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监测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早产儿呼吸暂停180例监测及治疗效果.结果呼吸暂停多发生于胎龄<30周的早产儿,胎龄<28周的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可达90%,胎龄>36周的新生儿发生率明显降低,对于有呼吸暂停的高危新生儿尤其是胎龄<34周的患儿都应予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呼吸暂停时应积极寻找原发病,及时给于触觉刺激等处理,对于反复发作者,应予药物治疗,首选氨茶碱,用药物治疗无效,对反复发作者可使用鼻塞CPAP治疗,如仍无效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呼吸暂停缓解后4~5d停止治疗.结论对于早产儿呼吸暂停需要密切监测,认真评估,及时治疗.治疗停止后还应监测4~5d.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 将诊断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的4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1例,用纳洛酮治疗;对照组21例,用氨茶碱治疗.结果 纳洛酮治疗组优于氨茶碱治疗组.纳洛酮治疗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96小时,治愈率分别为76.19%、85.87%、95.24%、100%.氨茶碱治疗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96小时,治愈率分别为47.62%、66.67%、80.95%、95.24%.两组治愈率比较,<24小时、<48小时、<72小时,χ2值6.22、2.1、2.04.治疗24小时内P<0.05,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总治愈率比较,χ2=6.87,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优于氨茶碱.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和分析新生儿呼吸暂停的原因和诊断,提出相应防治对策,最大程度减低呼吸暂停对新生儿的损伤。方法:通过全面评估72例新生儿呼吸暂停病因、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诊断及治疗。结果:72例新生儿呼吸暂停,治愈67例,好转3例,转上级医院2例。结论:呼吸暂停是新生儿常见且严重的临床症状之一,只有加以预防和及时诊治,才能减低对新生儿的损害,从而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6.
水垫与体位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睡水垫与体位护理在早产儿呼吸暂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以常规护理:温箱保暖、床边血氧饱和度监测、间断低流量吸氧、发作时予以物理刺激、补液、防感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睡水垫,同时注意体位转换:以仰卧位及俯卧位交替,2h/次;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呼吸暂停发作次数、每次发作血氧下降程度,间隔时间、氨茶碱、纳洛酮应用情况以及物理刺激次数、吸氧时间。结果观察组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减少,发作后血氧下降程度、间隔时间、持续天数短于对照组,氨茶碱、纳洛酮应用量、次数减少,物理刺激、用氧时间短。结论水垫与体位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或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生,减少刺激次数,减轻早产儿呼吸暂停引起的低氧血症和脑损害,提高下一代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婴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景德镇市妇幼保健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婴儿继发性呼吸暂停40例,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奇数日入院)和对照组(偶数日入院)各20例。治疗组在首次出现呼吸暂停后立即给予纳洛酮0.4 mg静脉注射,每6 h 1次,呼吸暂停控制后逐渐减量,用至呼吸暂停发作停止后5 d停药。对照组在首次出现呼吸暂停后立即给予氨茶碱治疗,首次负荷剂量5 mg/kg加入5%GS 30 mL中静脉滴注,30 min用完,12 h后给予维持剂量2.5 mg/kg加入5%GS 30 mL中静脉滴注,速度1 mg/(kg.h),每12 h 1次,用至呼吸暂停终止发作后5 d或用至出现不良反应后停药。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吸氧、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微量泵输液、保持正确的体位、弹足底、托背呼吸加唤醒刺激等。如上述常规方法无效,出现发绀,立即进行复苏囊加压给氧。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5例。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纳洛酮治疗婴儿呼吸暂停显效快,疗效好,较为安全,可作为治疗婴儿呼吸暂停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孝感市住院新生儿疾病谱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敏 祝炼 夏耀宗 魏明波 樊国兵 杨树杰 易海英 何源 张海燕 张莉娅 刘洪全 廖吕慧 沈四国 丁云燕 杨君 王哲存 吴碧林 程改超 吴建文 吕亚清 李君 余超 文佑娇 秦正强 胡杰锋 万银珍 李旭东 汪洁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24(6):688-693
目的:通过全面调查湖北省孝感市住院新生儿,了解孝感市目前住院新生儿疾病谱和转归,为进一步针对性发展新生儿医疗提供基础信息及指导。方法:利用网络填表直报的方式采集2010年0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孝感市17所医院共7030例住院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①住院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为1.875:1;②早产儿发生率3.73%,住院新生儿中早产儿占23.81%,其中晚期早产儿17.62%,平均胎龄34.68±1.505周,平均体重2383.834±59.649克,住院早产儿不同胎龄和不同出生体重的死亡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以新生儿出院第一诊断统计排名前3位的疾病分别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孝感市不同级别医院及不同区域医院新生儿住院疾病构成有差别(P<0.05);④住院新生儿呼吸系统病例3368例(3368∕7030),呼吸衰竭252例、有创通气30例、无创通气146例,转运313例,死亡47例;⑤转归:除去转院736例(占住院新生儿10.47%),近期预后良好6016例(占住院新生儿85.58%),近期预后不良278例(占住院新生儿3.95%),包括在院死亡136例。结论:应加强早产儿和住院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管理,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级别医院制定新生儿专业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新生儿医学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反复呼吸暂停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将反复呼吸暂停的30例早产儿为治疗组,应用NCPAP辅助呼吸,并与30例未使用NCPAP的反复呼吸暂停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应用NCPAP后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CPAP治疗早产儿反复呼吸暂停,可改善临床症状和血气指标,缩短氧疗时间和住院天数,降低呼吸衰竭、肺部感染、高胆红素血症及其他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的临床治疗与早产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PPRO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孕周患者的胎膜早破治疗方式与早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 28~<34孕周的患者保胎治疗能降低新生儿感染、窒息及死亡的发生率(P<0.05);34~<37孕周患者的保胎治疗新生儿窒息、感染及死亡率与未保胎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孕周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能明显改善新生儿的预后,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气管内滴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67例,采用气管内注入单剂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血气、X线胸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痊愈出院65例(97.01%),死亡2例;给药后患儿氧分压(P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升高(P<0.05),二氧化碳分压(PCO2)明显下降(P<0.05),皮肤发绀、青紫状况缓解.24 h内复查胸片示肺野透明情况显著改善62例(92.54%),无明显改善4例(5.97%),有合并肺出血影像1例(1.49%).共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肺炎3例,颅内出血1例,肺出血1例.结论 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快速改善肺透明膜病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肺氧合功能,降低对机械通气的需求,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住院新生儿45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住院新生儿发病情况,以采取措施降低患病率及死亡率。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9年4月共4562例住院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d以内发病率以新生儿窒息为主,7d及以上者以感染为主;死亡及放弃治疗病例中,以新生儿窒息及早产为主。结论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必须避免引起新生儿窒息、早产儿及感染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漏的病因、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气漏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代替传统的穿刺针,一次性输液器延长管、灭菌输液瓶及中心负压吸引器组成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代替胸管和传统的吸引装置进行闭式引流,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 13例气漏患儿中有7例患儿行胸腔闭式引流,中心静脉导管留置3~7d后,复查胸片,被压缩的肺组织基本复张。治愈10例,好转后放弃治疗1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15.4%。结论新生儿气漏死亡率较高,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导致新生儿气漏发生的常见原因。治疗气漏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行胸腔闭式引流,笔者所在科室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代替传统的胸管行引流治疗的方法,具有方法简单、引流效果理想、不易造成后期发育畸形、价格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点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RDS 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应用nCPAP时间分为≤2h组38例、2~4h组41例、≥4 h组21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变化、治疗3、7d的机械通气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给药24 h后吸入氧浓度(Fi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给药前,pH和氧分压(PaO2)高于给药前,且2~4h组改善情况优于≤2h组和≥4h组;给药2h后,2~4h组FiO2低于≤2h组和≥4 h组,≥4h组PaO2均高于≤2h组和2~4h组(P<0.05);治疗3d2~4h组需机械通气率低于≤2h组和≥4 h组(P<0.05);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病率≤2h组高于2~4h组和≥4h组(P<0.05).结论 早期给予nCPAP对PS治疗RDS效果明显,可改善预后,在发病2~4h应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暂停的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期间出现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 在使用枸橼酸咖啡因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HHFNC组给予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nCPAP组给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比较两组间动脉血气分析变化、治疗有效率、尿量、血压的改变及无创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氧合均明显改善;HHFNC组在治疗6 h、12 h、24 h、48 h 后二氧化碳分压的改善情况优于nCPAP组(Ffactor=14.253,P<0.01),且鼻黏膜的损伤、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nCPAP组低(P<0.05);HHFNC组治疗后尿量增加(P<0.0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创机械通气时间、气漏、低血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损伤(颅内出血、早产儿脑室周白质软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HFNC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无创呼吸支持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及鼻黏膜损伤发生率相对较低,可提高治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分度、转归及预后的关系以及目前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8年4月某院儿科收治的HIE 88例进行评估、检查、分度和治疗.结果 88例中8例自动出院,80例出院时51例(63.8%)痊愈,28例(35.0%)好转,死亡1例(1.3%).转归与HIE临床轻重度关系密切,轻度、中度病例分别有78.4%(29/37)、53.7%(22/41)痊愈,均无死亡病例;而重度1例,1例死亡.结论 转归与HIE临床轻重度关系密切,出生时窒息情况对患儿出院及转归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