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选用兔肾小管基底膜(TBM)、完全福氏佐剂及百白破疫苗免疫雌性Wistar大鼠,成功地建立了肾小管间质性肾炎(TIN)模型。实验证明在TIN发生时,TBM上有IgG和C3沉积,肾间质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部分有肉芽肿形成。随后出现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用环磷酰胺可以抑制TIN的发生和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
陈瑾君  徐伟人 《现代免疫学》1994,14(3):145-147,144
用Mayrer方法从正常大鼠尿中提取THP,并制备兔抗鼠THP抗血清。将大鼠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单次静注入不同剂理的兔抗鼠THP IgG,正常兔IgG及生理盐水。结果表明,试验组大鼠中有11只(31%)肾间质出现明显的局灶性病变,用免疫荧光法证实小管上有明显免疫复合物沉积。提示免疫反应参与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免疫发病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免疫发病机制,观察Ia抗原表达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损害的关系,用兔肾小管基底膜(TBM)完全福氏佐剂及百白破疫苗,免疫雌性Wistar大鼠,成功地建立了肾小管间质性肾炎(TIN)模型。我们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TIN病变中单个核细胞的特征以及Ia抗原表达和TIN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TIN发生时,TBM上有线型IgG沉积,这表明有抗TBM抗体产生。肾小管间质中渗出的单个核细胞,大多数为T细胞,部分有肉芽肿形成。B细胞逐渐减少,而单核细胞由少变多。肾间质损害表现为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这些表明细胞免疫在TIN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模型组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和Bowman囊Ia抗原表达强度比对照组高(P<0.01),提示Ia抗原的表达可能影响TIN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基底膜的粘附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模拟缺血、缺氧、缺血缺氧三种条件下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基底膜的粘附力学特性。材料与方法:利用微管吸吮技术测定肾小管上皮细胞与人工基底膜的粘附力。结果:模拟缺血、缺氧、缺血缺氧三种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基底膜的粘附力均较正常情况明显降低。结论:不同模拟损伤因素对粘附力的影响不同,其中缺血缺氧组粘附力最小,单纯缺血组的影响较小。这些结果提示,在一定条件下,氧缺乏比缺血情况更能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与  相似文献   

5.
用Mayrer方法从正常大鼠尿中提取THP,并制备兔抗鼠THP抗血清。将大鼠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单次静脉注入不同剂量的兔抗鼠THPIgG,正常兔IgG及生理盐水。结果表明,试验组大鼠中有11只(31%)肾间质出现明显的局灶性病变,用免疫荧光法证实小管上有明显免疫复合物沉积。提示免疫反应参与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IgG4相关的小管间质性肾炎(IgG4-related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IgG4-TI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1例IgG4-TIN进行光镜、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 患者因"肾功能异常"入院.肾穿刺活检:镜下表现为小管间质性肾炎,伴重度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并有大量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证实超过50%的浆细胞表达IgG4;肾小球病变轻微,有局灶球性或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电镜观察:见肾小管重度萎缩,基膜增厚,间质弥漫纤维化,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结论 IgG4-TIN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须临床与病理相结合,对类固醇治疗有效,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L-18在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复制大鼠抗GBM肾炎模型,分别于实验第2、7、14、21和28天,行以下处理:收集24小时尿、血清样本检测大鼠2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及血尿素氮含量;取肾组织经光镜、电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RT-PCR、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肾组织中IL-18、Fas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肾炎模型组2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光镜和电镜观察到肾小球内可见新月体形成、GBM不规则增厚、足突融合等病变;肾小球内凋亡细胞于第2天开始轻度增加,随后继续增加,于第28天有所减少,但仍维持较高水平;血清IL-18含量第2天开始升高,此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肾组织中IL-18、Fas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且肾炎模型组血清、肾组织IL-18表达与Fas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IL-18在大鼠抗GBM肾炎凋亡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普乐可复防治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普乐可复(FK506)防治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的疗效。方法:复制大鼠抗GBM肾炎模型。实验分3组:肾炎+FK506组、肾炎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抗GBM抗血清后6 h内皮下注射FK506注射液(0.5 mg·kg-1·d-1), 至第21 d。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定期于第4 d、第14 d和第21 d, 检测大鼠尿蛋白、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 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 以及检测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结果:肾炎对照组大鼠注射抗血清后于第4d即出现异常蛋白尿, 血清肌酐和尿素氮亦持续上升;肾小球内可见细胞数增加和新月体形成, 肾小管内大量蛋白管型, GBM呈不规则增厚, 足突大片融合;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异常。而肾炎+FK506组大鼠上述病变均明显较轻。结论:FK506能够明显改善大鼠抗GBM肾炎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东菱迪芙对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兔血流变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东菱迪芙(DF-521)对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兔血流变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东菱迪芙治疗组(A组)和模型对照组(B组)。A组注射肾毒血清后6 h内开始给药,B组注射肾毒血清后给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一般情况,2周后采血测定全血黏度(ηb)、血浆黏度(ηp)、红细胞比容(HCT)、血沉(ESR)、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刚性指数(TK)、纤维蛋白原含量(F ig)。结果A组与B组比较,ηb、ηP、ESR、EAI、TK(P<0.05)、F ig(P<0.01)均显著降低。结论东菱迪芙可能主要通过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抗GBM肾炎兔肾脏微循环与血流变。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体外试验中证实:Tamm-Horsfall蛋白(THP)刺激人单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和IL-1的作用依赖其糖基组分的完整。为了探讨糖基组分在THp所致肾小管间质肾炎(TI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给Wistar大鼠肾内直接注射THP制成TIN模型。该模型在发病第4d即有明显的肾间质巨噬细胞(MΦ)浸润。用高碘酸氢化去除THP的糖基组分明显破坏了THP诱发TIN的能力。注射去糖基THP的动物只有轻微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肾间质浸润的MΦ数量明显减少,亦无肾小管功能障碍。由此表明:THP的糖基组分在其导致TIN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将Wistar大鼠的腹腔巨噬细胞(Mφ)分别与Tamm-Horsfall蛋白(THP,A组)、去糖基THP(B组)或RPMI1640(C组)在体外共育4小时,而后更换培养液继续孵育24小时。用生物学方法测定发现唯A组Mφ上清液含肿瘤坏死因子和IL-1样活性。将三组Mφ上清液分别注入各自大鼠右肾,6周后A组右肾全部发生了炎症和纤维化,伴有肾小管功能改变,而B、C组肾间质无明显异常。由此表明,THP对单核、Mφ的活化作用及由此而产生的生物活性介质可能在某些肾小管间质疾病纤维化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将Wistar大鼠的腹腔巨噬细胞(Mφ)分别与Tamm-Horsfall蛋白(THP,A组)、去糖基THP(B组)或RPMI1640(C组)在体外共育4小时,而后更换接培养液继续孵育24小时。用生物学方法测定发现唯A组Mφ上清液含肿瘤坏死因子和IL-1样活性。将三组Mφ上清液分别注入各自大鼠右肾,6周后A组右肾全部发生了炎症和纤维化,伴有肾小管功能改变,而B、C组肾间质无明显异常。由此表明,THP  相似文献   

13.
肾小管间质α-SMA表达与大鼠肾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肾毒血清肾炎大鼠肾小管间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与肾炎预后的关系及强的松治疗对其影响。方法:复制大鼠加速型肾毒血清肾炎(NTN)模型,随机分为非治疗和强的松治疗组,在肾炎第7、30、60和90d分别测定血清肌酐(Scr),尿蛋白(UP),肾小管间质形态和α-SMA的表达及分析相互关系。结果:肾小管间质α-SMA的表达与Scr,UP和肾小管间质病变相一致,强的松可抑制α-SMA的表达。结论:α-SMA的表达与肾炎病变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强的松影响α-SMA的表达,减少间质细胞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肾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大鼠Thy1抗血清制备及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通过分离大鼠胸腺细胞,免疫家兔,制得兔抗大鼠Thy1抗血清(ATS)采用连续4次注射ATS,建立改进型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并应用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作为增殖指标观察系膜细胞的增生情况。结果显示改进型动物模型在病变的诱导28d,35d时,表达PCNA,α-SMA阳性细胞仍较多,较正常动物组,细胞增生明显(P〈0.05),且病理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5.
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模型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sPGN)模型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 :采用一次性鼠尾静脉注射小鼠抗大鼠Thy1 1单克隆抗体法复制大鼠MsPGN模型 ,应用光镜、荧光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模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的变化 ;结果 :系膜细胞明显增生 ,细胞外基质 ,包括Ⅰ、Ⅲ胶原、纤维粘连蛋白 (FN)及层粘连蛋白 (LN)增多 ,个别大鼠肾小球出现硬化及纤维化。结论 :复制出具有典型病变的大鼠MsPGN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研究人类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anti-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nephritis,anti-GBM)建立大鼠自身诱导的抗-GBM肾炎模型。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抗-GBM肾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将合成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α3链非胶原1区(Noncollagen Domain 1 of alpha 3 chain of typeⅣCollagen,Col4α3NC1)中的多肽序列—pCol(28-40)为抗原多肽,皮下注射免疫抗-GBM肾炎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同部位注射PBS。于第7、14、21、28、35天检测大鼠24 h尿蛋白、血肌酐及血尿素氮等生化指标变化,普通光镜观察HE,PAS染色肾组织病理改变;免疫荧光观察IgG的沉积;电镜观察肾小球基底膜,足突细胞,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变化。结果大鼠免疫后,抗-GBM肾炎模型组在各时相点的24 h尿蛋白量、血肌酐、血尿素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肾组织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内细胞数明显增多,大量细胞性新月体形成,蛋白管型多见,内皮细胞脱落、坏死;免疫荧光检查IgG沿肾小球弥漫性线样沉积;电镜观察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厚,足突融合;正常对照组均未见改变。结论成功的建立了大鼠抗-GBM肾炎,该模型病变与人类抗-GBM肾炎的病变较为一致,可用于探讨抗-GBM肾炎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免疫复合物肾炎大鼠尿液中补体C5b-9复合物检出的意义。方法: 复制大鼠被动型Heymann肾炎(PHN)、抗胸腺细胞血清性肾炎(ATSN)、抗肾小球基底膜性肾炎(AGBMN)及慢性血清病肾炎(CSDN)4种动物模型。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期检测各种肾炎大鼠血液及尿液中补体C5b-9的含量,同时观察大鼠肾小球中C5b-9的沉积情况。结果: 4种肾炎模型鼠血浆C5b-9复合物均见上升,肾小球内也有C5b-9复合物的沉积,但尿液中C5b-9含量升高仅见于罹患PHN的大鼠。此外,尿液中C5b-9复合物的升高先于PHN大鼠尿蛋白的升高。结论: 尿液中C5b-9复合物的检测可作为PHN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种敏感性较高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抗胸腺细胞血清性肾炎(ATSN)大鼠肾小球内C5b-9复合物的沉积与某些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如: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情况。 方法: 大鼠一次性静脉注射抗胸腺细胞抗血清(ATS)建立ATSN模型,定期对ATSN大鼠肾小球中的补体C5b-9复合物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定位、显微图像扫描半定量分析;并对有C5b-9包绕的肾小球系膜细胞(MC)进行计数。测定ATSN大鼠肾中诱生型NO合酶(iNOS) mRNA的表达、尿液中NO的代谢产物(NO-2/NO-3)及TNFα的排泄量。 结果: ATSN模型大鼠肾小球MC先溶解坏死后继发增生,病变早期(溶解时相)补体C5b-9复合物主要定位于肾小球系膜区及MC表面;随着病程的进展,被C5b-9包绕的MC逐渐减少, 病程初期ATSN大鼠肾小球MC有明显的 iNOS mRNA表达, 尿液中NO-2/NO-3 和TNFα的排泄量也明显增加。在ATSN病变的增生阶段(一般7 d后),上述指标的变化逐渐趋缓。 结论: ATSN模型大鼠肾小球中MC逐渐溶解与补体C5b-9沉积及NO和TNFα的合成与释放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