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经》与仲景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全书各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题,把脉和病、证、治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还有《平脉法》、《辨脉法》两个脉学的专篇。但《伤寒杂病论》曾遭散佚,目前只能见到经后人整理的书本,根据这些书本统计,《伤寒杂病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条文涉及到脉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将辨脉寓于辨证之中,提高脉诊在临床诊疗的作用,王叔和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补充扩展仲景脉学思想,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①诊脉部位,独取寸口;②寸口分候,脏腑对应;③规定脉象,分门别类;④脉象主病,一一对应;⑤妇儿脉象,脉法大成,最终使独具特色的中医脉诊雏形初定.  相似文献   

3.
《脉经》是魏晋名医王叔和集3世纪以前脉学精华而成的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其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内经》、《难经》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自此构建了中医脉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医脉学、诊法、辨证、治疗及古医学文献保存上均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脉经》开宗明义指出"脉理精微,其体难辩","在心易了,指下唯明",《脉经》正是针对这些难点来进行编撰总结的。《脉经》虽然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仿唐制,当然也不例外。该书著成后,  相似文献   

5.
西晋·王叔和总结前人经验,参照并引用《内径》、《难经》、《针灸甲乙经》及张仲景等有关脉诊的论述,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发挥,著成《脉经》一书.这是中医典籍中第一部脉诊专著.该书完成了“独取寸口”脉法,明确提出寸口三关的划分及其分主脏腑,规范了二十四脉及其脉象,开创脉象鉴别之先例,进一步继承和丰富了脉证联系等.《脉经》一方面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另一方面系统地规范和完善脉诊体系,成为脉诊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它不但对中医学起到推动作用,后来传及海外,对世界医学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脉诊乃四诊之一,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历来为医家所重视.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多次论及紧脉.本文旨在从紧脉的脉象、脉理、主病几个方面对仲景之紧脉作以浅析,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7.
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沉脉的描述十分丰富,原文中虽以沉脉为主,但在主症及辨证论治上却又有所不同。沉脉有生理病理之分,生理性沉脉见于肥胖之人,病理性沉脉主里亦主表;主阳虚,少阴多见;主水饮。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沉脉的条文进行浅析,以便探究平脉辨证之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写本残卷《玄感脉经》(P.3477)是20世纪新发现的非常珍贵的隋唐时期中医脉诊文献.该残卷被抄录见世后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展开了多层面的研究,侧重点主要在抄录、题跋与校注等文献学层面,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也有部分学者论及撰者与撰写抄写年代、文本结构、学术思想、文献价值等层面的问题.但...  相似文献   

9.
据目前所知,敦煌脉书约有七部,即《玄感脉经》、《平脉略例》、《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青乌子脉诀》、《七表八里脉三部脉》、《亡名氏脉经第一种》、《亡名氏脉经第二种》等。《玄感脉经》,卷子高27厘米,存69行文字,现存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P-3477。  相似文献   

10.
《脉经》《脉经》为魏晋·王叔和所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书。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叔和集西晋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华佗、张仲景等有关论述,结合个人心得体会,分门别类,全面地阐述了脉学理论。对后世脉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隋书·经籍志》载:“《脉经》十卷,王叔和撰。”后来,北  相似文献   

11.
中医脉象概念的基础是多维综合、个体化、动态性的指下脉感,概念分类的主观性及用语形式的不规范导致早期医籍中脉象表述存在诸多问题。《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通过脉名系统的构建对纷杂的脉象表述作出了术语化、标准化的革命。其构建在文本层面上可归纳为脉象概念的归并、分化、排除、定义调整及系统排序几种。脉名的制定符合术语学基本原则,稳定性较强,为后世脉学提供了精简统一的脉名范式。另一方面,其存在的局限性亦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代脉学研究对古医籍脉学条文的挖掘整理应建立在理解脉象表述特征及脉名系统构建源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脉名系统指导的同时不滞囿于其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分析《脉经》中关于绝脉的论述,对绝脉的病机、表现形式,以及绝脉与时间、体质、疾病等因素的关系作了归纳,对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订正仲景伤寒论释义》又名《保寿经》,清代李缵文撰,全书不分卷。李缵文,吴门(令苏州)人,清代医家,生平不详。该书撰写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清光绪十九年(1893),李氏在原书的基础上,增补_r一篇《保寿经针线拾遗》,再版。  相似文献   

14.
急性热病,祖国医学称为“外感热病”,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总结而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当疾病出现寒证的病理过程的,称之为“伤寒”,相反地,若出现热证的病理过程时,则名之为“温病”,构成“外感热病”的两个辨证治疗纲领。从明、清开始,数百年间的学术争鸣,形成了伤寒、温病的  相似文献   

15.
卢敬之《脉学指南》引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脉诊的相关论述,对脉诊的形成原理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在深入阐释五运六气内在机理的同时,强调了人身秉天地之气而生,亦受天地之气变化的影响,临证察脉当天地人同参,才能明晰脉象变化的内在原因。对脉象分类、脉形特点以及各脉象的所主病证,卢敬之则结合陈修园脉诗八首,并进行细致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卢敬之取法仲景,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脉诊的临床运用进行分条论述,叙述唯恐不周,临证注重胃气的强弱,辨证讲求方脉相应。纵观全书,《脉学指南》为一部理、法、用一体的脉学专著,书中所阐发的脉学思想对脉诊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临床诊疗的准确性都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伤寒论》中"下利"一证,原文论述有100多条,方剂30多首,下利泛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及排便异常而言,其病性、方证各不相同,在《伤寒论》中有下利清谷、自利、自利清水、泻利下重等之称,治法有清热止利、解表止利、温中止利、固涩止利、和里止利等方法。仲景治疗下利之证,方法灵  相似文献   

17.
《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制方206首,其中原方袭用或加减化裁,或变法运用仲景方竟达69首,占总数的34%。本文拟就仲景方在《条辨》中运用的一般情况及特点,略陈管见。一般情况:《条辨》运用仲景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原方照用,名同药同,甚至连煎服法也有完全一样,但多数于剂量上有变化,少数于煎服法作改动,本类计有21方。二是加减运用,计11方。有的在方剂前冠以加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作为一部经典著作,素被前贤后哲所重视。因此,论法《伤寒杂病论》而卓然成效者代有名贤,而晚近精研穹奥者奚止万千。然而认真研究《伤寒杂病论》有关制剂学者尚属鲜见。纵观仲景学说,蕴藏着大量的、丰富的中药制剂学科的内容,方后注中均可检觅。其制剂方法之多,药物加工炮制之详,溶煤选择之精,煎  相似文献   

19.
《脉经》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脉学专著,而且保存了大量的针灸学术资料。该书在腧穴别名的保留、"经脉穴"的应用以及对腧穴主治的补充发展上,都对针灸腧穴学有着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