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对40例自发性气胸积极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结果本组40例均1次成功置管,留置引流时间3~9 d。23例经单纯引流治疗治愈,15例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或空针抽吸治疗后痊愈。发生少量胸腔积液1例、轻微皮下气肿2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未发生导管阻塞、气胸、继发性穿刺口感染等并发症。2例治疗9 d后无效,分别予以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和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操作安全、简便、肺复张完全,能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肋缘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中不常规留置纵隔引流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6月无大血管损伤和肺组织损伤的经肋缘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108例资料,2016年4月前32例常规留置纵隔引流管,以后76例不留置纵隔引流管。比较2组术后再次置管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不引流组2例因气胸需术后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组均于术后第1天拔除纵隔引流管,无再次置管,2组术后再次置管率无统计学差异(P=1.000)。不引流组术后第1天VAS评分(2.9±0.8)显著低于引流组(4.5±0.8)(t=9.080,P=0.000),术后住院时间[(3.1±0.7) d]显著短于引流组[(4.0±0.6) d](t=6.200,P=0.000),2组术后第3天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933)。结论经肋缘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不常规留置纵隔引流管安全可行,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治疗自发性气胸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对2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采用静卧吸氧、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或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等方法治疗。结果 26例气胸患者痊愈,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较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疼痛程度轻、置管时间短、伤口愈合时间短。结论 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中心静脉导管对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并与普通28号硅胶管纽进行比较,治疗组3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行中心静脉手管用式引流,对照组27例行普通硅胶管用式引流,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96.3%,中心静脉导管与普通硅胶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普通硅肢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并发症多,镇痛药使用率高(51.9%).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行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是一种痛苦小,并发症少,住院费用少,操作简单,舒适耐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胸腔积液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干预体会。方法对48例接受胸腔闭式引流的胸腔积液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穿刺过程未出现胸壁、肺部和内脏组织等损伤。引流管留置时间(3.27±2.38)d,每日引流量(938.17±436.26)m L。发生并发症3例(6.25%),其中切口感染1例,恶心、呕吐2例。未发生心律失常、气胸及复张性肺水肿等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接受胸腔闭式引流的胸腔积液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干预,能缩短置管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动物实验,结合文献回顾初步观察CT引导下置入新型便携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治疗气胸的价值。方法 建立16头巴马猪气胸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头。对实验组于CT引导下置入新型便携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对照组置入传统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对比组间肺完全复张时间、引流效率、手术时间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并与文献报道中的同类装置进行对比,初步观察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气胸的价值。结果 2组动物均存活,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组间肺完全复张时间、引流效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引流完全后实验组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建模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引导下置入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巴马猪气胸模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占位病人在介入诊疗中并发气胸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气胸引流术的价值。方法2005年7月~2012年3月,19例介入诊疗中并发气胸,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微创插管方法行气胸引流术。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剪2~3个侧孔,选择气胸侧第2或第3前肋间隙锁骨中线处穿刺进针,18G穿刺针刺入胸膜腔内,引入导丝,交换置入剪孔的中心静脉导管,外固定并抽气。结果在操作和引流过程中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完成中心静脉置管后,5例住院观察,其中2例肺肿瘤射频消融为住院患者,3例肺占位穿刺因合并严重肺气肿,余14例穿刺置管后胸闷症状明显缓解,在等候室内观察1h,无症状加重,听诊双肺呼吸正常,采用门诊观察随访。经抽气及引流1~3d后,18例胸闷、气急症状逐渐消失,患侧胸部扣诊呈清音,听诊呼吸音清晰,胸片或CT复查气胸消失、肺组织完全复张,拔除中心静脉导管;1例重度肺气肿持续少量胸腔漏气,经负压瓶引流5周后胸膜破口完全闭合,肺组织复张。结论与传统外科胸腔引流相比,中心静脉导管行气胸引流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安全可靠、疗效好、患者可在门诊接受观察等优点,尤其适合胸部穿刺介入诊疗操作中发生单纯气胸的病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叶切除术后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指征以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012年3至9月70例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1例于胸腔引流量≤300 ml/24 h时拔除引流管(早期组),29例于胸腔引流量≤100 ml/24 h时拔除引流管(常规组).记录两组术后24、48 h胸腔引流液的量和性状,检测术后24 h及拔管即刻的胸腔积液常规、生化指标;记录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评估术后及早期拔管后胸腔并发症的发生率、再次置管率及胸腔穿刺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后24 h胸腔积液常规和生化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70例患者术后24、48 h胸腔引流量中位数为300 ml(200~ 400 ml,第一、三四分位数,下同)、250 ml(200 ~300 ml)(Z=-2.059,P=0.039).早期组术后24、48 h平均胸腔引流量为(296±153) ml、(285±103) ml,与常规组(332±149) ml、(252±109)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为5.0 d(4.5~6.0d),短于常规组的6.0 d(6.0~8.0 d)(Z=-3.882,P=0.000).早期组拔管时间中位数为术后44 h(44 ~68 h),短于常规组的67 h(65 ~90 h)(Z=-2.914,P=0.004).两组术后及拔管后并发症发生率、胸腔积液复发率、再次置管率及胸腔穿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术后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指征设定为引流量≤300 ml/24 h是可行并且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自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术的综合护理体会。方法对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的4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实施心理支持、病情监测、保持有效引流、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48例患者术后喘憋等症状明显缓解,呼吸平稳。未发生切口及胸腔感染、引流管脱落及阻塞。肺复张良好,顺利拔除引流管,均痊愈出院。结论自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术期间,做好心理护理、病情监测、有效引流等综合护理,有利于提升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胸腔引流方法。方法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对200例食管癌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按手术后放置胸腔引流管的数量不同分为两组,双胸腔引流管组(双引流管组):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男80例,女20例;年龄61.8±11.4岁),术后行双胸腔引流管引流;单胸腔引流管组(单引流管组):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男76例,女24例;年龄57.5±9.3岁)作为对照,术后均行单胸腔引流管引流。术后观察两组患者胸腔引流时间、胸腔引流总量、气胸或肺不张发生情况、术后拔管后胸腔穿刺或再次胸腔引流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引流管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明显短于单引流管组(50.8±7.3hvs.75.6±9.4h,P〈0.05),术后气胸或肺不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单引流管组(2%vs.12%,P〈0.05)。双引流管组患者术后拔管后仅有2例因术侧胸腔内有残余积液需行胸腔穿刺,无须行再次胸腔引流;单引流管组拔管后有10例因胸腔内有积液或气胸需行胸腔穿刺,有6例需行再次胸腔引流,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手术后放置双胸腔引流管引流更有利于肺充分复张,缩短胸腔引流时间,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气漏的病因、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气漏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代替传统的穿刺针,一次性输液器延长管、灭菌输液瓶及中心负压吸引器组成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代替胸管和传统的吸引装置进行闭式引流,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 13例气漏患儿中有7例患儿行胸腔闭式引流,中心静脉导管留置3~7d后,复查胸片,被压缩的肺组织基本复张.治愈10例,好转后放弃治疗1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15.4%.结论 新生儿气漏死亡率较高,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导致新生儿气漏发生的常见原因.治疗气漏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行胸腔闭式引流,笔者所在科室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代替传统的胸管行引流治疗的方法,具有方法简单、引流效果理想、不易造成后期发育畸形、价格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导管联合负压吸引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CNKI、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以及百度和Google搜索引擎,纳入中心静脉导管联合负压吸引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比较治疗自发性气胸的RCT,检索日期从每个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9月15日。由两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依据Cochrane协助网提供的标准评价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8篇文献共1 549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组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组相比较肺复张时间[SMD=0.01,95%CI(-0.23,0.25),P0.95]、住院时间[SMD=-0.42,95%CI(-1.81,0.97),P=0.55]、治愈率[RR=1.04,95%CI(1.00,1.08),P=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_RR=0.31,95%CI(0.23,0.43),P0.000 01]中心静脉导管组低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联合负压吸引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但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个别文献样本量较小,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RCT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的最佳方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86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原发性气胸患者分为两组,其中45例于胸腔引流瓶(胸瓶)停止漏气1 d,查胸部X线片示肺全部复张后,夹闭胸腔引流管(胸管)1 d,复查胸部X线片无气胸增多后再拔除胸管为夹管组。41例于胸瓶水柱无波动且为负压时拔除胸管为不夹管组。记录不夹管组胸瓶第一次停止漏气至胸瓶水柱无波动且为负压的时间、两组胸瓶第一次停止漏气时间、置管时间、拔管前再次漏气率、拔管后复发率及摄片数。评估以胸瓶水柱无波动且为负压时拔除胸管的安全性。结果不夹管组胸瓶第一次停止漏气至胸瓶水柱无波动且为负压的时间为(2.1±1.1)d。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胸瓶第一次停止漏气时间、置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管组有8例拔管前有再次漏气的发生,其中有6例在夹闭胸管后再次漏气而重新开放胸管。与夹管组相比,不夹管组拔管前再次漏气的发生率减少(P0.05)。拔管后至出院1周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原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待胸瓶水柱无波动且为负压时拔除胸管,此方案安全可行,且不会延长置管时间,但可减少患者摄片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开放胸腔引流方式和常规胸腔引流管夹闭方式在胸腔镜全肺切除术后的应用,为全肺切除患者寻找一种安全便捷的引流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连续147例行胸腔镜全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8例、女19例。按胸腔引流方式将患者分为胸腔开放引流组(不夹闭组,49例)和常规胸腔引流管夹闭组(夹闭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3 d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生活质量等。结果不夹闭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夹闭组显著降低(10.20%vs. 23.47%,P=0.04),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比夹闭组长[(5.57±2.36)d vs.(3.22±1.23)d,P0.001];夹闭组术后3 d引流量相对较少。不夹闭组相对夹闭组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早,胸腔再次穿刺少,再次置管率低(P均0.001)。同时,不夹闭组比夹闭组术后住院时间短[(6.35±1.87)d vs.(8.37±2.56)d,P0.001],住院费用低[(5.96±0.73)万元vs.(6.62±0.54)万元,P0.001]。在术后生活质量方面,不夹闭组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显著优于夹闭组(P均0.001)。结论相比于常规胸腔引流管夹闭引流,对患者实施胸腔开放引流的效果更优,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30%乙醇用于液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30%乙醇对液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液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水封瓶内产生大量泡沫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时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引流(250 ml生理盐水作为引流瓶内基础液体),引流管浸入液面1~2 cm;观察组采用30%乙醇400 ml作为闭式引流水封瓶内的基础液体进行引流,引流管浸入液面3~4 cm.结果 两组引流基础液体使用6 h后患者有关生理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引流6 h后引流瓶内泡沫高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30%乙醇能有效消除液气胸患者闭式引流液中的泡沫,液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过程中泡沫过多而影响观察及护理时,可使用30%乙醇作为基础液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传统胸腔引流管和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19年9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系统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200例肺癌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术后留置28F胸腔引流管;B组患者术后留置12G的中心静脉导管。两组患者上肺叶切除术后留置2根胸腔引流管,中、下肺叶切除术后留置1根胸腔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引流时间、总引流量、住院时间、疼痛评分等。结果 最终纳入151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A组患者73例,男26例、女47例,平均年龄(55.38±9.95)岁;B组78例,男37例、女41例,平均年龄(59.86±10.18)岁。两组患者术后第2 d引流量,长时间漏气、血胸、乳糜胸和再次胸腔引流管置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 d引流量[200.0(120.0,280.0)m L vs. 57.5(10.0,157.5)m L,P=0.000]、术后第3 d引流量[155.0(100.0,210.0)mL vs. 150.0(80.0,215.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穿刺套件引流较传统引流在腹盆腔脓肿的应用优势。方法总结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超声定位下行腹盆腔脓肿穿刺引流的病例35例,其中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19例,应用经皮肾镜穿刺套件扩张后留置F16号引流管16例。结果采用经皮肾镜穿刺套件组在堵管发生率、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方面明显少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肾镜穿刺套件在腹盆腔脓肿引流中的应用,即可解决传统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又可避免一般穿刺置管管腔小、易堵塞的缺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陈小萍 《护理学杂志》1996,11(2):103-103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留置治疗自发性气胸浙江省诸暨市中医院陈小萍我院1990年4月至1995年10月,用细针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30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30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人,男25例,女5例。均经X线摄片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收治126例自发性气胸的护理过程和经验。结果 126例患者经胸腔闭式引流术后8例带管出院,1例胸腔大出血死亡,117例治愈出院,引流管留置时间7~132d,平均14d。通过对胸腔闭式引流患者术后及拔管后的护理,患者及家属均能很好的配合治疗,达到治疗和护理的目的。结论自发性气胸确诊后如患者有呼吸困难均应行胸腔闭式引流,加强对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可减少引流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用12Ga猪尾状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创伤性血胸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临床诊断创伤性血胸重症患者75例随机分为12Ga导管组(n=38)、中心静脉导管组(n=37).均从B超定位点采用Seldinger方法胸腔置入导管引流积血.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平均留管时间、镇痛药使用率,并记录穿刺口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落、重新置管等发生率,并记录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平均留管时间、镇痛药使用率、穿刺口感染、导管脱落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导管堵塞发生率及重新置管率12Ga导管组明显优于中心静脉导管组(P<0.05). 结论 12Ga猪尾状导管引流治疗创伤性血胸与中心静脉导管相比.同样安全、有效、损伤小,且导管堵塞等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