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探讨Ca2+与经络现象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新型Ca2+生物传感针,实时、动态观测Ca2+在山羊膀胱经腧穴以及非经穴上的分布特性,取“肝俞”“大肠俞”“关元俞”及各穴旁开3cm处为测试点,共记录3min。结果:山羊膀胱经腧穴的Ca2+浓度明显高于旁开对照点(P<0·01或P<0·05)。结论:膀胱经穴Ca2+浓度高于旁开非穴对照点,提示循经脉线上有Ca2+富集现象,其浓度的测定有可能作为鉴别腧穴的重要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Wang Q  Yu WC  Jiang HZ  Chen SL  Zhang MM  Kong ES  Huang GY 《中国针灸》2010,30(12):1011-1014
[摘要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与经络现象之间的联系。方法:分别采用1-庚醇阻断山羊腧穴缝隙连接及小鼠Cx43基因敲除方法,采用新型组织氧分压传感针检测山羊及小鼠膀胱经经穴及旁开非经穴处的氧分压。结果:①山羊膀胱经经穴的组织氧分压高于旁开对照点,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注射1-庚醇后,山羊膀胱经经穴的氧分压较未注射前及注射生理盐水均明显升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缝隙连接蛋白Cx43野生型(WT)小鼠膀胱经经穴的组织氧分压明显高于其旁开非经穴点,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缝隙连接蛋白Cx43杂合型(HT)小鼠上述各穴位点的组织氧分压也高于其旁开对照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WT小鼠各穴位点的组织氧分压均明显高于HT小鼠(P<0.05),而各非经穴点的氧分压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缝隙连接在针刺信号转导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拔罐疗法对穴位局部组织氧分压改变的影响,探讨其对能量代谢影响的机理。方法该试验运用自制复合式氧分压传感器及智能型四通道氧分压测试仪进行动态连续实时监测,观察健康人体大椎穴拔罐前后对左肺俞及其旁开非经穴的氧分压变化的影响。结果左肺俞的氧分压从起罐5 min开始至20 min各时间点与基础5 min、拔罐5 min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旁开非经穴的氧分压在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基础5 min与拔罐5 min时,左肺俞的氧分压与旁开非经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拔罐大椎穴5 min后,左肺俞处组织随时间变化氧分压下降,起罐20 min时略有回升。大椎穴拔罐可能致使左肺俞处组织耗氧增多,能量代谢加快。旁开非经穴处组织,氧分压变化随时间变化无明显差异;生理状态下,左肺俞的含氧量可能高于旁开非经穴。拔罐后左肺俞处能量代谢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常态下督脉线下不同深度组织氧分压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与督脉路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沿督脉循行线取中枢、至阳、命门、第四胸椎棘突下、第十二胸椎棘突下5个测试点,测试深度分别为皮下1、1.5、2cm,在测试点左右两侧旁开1.5-2cm处各取1个非经对照点。连续观察电针前、电针腰阳关穴时及电针后的组织氧分压变化情况。结果:正常生理状态下,沿督脉线循行部位不同深度的组织氧分压均显著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其中在皮下1.5cm深度,有极显著差异(P<0.01)。电针督脉腰阳关穴时,督脉线上皮下1cm与1.5cm深度的组织氧分压显著降低;电针后,组织氧分压于1cm、1.5cm深度极显著降低(P<0.01),于2cm深度显著降低(P<0.05)。而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的组织氧分压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常态下督脉循行线下不同深度组织中的能量代谢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旺盛,电针可以使沿经组织的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行研制档人体(共243人次)经穴Ca2 浓度的分布及其针刺对Ca2 的影响.首次发现,家兔及健康人体经穴处Ca2 浓度高于旁开对照点,针刺本经腧穴可使本经其他穴位处Ca2 浓度升高,而针刺经外对照点则对本经穴位Ca2 浓度无影响,针刺家兔本经穴点可使本经其它穴位旁开处Ca2 浓度下降,提示Ca2 可能参与了针刺"得气"过程,针刺过程中可能存在着Ca2 的重新分布,Ca2 有向相关经穴处聚集的趋势,这些均为首次发现,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和红外热像技术,初步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背俞穴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的变化特点,为运用穴位进行中医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60名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和红外热像仪对2型糖尿病患者同步监测背俞穴及其旁开1 cm对照点的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连续记录30 min,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背俞穴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建立数据库并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肺俞、脾俞、肾俞和胃脘下俞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与旁开对照点比较,均高于对照点且有统计学差异(P 0.05或P 0.01)。结论背俞穴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的改变与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刺时督脉线下深部组织中氧分压变化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健康人督脉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与督脉路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沿督脉循行线取5个测试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cm,其中3个为经上穴位(中枢、至阳、命门),2个为经上非穴位点(第4胸椎棘突下、第12胸椎棘突下);在测试点左右两侧旁开1.5~2cm处各取1个非经对照点,从而形成5个横向测试水平。观察电针前、电针腰阳关穴时及电针后各测试点的氧分压变化情况,连续记录60min。结果:电针前,沿督脉循行线上测试点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腰阳关穴时,督脉线上测试点的氧分压与电针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电针后的氧分压与电针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两侧非经对照点的氧分压电针前、电针时及电针后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前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能量代谢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旺盛,电针可以使沿经组织的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相似文献   

8.
欧艳娟 《陕西中医》2011,32(4):470-471
目的:观察拔罐配合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采用拔罐(大椎到腰俞穴脊柱旁开、华陀夹脊穴及脊柱旁开、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二侧线)配合西药(柳氮磺胺吡啶、美洛昔康)治疗本病21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1疗程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个疗程后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早期有快速缓解临床症状及改善患者体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Song XJ  Luo MF  Jiang J  Zhang JL 《针刺研究》2011,36(4):247-251
目的:观察穴位干细胞因子(SCF)抗体注射及电针后大鼠穴区组织内肥大细胞(MCs)分布及功能变化,探讨电针过程中SCF对大鼠穴区MCs活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电针组、注射抗体+电针组,每组10只。电针组选取左侧"胃俞"足三里"穴给予电针,强度0.1 mA,频率2 Hz/15 Hz,针刺25 min。注射抗体+电针组先给予左侧"胃俞"足三里"穴1∶200 SCF抗体稀释液0.1 mL封闭,然后进行电针刺激25 min,其它参数同电针组。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并甲苯胺兰复染法观察各穴区组织内MCs的分布,比较各组"胃俞"足三里"穴区内MCs总量和脱颗粒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电针组"胃俞"穴区、"足三里"穴区组织MCs总数均升高,注射抗体+电针组两穴区MCs总数均下降,注射抗体+电针组"胃俞"足三里"穴MCs总数与电针组、正常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组比较,电针组、注射抗体+电针组"胃俞"足三里"穴MCs脱颗粒率均显著升高(均P<0.05),电针组和注射抗体+电针组两穴区MCs脱颗粒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CF抗体穴区注射及电针后,穴区MCs显著减少,SCF是电针过程中促进MCs向穴区迁移、募集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五输穴生理电位值测定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和验证古典针法子午流注中关于经气盛衰、流注开合的理论。方法:对42例健康受试者的五输穴,根据子午流注纳子法开穴原则,分别按流注时辰进行了生理电位值的测定。结果:十二经脉流注经穴电位值均高于表里经穴电位值(P<0.01),并呈现同步变化;相邻的井荥俞经合各组输穴电位值均有着明显的递增趋势(P<0.01)。结论:子午流注穴位开合确有其特异性,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依据,对指导临床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验证"外周阻断"的观点,为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的实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对59例患者在针刺昆仑穴的同时按实验要求依次压迫承扶、肾俞、膈俞,以压迫3穴旁开1cm处作为对照组,采用TCD观察压迫前后及解除压迫后对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针刺同时压迫穴位可明显阻断针效,而压迫对照组则不能阻断针效,均P<0.01.结论:压迫膀胱经不同段的穴位均可阻断针刺的效应,这种阻断效应只有施加在经线上才能表现出来.提示针刺过程中外周可能确实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  相似文献   

12.
使用血流成像技术对“腰背委中求”经典理论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委中等穴对腰部皮肤血流的影响,以验证"腰背委中求"的经典针灸理论。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成像仪对比观察40名受试者针刺委中和阳陵泉前后腰部皮肤微循环血流量变化及血流分布情况。将受试者腰部划分成整体区域和左右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五个区域,以血流变化率为指标比较分析针刺委中和阳陵泉对腰部体表血流改变的效应差异。结果:针刺委中和阳陵泉后腰部整个区域的皮肤血流量与针前比较均显著升高,并持续至起针后12 min(P<0.05),针刺两穴的血流变化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针刺委中穴后,同侧腰部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上的皮肤血流变化率显著高于针刺阳陵泉(P<0.05),其它区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委中穴对腰的特异性作用可体现在使针刺侧腰部膀胱经皮肤血流的升高上,这种效应有可能导致膀胱经循经低流阻通道阻力下降,疏通经络,产生"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刺辅助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选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莉  赵百孝 《中医杂志》2012,53(19):1681-1683
目的 研究针刺辅助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20部针灸著作及198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美国国立生物医学中心(PubMed)针刺麻醉或针药复合麻醉应用于颅脑外科手术的文献57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312篇,总结针刺辅助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文献的穴位应用频次、穴位选用情况及经络使用情况.结果 使用频数排名前10位的体穴由高到低依次是:风池、安眠、鱼腰、攒竹、率谷、颔厌、金门、太冲、上星、颧髎;穴位选用以近端取穴、循经远端取穴、耳穴为主;经络的选用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及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结论 颅脑外科针麻手术采用手术部位近端(局部)与远端(循经或在神经节段的远端)的配合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强开颅针麻的麻醉效果,并符合针刺麻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方法 :利用改进型的氧传感针 ,对 2 8名志愿者沿督脉线及其两侧旁开约 2 .5cm的非经对照点共五个水平组织中的氧分压进行了检测 ;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像观察。结果 :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部位 ,其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也较其两侧的非经对照点高 (P <0 .0 5)。结论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能量代谢旺盛 ,可能是产生沿该经脉的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在现代临床研究中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9年1月—2019年2月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中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相关文献,归纳分析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192篇,包含74个腧穴,共使用1494次,经络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54.89%)和足少阳胆经(34.74%)为主;选穴部位以下肢(83.13%)为主;常用穴位依次为环跳(188)、委中(154)、阳陵泉(143)、承山(117)、昆仑(110)、大肠俞(88)、秩边(87)、悬钟(82)、肾俞(78)、承扶(56)。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以循经、局部取穴为主,重视本经配穴及阳经腧穴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Zheng SX  Xu JS  Pan XH  Hu XL 《针刺研究》2012,37(1):53-58
目的:比较常态下胃经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以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2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先将418-1型测试探头固定在所要测试部位,然后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在胃经的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与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及其左右旁开1cm对照点插至1cm深度,导入光纤,尽量减少直射光的干扰,分别检测常态下及电针足三里时经脉线与非经脉线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情况。结果:①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的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都高于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P<0.01);②与电针前比,电针后胃经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针前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结论:沿胃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证实深部组织中的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热源,也可能是经脉参与人体机能调节活动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66例高血压患者经络诊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的经络反应,探索其临床经络诊断意义.方法:对66例高血压病患者分2种方法进行经络检测:首先,采用康威人体经络特性诊断分析系统,检测分析十二经脉原穴的伏安特性曲线;检验完毕,休息5 min后,采用传统经络诊察法,循按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及督脉、头背部循行部位有无压痛、结节、条索状反应物等变化.结果:66例高血压患者中,65例经络伏安特性曲线有异常,其中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均为28例,异常率43.1%为最高;采用传统经络诊察方法,41例有异常经络反应,其中督脉28例,异常率68.3%为最高.结论:高血压病主要异常经络反应是督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从而为经络诊断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琳  武玉杰 《中医药学刊》2010,(7):1503-1504
目的:研究经穴阻断对训练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54只大鼠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肌肉注射组和生理盐水注射组,建立大鼠的运动模型,其中穴位注射组大鼠相应穴位处注射钙离子络合剂羧甲基壳聚糖溶液,1天2次,连续注射14天,检测大鼠的淋巴细胞增值反应、IL-2的浓度等免疫学指标。结果:穴位注射组大鼠的脾淋巴细胞反应和IL-2的浓度明显减少。穴位注射组与肌肉注射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穴位注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肌肉注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穴阻断可以降低训练大鼠的免疫功能,钙离子是经络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