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脉经》与仲景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全书各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题,把脉和病、证、治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还有《平脉法》、《辨脉法》两个脉学的专篇。但《伤寒杂病论》曾遭散佚,目前只能见到经后人整理的书本,根据这些书本统计,《伤寒杂病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条文涉及到脉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仲景著作的文献研究,至今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文章从仲景著作之考证、《伤寒杂病论》传本研究、《伤寒论》内容与体例探讨三个方面发表了见解。广采博引大量资料,认为宋以前一些医籍中《五脏论》、《疗黄经》、《口齿论》等篇系假托仲景之作。《伤寒杂病论》传本中当以《脉经》、《千金翼》及王洙所得旧藏本更接近原书内容。“伤寒例”原属仲景旧论;“平脉法”、“辨脉法”系《伤寒论》内容,且非仲景杜撰;汗、吐、下等诸“可”与“不可”当出于仲景遗论之中。  相似文献   

3.
民间老中医蔡长福终身研读仲景《伤寒杂病论》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并取得一些感悟,倡导以六经辨为主导思想应用于临床诊治,挖掘整理了《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的谷病理论,并把胃疸汤、茵陈蒿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详细注解,形成一套中医传统诊治思路治疗谷疸病、胰腺病,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把蔡长福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整理总结有助于中医药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4.
凭脉辨证是张仲景辨证的主要特色,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脉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内容丰富、论理精辟。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脉证的条文,认为《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主要包括凭脉辨病因、凭脉辨病位、凭脉辨病性、凭脉确定病证、阐释病机、凭论治凭脉判断预后几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凭借脉象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临床诊治疾病和深入研讨中医基础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伤寒例》系晋·王叔和所作,文中有“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可证。对《伤寒例》的评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一者贬之,如喻嘉言谓其“蔓引赘辞,横插异气,寸瑜尺瑕……。致令后学,画蛇添足,买椟还珠,煌煌圣言,千古无色”;一者褒之,如闵芝庆说:“伤寒有例,犹律法有例。罪有明证,从例治之;病有明证,从例治之,是皆所谓法也。……须知此篇,乃论中纲领,仅道伤寒之常,而未  相似文献   

6.
《千金要方》"伤寒"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千金要方》系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撰 ,千百年来 ,多数医家据该书卷九“江南诸师 ,秘仲景要方不传”一段文字 ,误认为孙氏撰著《千金要方》之际 ,尚未见到过《伤寒杂病论》,或仅看到了《伤寒杂病论》的片言只语等 ,这种认识陈陈相因 ,一直沿至今日。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参照晋·王叔和《脉经》、《金匮玉函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孙思邈晚年所著《千金翼方》,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林亿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日本国康平本《伤寒论》,白云阁《伤寒杂病论》等不同时代的有关《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7.
郭文娟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834-1835
《难经》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然而由于《内经》对中医学术奠基于前,《伤寒杂病论》对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确立于后,处于其间的《难经》,其对学术的创新反隐而不彰。特别是以撰集、整理《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的脉学理论为主要内容的《脉经》,以脉学第一部专门著作的身份行世以后,《难经》脉学理论及其学术意义更为世人所忽略。认识《难经》脉学的学术内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对于当代脉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07,6(1):23-24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脉微”,在多数情况下是辨正气虚弱,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辨“脉微”则不是辨正气虚弱,而是以“微”字提示辨治疑难杂病或错综复杂病证或特殊病证,引导临证必须重视审脉求机,同时还提示辨脉必须全面地深入地进行研究、归纳与总结,以此才能正确理解仲景辨脉临床意义,于此例举数端,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正张喜奎,河南南阳仲景故里人,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学科带头人,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从医30余载,师从当代中医伤寒名家陈亦人、杜雨茂,临床擅用经方辨治疑难病。张教授于仲景之学独具匠心,推陈致新,承前启后。近期将30余年来学用《伤寒杂病论》之心得汇集成册,名曰《张喜奎伤寒临证九论》~([1])。全书分为:阐六经奥旨扩适用范围之六经实质论、揭动变规律演经方化裁之传变中介  相似文献   

10.
王振萍 《山西中医》2003,19(6):61-61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白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炙甘草 8味药物组成。小青龙汤证在仲景书中有 5条 :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 4 0、4 1条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第 2 3、35条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第 7条。这 5条原文 ,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 ,后 3条为杂病而立 ,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 ,它们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现结合临证应用体会探析如下。1 方证探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 4 0条谓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 ,发热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少腹…  相似文献   

11.
猪苓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阳明病篇》)的第226条、第227条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少阴病篇》)的第319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以下简称《金匮·第一篇》)的第17条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以下简称《金匮·第十三篇》)的第13条。这五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三条为外感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是被后人从《伤寒杂病论》中析出而单独成书的有关伤寒学的内容.其行文方式是每条条文有论有方,论为疾病的脉证辨析,方为具体的方药运用,即所谓的“辨脉证”并“治”.每条条文大都有一个阴确的中心问题.这种文笔虽较证方相对的验方式条文为进步,但条文之间的排列仍可调动,这就形成了后世传本在排列次序上的差异.晋人王叔和在其《脉经》中对伤寒条文的类分,是按治法的可与不可分类的,而未用“六经”分类法,他把六经条文打乱,按照治法归类,这是其整理伤寒  相似文献   

13.
旋复代赭汤证探究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张长恩,陈燮梅旋复代筛汤证,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的第166条原文虽一条,但内涵丰富,蕴义较深,它既为外感病而设,又为内伤杂病而立。今探究如下。-、原文解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相似文献   

14.
<正> 《灵枢》是《内经》的组成部分,最早称为《九卷》,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晋代王叔和《脉经》也称《灵枢》为《九卷》,皇甫谧在《甲乙经·序》始称《针  相似文献   

15.
白头翁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其立方本义,原文说得虽属简要,但很清楚。《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第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同371条。综观这三条原文,不难看出该方主治病证为“热利”,症见下利后重,  相似文献   

16.
一、魏本《伤寒杂病论》魏本《伤寒杂病论》指王叔和《脉经》卷7、8、9所收之《伤寒杂病论》。叔和名熙字叔和。名“熙”者,始见《千金要方》卷26(食治》。来本《伤寒论》每卷卷首告题”晋王叔和撰次”。北宋林亿《校正金匾玉函经疏》云“王叔和,西晋太,为太医令”,故世人  相似文献   

17.
魏太医令王叔和,除著《脉经》外,还收辑了张仲景遗著,使《伤寒论》传世于今。这些都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至为重大的意义,受到一致的赞扬。整理编次《伤寒论》张仲景著成了《伤寒杂病论》之后,由于当时抄写条件的限制,在纸贵而竹简并用的时代,书籍易于散佚,以至仲景死后数十年内,其书尚没广泛流传。然而由于王叔和的整编工作,使该书得以彰扬。现从《千金方》卷二十六有卫汍引王叔和之语,可知王叔和与仲景弟子卫汍同年并  相似文献   

18.
阴吹之病始见于《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又见于《王叔和脉经》两书均载有“胃气下泄,阴吹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诚然,《脉经》所载可能为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之佚文,但《金匮要略方论》未言脉法,《脉经》则有“少阴脉弱而微,微则血少,弱则生风,微弱相博,阴中恶寒……”的记载。证脉合参,实有本虚标实之意,故用膏发煎导之。后人亦多宗此。今见《上海中医杂志》(1982年1月)“补中益气汤治疗阴吹症”一文之作者认为,有非因谷气实而为中气下陷所致者,故不用润肠而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曾治疗一女性患者。看来本病可能多见于女性。  相似文献   

19.
王叔和对趺阳脉的论述,继承于《伤寒杂病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在《脉经》中提到趺阳脉者有14处,与仲景所论趺阳脉相比,其脉名及主证相同者9种,新增者5种。对这些脉象和主症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辨析史料中关于医学家王叔和的几个存疑问题。方法:查阅文献法和史料考证法。结果:王叔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曾任晋太医令严格说是东吴太医令。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编撰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十卷,二是编次《张仲景方论》三十六卷,而且是编撰《脉经》在前,编次《张仲景方论》在后,《伤寒论》为《张仲景方论》中的十卷。王叔和整理和编次《张仲景方论》的原因,是因为当时《伤寒杂病论》流传的版本较多并存在一定的缺陷,故需要整理。《金匮玉函经》可能非王叔和所编次。结论:王叔和整理张仲景遗论是其对中医学的重大贡献,王叔和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