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CAS的患者423例(434枚支架)。术后1周内行CDFI检查。根据术后DSA影像及CDFI的结果判定残余狭窄率。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声波特征、形态学的变化及支架的类型(开环式和闭环式)对CAS术后残余狭窄发生率的影响。结果①术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31.1%(135/434),其中98.5%(133/135)的残余狭窄率﹤50%,1.5%(2/135)残余狭窄率≥50%。②不均质回声斑块患者的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34.1%,高于均质回声斑块的24.8%,P<0.05。在均质回声斑块患者中,强回声斑块者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48.6%,高于等回声和低回声斑块组的17.9%、14.6%,P=0.002、P=0.001;不均质回声斑块患者中,斑块基底部钙化者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51.3%,高于无基底部斑块钙化者的28.1%,P=0.000。不规则形态斑块的患者,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35.7%,高于规则形态斑块者的26.1%,P=0.031。③置入开环式支架和闭环式支架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30.6%(110/360)、33.8%(25/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部钙化斑块(OR=2.658,95%CI:1.598~4.560)、强回声斑块(OR=4.609,95%CI:1.994~10.657)是影响残余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底部钙化的不均质回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单纯强回声斑块是造成CAS术后残余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残余狭窄、支架类型、降脂类药物等因素对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VAOS)后再狭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2011年9月,因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177例(192枚支架),15例为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置入支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年患侧椎动脉的管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判断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分析椎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①术后1周残余狭窄的检出率为22.4%(43/192)。术后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为42.7%(82/192)。②术后残余狭窄者再狭窄发生率为76.7%(33/43),明显高于无残余狭窄患者的32.9%(49/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裸支架(30.3%比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③服用降脂类药物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者(46.7%比65.2%,P=0.047),其中高脂血症患者术后服用他汀类降脂药者VAOS的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者(41.7%比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 VAOS后1年的再狭窄率较高,术后残余狭窄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涂层支架及术后规律性降脂类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支架内再狭窄是影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远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支架内再狭窄的监测、预防和治疗始终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文章就近年来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局部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 纳入术前行CDFI和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6例,对其中40例符合手术标准的中重度狭窄患者行CAS.术后3 d,1、3、6、12及24个月应用CDFI检测支架近心段、中段、远心段的内径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并与DSA结果相比较.CAS后≥6个月,PSV≥155 cm/s的患者立即复查DSA,PSV正常的患者6个月后复查DSA.结果 ①40例CAS技术成功率为100%,1例(2.5%)死亡,2例失访,37例获得24个月随访,1例发生再狭窄(狭窄率为50%~69%),再狭窄发生率为2.7%.②CAS后各时间点支架中段内径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后随时间延长,支架各段内径均逐渐增加,术后1~3个月增幅最明显,6、12及24个月支架各段内径与前一阶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支架形态渐趋稳定.③CAS后各时间点支架各段PSV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均在正常范围内.④术前行CDFI和DSA检查的76例患者,两种方法诊断狭窄程度符合的有74例,其中2例DSA诊断为重度狭窄,CDFI诊断1例为中度狭窄,1例为闭塞.符合率为97.4%.术后≥6个月,共20例行DSA检查,CDFI与DSA均显示为轻度狭窄的有19例,中度狭窄的有1例.符合率为100%.结论 应用CDFI动态监测CAS后支架各段管径及血流的改变,有助于发现支架内再狭窄.与DSA比较,其检查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是导致前、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支架置人术成为治疗颈动脉、椎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1-6]。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置入支架的位置、类型、长度与残余狭窄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2011年9月因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177例(192枚支架)。根据支架的长度(L)、位置(SS)及类型分组,采用CDFI检查,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内椎动脉起始段的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的变化,评价术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分析不同分组内残余狭窄发生率的差异性。以术后即刻DSA影像及1周内CDFI复诊结果进行评估,支架内残余狭窄率≥20%定义为残余狭窄。结果①根据DSA结果,置入支架的长度L1型(15 mm)84枚、L2型(>15 mm)51枚、L3型(<15 mm)57枚;支架位置SS1型(支架全部位于椎动脉管腔内)45枚、SS2型(支架的1/3延伸至椎动脉起始部近心端)113枚、SS3型(支架的1/2延伸至椎动脉起始部近心端)34枚;药物涂层支架66枚及金属裸支架126枚。②支架置入术后1周内,椎动脉起始段的管径较术前明显增大[(2.7±0.6)mm对(1.1±0.3)mm],PSV和EDV较术前明显改善,分别由(317±109)cm/s降至(123±49)cm/s及由(102±54)cm/s降至(33±15)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术后残余狭窄的检出率为22.4%(43/192)。药物涂层(18.2%)与金属裸支架(24.6%)、支架不同长度组间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位置为SS2型残余狭窄的发生率(15.9%)明显低于SS1型(31.1%)和SS3型(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术可改善血管狭窄的管腔及血流动力学,置入支架的位置不当是造成术后残余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赵彦新  李晓红  孙学东 《山东医药》2010,50(31):107-108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明确的关系。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15%。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作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性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己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但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血管再狭窄(RS)发生率较高。目前CAS术后发生R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其其危险因素在R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先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30例患者中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4例脑梗死;42例非缺血件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发牛率、斑块类型及斑块的分布情况。结果TIA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等异常检出率为73.2%(41/56),脑梗死组异常率为87.8%(65/74),对照组受检者异常率为28.6%(12/42),TIA组及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组患者脂质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的发生率高于TIA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最常见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又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近段。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有助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未置入支架侧椎动脉起始段病变程度对支架置入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再狭窄的关系. 方法 纳入155例经DSA证实的一侧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70%~99%)并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根据未置入支架侧椎动脉起始段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组(71例)、重度狭窄组(29例)和闭塞组(55例)....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前后的超声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影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结合,评价随访颈动脉支架术疗效。 方法对5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前后血管内径、狭窄率及颅内外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结果 术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径为(1.644±0.817)mm,术后支架内径为(4.150±0.642)mm(P=0.000)。支架术前后血管造影和CDFI狭窄率分别为(84.24±12.17)%、(85.72±11.44)%和(26.00±8.25)%、(29.00±9.74)%(P=0.000、P=0.000)。术后MCA流速提高(20-189)%,平均(63±34)%,支架术前后MCA的血管搏动指数明显改善(0.76±0.17和1.04±0.14;P=0.000),侧支循环开放类型与患侧MCA、PCA血流变化密切相关。 结论 CDFI和TCD结果均能提示血管内支架治疗效果的客观血流变化依据,二者结合是准确评价和随访颈动脉支架术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CAS)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颈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的患者105例。根据患者术后的血压状况,将其分为无低血压者、短暂性低血压者(收缩压〈90mmHg,或平均动脉压〈50mmHg,持续时间〈24h)及持续低血压者(上述低血压状态持续时间超过24h)。采用Cox多元回归法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105例患者中,术后29例(27.6%)出现短暂性低血压;16例(15.2%)出现持续低血压状态,其中3例低血压状态持续超过10d。16例持续低血压状态的患者持续时间为Md=3d(1~21d)。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年龄〉75岁)、术前有低血压病史、狭窄程度≥80%、使用球囊后扩张、使用激光雕刻支架、操作时间超过1.5h与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状态有关(P〈0.05)。经Cox比例风险分析并校正年龄和性别因素后,术前低血压病史(RR=4.53;95%CI1.39~9.72;P=0.008)、狭窄程度≥80%(RR=4.09;95%CI1.27~8.97;P=0.014)、使用球囊后扩张(RR=3.57;95%CI1.13~7.25;P=0.025)和操作时间〉1.5h(RR=4.87;95%C11.81~9.55;P=0.004)为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有低血压病史、重度颈动脉狭窄、使用球囊后扩张和介入治疗操作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持续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症状性MCA狭窄并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TCD、DSA随访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率。狭窄率判定标准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的方法,术后MCA狭窄率〉50%为再狭窄。按MCA狭窄长度分为〈5mm、5~10mm、〉10mm;按置入支架类型分为裸支架与药物支架。分析MCA狭窄长度、置入支架种类及危险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性。对有、无相关危险因素再狭窄率的差异显著性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13例患者有161处狭窄,置入支架129枚。术前MCA平均狭窄率为(80.8±8.8)%,术后即刻平均狭窄率为(3.7±8.2)%。随访89例患者(78.8%),平均随访时间为(28.7±16.4)个月(3个月至5年)。TCD随访63例;随访26例。16例(16/89,17.9%)出现〉50%的再狭窄,其中病变长度〈5mm者再狭窄4例(4/39。10.2%),5~10mm者11例(11/47,23.4%),〉10mm1例(1/3)。置入裸支架后再狭窄15例(15/80,18.8%),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1例(1/9)。16例再狭窄患者伴糖尿病11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高血压4例、吸烟9例、饮酒5例及冠心病2例。有、无相关危险因素的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术后再狭窄原因可能与支架类型有关,不除外与糖尿病有关。其他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检测双侧颈内动脉病变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经DSA证实的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ICAe)重度狭窄(8例)或一侧重度狭窄、另一侧闭塞(10例)患者,共18例.应用TCD榆测支架置入前、后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①TCD对ICAe闭塞诊断的敏感性为100%(10/10),对狭窄或闭塞诊断的特异性为96%(25/26),总体符合率为97%(35/36).②术前ICAe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为(241 ±55)cm/s,术后1、3、6、12、24个月分别为(59 ±15)、(58±12)、(59 ±15)、(61 ±14)、(64 ±16)cm/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各阶段比较,差异尤统计学意义.③术后支架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较术前升高[(59 ±14)、(120±24)cm/s,P=0.000],血管搏动指数(PI)明显改善(0.64 ±0.15,1.05 ±0.19;P=0.000).术后闭塞侧MCA的PSV亦有所升高[(48 ±17)、(70 ±16)cm/s,P=0.005],而PI值的变化不明显(P=0.379).④术前有2例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双侧颈动脉置入支架后,AcoA关闭;术后有11例AcoA开放,其中10例为一侧闭塞,另一侧狭窄的患者,1例为双侧重度狭窄而仪一侧置人支架的患者.术前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24支(10例为双侧同时开放,4例为单侧开放),术后18支PcoA关闭(6例为双侧同时期,6例为单侧关闭).结论 TCD可用于双侧ICAe病变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颅内外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存储系统中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通过CDFI首次评估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中度狭窄(狭窄率为50%~69%),并且于初检后完成12、24、36个月CDFI规律复查的患者279例。记录病变血管残余管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并根据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是否进展为重度狭窄(狭窄率为70%~99%)或闭塞,分为进展组(40例)及非进展组[239例,进一步分为稳定组(210例)和改善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服用降脂类药物(阿托伐他汀20 mg/d)等对狭窄进展的影响。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这些因素对颈动脉狭窄进展的影响。结果进展组24、36个月时狭窄病变的残余管径较稳定组和改善组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狭窄处及其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和改善组(均P0.05)。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OR=2.686,95%CI:1.120~6.442,P=0.027)和吸烟(OR=2.265,95%CI:1.081~4.746,P=0.030)是影响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规律性服用阿托伐他汀是延缓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保护因素(OR=0.383,95%CI:0.178~0.827,P=0.01)。结论 CDFI可以客观评估颈动脉狭窄的进展。吸烟和高血压是加速狭窄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规律性服用阿托伐他汀有助于延缓颈动脉狭窄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