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补泻针法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很多,针刺手法是主要因素之一。补泻针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针刺手法,是指采用适当的针剌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平衡阴阳的方法,它是在捻转、提插等基本针刺手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补泻针法包括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分别用于虚证、实证、无明显虚实之证或虚实夹杂之证。目前对补泻针法的量化研究刚刚起步,尚不成熟,且近年来很少有人将相对量化的补泻针法应用于不同病证的疗效情况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医学理论,痛证的发生不外乎经络不通,气血失调。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正是针灸之所长。郑健刚教授根据临床中医痛证虚实错杂之病机,病程冗长之特点,应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之治法疏通经络,配合相应补泻手法标本同治,气血调和从而较快缓解病情,减轻疼痛,临床收到满意的长期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针刺补泻手法究竟是否存在,历来是针灸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就一般情况而言,大致有四种看法。其一:不存在针刺补泻手法。其二:只有泻而无补。其三:只存在轻重两种针刺手法,其中轻刺激是补法,重刺激是泻法。其四:补泻的针刺手法是存在的。鉴于以上四种观点,归根到底就是针刺补泻手法的存在与否。笔者查阅了有关文献。拟从“对补泻与虚实的概念的认识”、“传统补泻手法的立法依  相似文献   

4.
针刺补泻,即针刺治疗的补法和泻法,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亦是针对病症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素问.针解》中"徐疾补泻",应作3种解释:即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整理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的典型代表烧山火和透天凉的治病机理。方法:查阅历代前贤的针灸著作,摘录出与烧山火、透天凉机理相关的文献,整合和合理推论出烧山火和透天凉治病取效的理论依据。结果:烧山火机理概括为"引阳入阴";透天凉机理概括为"引阳(阳邪)出阴",经络中运行的经气,即营、卫、宗、元四气是烧山火、透天凉发挥治疗作用和取效的关键。结论:完整的理论指导是针刺补泻的使用依据,且能增加针刺手法的适应病症和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针灸的实质在于疏通经络、平衡阴阳、防治疾病。而经络自身的生命活动 ,名为经络之气 ,简称经气。针刺过程中“得气”的“气” ,就指经气而言。《素问·离合真邪论》为之解释道 :“真气者 ,经气也” ,明确地指出真气即经气。真气的组成 ,在《灵枢·刺节真邪论》中曰 :“真气者 ,所受于天 ,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天”即指先天之元气 ;“谷气”即指后天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此处所说的真气包含了中焦的谷气和下焦的元气。笔者根据《内经》旨意和读书体会 ,认为真气(经气 )还应包括上焦之宗气 ,用简式示之 :经气上焦之宗气—贯通心脉 ,…  相似文献   

7.
损益是古代常用的互相对立而又彼此统一的概念,“损有余补不足”被古人视为“天之道”,其对中医学补虚泻实的治疗思想影响甚深,在针刺治疗中体现尤为明显。经过对出土《脉书》的分析,可知针刺补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损益观念到脉的虚实,再到砭刺补泻,最终形成针刺补泻的逐渐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经络教学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在中医学特别是在针灸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掌握经络特别是十二经脉的循行对学习针灸及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复杂 ,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掌握难度大。笔者从多年临床教学实践中 ,将其规律加以总结 ,运用于教学 ,收到了良好效果。掌握这些规律 ,对十二经脉循行大体上可做到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 ,掌握其具体循行将比较容易。1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阴升阳降经脉循行走向即“脉行之逆顺”是针刺迎随补泻的基础 ,针刺迎随补泻贯穿针刺治疗全过程。因此 ,掌握经脉循行走向对针刺补泻有重要意义。陆瘦燕先生认…  相似文献   

9.
明代新安医家汪机继承金元医家朱丹溪的观点,认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考其理论渊源,出自于《黄帝内经》"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针法补泻不同于药疗、食补,其作用在于调气。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以激发经气,促使机体阴阳平衡。当人体"阴阳形气俱不足"时,说明气虚血少,针刺不仅不能激发经气,反而会伤气、耗气。故大虚之人,不可用针,当以甘药治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内经》对针刺补泻的记载,以针刺补泻的目的、原则、判断、操作到疗效的思路,勾勒《内经》针刺补泻的完整框架,较翔实反映《内经》针刺补泻的整体风貌。通过研究发现,《内经》针刺补泻以调气为根本目的,以调神为核心内涵;在以补虚泻实为针刺补泻总则的基础上重视先补虚后泻实和据二十五种人不同体质补泻;以脉象虚实,皮肤寒热坚软为判断补泻的依据;记载了迎随补泻等7种补泻手法,为后世补泻手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视神心意的变化和调节;以患者感觉、脉象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为针刺补泻施术后的疗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补泻同用针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患者证情并非单纯的虚证或实证。或是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虚中挟实或实中挟虚、虚实错杂之证,且有虚实之间孰重熟轻、因果转化、标本缓急等矛盾。在针刺治疗时,施用补的手法则不利邪之外达,施用泻的手法又会使正气更虚,平补平泻虽折衷且有补泻双重作用,但往往因不完全符合辨证而疗效很差。笔者在临床上法前辈之经验,谨守中医辨证原则,施用补泻同用的针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针刺补泻效应的影响因素,阐述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和穴位特性对针刺补泻效应的不同影响。方法结合针刺补泻的研究进展,分别以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结果以补泻手法为切入点发现,补法可促进机体亢进,泻法则可抑制机体亢进,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之间可形成明确的正相关性;机体状态对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机体状态处于低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亢奋,而机体处于状态亢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低下,补泻效应的产生在一定情况下依赖于机体状态的自我调衡;穴位特性对靶器官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穴位自身的生理特性决定了穴位对靶器官的效应方向,同时穴位对靶器官的特定调控作用是其效应表达的重要基础之一。结论针刺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三方面皆有关系,针灸时需把握患者机体状态,辨明病证虚实,熟悉腧穴特性,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将补泻效应发挥更佳。  相似文献   

13.
脐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脐部调动人体先天经气,从而进行治疗的一种新的针刺方法.脐针治疗干眼症强调"因人治宜".临证以震、离、坤3个方位为主穴,但具体到每一个患者时,应结合其脐部望诊、触诊及整体辨证,并可根据其兼见症状进行随症加减.脐针治疗较少运用手法补泻,注重定位治疗、方位补泻,且强调进针顺序.精准定位与方位的补泻配伍是脐针...  相似文献   

14.
针刺补泻方法对猴体全血CHE活力与血清T-SH和Pi含量的影响金安德张尔贤整理:金钰钧甘肃省中医医院(730050)针刺效应的“调虚实,除百病”,是通过针刺补泻手法实现的。补法是为恢复其固有的生理机能不及而设,泻法则为解除原无的病理因素有余而立,这...  相似文献   

15.
古医者在《金针赋序》中称各种针刺手法乃撮取“飞经走气、补泻手法”。古医家常采用捻转按压,提插等等操作手法,控制针感传导,引导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的“调气”手法,现今医家也称之为“行(运)气法”。但是在实际针刺操作过程中,要求针刺经络穴位,达到“调气”使“气至而有效”却是比较困难的。正如《灵枢》所载:“用针之要,在于调气”,故临床上设法激发或诱发“气至而有效”是摆在医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今天虽然现代科技已提供了很多的先进仪器和方法,但大量采用仍有难度。下边我只着重结合古医籍的学习和个人临床操作经验,将传统的针…  相似文献   

16.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病机为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脉气血阻滞,经筋失养。故治以“通调经气,和血通络”。运用针刺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病机为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脉气血阻滞,经筋失养。故治以"通调经气,和血通络"。运用针刺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经气初探     
“经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运用很广泛,如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是靠经气的推动,针刺得气的“气”,是指经气;“用针之类,在于调气”也是指调和经气。但何谓“经气”?这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就个人学习体会,谈一点粗浅认识,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针刺补泻,即针刺治疗的补法与泻法,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历代医籍对针刺补泻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笔者对其主要内容总结如下。1针刺补泻手法1.1迎随补泻《灵枢.九针十二原》[2]说: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  相似文献   

20.
病有虚实之分,治有补泻之别。中医推拿作为一种简便、舒适、有效、安全的外治疗法,亦当以虚实而论。特从不同角度阐述推拿手法补泻效应的作用因素,以期正确运用于临床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