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物理疗法对脂肪液化切口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1999年2月~2009年10月采用热辐射疗法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传统治疗方法的临床资料,并加以回顾性的总结分析。结果:热辐射疗法在Ⅱ期缝合、继发感染、腹胀便秘、全身不适的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时间均低于传统疗法。结论:热辐射疗法能降低腹部脂肪液化切口Ⅱ期缝合、继发感染、腹胀便秘、全身不适的发生率,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简易负压引流在预防肥胖剖宫产产妇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肥胖剖宫产产妇200例,数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方法直接缝合,观察组应用简易负压引流。对两组切口脂肪液化、愈合情况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率、切口愈合率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88%、(6.8±1.4)d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8%、72%、(10.9±1.9)d ( P<0.05)。结论:肥胖剖宫产产妇应用简易负压引流,操作简单,且可有效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值得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3.
周艳敏 《浙江医学》2018,(18):2053-2054
目的观察脂肪层下负压引流预防女性患者开腹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择妇科开腹手术后采用脂肪层下负压引流(不缝合脂肪层)的137例女性患者为观察组,采用逐层缝合切口的93例女性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脂肪液化率、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脂肪液化率分别为0.0%和15.1%。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经单因素分析,对照组患者脂肪液化与其BMI、切口愈合时间有关(均P<0.05),与手术时间无关(P>0.05)。结论脂肪层下负压引流(不缝合脂肪层)在预防脂肪液化方面优势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郑雯娜  张瑗  孟玉春 《吉林医学》2014,(6):1178-117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选择脂肪层厚度≤4 cm 10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术后第3天皮下联合注射2 ml庆大霉素加1 ml地塞米松加1 000 U糜蛋白酶。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方法。结果:治疗组2例出现脂肪液化,切口Ⅱ期缝合后愈合,其他均5~7 dⅠ期愈合。对照组20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经切口Ⅱ期缝合后切口愈合,其他7~15 dⅠ期愈合。结论: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皮下联合应用处理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可减少住院时间,患者乐于接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妇产科腹式手术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本文分析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液化18例,采取持续负压吸引治疗10例,常规伤口清洗换药抗炎二期缝合治疗8例。结果:持续负压吸引治疗的患者切口愈合平均时间明显缩短达13.5d(P〈O.05)。结论:使用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常规方法相比,可以明显缩短患者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采用微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妇产科腹部手术治疗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采用微波疗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为(9.12±2.35)d,短于对照组的(11.44±3.27)d(P〈0.01)。结论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采用微波治疗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加快切口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次性单向阀硅胶负压吸引球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方法将108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缝合组)54例,观察组(一次性单向阀硅胶负压吸引球组)54例,观察两组腹部切口愈合情况及观察组引流情况、吸引球拔出时间和切口外观。结果对照组切口裂开2例(3.70%),脂肪液化14例(25.93%),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观察组未出现切口裂开及脂肪液化等(P〈0.01)。关腹时间和拆线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于术后3—5d拔出吸引球,引流液〈5ml;切口愈合较好,无皮下硬结。结论剖宫产术中行一次性单向阀硅胶负压吸引球引流,有利于促进切口愈合,降低切口脂肪液化率,且操作简单,有利于改善产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赵红艳  兰彩娇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1):1285-1286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采用传统方法防治的74例作为对照组,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切口下方脂肪层置硅胶持续负压吸引管、仅丝线全层缝合脂肪层和皮肤、腹带加压包扎治疗的79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脂肪液化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甲级愈合77例(97.47%),脂肪液化2例(2.53%);对照组分别为56例(75.68%)和18例(24.32%)。观察组脂肪液化明显低于对照组(〈0.05)。结论硅胶管皮下负压引流能够显著减少肥胖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28例脂肪液化患者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分为A、B 2组,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观察2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A组术后2 d~4 d愈合,无需Ⅱ期缝合;B组一般换药3 d~5 d后可行Ⅱ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 d~28 d.2组患者切口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结论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复杂,肥胖、营养不良、糖代谢紊乱、是否使用电刀、暴露时间长短、缝合技巧、术后切口观察处理等成为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因素。皮下液化腔放置负压硅管引流的方法可以减少瘢痕面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美盐敷料加舒美邦拉合胶布在治疗妇科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选取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采用美盐敷料换药加舒美邦拉合胶布拉合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法加创可贴拉合切口,对换药次数、愈合时间,换药疼痛度,有无皮肤损伤和皮肤过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换药次数3~5次,伤口缩小率95%~98%,愈合时间5~7 d,换药疼痛程度以0级和Ⅰ级为主;对照组换药次数7~14次,伤口缩小率78%~82%,愈合时间10~18 d,换药疼痛程度以Ⅰ级和Ⅱ级为主。结论:美盐敷料加舒美邦拉合胶布治疗切口脂肪液化疗效肯定,换药次数明显减少,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疼痛程度减轻,皮肤损伤、过敏以及二次缝合明显减少,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黄、芒硝联合红外线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期间术后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10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50例)脂肪液化之切口,用大黄、芒硝混匀后外敷,并给予红外线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n=51例)应用普通换药及挤压方法,每日换药1次。结果试验组的切口愈合时间、更换敷料及应用无菌蝶形胶布固定切口次数、二次清创缝合术的几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结论中药外敷加红外线治疗能促进脂肪液化伤口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加快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腹部手术切口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对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及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腹部污染性或感染性手术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其中73例腹部切口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的患者作为实验组,90例未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术后切口愈合过程中感染率、脂肪液化率、平均愈合拆线时间、平均换药次数、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73例患者中切口甲级愈合者69例(94.52%),3例乙级愈合(4.11%),切口感染1例(1.37%)。而对照组90例患者中切口甲级愈合者71例(78.89%),乙级愈合者12例(13.33%),切口感染者7例(7.78%)。实验组患者中有2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占2.74%,对照组有10例,占11.11%。实验组患者切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平均拆线时间[(7.09±1.06) vs (10.43±1.98)]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换药次数[(2.10±0.79) vs (2.55±0.90)]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8.50±1.51) vs (9.97±2.00)]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可以有效预防污染性或感染性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促进切口Ⅰ期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中预防性留置皮下潘式引流管后持续中心负压吸引预防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肝胆外科2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125例)术中预防性留置皮下潘式引流管联合术后持续中心负压吸引预防切口脂肪液化。对照组(n=120例)采用传统碘仿纱布换药引流,对比两组患者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及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可明显减少术后换药次数,促进术口愈合,减少二期缝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预防性留置皮下潘式管联合术后持续中心负压吸引预防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处理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妇产科经腹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48例,采用两种方法处理手术切口:A积极清创二次缝合;B清理创面局部换药敷白糖,比较两种方法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愈合效果。结果A组腹部切口的愈合时间明显较B组缩短(10.56±2.72天 vs 14.01±2.89天,P〈0.05),A组的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B组(20例 vs 13例,P〈0.05)。结论通过积极的清创二次缝合,可以促进妇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愈合。  相似文献   

15.
张丽 《吉林医学》2015,(3):555-556
目的:探讨普外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的相关资料。结果:14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经处理后均痊愈出院,无1例行Ⅱ期缝合,无1例院内感染。愈合时间最短5 d,最长20 d。结论:尽早发现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及时处理,引流彻底、每天换药、早期使用藻酸盐填塞伤口、无菌免缝胶布拉拢等方法治疗,可明显加快伤口愈合时间,有效治愈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相似文献   

16.
杨梅 《吉林医学》2014,(13):2891-2892
目的:探讨皮下留置负压持续引流在预防妇产科腹部切口术后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持行腹部手术的200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的切口缝合处理,实验组术后采用切口处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试验组脂肪液化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术后采用切口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引流可有效降低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裂开的22例患者行创腔处理,治疗前患者创底深度达腹直肌前鞘,切口长度(12.5±1.2)cm,脂肪液化者20例。11例行清洗消毒、清除切口液化及失活组织后,挤合切口使之靠拢并用自制的装置行封闭式负压弓l流(VSD)治疗(观察组);11例采用传统换药方法,去除坏死组织,同样挤合切口使之靠拢治疗(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创腔愈合时间缩短(t=5.88,P〈0.01),换药次数减少(t=9.05,P〈0.05),切口二期缝合率底(x^2=6.47,P〈0.05)。VSD方法可有效促进剖宫产腹部裂开切口的愈合,减少换药次数,降低二期缝合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切口皮片引流联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照射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有潜在切口脂肪液化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剖宫产术中皮下脂肪层放置皮片引流,对照组不放置皮片引流。术后均用TDP照射切口。观察2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无1例发生脂肪液化,切口均甲级愈合;对照组有6例(20%)发生脂肪液化,脂肪液化切口行二期缝合。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7.8±1.6)、(18.7±3.3)d,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9.0±1.7)、(21.5±3.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剖宫产术中皮下脂肪层皮片引流联合术后TDP照射切口,可有效预防切口脂肪液化,促进切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芒硝四黄散配合负压引流术(VSD)在腹部术后脂肪液化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3年12月的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局部切口换药,观察组在负压引流术基础上用芒硝四黄散外敷,观察两组切口治愈时间及换药次数。结果:观察组治愈时间及换药次数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芒硝四黄散外敷配合负压引流术对腹部术后脂肪液化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疗效显著、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妇产科肥胖患者下腹部纵形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改用皮下硅胶管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取妇产科肥胖患者400例,纳入标准:1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3cm;2术前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及重度贫血等合并症;3手术切口方式均为下腹部纵形切口。其中对照组240例,观察组160例。观察组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硅胶负压引流管1根,脂肪层不单独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对照组不置负压引流,脂肪层采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皮下脂肪层不缝合联合硅胶管负压引流装置对肥胖病人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