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食管和贲门粘膜纤维内镜活检和组织病理诊断,进一步了解纤维内镜检查在食管和贲门癌前病变筛查中的意义和问题。方法:利用纤维内镜诊断、粘膜活检组织病理分析,对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1634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纤维内镜诊断为正常食管的563例中,活检组织病理诊断正常占58%,其余为基底细胞过度增生和间变;纤维内镜诊断为慢性食管炎的193例患者中,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粘膜上皮各种病变占38%,纤维内镜诊断为正常贲门的779例对象中,活检病理诊断正常占65%;纤维内镜诊断为慢性贲门炎的99例患者,粘膜活检病理诊断各种病变占55%。结论:食管和贲门轻度病变在纤维内镜下不能识别而造成的随机取样,是导致纤维内镜和病理诊断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双重对比造影探查浅表性食管癌侵润深度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浅表性食管癌住院病人行食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所有影像学发现与术后病理对照以确定病变在食管壁的侵犯深度。结果:7例息肉型浅表食管癌(100%)均侵及粘膜下层,6例平坦型浅表食管癌(100%)均为粘膜癌。与肿瘤位于食管粘膜层相比,肿瘤侵犯粘膜下层显示管壁僵硬(P〈0.05),病变与正常食管有明显分界(P〈0.05),病变区粘膜面呈颗粒或溃疡状(P〈0.05),病变长度较长(P〈0.05)。结论:食管双重对比造影在鉴别浅表性食管癌侵入粘膜层和侵入粘膜下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卢戈氏液染色对食管表浅病变的临床及病理诊断价值.方法 对普通胃镜下发现的食管可疑病变,用2%卢戈氏液染色,观察病变染色程度,并进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将病理结果与染色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普通胃镜检查发现178例食管表浅病变,其中食管鳞癌39例,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食管中度不典型增生31例,食管轻度不典型增生14例,慢性食管炎57例,鳞状上皮增生30例.(2)卢戈氏液染色后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主要表现为卢戈氏液不染和淡染,其准确性为61.5%;卢戈氏液不染诊断食管癌和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准确性高达95.6%.结论 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结合活检对判断食管表浅病灶的性质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在我国,尤其北方地区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多因出现吞咽困难就诊,但此时病变多属中晚期,既便得到治疗,后果也不甚满意。因此,我们提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三早”原则。下面谈一谈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一、诊断 1.早期诊断食管癌早期,肿瘤局限在粘膜或粘膜下层,或侵及浅肌层,肿瘤较小,无食管腔狭小,一般无吞咽困难,只是偶有进食梗噎、胸骨后烧灼感和异物感等症状。病人于进食时自觉食物通过缓慢,有滞留感,如这些症状出现在一个年龄较大的男性患者,应高度警惕食管癌,并应立即采取  相似文献   

5.
报告56例食管癌患者应用食管细胞采取器在X线电视监视下预先定位,并通过血压计对食管细胞采取器气囊施加一定的压力,采取病变区粘膜表面的细胞,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离心,取试管底层物涂片进行细胞学检查,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其中有5例仅侵犯粘膜层的早期食管癌,利用本法检查获得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食管X线数字摄片与CT在食管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食管癌食管数字摄片和CT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食管数字摄片能准确定位并分型;CT能判断肿瘤外侵有转移,有助于病变分期。结论:食管癌食管数字摄片是食管癌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CT检查为确定临床分期、估计愈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供重要依据,二者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7.
体表超声对腹部食管病变及早期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hen M  Zhu Q  Yan K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44-48
目的了解超声对腹部食管病变及早期癌检出的可能性。方法日常常规超声检查观察797例腹部食管;以测量壁厚≥6mm,局部回声及内腔有异常改变为诊断食管病变的标准。结果729例(92%)食管得以显示。其中716例壁厚≤4mm,诊断为正常,13例诊断异常;最终证实13例中食管癌5例(粘膜癌、粘膜肌层癌、粘膜下癌、肌层癌、全层癌各1例),转移癌2例,溃疡合并水肿2例,憩室合并息肉1例;另1例经内镜超声等诊断为平滑肌瘤,余2例为正常。结论超声不仅可显示食管壁增厚、壁内回声及内腔异常变化,并能发现早期癌,尤对粘膜下肿瘤的检出优于X线造影及内窥镜检查,其灵敏、简便、无创、无痛苦等优点,可成为高发区普查食管癌和临床常规检查筛选食管疾病的手段。本文还讨论了食管早期癌及其他病变的声像图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全数字化食管造影技术对功能性食管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全数字化食管造影技术对200例可疑患者进行食管造影检查,使用传统造影对150例可疑患者进行食管造影检查. 结果:全数字化食管造影技术得到的照片质量优于传统造影技术,具有可存储的特点,并且采用全数字化食管造影技术检查得到的病变显示率、微小病变显示率、与PPI诊断性治疗结果一致率均高于使用传统造影方法. 数字化图像和传统胃肠机拍摄图像清晰度、灰度、对比度均佳,但数字化胃肠机在伪影( P>0.05)、腔壁线( P>0.05)、双对比区( P>0.01)和墙壁扩张度( P>0.05)方面更能体现观察优势. 结论:全数字化食管造影技术更适合用来观察食道的功能改变,对功能性食管疾病诊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将大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 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的诊断性治疗结果与全数字化食管造影技术相结合,有助于提高FDE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食管粘膜中端粒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检测44例食管癌组织,31例不典型增生,15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44例食管癌组织中,35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9.54%.31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18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8.1%.15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仅有4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26.67%.统计学分析,3组比较端粒酶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与浸润深度、大体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端粒酶活性对预测食管癌的发生和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地分析18例覆聚乙稀膜自膨式食管内支架治疗食管癌引起的食管狭窄(MEO)、术后吻合口狭窄(SAO)、食管支气管瘘(ERF)及吻合口瘘(AF)的临床效果。方法:14例MEO引起的吞咽困难患者其中4例出现ERF及1例吻合口瘘;术后4例,其中3例术后吻合口狭窄(SAO)、1例吻合口瘘(AF)均采用覆膜支架治疗。结果:17例患者支架全部顺利置放。患者吞咽困难均得到缓解。4例ERF患者瘘口均得到封闭。1例放置膜性支架过深,封闭欠佳,放置第2个支架后达到封闭效果。结论:覆聚乙烯膜食管支架较其它姑息疗法安全、有效,能快速而持久地缓解吞咽困难;能限制病变及增生的食管粘膜向腔内生长,防止再狭窄的发生。同时可迅速封闭食管瘘口,临床并发症少,应做为姑息治疗食管癌MEO、ERF的首选方法。对失去手术机会或无法耐受手术的食管癌多采用放疗、化疗等姑息疗法(1~3)。这些疗法对吞咽困难缓解效果欠佳,对已形成食管瘘的患者无法缓解其咳嗽、胸痛、肺内感染等症状,并且对已手术患者术后再狭窄治疗效果欠佳。但仍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1.
黄明伟 《华夏医学》2001,14(3):285-286
目的:分析影响胸段食管癌根治手术疗效因素,总结提高生存率措施。方法:对13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作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通过门诊随访,将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影响胸 食管癌根治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为病变的长度,邻近脏器受侵的范围,组织学的分类,以及有否远处淋巴结的转移等情况,结论:提高生存率关键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食管癌根治性切除,广泛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发生的腺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告了16例Barrett食管癌的形态学特点并探讨了其组织发生来源。16例Barrett食管癌皆为腺癌,瘤体全部或大部位于食管内,9例见柱状上皮(Barrett上皮)并排除了肿瘤来自胃腺或食道粘液腺的可能,诊断是可靠的。16例中肿瘤体积最小者1cm,最大者10.5cm,7例呈膨胀性生长,9例呈浸润性生长,11例浸润食管壁全层,14例有淋巴结转移,关于组织发生来源,在有Barrett上皮的9例中8例有肠上皮化生,7例有非典型增生,6例有腺瘤,而15例对照组中除6例有轻度肠化生外,无腺瘤及非典型增生。作者认为Barrett食管癌来源于Barrett上皮。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分析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治疗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方法分析264例食管癌术后山现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总结经验。结果食管癌术前合并其他疾病占74.2%,根治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1%(61/264),其中肺部并发症16.7%,吻合口瘘3.4%,切口感染4.2%,心血管并发症1.1%,脓胸1.5%。并发症病死率为1.5%(4/264)。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以肺部并发症、吻合口瘘多见,且为主要死亡原因。做好术前准备,治疗术前合并疾病,严格规范手术操作,是预防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陶平  吴建军 《重庆医学》2011,40(12):1185-1186
目的探讨经颈、胸骨上段劈开径路手术治疗胸上段食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本科手术治疗胸上段食管癌21例患者,应用纵劈上胸骨径路的方法,暴露并予以切除病变的食管,中、下段食管内翻拔脱,胃经食管床提至颈部与食管残端吻合。结果 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肺部感染1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结论颈胸骨劈开径路手术治疗食管上段癌效果满意。该术式具有避免开胸、创伤小,对患者心肺功能影响较小,显露满意,操作方便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灰色系统GM(1,1)模型是微分方程的动态模型。本文介绍了灰色系统的预测方法及其精度检验方法,并试用预测某地多种恶性肿瘤的死亡率。研究结果表明:食管癌、肺癌、结肠直肠癌、白血病和总肿瘤死亡率的预测效果较好。文中简略讨论了影响预测效果的因素。此系统具有减少时间序列的随机性,提高预测精度,无需典型概率分布资料,所需样本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陈天武  吴玉平 《西部医学》2023,(4):469-473 479
食管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六大原因,也是全球第七大常见癌症,食管癌切除术是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根治性治疗的基础,术前准确判断淋巴结状态对患者手术方式的制定,术后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的预测至关重要。但目前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转移性淋巴结的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化影像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影像图像分析方法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研究带来了新思路。目前研究应用最多的主要包括纹理分析、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这些技术从医学影像中提取定量特征来描述肿瘤特征和异质性等生物学信息,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因此,本文主要对基于纹理分析、影像组学及深度学习三种人工智能技术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像研究进展做一述评,并对将来可能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提高我国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CT影像组学技术筛选定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进而构建肾透明细胞癌术前WHO/ISUP分级精准预测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病理分级明确的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72例,其中高分化组(I+II级)52例,低分化组(III+IV级)20例。收集入组患者的术前皮髓期CT图像进行影像组学分析筛选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进而训练预测模型。首先利用ITK-SNAP软件在皮髓期图像手动逐层勾画靶病灶(最大病灶)边缘融合成全病灶三维感兴趣区(VOI),随后利用A.K软件提取纹理参数,并基于R语言筛选特征性纹理参数作为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进一步基于上述纹理参数计算各个患者的Rad-score,最终构建ccRCC精准分级预测模型。结果:本研究共提取出396 个纹理特征,并利用Lasso降维联合10倍交叉验证法筛选出了皮髓期CT图像的5个特征性纹理参数作为预测生物标志物,分别为均方根、峰度、相关性、熵、惯性,并计算得到了各个患者相对应的Rad-score。基于Radscore构建ccRCC术前分级预测模型,其曲线下面积为0.891(95%CI =0.797~0.95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和85.3%。结论:基于皮髓期CT图像的影像组学技术构建的术前ccRCC精准分级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特异度和敏感度,利用该方法进行分级预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Barrett食管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rrett食管(BE)是一个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食管疾病,是一种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食管的原发性腺癌中约50%来自BE。近年来,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发生率明显增高,为所有恶性肿瘤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我国属于食管癌的高发区,食管癌的发生率逐年增高,提高对BE的认识和内镜下的诊断率、检测及治疗是食管癌早期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1987年3月至1994年3月,经在胸左颈部切口,手术治疗食管上段癌58例,取得较好近中效。本术式要点是:(1)经左胸后外侧第6肋间开胸,游离牵开主动脉弓后切除胸内全食管,清除周围淋巴结;(2)切开膈肌充分游离全胃,使胃的长度达到最长限度;(3)左颈部切口与胸腔沟通,钝扩张胸廓入口间隙;(4)延长食管粘膜层长度,食管断端切成斜面状;(5)胃缝经食管提至预期赔与食管吻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扩展食管、贲门癌切除食管胃重建术的范围。方法 对胃溃疡胃大部分切除术后 9年又患胸中段食管鳞癌行根治性切除经食管床作横结肠胃食管颈部吻合术 1例 ;贲门癌侵犯食管下段行食管次全切除、全胃切除经食管床作横结肠空肠食管颈部吻合术 1例 ;另外 3例均因贲门癌行全胃切除 ,横结肠十二指肠食管弓下吻合术。本组 5例均切断中结肠动脉采用左结肠动脉升支供血的横结肠行顺蠕动向吻合。结果 其中 1例结肠胃食管颈部吻合术的病人 ,术后第 9日发现颈部吻合口瘘 ,术后第 2 3天痊愈出院。其余 4例病人均顺利出院。结论 横结肠有丰富的血供及足够的长度可移植至任何高度与食管吻合且愈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