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轻度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听功能与神经心理量表测评的关系.方法 测试50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和15例轻度AD患者(AD组)的周围听觉功能(纯音听阈、言语识别率)以及中枢听觉功能(同侧竞争信息--合成句识别试验、对侧竞争信息--合成句识别试验、交错扬扬格词试验、掩蔽级差试验).将各项神经心理量表分为言语相关性和非言语相关性两部分进行测评,分析测听结果和量表得分,比较听觉功能和神经心理量表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AD患者周围听觉功能(纯音听阈、言语识别率)同言语相关性认知量表的关系(Kendall's tau b分别为-0.33和0.44)比其与非言语相关性认知量表的关系(Kendall's tau b分别为-0.23和0.26)更明显(P<0.05),对照组中无此现象.轻度AD患者中枢听觉功能(同侧竞争信息--合成句识别试验、对侧竞争信息--合成句识别试验、交错扬扬格词试验、掩蔽级差试验)与言语相关性和非言语相关性认知量表均有明显相关性(Kendall's tau b范围0.37~0.56),与周围听功能与言语相关性和非言语相关性认知量表关系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轻度AD患者的周围听功能障碍与言语相关性认知量表测评结果有关,其中枢听功能障碍与言语相关性和非言语相关性认知量表测评结果均有关,应用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评轻度AD患者认知功能时,应注意听功能障碍对其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听觉行为分级(CAP)、言语可懂度分级(SIR)及视频和录音言语清晰度分析法分别对295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进行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 结果 2例蜗神经细小合并内耳畸形患者开机听阈为45 dB,其余听阈为25~40 dB。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助听器的佩戴、植入年龄、植入后时间、术前残余听力、内耳畸形程度、脑白质病变对CAP及S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方法、中耳炎、Waardenburg综合征对CAP、S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植入后时间、脑白质病变与CAP、SIR显著相关。 结论 大部分患者可从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获得满意效果,其听觉言语康复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127例254耳进行了纯音和言语测听,证实语频纯音听阈(PTA)均值与言语接受阈(SRT)十分接近,PTA较准确地反映了对言语的听力损失,临床测听中可用PTA代替SRT测试,感觉神经性听觉障碍者的言语识别率随听力损失的加重而下降。健康青年的平均SRT为27dBSPL。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单视觉(唇读)、单听觉、视觉与听觉结合对正常青年人言语识别率的对比测试来说明唇读对语句识别的影响。方法选择正常听力青年大学生27名,分别在只看视频(唇读)、只听声音、视频和声音结合的情况下用新编中文普通话版嘈杂语噪声下语句识别表测试其言语识别率。结果在单视觉、单听觉和视觉与听觉结合的情况下,27例受试者平均言语识别率分别为33.1%±10.1%、40.8%±10.6%、91.5%±3.9%,视觉与听觉结合情况下的平均言语识别率显著高于单视觉、单听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噪声环境下,唇读信息可明显提高正常人对语句识别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 CI)使用时间、术前残余听力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对低龄CI植入儿童听觉行为和言语发声行为的影响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43例小于3岁CI儿童,植入月龄6~32个月(平均植入月龄17个月)。听觉行为评估素材为婴幼儿日常听觉综合能力量表(the 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言语发声行为评估素材为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the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评估分别在术后开机时和开机后1、2、3、6、9、12个月时进行。结果(1)全体受试儿童IT-MAIS、MUSS总分随着CI使用时间的增长逐步增长(ANOVA,p<0.05);(2)术前残余听力水平对前6个月IT-MAIS得分影响显著(ANOVA,p<0.01),对MUSS得分未见影响作用(p>0.05)。(3)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显著影响术后IT-MAIS、MUSS得分。开机后3个月训练组IT-MAIS得分高于非训练组得分(p<0.05)。9、12个月时训练组MUSS得分与非训练组MUSS得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1)在听觉行为方面,随着CI使用时间的延长,受试儿童总体听觉能力呈逐步上升趋势。对声音的辨别和理解能力在3-9个月时有显著增长;在发声行为方面,受试儿童在CI植入6个月以后开始用言语方式表达。(2)术前残余听力在受试儿童CI使用前6个月时对听觉行为有影响作用,9个月以后影响作用逐渐减小;平均听力损失程度对受试儿童的言语发声行为未见显著影响。(3)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对听觉行为和言语发声行为体现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GJB2或SLC26A4基因突变对早期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儿童听觉言语发展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科接受单侧CI的双耳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211例为研究对象,植入年龄为0.67-3.5岁,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GJB2基因突变组共65例、SLC26A4基因突变组共42例,以及未检出基因突变者104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开机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及36个月时评估CI儿童的听觉言语能力。评估工具包括: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或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汉语沟通发展量表(Putonghua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y,PCDI)以及有意义言语使用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结果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三组CI儿童的听觉言语能力逐步提升。GJB2组在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听觉言语能力得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C26A4组的ITMAIS/MAIS得分在术前、开机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时优于对照组(P<0.05),CAP得分在术前及开机6个月时优于对照组(P<0.05),PCDI得分在术前、开机6个月及12个月时优于对照组(P<0.05)。在其余随访时间点,SLC26A4组CI儿童的听觉言语能力得分和对照组CI儿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JB2或SLC26A4基因突变预示良好的植入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SLC26A4基因突变对植入后早期的听觉言语发展有积极作用。基因检测有助于预估CI儿童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语言(language)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方式,言语(speech)指人类按照一定的自然语言模式发出的声音。接收和理解语言是人类听觉最重要的功能,言语测听(speech audiometry)是一种用言语信号作为刺激声来检查受试者言语听阈和言语识别能力的听力学测试方法[1],可用于听障患者的诊断以及评估听力康复效果。20世纪中叶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在言语测听材料的开发上做了大量的工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助听装置的麦克风位置对于头影效应的影响和由此对言语识别能力产生的影响。方法12名听力正常受试者分别接受了两种条件下的噪声中听觉测试。两种测试条件分别为52dB(A)噪声从正前方(0°)和右侧(90°)入射,言语信号固定为正前方(0°)入射。通过头相关传递函数(headrelatedtransferfunction,HRTF)使用耳机模拟声场中正常耳道口(KEAMR)和三种麦克风位置(T-mic、BTE、PHP)的特性。每位受试者在每种测试条件下分别测试正常耳道口和三种麦克风位置下的噪声中听觉测试(hearinginnoisetest,HINT)句子识别阈(receptionthresholdforsentences,RTS)。将两种条件下RTS的差值定义为“头影优势”。比较不同测试条件下言语识别能力的差别和头影优势的大小。结果语句与噪声分开时,RTS有显著降低(P<0.01)。LSD-t检验结果表明T-mic与正常耳道口位置的头影优势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优于PHP(P<0.01)和BTE(P<0.01)。结论当言语和噪声从不同方向入射时,头影效应对于双耳的言语识别具有提高作用。当麦克风位于耳道口位置时头影优势最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儿童人工耳蜗术(CI)后听觉言语发育状况,并分析其发育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言语听觉康复中心的CI植入术后儿童4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试和评估患儿在开机时及康复第1、3、6、12、24个月的听觉行为分级(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IR).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利于单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比较受试者在噪声环境下使用蓝牙传输系统和无线调频系统(FM系统)的言语识别率改善情况,了解蓝牙传输系统和无线调频系统在听觉辅助作用上的差异.方法 选择听力正常的青年人40名,在信噪比为-5 dB的室内分别测试受试者在不使用听觉辅助装置、使用蓝牙传输系统、使用接收方式为FM接收器的FM系统和使用接收方式为感应线圈的FM系统时的言语识别率,并记录受试者感受.结果 受试者使用蓝牙传输系统、使用感应线圈接收方式的FM系统和使用FM接收器接收方式的FM系统3种情况下的言语识别率分别是78.3%、82.2%、88.1%,均好于未使用听觉辅助装置时44.3%的言语识别率.使用FM系统时的言语识别率好于使用蓝牙传输系统,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蓝牙传输系统和FM系统均具有良好的听觉辅助作用,FM系统的助听效果更好,但从经济角度来看蓝牙传输系统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语言(language)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日常生活中用口说出来的"言语"(speech),则是语言的最基本形式。人类听觉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接收和理解言语。因此,能否听懂言语,是判断听功能状态的最主要指标。如果只能选择一种测试来评价听觉功能的话,那就是言语测听。言语测听(speech audiometry)是一种用标准化的言语信号作为声刺激来测试受试者的言语识别能力的测听方法。作为一项直观有效的技术手段,言语测听在诊断听力疾患、选择干预方案和评估康复效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文言语测听长期受到"测听材料匮乏"和"测听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语前聋患儿6岁前与6岁后植入人工耳蜗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6岁前与6岁后两个年龄组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的效果. 方法对31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随访0.5~4年,按手术年龄分成A组(1.0~5.9岁)和B组(6.0~17.9岁),进行术后的听觉和言语识别率的评估. 结果 31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全部手术成功,全部建立了主观听性反应.A组的纯音听力水平平均为30dBSPL,开放式言语识别率平均为90%.B组的纯音听力水平平均为36dBSPL,开放式言语识别率平均为85%. 结论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患儿1.0~5.9岁与6.0~17.9岁比较,在术后的言语识别率和语言清晰度两方面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有显著性差异,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因此,为达到满意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人工耳蜗植入的时机最好在6岁之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语后聋儿童及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术(CI)后听觉言语效果及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变化。方法在受试者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月、3月、6月、9月、12月时,运用听阈(T)、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言语识别率(WRS)等指标对其听觉功能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分别观察儿童(n=23)、成人(n=20)及两者总体(n=43)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运用听力植入体儿童家庭生活质量(CuHIQol)问卷及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CIQ)分别对儿童及成人术前、术后12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术后1年内儿童(n=23)、成人(n=20)及两者总体(n=43)的T值均随时间逐渐降低,CAP、SIR、WRS值均随时间逐渐升高,不同时段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的T、CAP、SIR、WRS值在术后1-6月变化快速,6-12月变化缓慢;术后12月的CuHIQol及NCIQ各领域得分较术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语后聋儿童及成人术后听觉言语功能及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因人工耳蜗的植入得到明显改善,语后聋儿童及成人是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合适人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听神经发育不良(cochlear nerve deficiency, CND)儿童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 CI)术后听觉能力、言语能力的变化特点及发展规律,为此类儿童的诊治和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 toddler-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 IT-MAIS)、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 MUSS)、听觉能力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 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四个问卷量表,对42例内耳结构正常伴CND的CI儿童(A组)和189例内耳结构正常且听神经发育正常的CI儿童(B组)分别在术前、开机后1、3、6、9、12、24和36个月进行听觉言语能力评估。结果 两组患儿4个问卷得分均随着开机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且B组比A组增长趋势明显。IT-MAIS评估结果显示,在开机后6、9个月时两组得分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一例听障青年的康复实践,探索成年听障患者听觉言语康复的方法.方法 利用短期培训传授听觉言语康复的方法和技巧,以患者自主康复训练为主,定期进行康复指导和评估.结果 经过3年的听觉言语康复,该患者与健听人交流基本无障碍,并能使用电话.结论 听力损失为极重度聋但低频残余听力较好的成年人,通过验配合适的助听器,掌握基本的听觉言语训练方法,坚持科学系统的学习训练,也有希望得到康复;聋儿听觉言语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同样适用于成年听障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音乐教育对3~4岁听障儿童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发展的影响.方法 将40名3~4岁语前聋儿童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在5个月内,实验组持续参加每周1次、每次1小时的音乐教育课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康复教育.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测试表>测试两组被试在实验前后的听觉能力和言语能力.结果 ①在听觉能力、言语能力测试总分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成绩均没有显著差异;②在听觉能力测试中,实验组的各项后测成绩均显著高于其前测成绩,包括声母识别率(t=-4.736,P<0.01)、韵母识别率(t=-3.603,P<0.01)、双音节识别率(t=-3.432,P<0.01)、短句识别率(t=-4.228,P<0.01)、总分(t=-5.067,P<0.01).对照组只在声母识别率(t=-2.877,P<0.05)、韵母识别率(t=-2.779,P<0.05)及总分(t=-2.393,P<0.05)3项上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其前测成绩;③在言语能力测试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后测成绩均显著高于其前测成绩,且实验组在主题对话部分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t=2.076,P<0.05).结论 音乐教育是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可以选择使用的一种康复方式,对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后聋成人听力言语感知能力的测评,探讨人工耳蜗对语后聋成人言语康复的作用.方法受试者为14名语后聋成人患者,男性9例,女性5例;耳蜗植入年龄22岁~67岁,平均46岁;耳聋时间6年-42年,平均16年.在人工耳蜗植入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时,进行开放性单词和短句言语感知测试.分别在三种模式下进行:只听模式(开放人工耳蜗)、听觉加视觉模式(开放人工耳蜗加唇读)及视觉模式(关闭人工耳蜗只用唇读).结果在听觉模式及听觉加视觉模式下,患者对单词和句子的正确感知随人工耳蜗使用时间而不断改善.术后6个月,听觉模式下的开放性单词和短句的正确感知率分别是38%和54%;听觉加视觉模式下的开放性单词和短句的正确感知率分别是70%和76%.术后24个月,听觉模式下的开放性单词和短句的正确感知率分别是65%和72%;听觉加视觉模式下的开放性单词和短句的正确感知率分别是84%和88%.结论人工耳蜗植入能显著改善语后聋成人的言语感知能力,并随着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增加,言语感知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听觉言语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言语状态下呼吸特性的差异,为探索听觉言语障碍儿童言语时呼吸训练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使用RM6240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Hx 100型呼吸换能器分别测量10例6~8周岁听觉言语障碍儿童和10例6~8周岁正常儿童在言语状态下的吸气最大值、呼气最大值及呼吸频率,比较两组结果。结果在言语状态下,听觉言语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腹式吸气最大值分别为29.03±1.51和39.67±1.34cmH2O,腹式呼气最大值分别为50.95±2.36和45.35±1.87cmH2O,胸式吸气最大值分别为21.46±0.87和27.97±0.63cmH2O,胸式呼气最大值分别为43.70±1.07和34.77±1.25cmH2O,听觉言语障碍儿童胸腹式呼吸状态的吸气最大值均低于正常儿童组,而呼气最大值均高于正常儿童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觉言语障碍儿童在言语状态下呼吸频率值均高于正常儿童,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听觉言语障碍儿童言语状态下的言语动力源不能提供足够的呼吸支持,不能为正确发音提供强有力的气息,从而导致其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及构音器官不能很好的进行协调;在其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时应注重呼吸训练。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导航-听觉言语评估系统中儿童汉语言语识别词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计算机导航-听觉评估系统中儿童汉语听觉言语识别词表的测试,证实儿童汉语言语识别词表在“计算机导航-听觉言语评估系统”中运用的可行性,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健康听力儿童言语识别率的标准化研究,使测试结果能够真实地表达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听觉言语识别能力。方法在正常幼儿园随机选取90例儿童,其中大班儿童(平均年龄5岁11个月)、中班儿童(平均年龄4岁9个月)、小班儿童(平均年龄3岁8个月)各30例。应用计算机导航-听觉言语评估系统,在安静环境中,分别对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进行听觉言语识别测试,包括语音识别、声调识别、单音节词识别、双音节词识别、三音节词识别和短旬识别。结果大班、中班、小班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听觉言语识别词表正确识别率测试结果显示,每一测试词的通过率均大于93%,各听觉言语识别词表的总体通过率均在99%以上,达到了预期的标准化测试目标。结论本研究验证了计算机导航-聋儿听觉评估系统中的听觉言语识别词表及图片对儿童进行听觉言语能力评估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能够真实地表达各年龄段儿童听觉言语识别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确定老年性痴呆患者 (seniledementiaoftheAlzheimer′sdisease ,AD)有无周围性听功能障碍及其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利用纯音测听、言语识别率、声导抗、听觉脑干反应检测AD患者 43例 ,健康老年人 50例 ,评定受试者测听可信度 ,统计测试结果 ,并将上述结果同受试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ini mentalscaleofequastionnaire ,MMSE)得分进行对照分析 ,寻找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受试者两耳间周围听力差异无显著性 ,以右耳听力结果 ( x±s)进行统计。AD组纯音听阈为 (2 6 3± 8 5)dBHL和 (2 9 1± 8 7)dBHL ,言语识别率为 (85 5± 5 5) % ;对照组纯音听阈为 (2 3 2± 1 0 6)dBHL和 (2 6 2± 1 1 8)dBHL ,言语识别率为 (87 6± 6 8) %。虽然AD组周围听功能检查结果低于对照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测听可信度、声导抗和ABR阈值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老年性痴呆患者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与老年聋相似 ,其周围听功能障碍与MMSE认知量表得分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