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维生素C对糖尿病肾病大鼠Ⅳ型胶原α1mRNA表达及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04在南华大学动物部完成。大鼠预养1周后,空腹12h,腹腔注射60mg/kg链尿佐菌素-柠檬酸钠缓冲液,对照组注射等量柠檬酸钠缓冲液,依据72h后尿糖~,静脉采血测血糖≥16.7mmol/L,确定建立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维生素C组,保持大鼠血糖波动在25mmol/L左右,持续16周。观察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大鼠的一般状况、血糖、尿素氮、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排泄率,原位杂交检测肾组织Ⅳ型胶原α1基因表达。结果:30只SD大鼠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大鼠体质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尿量增加,血糖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45,3.779,P<0.05),治疗后维生素C组与糖尿病组相比,体质量、肾质量/体质量有显著提高(t=2.927,3.032,P<0.05)。②大鼠血清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有显著性差异(t=4.113,3.1251,2.798,P<0.05),糖尿病组与维生素C组相比,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t=2.875,2.994,3.102,P<0.05)。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肾小球血管细胞外基质Ⅳ型胶原α1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经灰度值测定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4.766),治疗后维生素C组肾组织着色浅淡稀疏,与糖尿病组相比Ⅳ型胶原α1基因相对表达明显下调(t=2.879,P<0.05)。结论:维生素C无降糖作用,但具有确切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维生素C对糖尿病肾病大鼠Ⅳ型胶原α1mRNA表达及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04在南华大学动物部完成.大鼠预养1周后,空腹12 h,腹腔注射60mg/kg链尿佐菌素-柠檬酸钠缓冲液,对照组注射等量柠檬酸钠缓冲液,依据72 h后尿糖()~(),静脉采血测血糖≥16.7 mmol/L,确定建立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维生素C组,保持大鼠血糖波动在25 mmol/L左右,持续16周.观察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大鼠的一般状况、血糖、尿素氮、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排泄率,原位杂交检测肾组织Ⅳ型胶原α1基因表达.结果30只SD大鼠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大鼠体质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尿量增加,血糖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45,3.779,P<0.05),治疗后维生素C组与糖尿病组相比,体质量、肾质量/体质量有显著提高(t=2.927,3.032,P<0.05).②大鼠血清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有显著性差异(t=4.113,3.1251,2.798,P<0.05),糖尿病组与维生素C组相比,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t=2.875,2.994,3.102,P<0.05).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肾小球血管细胞外基质Ⅳ型胶原α1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经灰度值测定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4.766),治疗后维生素C组肾组织着色浅淡稀疏,与糖尿病组相比Ⅳ型胶原α1基因相对表达明显下调(t=2.879,P<0.05).结论维生素C无降糖作用,但具有确切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尿Ⅳ型胶原的变化并探讨其与糖尿病肾病其他检测指标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2—02/2004—10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分组:取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24只和模型组30只。②动物模型建立:尾静脉一次性注射链尿佐菌素(55mg/kg),测血糖≥16.7mmol/L,尿糖持续阳性大鼠定为糖尿病模型动物。符合标准的为糖尿病组24只,对照组注射等量柠檬酸钠缓冲液。③检测方法及观测指标:两组分别于病程的第2,3,6,9周随机取6只大鼠,经测定尿白蛋白正常而尿Ⅳ型胶原增高的糖尿病大鼠为糖尿病。肾病待定组(n=5)。随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检测血糖、血肌酐、肌酐清除率;用病理图像自动分析仪测定肾小球平均体积、PAS阳性物质含量。 结果:对照组大鼠24只,糖尿病模型组大鼠24只,糖尿病肾病待定组大鼠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组2,3,6,9周,尿Ⅳ型胶原、尿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01);病程第2周,尿Ⅳ型胶原增高109.1%,尿白蛋白仅增高23.7%。②糖尿病肾病待定组肾小球平均体积、肌酐清除率均高于正常参考值[肾小球平均体积(1&;#215;10^3mm^3):糖尿病肾病待定组分别为498.88,498.88,470.05,468.26,490.44,正常参考值为(244.1~322.1)&;#215;10^3mm^3;肌酐清除率(mL/min&;#183;kg):分别为7.36,9.52,11.62,7.57,9.69,正常参考值为(1.734.33)mL/min&;#183;kg]。③尿Ⅳ型胶原与血肌酐、尿白蛋白正相关(r=-0.63,0.88,P〈0.001),与PAS灰度、肌酐清除率负相关(r=-0.71,-0.45,P〈0.001)。 结论:尿Ⅳ型胶原能更早、更敏感地对糖尿病肾病作诊断,并且还能监测病情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Ⅳ型胶原(Ⅳ-C)的检测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65例2型糖尿病(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DM1)、微量白蛋白尿组(DM2)和大量白蛋白尿组(DM3),检测各组尿Ⅳ-C及尿微量白蛋白(MA)含量,并与42例正常对照组(NC)进行比较。结果DM患者尿Ⅳ-C含量显著高于NC组(P<0.05),且尿Ⅳ-C在DM 1、2、3组间呈逐组增高趋势,均有显著差异(P<0.01),尿Ⅳ-C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尿Ⅳ-C测定可作为DN早期诊断更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尿Ⅳ型胶原的变化并探讨其与糖尿病肾病其他检测指标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02/2004-10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分组取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24只和模型组30只.②动物模型建立尾静脉一次性注射链尿佐菌素(55 mg/kg),测血糖≥16.7 mmol/L,尿糖持续阳性大鼠定为糖尿病模型动物.符合标准的为糖尿病组24只,对照组注射等量柠檬酸钠缓冲液.③检测方法及观测指标两组分别于病程的第2,3,6,9周随机取6只大鼠,经测定尿白蛋白正常而尿Ⅳ型胶原增高的糖尿病大鼠为糖尿病肾病待定组(n=5).随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检测血糖、血肌酐、肌酐清除率;用病理图像自动分析仪测定肾小球平均体积、PAS阳性物质含量.结果对照组大鼠24只,糖尿病模型组大鼠24只,糖尿病肾病待定组大鼠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组2,3,6,9周,尿Ⅳ型胶原、尿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01);病程第2周,尿Ⅳ型胶原增高109.1%,尿白蛋白仅增高23.7%.②糖尿病肾病待定组肾小球平均体积、肌酐清除率均高于正常参考值[肾小球平均体积(1×103 mm3)糖尿病肾病待定组分别为498.88,498.88,470.05,468.26,490.44,正常参考值为(244.1~322.1)×103 mm3;肌酐清除率(mL/min·kg)分别为7.36,9.52,11.62,7.57,9.69,正常参考值为(1.73~4.33)mL/min·kg].③尿Ⅳ型胶原与血肌酐、尿白蛋白正相关(r=0.63,0.88,P<0.001),与PAS灰度、肌酐清除率负相关(r=-0.71,-0.45,P<0.001).结论尿Ⅳ型胶原能更早、更敏感地对糖尿病肾病作诊断,并且还能监测病情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血、尿Ⅳ型胶原测定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尿Ⅳ型胶原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08例糖尿病患者按照Mogensen法分类分为无糖尿病肾病组(无DN组),早期糖尿病肾病且(早期DN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临床DN组)3组,另选取38健康人为对照组,各组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尿Ⅳ型胶原含量,并行比较分析。结果 无DN组,早期DN组,临床DN组血,尿Ⅳ型胶原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  相似文献   

7.
王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7):6534-6535
本文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T_2DM)各期肾病的血清CIV、CRP水平,以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意义。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收集2006-09~2007-08在江苏省高淳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和住院的T_2DM患者90例,其中男48例,女42例,平均(60±13)岁,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根  相似文献   

8.
尿Ⅳ型胶原检测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糖尿病(DM)患者尿中Ⅳ型胶原(Ⅳ-C)的变化,探讨其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及在D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103例DM患者尿中Ⅳ—C水平,并以33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DM患者尿中Ⅳ-C水平[(27.71±13.31)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9.01±3.43)μg/L],(P<0.001),且随肾病加重和病程延长而升高,血糖控制差组较控制良好组水平明显升高。在根据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属于正常白蛋白尿组的DM患者中,尿Ⅳ—C阳性率为44%。尿Ⅳ—C水平不受性别、年龄及血压的影响,和反映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的指标均显著相关。结论:2型DM存在Ⅳ—C代谢异常,尿Ⅳ—C测定是一个比UAER更好的预测和监测DN发生和发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及尿Ⅳ型胶原 (Ⅳ C)的变化及其与糖尿病肾病 (DN)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10 3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33例健康人血清和尿Ⅳ C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Ⅳ C水平 [(75 .5 3± 2 3.4 2 ) μg/L]、尿Ⅳ C水平 [(2 7.71± 13.31) μg/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38.83± 6 .75 ) μg/L、(9.0 1± 3.4 3) μg/L](P均 <0 .0 1) ;糖尿病各亚组血清Ⅳ C、尿Ⅳ 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 ,且各亚组间差异显著 ,两者均随 2 4h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的增加和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递增 ;糖尿病患者血清Ⅳ C水平与尿素氮、血 β2 微球蛋白 (β2 MG)、UAER均呈显著正相关 ;尿Ⅳ C水平与尿素氮、血肌酐、血β2 MG、尿 β2 MG、UAER均呈显著正相关 ;两者与病程、空腹血糖 (FB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均高度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胶原代谢异常 ,血清及尿Ⅳ C水平随DN的严重程度而明显增高 ,两者均可作为早期预测和监测DN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DN)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方法 9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蛋白尿组(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临床蛋白尿组(C组),分别检测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肌酐、Ⅳ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A、B、C3组又随机分为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结果 糖尿病各组HbAlc、尿微量白蛋白(UAER)、血清Ⅳ型胶原、TGF—β1水平均显著增高。相关分析表明血清Ⅳ型胶原、TGF—β1、HbAlc与Cr、uAER呈正相关,HbAlc、TGF—β1与血清Ⅳ型胶原呈正相关。黄芪注射液治疗组治疗后HbAlc、UAER、血清Ⅳ型胶原、TGF—β1均显著降低。结论 糖尿病患者存在胶原代谢异常,且与TGF—β1、非酶糖化有关。黄芪注射液能减少TGF—β1的产生、降低非酶糖化,抑制肾脏纤维化、保护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1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根据1997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选择我院确诊的糖尿病84例,男40例,女44例,年龄61~84(68±7.6)岁,糖尿病病程(6.5±4.2) a.根据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水平将患者分为甲、乙、丙3组.甲组:正常微量蛋白尿组48例(白蛋白量<20 μg/min);乙组:微量蛋白尿组22例(白蛋白排泄量20~200 μg/min);丙组:大量白蛋白尿组16例(白蛋白排泄量>200 μg/min);丁组:180例为健康对照组,选择的患者及对照组排除结缔组织病及其内分泌病.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DN)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继发性肾脏病,属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范畴,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DN占糖尿病患者病死率的60%,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主要给予饮食控制、降糖、降压等对症处理以延缓其进展,后期采取替代疗法或肾移植.目前中医药治疗DN具有很大的优势.活血化瘀消癥通络中药是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慢性肾病的基本方,该方可以防止或延缓慢性肾病的进展[1].在此基础上,我们观察了活血化瘀消癥通络中药对DN患者血尿Ⅳ型胶原(Col-Ⅳ)及层黏连蛋白(LN)的影响,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DN)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继发性肾脏病,属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范畴,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DN占糖尿病患者病死率的60%,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主要给予饮食控制、降糖、降压等对症处理以延缓其进展,后期采取替代疗法或肾移植。目前中医药治疗DN具有很大的优势。活血化瘀消瘕通络中药是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慢性肾病的基本方,该方可以防止或延缓慢性肾病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观察了活血化瘀消瘕通络中药对DN患者血尿Ⅳ型胶原(Col-Ⅳ)及层黏连蛋白(LN)的影响,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血和尿Ⅳ型胶原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和尿Ⅳ型胶原(ⅣC)含量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中的变化及对肾功能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33例病史5年以上、血尿素氮(BUN)和肌酐(SCr)均在正常范围内的NIDDM患者(糖尿病组)和30例非糖尿病患者(对照组)血和尿中ⅣC含量及尿微量白蛋白(UA)含量,比较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及检测阳性率。结果:糖尿病患者血和尿中ⅣC阳性率(分别为78.79%和100.00%)及其含量〔血ⅣC(160.20±66.01)μg/L,尿ⅣC(67.35±8.31)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00%、6.67%、(61.78±29.26)μg/L和(2.26±2.36)μg/L〕,P均<0.01。且糖尿病患者尿ⅣC检测阳性率(100.00%)明显高于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18.18%,P<0.01),其含量变化二者呈明显正相关(r=0.8924,P<0.01)。结论:测定糖尿病患者血、尿ⅣC,尤其是尿ⅣC较尿UA测定对DN更具早期诊断价值;ⅣC是早期糖尿病肾损害的预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尿微量蛋白联合Ⅳ型胶原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并发肾病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3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尿微量蛋白和Ⅳ型胶原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尿微量蛋白和Ⅳ型胶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微量蛋白联合Ⅳ型胶原检测能够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DM)发病率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1%上升到近年3%左右,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据美国2000年统计,每年新增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患者中由DN引发的已近50%,占诱发因素的第一位。近几年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统计资料也发现DN所致ESRD的比例达15%左右,故DN的早期诊断成为防治DN的关键。作者拟讨论尿Ⅳ型胶原与DN早期诊断的关系,以期明确其在DN早期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50例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舒血宁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对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包括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细胞外基质成分包括Ⅳ型胶原(ColⅣ)、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含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BG)均明显降低(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Cr、BUN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UAER、CoⅣ、Fn及PDGF-B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以通过调节PDGF-B的表达,减少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细胞外基质ColⅣ及Fn的产生,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且耐受良好,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尿Ⅳ型胶原(IVC)、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mAlb/UCr)两种指标用于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糖尿病(DM)无DN期[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30 mg/24 h]病例52例(A组),DM合并DN早期(UAE为30~300 mg/24 h)病例35例(B组),健康对照组50例,比较A、B 2组尿IVC、UmAlb/UCr检测结果及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并利用ROC曲线评价尿IVC、UmAlb/UCr 2种指标在DN早期中的诊断效能,以及对尿IVC、UmAlb/UCr与UAE作相关性分析和显著性检验.检测方法:尿IVC采用化学发光法,尿UmAlb采用免疫比浊法,UCr检测采用酶法,统计工具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结果 A组、B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尿IVC检测结果分别为(2.64±0.91)、(3.91±1.93)、(10.08±6.50)μg/L,UmAlb/UCr检测结果分别为(1.50±0.40)、(2.58±2.10)、(17.95±13.38)mg/mmol,A组与B组的尿IVC、UmAlb/UCr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尿IVC、UmAlb/UC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BOC)分别为0.724、0.945,2种指标用于DN早期诊断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尿IVC、UmAlb/UCr与UAE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29、0.919(P均<0.01),根据相关系数,UmAlb/UCr与UAE的相关性好于尿IVC.结论 尿IVC、UmAlb/UCr用于DN早期诊断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作为DN早期的敏感诊断指标,UmAlb/UCr与UAE的相关性好于尿IVC.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维生素C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主动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对血脂、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和娄底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完成。①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取大鼠30只,利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20只,采用随机区组法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n=10):按100mg/(kg·d)灌胃1g/L维生素C(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批号:040217-1),1次/d;模型组(n=10):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其余10只大鼠设为对照组:注射等量柠檬酸钠缓冲液。每组干预16周。②干预结束后,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大鼠血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测定血清糖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分离主动脉,原位杂交检测主动脉内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表达。③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因造模失败脱失10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30只。①主动脉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表达: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主动脉内膜层细胞胞浆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表达显著上调,分别为66.38±8.69,29.33±4.39(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阳性表达减弱(49.78±8.63,P<0.05)。②血糖水平:干预后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相近(P>0.05)。③血脂水平:干预后模型组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糖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治疗组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糖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维生素可下调主动脉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表达,并改善血脂水平,但无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建立一种简便、灵敏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尿Ⅳ型胶原 (ⅣC) ,探讨糖尿病 (DM )患者肾小球基底膜代谢状况以及尿ⅣC对糖尿病肾病 (DN)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 5 0名正常人和 12 7例DM患者的血清ⅣC及尿ⅣC。并将 12 7例DM患者根据其 2 4h尿白蛋白 (Alb)排泄率 (UAE)分成 3组 :UAE <30mg/ 2 4h(A组 )、30mg/ 2 4h 30 0mg/ 2 4h(C组 )。 结果 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尿ⅣC ,灵敏度为 1.2ng/ml;批内变异系数 (CV)为 5 .4 %~ 10 .6 % ,批间CV为 7.8%~18.5 %。在 3组DM患者中 ,A组患者血清、尿ⅣC的阳性率分别为 2 8.3%、31.7%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C组 19例DM患者中有 18例已发展为DN ,尿ⅣC的阳性率 (6 3.2 % )显著高于A组 (2 8.3% ) (P <0 .0 1) ,C组血清ⅣC的阳性率 (36 .8% )与A组 (31.7% )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便、灵敏的检测尿ⅣC的ELISA方法 ,该法对DN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