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高频超声对剖宫产或妇科手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高频超声诊断的4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做对比分析,评价高频超声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提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在术后得到病理学证实的有37例,超声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0.2%. 结论 高频超声在术前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且安全、无创、重复性好,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6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实施手术彻底清除腹壁病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痊愈出院。随访6~24个月,临床症状均完全缓解,无1例复发。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论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医源性并发症。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彩超扫查即可给予初步诊断,病理血检查可确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将腹壁病灶彻底清除。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剖宫产率,规范实施剖宫产手术,是预防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诊治体会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病灶清除联合药物治疗24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腹壁异位病灶,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6~24个月,患者周期性腹痛症状消失,无1例复发。结论根据剖宫产史、腹壁切口出现随月经周期变化的胀痛性肿块及彩超检查结果,可明确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是首选的有效治疗措施。术后联合应用激素抑制可预防复发。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的适应证,减少剖宫产率,规范进行手术操作等,是降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预防及诊治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18例患者均予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5年,3年后复发的1例为切缘距病灶边缘0.5 cm以内的患者,经口服孕三烯酮3个月,再次手术后痊愈。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医源性并发症,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增多,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也逐渐增多。通过病史分析、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可确诊。彻底切除病灶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依据、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手术切除病灶联合药物治疗26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访6~24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6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腹壁异位病灶,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6~24个月,患者腹壁切口经期疼痛性肿块完全消失。结论依据患者的剖宫产史、腹壁切口经期疼痛性肿块及彩超扫查结果,可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做出诊断。完整切除病灶并联合药物治疗效果良好,并可有效预防复发。严格掌握剖宫产术的适应证,规范进行手术操作,是预防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预防及诊治方法。方法以24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及防治方法。结果 24例患者均手术治愈,随访0.5~1 a,无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通过分析病史、临床表现、并给予B超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可确诊,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切除的彻底性影响着本病的治愈率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郭旭霞 《中国科学美容》2011,(14):115-115,12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超声图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声像图均表现为腹壁切口处皮下不均质的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周边回声增强,内部血流信号不丰富。术前诊断与超声检查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6.44,P〈0.01)。结论高频彩超能发现早期病变以及明确病变范围,有助于临床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临床提供依据,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预防及诊治方法。方法将18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18例患者均手术治愈,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通过分析病史,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可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做出初步诊断,病理检查可确诊。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切除的彻底性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应用激素抑制治疗可导致异位内膜萎缩、退化、坏死而达到治疗并防止复发的目的。预防该病的发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入院后行病灶切除术,术中所见:7例病灶位于腹直肌前鞘,1例病灶累及腹直肌,1例病灶累及腹膜。术后行病理检查示: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术后予以抗感染治疗,切口期愈合,治愈率为100%。术后所有患者随诊12个月,未见有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较明确,治疗以手术为主,严格控制剖宫产术,术中注意保护腹壁切口及盆腔,可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05年10月~2012年8月经手术治疗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患者30例,对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例病灶累及腹膜,5例累及肌层,14例累及腹肌前鞘。行异位病灶切除手术,手术效果良好,无复发。手术患者病灶均为一次手术切除,30例手术的患者完全治愈,治愈率100%。病理检查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以见到子宫内膜腺体结构及间质细胞。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术后23例患者随访1~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手术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最重要的医源性因素,应严格依照剖宫产手术适应证可降低剖宫产率,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规范手术操作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和防治体会。方法 21例患者均行腹壁病灶切除术,术后服用孕三烯酮3个月,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痊愈出院。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6~24个月,患者周期性腹痛症状消失,无1例复发。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病理学检查可确诊。手术彻底切除病灶为最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用激素抑制剂治疗防止复发。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剖宫产率,规范剖宫产手术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14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医源性种植引起,表现为切口周围出现疼痛性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有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预防是关键,治疗方法首选手术切除病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做出诊断。手术切除加药物治愈本病。结果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明确诊断,彻底治愈。结论手术切除加口服药物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一次性病灶切除术。结果 30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切除病灶,切口愈合良好。术后病检确诊为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随访6~18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结论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的9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均在下腹原切口处触及一个质硬包块,6例患者月经期包块增大有触痛,经后期包块缩小,疼痛缓解;另3例触痛不明显。9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包块,术后病检结果支持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并结合B超可初步诊断,术后病理确诊,预防该病的发生极为重要,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切除的彻底性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对36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病灶切除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手术切除均一次性成功。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剖宫产引起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除为最佳治疗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剖宫产率,并规范剖宫产手术是预防子宫内膜种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12-01—2014-04间收治的21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内异症患者均有下腹部手术史,其中20例继发于剖宫产术后,1例继发于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发病潜伏期与发病年龄呈正相关(P0.001)。21例患者均手术切除腹壁异位病灶,术后病理结果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随访7~2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往往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即可初步确诊。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较大而深的病灶,适当扩大切除范围,彻底切除病灶防止复发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少见,多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取胎或足月剖宫产术后,进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发生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增多,现将本院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的2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0例全部接受手术治疗并治愈,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并结合B超可初步诊断,术后病理确诊,预防该病的发生极为重要,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切除的彻底性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在盆腔脏器,也可发生在宫颈,阴道,会阴和腹部手术切口。与剖宫产手术相关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较常见的盆腔外内膜异位症,而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并不多见。我院于2006年2月收治1例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报告如下。患者,女,31岁,因“肛旁肿痛伴流血水反复发作4月余”由门诊拟“肛旁肿物”收治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因肛旁肿痛,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肛瘘”,给予手术治疗(切开旷置),切除组织未做病理切片检查。术后切口未愈合,伴少量血性分泌物自切口外溢,月经期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