完全离断8例11个手指,成活11个,断指再植总成活18个手指。成活13例中,12例手指功能良好,1例功能差。本文着重对影响断指再植成活的清创、血管处理、血管吻合等进行初步分析。临床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年龄自16~60岁。15  相似文献   

4.
手掌离断伤发生率较高。我院从1972年10月到1979年10月的7年间,连续作断肢(指)再植术88例,其中断掌再植30例,占再植病例的34%。断掌在损伤性质及再植手术方面有其特殊性,但文献中专题讨论较少。本文就我院30例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进行断腕再植18例,断腕再植存活率达100%。再植成功除精湛的手术技巧,术后护理观察及功能锻炼是保证成活的一个关键,现将术后护理及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28.4岁。伤因:锐器伤14例,冲压绞伤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2000年-2003年共施行断掌再植手术23例,全部成活,治疗效果满意。通过对部分病人的跟踪随诊,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7.
断肢及断指再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1814年William Balfuor未缝血管首次接活一个断指,1902年Carrel发表血管缝合法,1903年Hophner首次移植狗腿成功。但是,在临床上,吻合血管进行断肢或断指再植,还是六十年代以后的事。1962年,Malt、Shorey、Herbsman,1963年,Kleinert & Kasden、陈中伟等,相继接活了上臂、前臂、腕部的完全和不全断肢。1968年,小松、玉井报告了一例拇指再植成功症例。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国内外陆续发表了许多断肢或断指再植成功的报告。我院自1963年起,开始进行断肢再植的实验研究,并陆续收治断肢(指)伤员20余例,进行再植者17例,其中7例断肢再植后成活者6例,10例断指及断掌再植者成活7例。其它均在清创后放弃再植。通过少数成功与失败的症例,取得了一些粗浅体会,提出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526例638指(肢)再植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总结和分析各类型断指(肢)再植成活以及与功能恢复相关的因素。方法:根据不同指(肢)体离断部位、时间、损伤程度及手术方法分析并评价再植指(肢)的成活及功能恢复的优劣程度。结果:指再植组的成活率为95.71%,断肢再植组的成活率为100%,功能评定良67%。断掌再植组中良57.14%,差28.57%,劣14.28%。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对不同类型的断指(肢)再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手掌结构复杂.再植技术要求较高。我们参照文献介绍的方法,对3例掌指动脉型断掌应用自体 Y 型静脉移植治疗.全部成活,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例中,男2例.女1例。年龄30~49岁。电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56例农村常见手部严重复合损伤处理的体会。对5例断手、断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再植成活。对24例手(指)毁损伤,应用传统的整形外科技术进行修复,保存手、指大部或部分功能。对失去再植条件的断指(11例12指),将断指去除皮肤、皮下组织,指骨原位固定,用快速皮管或皮瓣再造手指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中一例Ⅳ型断拇,应用中指尺侧血管神经蒂—胸肩峰瓦合皮瓣再造拇指,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1.
李自力  李汛 《贵州医药》1997,21(2):98-100
我科自1992年以来行断腕再植4例,成功3例,失败1例。我们体会,术中断端彻底有效清创,清除污染失活组织,无创显微技术操作,血管神经精良吻合,术后严密观察血液循环,及时处理血液障碍,是保证断腕再植成功的几个关键。分析影响再植成功的诸多因素,对断腕再植失败一例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强调不仅要提高断腕再植的成功率,更重要的是恢复再植手的功能和外观。  相似文献   

12.
腕部因外伤断离后,血液供应中断,各种组织随时间的延长先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最后导致组织死亡,离断的腕部在尚末引起组织组胞不可逆变性前,用显微外科的技巧,吻合离断的动、静脉及其它组织,使其成活并恢复功能,即断腕再植。1 一般资料1995年以来,我院共进行断腕再植手术10例,成活9例,成活病员术后伤肢功能恢复比较满意。本组10例中,男8例,女2例,不全离断8例,完全离断2例。2 病因因外伤所致。如刀斧等锐利、机械致伤、伤面整齐,远端组织完好,再植较易获得成功。各种原因所致的碾压伤及撕裂性损伤,常伴有远端组织血管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不完全性断腕6例临床资料,探讨手术再植成功要点。方法:1、彻底的清创;2、骨的固定;3、吻合血管;4、Kessler法吻合肌腱。结果:6例不完全性断腕均成活,手术后经6-12个月的随访,腕关节背伸、掌屈活动自如,拇指对掌、对指活动自如,经两点辨别法测定,手部正中、尺、桡神经分布区感觉迟钝。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腕部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腕部进行再植,根据不同的平面采用不同的固定方法,但肌腱、神经、血管的修复方法基本相同。结果28例全部成活。评价结果优16例,良7例,差5例。结论彻底清创,重建丰富的血运,肌腱和神经一期精细正确的修复,早期积极的功能锻炼,是保证断腕再植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废弃断指再植方法.方法 从2000~2009年收治4例拇指连同食、中指完全离断,拇毁损,先将食指或中指远位指体血管与足背血管吻合、寄生成活.肢体残端进行皮瓣修复.二期将断指移位再植拇.结果 4例全部成活,随访2~5年,根据国际断指功能评定标准,良3例,可1例.结论 寄生再植采用分期手术的方法,修复断端周围软组织缺损,废弃指移位再植拇功能完全替代足趾再造,为某些复杂性断指再植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断腕再植手术的配合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11例外伤性手腕部断裂,实施断腕再植的手术配合。结果 完善的血管缝合、神经肌腱修复、骨折内固定等手术器械、仪器设备准备,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结论 断腕再植手术时间长、难度大,再植成功,手术是关键,而术前充分的器械准备,是缩短手术时间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指尖再植的临床体会.方法 指尖完全离断的患者14例14指(1例是艾滋病患者),6例行逆行法再植术,8例行顺行再植.结果 再植14指12指成活,2指失败,成活率为85.7%,随访3~12个月,成活指体外形、供血、感觉功能良好.结论 指尖断指再植显微技术要求高,再植成活后手指外观、功能好,有条件尽可能再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甲根以远断指再植的临床经验,报道甲根以远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患指在显微镜下清创,找到可吻合的动、静脉,在手术显微镜下吻合,没有可吻合静脉的仅吻合动脉,术后视血运情况行放血治疗。结果再植指21例,其中13例术后血运良好顺利成活,8例术后轻度色紫,经过放血治疗后7例逐渐转红成活,1例坏死,成活指外形及功能良好。结论有可吻合的血管及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再植指成活的关键,甲根以远断指再植即使找不到可吻合的静脉也能成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探讨手指尖离断再植的效果和方法.方法:总结2004年10月~2008年12月22例(24指)手指尖完全离断患者行指尖再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24指)指尖离断再植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患者伤指成活良好,伤指指腹饱满,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年轻患者指尖离断再植后可获得良好的外观和功能恢复,有条件者尽可能再植.  相似文献   

20.
我科自1987年9月6日共行上肢断肢再植术27例,成功25例。现就其病室环境,病人术后的体位,再植肢体温度和血循环的观察以及病员的心理护理等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7例,均系上肢损伤,其中断上臂3例,前臂离断5例,断腕9例,断掌5例,断指5例。受伤原因为锐器切割、电锯等,无撕裂性伤肢。2 术后护理:①应严格卧床休息。每30min 测血压,脉搏一次、并记录到完全平稳为止,保持肢体的正确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