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健康青年男性新兵急进高原早期鼻阻力变化情况,为研究急进高原鼻腔生理及鼻腔疾病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选择100名在成都市(463 m)集结的长期居住低海拔地区的健康青年男性新兵,按主动前鼻测压法进行鼻阻力测定.然后随同乘飞机进入拉萨市驻地(3650 m),分别在进入高原后24、48、72 h进行鼻阻力测定,并与成都市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与低海拔地区比较,研究对象急进高原后24 h鼻阻力开始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48 h降到最低,与低海拔地区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72 h开始回升,虽仍低于低海拔地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低海拔地区急进高海拔地区后早期,鼻阻力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但仍低于低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185名从平原急进高原地区人员高原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海拔约4600 m地区试验性紧急献血人员健康状况,为高原高海拔地区紧急采血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GJB1098-19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测定不同海拔高度高原反应变化,填写调查表,分析海拔约3600 m和4600 m环境下高原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海拔4600 m地区献血者紧急献血前后身体健康状况。结果不同海拔高度高原反应发生率变化不明显,但高海拔地区中重度高原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航空机动模式(2~5 h)和铁路机动模式(6~9 d)入藏人员高原反应发生率基本一致,分别为70.00%和74.40%;健康者紧急献血后未发生献血反应和高原反应。结论高原海拔4600 m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开展紧急献血,但仍需加大样本量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健康青年男性急进高原早期鼻腔空间及鼻黏膜变化,为研究急进高原人群鼻腔生理及疾病提供客观指标.方法选择100名在成都市(海拔463 m)集结的世居平原健康青年男性新兵,在鼻内窥镜下采集鼻腔图像,并测量鼻腔空间指标.然后随同乘飞机进入拉萨市(海拔3650 m),分别在进入高原后48 h、72 h重复上述检测,并与成都市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急进高原后48 h、72 h,鼻腔空间与平原比较,均有所增加,其中48 h时空间最大,72 h开始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平原.进入高原后,鼻腔黏膜干燥,鼻腔空间增大,48 h时鼻出血发生率为19%,72 h时为22%.结论 从平原急进高原后早期,鼻腔空间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但仍高于平原;急进高原后早期鼻腔黏膜干燥,鼻出血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登山队员不同海拔高度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来自平原地区的登山队员急进不同海拔地区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为急性高原病的进一步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海拔2800 m、4140 m和5050 m 3个高度记录登山队员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和肺功能指标,并让队员填写急性高原病(AMS)症状评分表,对3个海拔高度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增高,2800 m、4140 m和5050 m的发病率分别是0、31.25%和65.56%.SaO2降低(P<0.05),HR增高(P<0.01),用力肺活量(FVC)降低(P<0.05),1s用力呼出量(FEV1.0)降低(P<0.05),最大呼气流量(PEF)降低(P<0.05),但是1s率(FEV1.0/FVC)、用力呼吸中期流速(FEF25-75)和FVC 50%时最大呼吸流量(Vmax-50)三者无明显改变(P>0.05). 结论从平原地区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时,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心肺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新兵对高原地理及急性高原病(AHAD)认知情况,为降低新兵AHAD发病率、提高高原适应能力和作战能力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 对急进海拔3650 m高原地区的280名新兵进行平原及高原跟踪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新兵对高原地理及AHAD的认知率普遍较差,只有18.92%的新兵了解,71.79%的新兵渴望了解.结论 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新兵高原地理及AHAD的认知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对于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平原组(对照组)、急进海拔4000m组(4km组)、急进海拔6000m组(6km组)。根据大鼠Morris水迷宫定位导航训练在急进高原饲养之前和之后,将实验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实验使用不同的大鼠),统计分析各实验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游泳总路程、60s内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滞留时间,并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当大鼠Morris水迷宫定位导航训练在急进高原饲养之前时,急进高原饲养后,6km组大鼠较对照组60s内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5),目标象限滞留时间显著缩短(P〈0.01)。当大鼠Morris水迷宫定位导航训练在急进高原饲养之后时,6km组大鼠较对照组第7天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平均游泳总路程显著缩短(P〈0.01、P〈0.05);空间探索测试中,6km组大鼠较对照组60s内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5),目标象限滞留时间显著缩短(P〈0.01)。结论:急进海拔6000m以上将导致大鼠空间记忆能力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海拔4523 m高原低氧环境下移居军人的睡眠状况.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驻守在海拔4523 m的150名军人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地区军人的睡眠质量较平原地区明显下降;年龄和入藏时间对睡眠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或P<0.01);军官的睡眠质量较士兵差(P<0.05或P<0.01).结论 4523 m高原低氧环境下,移居军人睡眠质量明显下降,与年龄、入藏时间及工作性质有密切关系,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分别在低海拔区和高海拔区不同时间抽取534名急进高原人群的肘静脉血,放免法检测血浆皮质醇(F)、醛固酮(ALD)、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1I)及睾酮(T)等水平;采用症状评分法评价高原反应程度,分析急进高原人群肾上腺皮质机能状态与急性高原病发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血浆F、AⅡ含量随海拔增高而增高,PRA下降,以F含量增高最显著,而ALD及T变化不明显;进入高原后,随着时问延长,血浆F、AⅡ和T含量明显下降;实验同时表明,在平原血浆F测定值明显低于正常的人易发生急性高原病。结论急进高原人群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单次高压氧对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作用.方法 进入高原前1 d,高压氧组常规高压氧治疗一次,进入到海拔4014 m的高原后,比较高压氧组与对照组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单次高压氧对急性高原反应中常见的头昏、睡眠障碍及心率加快3个指标有明显效果(P<0.05),而对其他10个指标,效果不明显(P>0.05).结论 对反复进入高原的汽车部队官兵,高压氧对预防急性高原反应仅有一定的作用,适用于对既往进入高原有头昏、睡眠障碍及基础心率偏快的人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平原人急进高原后立即开展工作的高原反应发生和工作完成情况,探索平原部队急进高原后执行应急任务的急性高原病(AMS)防治措施。方法:3批从平原(海拔500 m)乘飞机进入高原(海拔3 680、4 300 m)的11名研究对象,年龄28~55岁,男性8名,女性3名,除1名女性外,其余均有高原短暂生活史。在进入高原后,立即开展轻度劳动强度以下的工作。在他们进入高原后的前3 d,每晚逐日进行高原反应症状调查和评分,并观察他们的工作完成情况。结果:5人出现轻度高原反应症状,评分2~4分,未发生AMS;其余6人未出现高原反应症状。11人均圆满完成预期工作任务,未发生其他异常反应。结论:平原人急进高原后,对AMS的预防不应局限在"静态"的防治措施上,有医学保护的前提下,可以立即开展轻度劳动强度以下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郭明  田军  周晓斌  刘莉  王亚 《武警医学》2016,27(3):225-229
 目的 了解急进高原地区新战士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评估曲美他嗪对急性高原反应的药物作用。方法 选取120名入高原服役新兵,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其高原反应性评分,心、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及静脉血氧化应激指标。结果 与急进高原前指标比较,进入高原后战士的大部分心、肺功能、血气及氧化应激指标恶化(P<0.05);进入高原后与对照组比较,曲美他嗪组的心功能指数[(12.74±2.44 )vs (14.28±4.38)]、A-aDO2、 H2O2和LA较低,pH、CAT和SOD较高(P<0.05)。结论 进入高原后,战士的心肺、酸碱平衡及抗氧化应激能力下降。曲美他嗪可明显提高战士的心功能,对酸碱平衡及抗氧化应激有一定益处,对呼吸功能则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原缺氧高度相关性疾病及对高原病新分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平原存在的疾病,于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部分会表现出与平原不同的特征。有的高原特征不明显;而有的疾病高原特征非常明显,与缺氧高度相关。笔者将那些平原已有的、在高原环境下受高原缺氧影响特别大、与高原缺氧相关性特别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进驻海拔4 300 m不同时间对人体部分体测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对534名青年官兵在进驻海拔4 300 m前、进驻半年、1年、3年及返回平原半年时,分别检测身高、体质量、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体脂量及上臂肌围。结果上高原后不同时间与上高原前比较,除身高外,其余各项指标检测参数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进驻1年与进驻半年和进驻3年与进驻1年比较,除身高和血氧饱和度外,其余各项指标检测参数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下高原半年后各项指标均基本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结论进驻海拔4 300 m以上地区不同时间对人体部分体测量指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高原低氧环境下军事训练对武警新兵微循环功能的影响,为指导高原地区军事、体能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试验在青海( 海拔约3000 m,大气压力60.49 kPa ) 和天津( 海拔约4 m,大气压力101.08 kPa ) 完成。受试者为武警某部新兵连战士,将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为平原籍平原训练组(对照组,60人)、平原籍高原训练组(A组,62人)和高原籍高原训练组(B组,38人)。所有受试者进行12周训练,训练强度相同。训练前和训练后第4、8、12周用XXG-E3 型自动心血管功能诊断仪记录微循环功能指标,并对受试者甲襞微循环进行检测。结果 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军事训练新兵血容量明显减少,以A组减少最为显著(P<0.05);B组半更新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平均滞留时间和半更新时间高于其他两组(P< 0.05);B组形态积分和流态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A组襻周积分[(2.78±0.85)vs(0.93±0.34)]和流态积分[(1.33±0.34)vs(0.59±0.3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原籍战士的微循环功能对高原训练适应性较强,平原籍战士高原低氧军事训练应当逐步增加训练量,以减少高原反应和微循环障功能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入高原地区医疗队员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为部队在高原地区演习训练和卫勤保障提供有效的防治对策和科学依据。方法以某野战医疗队参加高原驻训的99名队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的海拨高度(40 m、1 000 m、1 500 m、3 000 m、3 600 m、4 600 m)进行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指标的动态监测,并且在最高4 600 m海拨高度下,给予低流量吸氧30 min,观察吸氧前后上述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医疗队员从平原进入高原后,在海拨3 000m以上地区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发生显著变化(P<0.05),并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变化越显著;在低流量吸氧30 min后,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均得到改善(P<0.05)。结论在3 000 m以上高海拨地区,医疗队员生理指标变化显著,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给予一定的氧疗是有必要的,对于本身有高血压、心动过速或肺通气功能异常者应谨慎进入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原和平原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红蛋白的差异,为高原慢性肾衰竭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同期检测西藏军区总医院(高原组,n=80)和重庆新桥医院肾内科(平原组,n=80)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根据血清肌酐浓度将患者分为4期。结果:两组各期患者均为20例。随肾功能不全程度加重,高原患者和平原患者一样,Hb、HCT及RBC均逐渐降低。高原组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和肾功能衰竭期患者Hb、HCT及RBC均高于同期平原组,但在尿毒症期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高原组患者MCV明显高于平原组,呈现大细胞性贫血。结论:高原慢性肾衰竭早中期贫血程度要轻于平原患者,终末期无明显差别;且为大细胞性贫血。  相似文献   

17.
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及群体预防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群体预防急性高原病(AMS)的有效措施;方法:地空运入藏新兵中调查对象的AMS发病率和住院率进行追踪调查,总结部队预防AMS的成功经验,结果:AMS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从1987年的48.45%下降到2001年的22.8%,P<0.01;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加强卫生管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活动,降低耗氧量,提高群体的高原医学知识,树立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准备,正确认识缺氧症状和机体代偿过程,从而达到良好习服高原低氧环境的目的,结论:在现阶段,因地制宜地采用综合措施,是群体预防AMS最有效,最实用,最经济的方法,其中,高效的卫生管理是最根本的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功能测定对急性高原反应(AMS)易感者的预测作用。方法:随机选择内地籍人藏新兵113人,进藏前(海拔300m)进行肺功能检测,然后空运进入高原地区(海拔3658m);人藏后第2天和第3天进行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学评分。将两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高原反应者的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量(PEF)和18用力呼气容积(FEV1.0)显著低于无反应者,AMS与受试者FVC、FEV1、PEF等指标显著相关。结论:平原肺功能测定有益于AMS易感者的筛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及与训练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驻疆某部高原驻训返回平原1周后140名士兵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士兵训练倦怠问卷方式进行测评,分有、无高原脱适应症状两组,比较两组训练倦怠间的差异性,同时分析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相关性。结果①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发生率为80.00%,与高原维稳部队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状发生率78.36%(χ2=0.188,P=0.664)、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发生率75.10%(χ2=1.279, P=0.258)均无显著性差异。疲倦(12.86%)、头晕(11.43%)、乏力(10.00%)位居高原脱适应症状前3位。②有高原脱适应症状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无高原脱适应症状士兵( P<0.01)。体质量超重士兵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显著高于体质量正常士兵(P<0.05)。③进入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回归方程(P<0.01)为:训练倦怠=0.498×高原脱适应症-0.126×年龄+0.038×军龄+0.069×文化程度+0.029×体质指数。结论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减少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生,有助于降低训练倦怠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