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院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是否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儿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共28例,对照组患儿未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共有患儿32例。分析探讨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两组患儿各项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儿发热、皮疹、面部红斑、抽搐、呕吐、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呼吸急促、腹痛等临床体征,以及所有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白细胞计数、血糖浓度、LDH、CK-MB、脑脊液检查、CK-MB、呼吸急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糖、白细胞升高、乳酸水平升高及呼吸急促是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糖、白细胞升高、乳酸水平升高及呼吸急促是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上要重点关注,并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分析4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儿,年龄10个月-3岁,47例均有发热、发抖、发呆及高血压;呕吐33例(70.2%);末梢血白细胞升高21例(44.7%);血糖升高14例(29.8%)。查视频脑电图22例,异常12例;查脑脊液40例,异常30例;合并肺水肿、肺出血7例,死亡5例。结论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3岁的患儿,有皮疹或无皮疹,当出现发热、发呆、发抖和高血压时,要高度怀疑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尤其是脑干脑炎。积极降颅压、降血压治疗可阻止或减缓病情加重。心跳停搏由中枢病变引起,成功复苏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酶、血乳酸、脑脊液细胞数的变化,为手足口病合并SIRS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2例手足口病合并SIRS患儿为观察组,92例手足口病未合并SIRS患儿为对照组,行腰椎穿刺术检测脑脊液细胞数,并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hs-CR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乳酸等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hs-CRP、CK、CK-MB、LDH、乳酸水平及脑脊液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手足口病合并SIRS时患儿血hs-CRP、CK、CK-MB、LDH、乳酸水平及脑脊液细胞数较单纯手足口病患儿明显升高,检测以上指标对诊断SIRS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52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痊愈48例,4例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结论在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5岁的患儿有或无皮疹,当出现发热、肢体抖动、精神萎靡时,要高度怀疑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尤其是脑干脑炎。积极降颅压治疗可以阻止或减缓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5.
孙颖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1):1359-1360
目的:观察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与心肌酶谱、心率、体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院60例腹泻患儿采用金标免疫法检测大便中RV抗原,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2组,即RV抗原阳性组(28例)与RV抗原阴性组(32例),比较两组治疗前、RV抗原阳性组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体温、心率之间的差异。结果:①RV抗原阳性组CK-MB、LDH、AST、体温明显增高,心率明显增快。与RV抗原阴性组相比,RV抗原阳性组体温略高(P〉0.05),CK-MB明显升高(P〈0.01)。心率明显加快(P〈0.05)。②RV抗原阳性组治疗后CK、CK-MB、体温和心率均明显下降(P均〈0.01)。③RV抗原阴性组CK-MB与体温、心率无相关性,体温与心率呈正相关;RV抗原阳性组CK-MB与体温、心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5(P〈0.05)和0.587(P〈0.01),具有明显相关性,但体温与心率无相关性。结论:RV阳性腹泻患儿CK-MB高,存在心肌损伤,且与心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观察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和异丙酚复合氯胺酮辅助骶管麻醉用于3个月~6岁患儿腹部及以下部位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62例患儿随机分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Ⅰ组)和异丙酚复合氯胺酮辅助骶管麻醉组(Ⅱ组),观察麻醉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的变化程度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Ⅰ组与麻醉前相比SBP和DBP、HR显著升高(P〈0.01),呼吸频率(R)显著增快,而Ⅱ组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Ⅰ组相比,Ⅱ组术后意识恢复时间短,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少(P〈0.01)。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辅助小儿骶管麻醉用于小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效果满意、呼吸循环更稳定,术后清醒快,其临床效果优于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是小儿腹部以下手术的一种理想麻醉。  相似文献   

7.
王红  姜娟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75-76,78
目的 探讨危重病患儿伴胃肠功能衰竭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胃肠功能衰竭患儿的血乳酸和胃黏膜pH值实验室检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危重病患儿血乳酸和胃黏膜pH值水平显著高于非危重病患儿(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危重期血乳酸和胃黏膜pH值水平高于恢复期(P均〈O.01),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伴有胃肠功能障碍者血乳酸和胃黏膜pH值水平高于不伴有者和对照组(P均〈0.01);多器官损害组血乳酸水平高于单器官损害组(P均〈0.01);危重病组血乳酸和胃黏膜pH值水平呈正相关(r=0.442,P〈0.05)。结论 危重病并发胃肠功能衰竭预示病情凶险,早期发现危重病并发胃肠功能衰竭患儿,是积极治疗病因和改善预后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44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1~10月收住院的442例手足口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Ⅰ组317例,年龄2个月~3岁,Ⅱ组125例,年龄3~9岁。比较不同年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临床表现。结果Ⅰ组患儿白细胞数、呼吸频率、EV71-IgM阳性率及CoxA16-IgM阳性率均高于Ⅱ组患儿,不同年龄患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儿中发热、腹泻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Ⅱ组患儿,不同年龄患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中以EV71、CoxA16感染为多见,当患儿出现发热、口腔疱疹、腹泻等症状时应积极治疗,重视3岁以内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骶管麻醉和常规氯胺酮麻醉用于〈6岁患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6岁进行腹部以下部位择期手术的患儿按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常规麻醉组(氯胺酮组,Ⅰ组)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骶管麻醉组(Ⅱ组),观察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程度以及术后清醒时间,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Ⅰ组与麻醉前及Ⅱ组麻醉后相比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显著增高(P〈0.01),呼吸频率(R)显著增快,而Ⅱ组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Ⅰ组相比,Ⅱ组术后清醒时间短,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少(P〈0.01)。结论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骶管麻醉用于小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效果满意,呼吸循环更稳定,术后清醒快,其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氯胺酮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综合性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院观察组35例应用综合性护理,对照组35例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发热、皮疹、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的消失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热和皮疹消退均较对照组快(P〈0.01或〈0.05),精神萎靡和肢体抖动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日均较对照组短(P〈0.01);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应用综合性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1.
罗瑶  陈江山  许婷 《四川医学》2007,28(9):1037-1038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技术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拟行鼻内镜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组,Ⅲ组为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组,每组20例,术中监测比较各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尿量。结果Ⅲ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Ⅰ、Ⅱ组(P〈0.01),Ⅱ、Ⅲ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Ⅰ组(P〈0.05),Ⅱ组术中心率显著快于Ⅰ、Ⅲ组(P〈0.01),Ⅱ、Ⅲ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低于Ⅰ组(P〈0.01)。结论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可明显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防止反射性心率增快,是鼻内镜手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0年4月~2011年7月收治的215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颈抵抗、嗜睡、肌阵挛、抽搐和急性弛缓性瘫痪等.3例死亡,2例出院时遗留有神经系统表现.结论 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3岁以下幼儿,脑干脑炎患者病情最为严重,可导致死亡或遗留神经系统症状.  相似文献   

13.
高侠  刘璐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8):1067-1070
目的分析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心肌酶肌酸激酶混合同工酶(CKMB)水平和异常率,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56例单纯手足口病患儿作为A组,44例合并心肌损害患儿作为B组),另选取50名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A组和B组患儿治疗前后CKMB水平,并与对照组的CKMB水平进行比较。同时分析观察组患儿合并心肌损害与未合并心肌损害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一步对可能影响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前,观察组CKMB活性、CKMB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CKMB活性及异常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2组的CKMB活性以及异常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组患儿发热率、发热持续时间、CKMB、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水平均高于A组患儿(P<0.05~P<0.01),而2组心率异常、血压异常、呼吸频次、皮疹部位、皮疹持续时间、淋巴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WBC、CRP以及CKMB水平均是导致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手足口病患儿,CKMB升高提示合并心肌损害风险,临床中应加强手足口病患儿的心肌酶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异常患儿及早予以干预治疗;特别是对有发热症状以及WBC、CRP和CKMB水平升高者更需要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减少临床心肌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吉训琦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9):1125-1126
目的探讨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1例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危重型手足口病临床表现多出现高热、精神差、食欲不振;神经系统症状多出现肢体抖动、呕吐、意识障碍;呼吸系统多以呼吸增快、肺部罗音;口唇发绀、心律增快症状。实验室检查多有血白细胞、血糖、CK-MB、肌钙蛋白、脑脊液白细胞和脑脊液糖的升高,胸片多有明显的肺部感染征象,头颅MRI检查则多表现为脑干损伤。EV71引发所占比例明显高于CA16。治疗上予以大剂量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配合积极的脱水降颅压,所有患儿均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10例痊愈,9例好转,8例因病情持续无改善自动出院,死亡4例。结论早期识别危重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时、积极干预治疗,是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简单有效的高原实地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绵羊模型.方法 绵羊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全麻后,3mg/kg和6 mg/kg内毒素(LPS)分别于30 min和60 min内静脉泵入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绵羊,对照组以相同方法泵入生理盐水.以不同时点测定血气、白细胞数目和血清生化的变化.结果 实验Ⅰ组和Ⅱ组绵羊的死亡率分别为50%和70%;3h内氧合指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不同时点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肌酐(CRE)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CK和CK-MB在48 h~72 h时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白细胞(WBC)数目在3h明显降低,之后又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 两种剂量的LPS均能成功地建立高原实地绵羊MODS模型.  相似文献   

16.
门脉高压症出血病人血内皮素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症出血病人血内皮素(ET)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出血病人随机分为2组:Ⅰ组(n=32)为一般治疗组,Ⅱ组(n=34)为UTI治疗组,分别检测Ⅰ,Ⅱ组出血后1,2,4,7,10,14d血ET变化情况,并检测1,7,14d的肝功能。另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未出血病人(n=20)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浆ET。结果:出血后7,14d,Ⅰ,Ⅱ组TBIL,ALT,AST均先升高后下降,但于出血后14d,Ⅱ组较Ⅰ组下降快(分别P<0.05,P<0.01,P<0.05)。Ⅰ,Ⅱ组出血后1d血ET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随后逐步下降。Ⅱ组ET下降较Ⅰ组快,于出血后2,4,7d有显著差异(分别P<0.05,P<0.01,P<0.05)。出血后1d,Ⅰ,Ⅱ组ET浓度与总胆红素(TBIL)呈正相关(r=0.734,P<0.01);Ⅰ,Ⅱ组血ET下降指数与TBIL增高指数呈负相关(r=-0.486,P<0.05)。结论:门脉高压症大出血后ET升高可损害肝功能,应用UTI治疗可抑制TBIL,ALT,AST,ET等升高,起到保护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肠道病毒71(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Ⅱ、Ⅲ、Ⅳ期去甲肾上腺素(NE)、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趋势,探讨其表达与病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比较健康儿童与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Ⅱ、Ⅲ、Ⅳ期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差异,检测不同阶段血液中NE、IL-6的浓度并分析二者与病情演进相关性。结果随着HFMD进展,EV71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热持续72 h、精神差、呕吐、易激惹、呼吸困难、心率增快、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 s、白细胞计数>15×109/L、葡萄糖>8.3 mmol/L出现的比例逐渐增加(P < 0.05~P < 0.01)。NE和IL-6在EV71感染HFMD患儿Ⅱ、Ⅲ、Ⅳ期的血浓度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且随着EV-71感染分期递增其水平逐渐升高(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V71感染HFMD患儿IL-6与NE的血浓度变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413,P < 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NE、IL-6水平随EV-71感染分期递增并行升高可能是EV-71感染后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提示临床医生可能通过分析NE、IL-6水平评估患儿病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对手足口病重症的治疗作用,为临床上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应用呼吸机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进行支持通气,设置参数参考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建议参数,机械通气(通气时间1~4天,平均2.94±1.01d)的临床资料、主要病情、实验室指标、救治方案。结果:20例重症患儿均为EV71感染,早期的临床症状有持续高热、呕吐、皮疹、头痛及精神萎靡。晚期呼吸急促,节律不规则,心率增快或减慢,白细胞、血乳酸、血糖升高。16例成功脱机拔管,死亡2例、自动放弃治疗2例。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变化快、特别是并发神经源肺水肿死亡率高。发现肺水肿前兆者尽早给予机械通气,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危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早期临床表现、诊断、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中,3岁以内占96.7%,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呼吸、心率增快各占100%;白细胞增高(WBC≥10×109)、胸部X线片示肺水肿也占100%;肢体无力、血压升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60%、心肌酶异常、EV71-RNA(+)也达到50%以上。给予抗病毒、退热、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甲基强的松龙等治疗后,临床治愈率可达56%以上。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多见于3岁以内患儿,临床以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呼吸、心率加快、肢体无力、血压升高、白细胞增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60%、心肌酶异常、EV71-RNA(+)及胸部X线片示肺水肿为其特点。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高危因素,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干预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体温(T)、血常规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治疗组T、RR、HR、WBC、n及CRP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危重型手足口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