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2.
1痔的本质20世纪后半期,痔的研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现已确认的有以下几点:(1)正常人既无痔的体征,又无肛门症状,但在肛管痔区均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肉赘,即血管垫(vascular cushions)或肛垫。 相似文献
3.
4.
5.
6.
7.
痔及痔病的概述及治疗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痔是一种常见疾患 ,临床上对痔的病因及治疗已有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医学迅速发展 ,对痔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血管性肛管垫”学说已逐渐代替静脉曲张学说 ,因此痔的概念及治疗方法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痔及痔病新概念传统认为 ,痔是由于各种原因如遗传因素、解剖因素 ,以及职业、营养、排便困难、心理因素、衰老、内分泌紊乱、饮食和药物、妊娠、锻炼、咳嗽、强迫坐位、反复呕吐、长期穿紧身裤、便秘等因素影响下使痔内、痔外静脉丛及交通支静脉丛曲张所致 ,并且根据曲张静脉丛的不同而分为内痔、外痔及混合痔。内痔分为四度 ,Ⅰ度… 相似文献
8.
9.
李幼生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0,4(4):6-9
随着遗传学、肠道免疫研究进展和生物治疗技术的问世,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治疗策略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本文介绍近年来CD诊治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或继发性的原因致使血甘油三酯(TG)增高是高脂血症性胰腺炎(HLP)的主要致病因素。TG分解的游离脂肪酸诱发胰腺微循环障碍及对胰腺导管和腺泡的直接损伤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发病特点以显著的血TG值升高,代谢紊乱和多脏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胰腺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急性重型胰腺炎。早期降血脂是该病治疗的核心,血液滤过和血浆置换效果显著,是目前常用治疗方法。预防主要在于坚持合理饮食以及特殊人群的血脂控制,避免TG的增高。 相似文献
11.
PPH治疗重度痔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PPH(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手术,又称吻合器痔切除术,痔上黏膜环切除.肛垫悬吊术等。在国外于1993年开始在临床应用,1998年意大利学者Longo首先报道,2000年6月由新加坡学者肖俊介绍至上海,随后在国内得到迅速而广泛的推广和开展,至今手术例数已过万例。该手术的实质是通过特制的吻合器,在严重脱垂的痔的上方环形切除一定宽度的直肠下端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原则上不切除痔核。但对于痔核大,严重脱垂的环形痔,可以同时切除痔的上半部分以达到减少肛垫体积的目的),同时对远近端黏膜进行吻合,使脱垂的肛垫或内痔被向上悬吊和牵拉,不再脱垂。由于手术同时切断位于黏膜下层,供给痔的直肠上动脉和直肠中动脉分支。使术后痔的血供减少,痔核在术后2周左右逐渐萎缩。 相似文献
12.
<正> 现代医学认为痔是肛垫的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我院采用PPH圆形痔吻合器治疗环形混和痔、直肠脱垂患者20例,效果满意。现将使用过程中的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例,其中混和痔16例,直肠脱垂4例,年龄34~76岁,平均54岁。应用器材为PPH圆形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低,但病死率极高,典型症状包括不明原因发热、皮疹、腹泻和骨髓抑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诊断缺乏统一标准,治疗缺乏特异性手段。近年来,针对GVHD免疫反应进程中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为开辟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提供可能。目前,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冲击、免疫抑制剂减少或停用可能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而对于糖皮质激素难治性GVHD,应用多种不同的分子靶向药物可能对改善受者预后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痔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痔的症状繁杂 ,多数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主 ,偶有较为严重的症状出现。临床上经常出现患者对病情叙述不清的情况 ,或先入为主 ,以典型的痔的症状套问病史 ,一旦诊断错误则贻害无穷。出血是痔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无痛性鲜红血 ,发生于排便末尾 ,有纸染血、滴血甚至喷射状出血。便血为间断性发生 ,大多无排便规律和性状改变 ,偶可有轻微下坠感 ,便血不经治疗可自愈。长期慢性出血可发生贫血。诊断便血虽然容易 ,但需除外其他下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出血 ,如结肠炎、息肉等 ,特别需除外结直肠肿瘤引起的出血。另需注意 ,患者在全身凝血机…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了解痔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方法 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痔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比较公认的痔发病理论有肛垫下移学说、静脉曲张学说、血管增生学说。肛垫下移学说的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增加、血管壁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异常可损伤肛垫支持组织,从而造成肛垫下移并脱出,进而形成痔;静脉曲张学说的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一氧化氮合酶、辣椒素受体增加可促进一氧化氮产生,从而引起静脉曲张,进而导致痔发病;新血管生成学说的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微小RNAs miR-412-5p和miR-4729表达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过表达与痔组织的新血管生成有关。此外,痔发病后的继发炎症反应也在痔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痔的发生及发展是肛垫下移、静脉曲张、血管增生、继发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结果,对痔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有助于从微观角度更好地解释痔的发生,为进一步探索痔的病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瘢痕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病理性瘢痕是皮肤损伤后创面过度修复产生的一种常见疑难病,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彻底阐明、并缺乏特效治疗而成为美容整形、烧伤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智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6,7(7):432-434
血栓性微血管病变(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ies,TMA)是一类因血栓所形成的微血管阻塞性疾病,它的临床特征是在体内某些器官的微血管,因为血小板不正常的凝集,从而导致血小板消耗性的低下以及溶血性贫血.在临床上由于微血管栓塞,导致脑部或其他的器官受损.引起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的原因众多,但病变凶险、临床常见、肾脏损伤严重的主要有两种疾病,即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penic purpura,TTP)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最近随着对新的von Willebrand 因子(VWF)和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ase)ADAMTS 13活性特征的认识,对不同患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为临床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1]. 相似文献
19.
20.
DG-HAL治疗痔病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痔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有关痔的治疗历史可以追述到公元前3700年。公元前460年,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记载了最早的外科治疗方法:“用粗大的羊毛线缝扎并固定”。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痔的本质和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Thomson认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