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MRI影像学表现,已经成为神经放射学诊断垂体腺瘤的一种选择方法,术前能够观察垂体腺瘤的大小、位置、范围、以及和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垂体大腺瘤术后的疗效评价是视力、视野恢复情况;CT、MRI所见瘤体变化;临床症状与激素化验所确定的内分泌功能,后者业界已建立了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垂体微瘤术后MRI影像学表现为临床提供了复查时间的选择。方法:回顾性研究,将101例垂体微瘤术前、术后MRI影像学表现,分为4个时间段,研究术后一段时间蝶鞍内容物和肿瘤切除程度的变化。结果:垂体微腺瘤术后3月-6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血清激素水平趋于稳定,鞍内手术位点发生变化,术中填塞物与残留肿瘤组织有明显区别。结论:垂体微腺瘤术后3月-6月MRI检查可以发现残留肿瘤组织,是复查MRI检查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3.
垂体瘤的病率较高,占颅内肿瘤的10%-20%,仅次于胶质瘤及脑膜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根据瘤体大小,将直径大于1cm者,称为大腺瘤,小于1cm者称为微腺瘤。作者收集了2003年2月-2004年3月MRI检查且手术证实的垂体大腺瘤15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MRI对垂体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脑垂体腺瘤患者进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及诊断价值。结果46例患者,29例表现垂体增大,17例表现垂体无明显增大,但可见形态改变或垂体柄偏移等间接征象。16例表现略低信号,24例表现等信号伴略低信号,6例均匀等信号。结论MR可以更清楚地显示垂体及信号的改变,结合其特有特点,有助于其诊断及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阮彩霞  黄刚强 《中外医疗》2014,(36):187-188
目的探讨MRI在垂体大腺瘤患者中的诊断及其鉴别。方法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该院诊治的56例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如:肝肾功、血压等,所有患者均行MRI诊断和鉴别,分析患者MRI平扫及其增强表现。结果 37例肿瘤位置处于鞍区,对于肿瘤较小患者可以区分部分,8例肿瘤位置处于垂体前叶,11例其他。36例肿瘤直径为0.4~11cm,其中26例直径在2 cm以上,占72.2%。56例患者均为大腺瘤,患者MRI诊断发现T1WI呈等、稍低信号,8例患者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强化后4例垂体微腺瘤增强后病灶表现出低信号,和正常垂体信号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垂体大腺瘤周围均出现不同程度侵犯,16例向下破坏鞍底突入蝶窦,占28.6%,39例视交叉压迫,占69.6%,30例海绵窦受损,占53.7%,7例其余,占12.5%。结论垂体大腺瘤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MRI诊断、鉴别效果理想,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生长特性,从而确定患者治疗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在鞍区占位性病变中,垂体大腺瘤最为多见.MRI因不受颅底骨质影响,对软组织分辨率高,且可以多方位、多参数成像,是目前显示鞍区结构的最佳方法.该研究旨在探讨快速动态增强MRI对无功能垂体大腺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 MRI表现 ,并就其诊断价值与 CT扫描进行比较。材料和方法 :2 4例中男性 10例 ,女性 14例 ,年龄 2 0~ 70岁 ,平均 4 5岁。 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其中 2例术后复发 ,余均经临床、内分泌检查及 CT扫描诊断。结果 :3例为小于 1.0 cm的微腺瘤 ,大于 1.0 cm者 2 1例 ,最大 1例为 3.0 cm× 4 .0 cm× 3.2 cm。结论 :垂体微腺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信号为等 T1 或略长 T1 略长 T2 ,大小应小于 1.0 cm ,垂体柄偏斜及腺体上缘偏侧隆凸是诊断微腺瘤的重要征象。大于 1.0 cm的腺瘤一般为稍长 T1 和稍长 T2 信号 ,当有囊变或出血时 ,信号不均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垂体瘤98例,其中GH腺瘤51例,微腺瘤18例,大腺瘤33例;非GH腺瘤47例,微腺瘤18例,大腺瘤29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泌乳素(PRL)腺瘤。患者均行垂体MRI平扫,71例患者行增强检查。评估腺瘤在MRI上的形态、信号特点及向周围侵犯情况。结果:GH腺瘤T2WI上呈等或低信号,较少囊变坏死。GH微腺瘤易使鞍底下陷,大腺瘤与PRL大腺瘤一样向周围生长,但多向下突入蝶窦。部分GH腺瘤患者可见颅骨板障增厚。结论:GH腺瘤T2WI上呈等或低信号,较易向下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MR I检查对垂体腺瘤手术入路选择的运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近4年经MR I检查和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患者45例,分析垂体腺瘤的信号特点、生长范围及生长方式。结果:32例肿瘤突破鞍隔向鞍上生长,其中21例视交叉受累;26例向下破坏鞍底进入蝶窦;17例向一侧或两侧侵犯鞍旁和海绵窦,推压或包裹颈内动脉。结论:MR I能明确垂体腺瘤向周围的侵犯范围及生长方式,对其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垂体微腺瘤动态增强MR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泌乳激素(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动态增强MRI资料,并经处理后获得其对比增强率-时间(CER-T)曲线类型和增强峰值(EP),将其检出率与常规平扫及常规增强扫描微腺瘤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48例微腺瘤CER-T曲线类型分布:I型0例,II型7例,III型6例,IV型19例和V型16例。微腺瘤EP值在90~180s内13例,在180s以后25例。动态增强MRI检出率为95.8%(46/48),其中60s时腺瘤与正常垂体对比效果最为明显,检出效率为58.3%(28/48)。常规平扫检出率为25.0%(12/48)。常规增强MRI检出率为52.1%(25/48)。行×列χ2检验,P<0.01。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可靠方法,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怀疑PRL型微腺瘤而MRI平扫阴性者,动态MRI应列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质地与垂体腺瘤类型、核磁信号、血供及卒中的关系,为术前能较准确的评估垂体腺瘤质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病理诊断为垂体腺瘤的104例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分析垂体腺瘤质地与其类型、核磁信号、血供及卒中的关系。结果垂体腺瘤的类型、核磁信号、垂体腺瘤卒中与垂体腺瘤质地概率分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垂体腺瘤质地与垂体腺瘤类型、核磁信号、垂体腺瘤卒中相关。结论术前可以通过核磁T2WI信号、垂体腺瘤类型及垂体腺瘤卒中对垂体腺瘤质地进行判断,对评估手术风险及选择手术入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正常垂体柄位置的变化。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于T1W冠状位观察591例正常垂体柄位置的变化。结果:正常情况下,垂体柄以居中为多(75.92%),其次是左偏(15.74%)和右偏(8.29%)。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左偏明显多于右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正常垂体柄以居中为多,其次是左偏和右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MRI判断垂体腺瘤质地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到经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55例,根据术中肿瘤硬度分为质地软、韧两组。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并测量计算T1WI、T1WI增强及T2WI上肿瘤与脑白质信号强度比值。结果:质地软46例,T2WI瘤体/脑白质信号强度比均值2.12;质地韧9例,T2WI瘤体/脑白质信号强度比均值1.53。两组之间T2WI瘤体/脑白质信号强度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术前MR可以预测垂体腺瘤的质地,以T2WI瘤体/脑白质作预测指标较准确,T2WI瘤体/脑白质小于1.9者提示垂体腺瘤质地较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对比剂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作用。方法临床拟诊的垂体微腺瘤50例行快速自旋回波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接着行常规增强扫描,分析比较动态增强和常规增强两种方法对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结果常规增强组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为72%;动态增强组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为94%。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MRI影像对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垂体功能保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择期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垂体瘤患者34例临床资料,手术前后均行MRI检查。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82.61%行肿瘤全切。术前MRI表现为肿瘤呈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等;垂体大腺瘤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垂体微腺瘤为TI略低信号或等信号,T2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为低信号。质软以高信号为主,质中和质硬以低信号为主,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术后MRI显示瘤影消失,鞍区内容物明显消失,高信号明显减少。术前和术后7天GH、TSH、FSH、LH水平无显著变化,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MRI影像对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有一定指导意义,且可减少对垂体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MRI影像学检查在垂体腺瘤内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36例有明确手术指征的垂体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MRI辅助下作经鼻-碟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术中继续作MRI扫描,确定是否扩大肿瘤切除范围,对肿瘤切除已术前要求者,结束手术,合并残留者扩大手术范围后再作MRI扫描,重复确认直至肿瘤完全切除,分析MRI辅助下内镜手术对垂体腺瘤患者垂体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 36例垂体腺瘤患者6例肿瘤局限于鞍内,术后MRI扫描未见肿瘤残留;30例肿瘤自鞍旁、鞍上生长者,术中扫描9例可见肿瘤残留,作残留肿瘤进一步切除处理,其中7例肿瘤完全切除,2例未完全切除。扩大切除前患者垂体腺瘤全切率为75.00%,扩大切除后全切率高达94.44%,明显高于扩大切除前(P0.05);36例缓解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20例,稳定3例,进展1例,总缓解率为88.89%。结论将高场强术中MRI系统应用于垂体瘤切除术中,可提高手术根除率,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实时并客观评估手术结果,同时可鉴别保护垂体周围解剖结构,避免手术误伤,降低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MRI表现及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我院2例及国外8例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病例,并回顾国外相关文献,讨论其MRI表现。结果肿瘤位于宫腔内6例,其中2例伴有壁结节,子宫壁3例,宫腔外1例。实性肿瘤、囊实性肿瘤、囊性肿瘤分别为5例、3例、2例。肿瘤多数较大,呈浸润性生长,7例直径大于5cm。肿瘤在MRI的TIWI多呈等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伴有出血或坏死时信号不均呈混杂性。增强扫描实性肿瘤的主体部分强化明显,早期周围性强化,强化呈向心性,壁结节为早期并持续强化。囊实性肿块的实性成分,囊性肿块的边缘和间隔部分多数强化明显,肿块可呈结节样周围强化或网格样强化。其中1例内膜及右侧输卵管壁弥漫受侵,并通过子宫圆韧带和阔韧带扩散至腹膜。伴有多发转移1例,伴有少量盆腔积液1例。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多数为宫腔内较大实性肿块,也可发生于肌壁或宫腔外,多呈浸润性生长,伴有出血、坏死、钙化时信号多不均匀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MRI能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鼻咽癌放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颈部转移淋巴结二维灰阶声像和血供变化及MRI跟踪鼻咽部肿瘤消退程度的相关性研究,为放疗补量提供依据。方法对48例鼻咽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采用放射治疗,在放疗前、放疗后(65 Gy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转移淋巴结血供情况与MRI检测鼻咽部肿瘤的消退程度。结果48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放疗前转移淋巴结血流强度以2~3级为主;放疗后血流强度以0~1级为主,有显著差异(P<0.05)。放疗前,收缩期峰值流速(SPV)20.63±9.36 cm/s,阻力指数(RI)0.59±0.08;放疗后SPV 13.88±9.60 cm/s,RI 0.73±0.14,有显著差异(P<0.05)。淋巴结的血供情况及消退程度与鼻咽部肿瘤的消退呈正相关。结论鼻咽癌放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血供情况、大小变化,可初步判断放疗效果和作为增加放疗剂量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