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资料报道,呼吸道湿化是保证气道通畅的重要环节,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的程度的降低而升高。脑血管病患者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加湿、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使气道黏膜干燥,分泌物黏稠、结痂,不宜吸引出或咯出,导致呼吸道阻塞、严重者发生肺不张等,影响正常呼吸功能,易发生坠积性肺炎等肺部感染疾患。为减少并发症,我们对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湿化,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改进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6~2002年,我科对100例人工气道病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湿化气道。代替了传统的气管内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两种人工气道湿化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安全有效,易被患者接受的人工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采州微泵持续气道滴液与注射器间断气道滴液二种方法,通过湿化效果,清醒患者接受程度二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微泵注射组湿化效果好,清醒患者易于接受。注射器湿化效率好,对SPO2影响大,清醒患者难接受。结论微泉持续气道湿化法临床指标占优势,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资质护理人员应用间断氧气驱动雾化湿化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行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按责任制护士资质分为"高级"、"中级"、"初级"和"实习"四组。回顾性分析四组护理人员气道湿化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5例气道湿化总满意度为68.65%。四组湿化满意度分别为高级组82.14%、中级组77.19%、实习组63.64%、初级组58.21。仅初级组与高级组、初级组与中级组湿化满意度存在差异性(p<0.05),其它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185例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为:刺激性咳嗽17.30%、痰栓/痰痂形成13.51%、气管损伤20.54%。气道损伤并发症发生率高级组7.14%、中级组14.04%、初级组25.37%、实习组33.33%;四组两两比较:高级组与初级组、高级组与实习组、中级组与初级组及中级组与实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刺激性咳嗽"和"痰栓/痰痂形成"并发症发生率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同一种气道湿化方法高资质护士护理效果优于低年资护士,应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实践技能操作培训,可提高气道湿化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介绍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重点阐述了气道湿化方法、病室温湿度、湿化液的温度、药物湿化、湿化液的选择五个方面的护理进展。在临床工作中大大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在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有效湿化气道的方法,以降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将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的62例病人随机分组,观察组采用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间断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法在颅脑损伤病人中应用的效果.结果两组病人肺部感染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采用持续气道湿化法更有利于病人痰液的排出,可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建立人工气道后上呼吸道的自主加强湿化,过滤和咳嗽功能消失,防御能力减弱,导致排痰不畅气道堵塞,引起肺不张和继发下呼吸道感染,缺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保持气道湿润进行有效吸痰是保证气道通气和气体交换的关键。我科于2006年4月起将各种湿化疗法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的气管护理中,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患者的两种气道湿化方法(间断湿化法和持续湿化法)的效果.方法 对5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用间断湿化法,观察组用持续湿化法.对两种湿化方法的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支气管水肿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持续湿化法优于间断湿化法,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 持续湿化法效果好,方法简单,节省人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内湿化不同护理方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月~2005年2月,我院收治气管切开患者204例。现将气道湿化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04例患者中,颅脑外伤157例(广泛脑挫伤56例,多发性颅内血肿34例,原发性脑干损伤42例,硬膜下血肿25例),原发性脑出血47例。其中2001年1月~2003年1月住院98例为对照组,2003年2月~2005年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患者最见并发症是因排痰不畅,导致气道堵塞、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等,是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因此湿化气道,有效促进痰液排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显得特别重要.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后,上呼吸道丧失了对气体的加温和湿化作用,在护理过程中应进行严格、有效、细致的气道管理,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段浩华  史秀宁  韩杰 《山东医药》2005,45(17):81-82
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我们对50例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方法进行了改进。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谢思蓉 《内科》2008,3(1):123-125
正常成人经气道蒸发的水分约为250ml/d;当遇有发热、过度通气或吸入干燥空气时,水分丢失更多。人工气道建立后,使危重症患者在吸气过程中上气道丧失了对吸入气的加温和加湿功能,结果吸入气的湿化和加温功能由气管、支气管树黏膜来完成,因此易引起气管黏膜干燥,分泌物黏稠,形成痰栓,  相似文献   

13.
鱼腥草注射液雾化吸入与气管内滴药湿化气道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上持续植物状态(PVC)得以长期生存患者气管切开比例很高。本文总结了4 6例PVC患者使用鱼腥草注射液雾化吸入和传统气管内滴药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探讨如何更好的降低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提高PVC患者的生存质量。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1997年1月~2 0 0 2年11月共收治4 6例PVC患者,年龄6 0~82岁。其中脑出血19例,脑梗死18例,重型颅脑损伤9例,4 1例气管切开。随机分为两组,A组19例,男14例,女5例,平均年龄6 8岁,其中脑出血8例,脑梗死6例,重症颅脑损伤5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传统的呼…  相似文献   

14.
精密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机械通气中精密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 实验组 30例 ,采用精密输液器持续气道滴入湿化液 ;对照组 30例定时、间断气管内注入湿化液 ,然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少 ,湿化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机械通气中采用精密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 ,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疗效确切 ,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黄燕玲 《内科》2009,4(6):985-986
在ICU室的呼吸衰竭病人中,常常容易合并肺部感染而影响总体治疗效果,因此探讨气管插管病人气道湿化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呼吸衰竭病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其首要措施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早行气管插管。但是人工气道容易形成痰痂而堵管,因此保持呼吸道合适湿化是人工气道的护理关键。  相似文献   

16.
张荣荣 《内科》2012,7(5):505-506
目的探讨两种湿化液对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对6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0.45%氯化钠注射液50mL+糜蛋白酶4000u;实验组采用0.45%氯化钠注射液50mL+盐酸氨溴索30mg,均使用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结果两组病人的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发生率以及拔管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使用盐酸氨溴索液作为人工气道的湿化液,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减少病人刺激性咳嗽,缩短了拔管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重型颅脑损伤病死率高,其中肺部感染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对重型颅脑损伤人工气道的科学管理,既可保证氧疗的顺利进行,又可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近年来,国内外护理同仁对重型颅脑损伤人工气道管理作了大量研究。现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分别就气管插管护理、气管切开护理、气囊管理、气道湿化加温管理、排痰管理和拔管护理等问题进行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自然条件下,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加湿的作用,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温湿化功能丧失,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阻塞,极易引起呼吸道阻塞,因此,呼吸道的湿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人的鼻腔、咽喉、呼吸道对吸人气体有加温和加湿的作用。吸入气体的温化、湿化是保证气道黏膜纤毛活动正常的重要条件。在呼吸困难、张口呼吸、氧疗、机械通气等条件下,过度通气丢失大量水分或大量吸入湿化不足的气体,易引起气道黏膜损伤,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导致排痰不畅,痰痂阻塞。临床实践证明,肺部感染率也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1]。  相似文献   

20.
孙岚岚  王淑玲  孟霞 《山东医药》2005,45(33):77-77
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抢救危重患者的有效方法.实施机械通气时,做好气道管理是降低病死率、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2003年7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对132例患者实施机械通气并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