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时辰辨治内科杂病三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午流注”中的十二是辰配属十二经脉,构成了脏腑与时辰的配属关系,气血注入十二经脉各有值时,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常在其气血流注的时辰中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对某些发病有明显时间节律的内科杂病,服药时间皆选择在其时辰将至前服之,即迎时而治,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3.
运用献研究方法,探讨关阖枢理论与经络辨证的关系。认为十二经脉的正常气化是关阖枢的生理功能表现,十二经脉的病理变化是“关折”“阖折”、“枢折”的结果。其理论可用于针灸和中药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浅谈经络理论中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脉、络脉简称为经络。经,原意为“纵丝”,即直行主线之意;络,则为网之意。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以营养周身、协调阴阳、防御病邪、反映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因为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支节”,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故经络系统中,以十二经脉为主,又称十二正经。十二经脉具有手足部位、阴阳属性、所属脏腑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经络学说的现代科学研究及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年代最早的一部医学宝典,书中以大量篇幅描述了经络,认为:“经络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可见,经络对人体生命功能调节的重要性。该书以针灸刺激经穴作为治  相似文献   

6.
肖娴 《开卷有益》2005,(8):14-15
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以及调节作用。经络的联系沟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十二经脉中,各自与体内的脏腑发生相应的络属关系,在外则与筋肉、关节和皮肤相沟通。《内经》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种联系有两个特点,即体表的一定部位与不同脏腑的相应联系,以及周身体表肢节与内脏的整体联系。第二,是脏腑与官窍的联系。人体的五官九窍与内脏的联系,也是通过经络的沟通而实现的,《内经》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中医针灸医师 ,要求能正确地辨证、准确地施治 ,首先必须通晓经络系统的理论 ,用辩证的观点观察病侯 ,辨别阴阳、分清虚实、明确表里、判断寒热 ,方能准确地诊断疾病出自何经络、何脏腑 ?在多年的临床、教学实践中 ,笔者体会 :十二经脉中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十二经脉 ,指手足六阴六阳经脉。《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藏 ,外络于肢节。”说明经脉在人体内部各属于五脏六腑 ,并有表里配偶关系 ;在人体外部 ,又联络皮、肉、筋、骨 ,从而使脏腑器官与四肢百骸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借以行气血、营阴阳 ,使…  相似文献   

8.
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现用的十二经脉的走行图,源于明代滑寿著的《十四经发挥》。十二经脉的走行、命名及其与脏腑的配属,既来之实践又有逻辑推理的成分。十二经脉走行图的绘制,主要是根据肘膝以下俞穴主治作用的远达部位和针感的传导路线。例如,针刺合谷能治咽喉肿痛、鼻塞,所以在经络图上,手阳明大肠经发自商阳,经合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对神秘数字的信念,是经络学说建构的重要思想基础,“天六地五”与十一脉、十二月与十二经脉、二十八宿与二十八脉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由此使经络学说具有明显的文化哲学的印记,并影响着现代对经络实质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溯源病机入手,阐释病机与经络病机之间的关系,指出认识“经络病机”要以认识“病机”为基础。通过追溯经络病机理论从春秋战国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时期的理论发展,呈现出经络病机理论随经络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通过对近现代医家对经络病机的研究,梳理出现代对经络病机学理论传承不足的问题,提出经络病机是针灸理论的重要内容,亟需传承与发展,特别是杨介宾先生经络病机学思想对中医病机理论传承与实践有深远影响,应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经络病机要素与逻辑顺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经络学说中五输循行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矛盾之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五输——经别”循行同一体,将五输穴与内脏密切联系起来,对经络学说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有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引言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不但是作为诊断疾病的基础,而且也是治疗学上的重要依据:“灵枢”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1]”。俞嘉言[2]也说:“凡治病不朗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这都说明经络学说的重要性。这一学说阐述了人身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内经曾记载[3]“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根据现代生理学的知识,肌肉神经的任何活动都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认为,耳与全身经络、脏腑有密切的关系。《灵枢·邪气脏腑清形篇》即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的记载,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道路,耳和全身各部一样,都是通过经络中气血的不断运行而联系的。经络有“外络肢节”的分布特点,构成了耳与四肢百骸的统一关系,经络有‘’内属脏腑”的对内循环特点,,从而更加密切了耳部和五脏六腑的相互影响。刺激耳穴具有调整营卫、气血、脏腑的作用,能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笔者在临床中使用耳针治疗急痛症获得…  相似文献   

14.
中医耳穴疗法治胆石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系统结石,发病率高,近年来国内外都很重视此项研究工作。西医多以手术取出胆石、其成份主要是胆固醇者多见(chetej——tecoe)。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高度概括了耳和全身经络关系。  相似文献   

15.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体.《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篇》亦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脉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那么经脉中运行的气血是从何而来的呢?它是怎样运行的?其运行是否有一定的次序呢?这就牵涉到十二经脉的流  相似文献   

16.
针灸     
l、何渭经络?写出十二经脉的名称.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千: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耽经  相似文献   

17.
从药物归经看药物归时和择时用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经脉以脏腑为中心,构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营运气血,循环不休。但这种循环不是无序的运动,而是根据“天人相应”规律,是有时间节律往复。从而表现出十二经脉的时间属性,并根据药物归经理论引划出中药的时间属性,为临床“择时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五官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还有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等等,与五官也有联系。兹将五官与经络的具体联系及其临床应用,分别论述如下。目 (一)经络联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脉者,皆属于目。”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过目内眦。手少阴心经:其支脉系目系。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至目外眦;其支者,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其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经络”、“脏象”学说中,已明确阐述了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经络循行于人体内外,营运人体气血,其内属于五脏,外络于肢节。脏腑互为表里,即十二经脉阴阳相贯、表里相通关系的体现。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腑或脏与脏、腑与腑的联系,都必须依靠经络的流注。由于经络内连脏腑,因此脏腑活动必在经络上有所反映。我们从这个观点出发,于1963年4月~1964年7月间,采用TA及宇宙两型经络测定仪(12V,0-200μA),以本校附属医院妇产科20名18~34岁健康产妇为观察对象,在分娩前后3~5天对冲任二脉部分穴位进行了皮肤导  相似文献   

20.
经络教学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在中医学特别是在针灸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掌握经络特别是十二经脉的循行对学习针灸及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复杂 ,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掌握难度大。笔者从多年临床教学实践中 ,将其规律加以总结 ,运用于教学 ,收到了良好效果。掌握这些规律 ,对十二经脉循行大体上可做到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 ,掌握其具体循行将比较容易。1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阴升阳降经脉循行走向即“脉行之逆顺”是针刺迎随补泻的基础 ,针刺迎随补泻贯穿针刺治疗全过程。因此 ,掌握经脉循行走向对针刺补泻有重要意义。陆瘦燕先生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