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00年11月~2005年10月收治的60岁以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76例,随机分为中医组、西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别予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方法治疗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157例获2~7年随访,平均随访3.5年,三组患者治疗前JOA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及随访时中医组与西医组患者JOA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医组或西医组与中西医结合组间JOA分值以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中医组和西医组。[结论]对于无急诊手术指征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积极治疗并存内科疾病的同时,选择合理的非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但中西医结合疗法与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比较,疗效更持久及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病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脱水、消炎等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等中医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对照组优良率60.00%(36/60),观察组优良率81.67%(49/6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明显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比较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36/40)高于对照组72.50%(28/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获8~12个月的随访,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0.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提高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 对272例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手术治疗,椎板问开窗减压55例(A组),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减压69例(B组),全椎板切除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横突间自体植骨148例(C组).结果 244例获得随访似6~45个月,平均25.8个月,A、B、C组优良率分别为78.8%、75.9%、81.3%.结论 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特殊的临床特点,手术风险高,应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系统(MED)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方法 对4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MED下椎管减压术.结果 责任间隙神经根及硬膜囊充分减压松解,疗效按Macnab标准,优良率92.15%,无并发症.结论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采用MED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的原因,探讨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管狭窄症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比较腰痛明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和典型间歇性跛行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年龄、术前腰椎失稳、生理前凸消失和退变性侧弯的发生率;分析后路腰椎间融合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下腰痛的随访结果.[结果]腰痛明显组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平均年龄、腰椎节段性失稳率、腰椎前凸消失和退变性侧弯的比率高于间歇性跛行组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术后腰痛症状明显减轻,JOA评分改善,退变性侧弯程度减轻,腰椎前凸恢复,椎间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PLIF可消除腰椎管狭窄症的多种腰痛病因,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下腰痛的较好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17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5例,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5周两组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方面较对照组明显呈好转趋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5周护理干预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8%,两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x2=4.54,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心理问题,解除其心理障碍,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术后疗效,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随访36例手术治疗60岁以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男25例,女11例.平均年龄68.9岁.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手术疗效标准(29分法),对36例病人进行术前术后评分,计算改善率.结果:术后优良率为88.9%.结论: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应积极手术治疗,如果积极处理好并存症,掌握好手术原则,围手术期正确处理,大多数病人术后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7):1537-1540
[目的]探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TLIF组给予TLIF术,PLIF组给予PLIF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滑脱椎体矫正情况、VAS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椎间植骨融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显著低于PLIF组(P<0.05)。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年,两组术后滑脱度均明显降低(P<0.05),且TLIF组低于PLIF组(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半年,TLIF组术后融合成功率为87.00%,PLIF组为91.30%,差异不显著(P>0.05)。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显著低于PLIF组的19.57%(P<0.05)。[结论]TLIF、PLIF均可有效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TLIF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开窗减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种无需重建稳定性的减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方法共15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序贯分为2组,A组行改良开窗减压手术,B组行传统全椎板减压手术,评价术前与术后的腰痛、下肢放射痛、行走耐受性和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结果A组病例总的疗效优为89%,良为11%;B组病例总的疗效优为63%,良为30%,差为7%。结论改良开窗手术对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即使合并轻度的先天性腰椎管狭窄,其减压的效果也是足够充分有效的,且术后长期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可以作为治疗无术前腰椎失稳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合并轻度先天性腰椎管狭窄)的标准手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和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英德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43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潜行减压组),21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全椎板切除减压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Fischgrund标准评估患者末次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潜行减压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少于全椎板切除减压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9~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末次随访时潜行减压组和全椎板切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有神经血管损伤、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全椎板切除组腰部遗留疼痛3例、继发性腰椎滑脱1例(4/21,19%);潜行减压组腰部遗留疼痛1例(1/22,5%),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术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两种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相当,并发症均较少;但与后者相比,前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托特罗定联合萘哌地尔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IOAB)的效果。方法将80例女性IOA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联合萘哌地尔治疗。2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36/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0%(29/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5.00%)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3例(7.25%)出现不良反应,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特罗定联合萘哌地尔治疗女性IOAB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4.
减压后原位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减压后原位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利用后路椎管狭窄节段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原位固定,自体髂骨椎间植骨治疗5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结果 术后随访48例,下肢症状完全缓解者46例(95.83%),腰痛完全缓解者41例(85.42%).随机抽取10例术后1年以上患者行CT三维重建,示椎间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后原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既可以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又可解决因关节突关节退变而引发的腰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预测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退变性腰椎滑脱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71例,其中退变性腰椎滑脱病人3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35例。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片上测量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度(PT)、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腰椎骨盆前凸角(PR-LI,PR-L2,PR-L3,PR-L4,PR-L5)、骨盆形态(PR-S1)、腰4椎体倾斜角(L4S)、腰5椎体倾斜角(L5S)。所测退变性腰椎滑脱病例脊柱骨盆参数分别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及正常国人脊柱骨盆参数进行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参数间的差异。结果退变性腰椎滑脱组PI[(57.67±11.78)°]、SS[(37.83±9.17)°]、LL[(54.65±11.45)°]明显大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44.47±8.75)°,(28.18±9.02)°,(38.97±15.59)°]及正常参考值[(44.75±9.01)°,(33.57±7.64)°,(48.75±10.03)°](P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L4S[(8.18±9.98)°]、L5S[(19.96±8.33)°]明显大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3.32±7.95)°,(10.87±8.02)°](P0.05);退变性腰椎滑脱PR-L4[(57.63±13.44)°]、PR-L5[(45.76±10.92)°]及PR-S1[(27.91±10.41)°]明显小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65.48±10.70)°,(56.33±9.15)°,(38.63±7.29)°](P0.05)。结论高PI可能引起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及发展,L5椎体倾斜角是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的预测因素之一,退变性腰椎滑脱下腰椎骨盆前凸明显小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相似文献   

16.
张功林  章鸣 《中国骨伤》2007,20(12):864-865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nenerative lumbar sp inal stenosisDLSS)是导致中老年腰腿痛或腰痛的常见病之一[1]。CT检查是确定狭窄程度的主要依据,为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CT分型在治疗中的参考价值,本文对一组综合保守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7年6月共综合保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89例,病例资料完整并获近期随访者52例,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9岁,平均63岁;随访时间3~30·7个月,平均12·9个月。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0年4个月,平均4年6个月。1·2诊断标准及分…  相似文献   

17.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属于后天获得性腰椎管狭窄的一种类型 ,也是腰椎管狭窄最常见的原因。而随着现在人均寿命的延长及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人越来越多。我国目前对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也逐渐趋向于以小开窗来达到减压的目的 ,以免术后出现不稳情况 ,但对于已经伴有退变性不稳的也开始进行融合手术 ,对伴有退变性脊柱畸形 (如侧凸 )的矫形则争论较多。1 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一直采用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减压 ,长期随访观察 ,一些术后并发症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采用个体化椎板减压结合椎间融合或后外侧融合加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8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在个体化椎板减压基础上,52例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内固定治疗,30例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固定融合术(PLIF)或扩大椎间孔外移入路(改良TLIF)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 82例经12-114个月的随访,按Odom标准:优62例,良10例,可9例,差1例,优良率87.8%。结论对行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术后疗效,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随访36例手术治疗60岁以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男25例,女11例。平均年龄68.9岁。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手术疗效标准(29分法),对36例病人进行术前术后评分,计算改善率。结果:术后优良率为88.9%。结论: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应积极手术治疗,如果积极处理好并存症,掌握好手术原则,围手术期正确处理,大多数病人术后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应用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37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对照组)和同期接受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的41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等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d、7d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较对照组患者(18.9%)降低(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腰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腰椎JOA评分(分别为24.2±2.5、26.4±1.8)均较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9.6±2.4、22.7±1.5)高(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治疗优良率为90.3%,较对照组患者的73.0%高(P0.05)。结论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创伤性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