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垂体微瘤术后MRI影像学表现为临床提供了复查时间的选择。方法:回顾性研究,将101例垂体微瘤术前、术后MRI影像学表现,分为4个时间段,研究术后一段时间蝶鞍内容物和肿瘤切除程度的变化。结果:垂体微腺瘤术后3月-6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血清激素水平趋于稳定,鞍内手术位点发生变化,术中填塞物与残留肿瘤组织有明显区别。结论:垂体微腺瘤术后3月-6月MRI检查可以发现残留肿瘤组织,是复查MRI检查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8例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其中6例先行CT扫描。结果:18例垂体微腺瘤中有12例肿瘤位于垂体的一侧,垂体柄向对侧偏移,病变处鞍底有不程度的向下凹陷。3例肿瘤位于垂体中间。2例肿瘤位于垂体内呈散在沙粒状,1例肿瘤位于垂体之下,即垂体与鞍底之间。MRI平扫时18例患者中12例病变在T1WI上为低信号,在T2WI上为稍高信号;6例病变在T1WI上为等信号,在T2WI上为等信号,局部略有隆起,鞍底有不同程度凹陷;所有病变行MRI动态增强后,肿瘤区信号明显低于正常垂体强化信号,形成显著的差别,随着时间延长。肿瘤也逐渐强化。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是垂体微腺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操作简单、无创伤、无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垂体增强检查的56例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中17例检查正常,36例垂体微腺瘤,3例垂体微腺瘤术后复查.结论:MRI增强检查能最大程度的把微腺瘤与正常垂体间的信号强度显示出来,大大提高了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了垂体微腺瘤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对垂体腺瘤肿瘤控制的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08年11月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伽玛刀治疗的191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伽玛刀治疗周边剂量11~33Gy,平均周边剂量26.3Gy,以45%~75%等剂量曲线覆盖病灶。术后定期复查鞍区MRI和血液激素水平,对复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访病例肿瘤控制有效率为95.2%,其中非功能性垂体腺瘤肿瘤控制有效率为100%,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发生时间平均在伽玛刀治疗后11.4个月,功能性垂体腺瘤肿瘤控制有效率平均为93.8%,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发生时间平均在伽玛刀治疗后18.6个月。伽玛刀治疗后新发垂体功能低下发生率为11.5%,伽玛刀治疗后无患者加重视力视野障碍。结论伽玛刀能有效地控制肿瘤生长,是安全有效的垂体腺瘤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对垂体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垂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扫描,包括自旋回波序列(SE)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的T_1W1、T_2W1,测量肿瘤的最大直径,记录肿瘤的形态、部位、信号强度特点,向周围组织浸润程度及方向。结果垂体大腺瘤患者52例,微腺瘤患者20例,大腺瘤T_1W1扫描呈等、稍低信号,T_2W1呈等或稍高信号;微腺瘤增强后病灶呈明显低信号;52例大腺瘤病例均对周围组织结构有不同程度的侵犯,表现为海绵窦侵犯、束腰征、鞍底塌陷、骨质吸收变薄等特征。结论 MRI及动态增强扫描可较好的显示垂体瘤大小、位置及生长方向,对垂体瘤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治疗效果预测等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CT诊断鞍区垂体腺瘤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8例垂体腺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肿瘤大小、形态、密度、有无囊变、坏死及增强方式等影像学特征,分析CT、MRI检查诊断垂体腺瘤的准确率。结果 58例患者中微腺瘤16例,大腺瘤42例,病灶外观为圆形者30例,不规则形者14例,“花生”状者14例。CT平扫微腺瘤多呈稍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快速注射对比剂后增强扫描早期可见低密度区,延迟扫描为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晰。大腺瘤CT呈等或稍高密度,多数均匀强化。MRI示垂体微腺瘤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增强扫描情况与CT大致相同。大腺瘤MRI平扫T1WI上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均匀或不均匀。58例垂体腺瘤患者经CT诊断,共检出47例,诊断准确率为81.03%,误诊11例,后行MRI检查,正确诊断10例。结论 垂体腺瘤的CT、MRI影像学征象典型,其中CT检查时间短且价格低廉的优势可作为垂体腺瘤临床首选检...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61例垂体腺瘤的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5.01.01~2019.04.01期间经术后病理及临床相关检查确诊垂体腺瘤的61例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垂体大腺瘤45例,垂体微腺瘤16例。结果垂体大腺瘤的MRI表现为T1WI等、稍低信号,T2WI等、稍高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常向两侧侵袭海绵窦,向上累积视交叉,垂体柄局部受压推移改变,部分第三脑室或双侧侧脑室受压积水。垂体微腺瘤因体积小、常无垂体形态改变及肿瘤信号可与正常垂体相仿,所以在MRI平扫中信号表现不明显,需行MRI增强检查。其中10例患者出现垂体腺瘤卒中,8例患者出现第三脑室或双侧侧脑室扩张积水,7例患者出现"腰征"。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腺瘤的影像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内分泌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大及巨大泌乳素腺瘤经蝶术后早期疗效评估的意义。【方法】追踪、随访37例经蝶手术的最大直径≥2cm泌乳素腺瘤患,动态监测术后内分泌及磁共振成像变化并分析比较。【结果】术后早期MRI可明确诊断瘤影消失16例,术后3月MRI可明确诊断瘤影消失25例,术后6月MRI可明确诊断瘤影消失30例。术后1~2周泌乳素恢复正常30例,泌乳素持续异常7例。【结论】术后泌乳素是早期判定大及巨大泌乳素垂体腺瘤经蝶手术疗效的敏感指标,术后6月MRI可较好判定肿瘤有无残留及残留的位置并指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对颅脑胶质瘤手术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30例颅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术后定期行MRI增强扫描,观察术后MRI表现。结果术后3d内MRI复查提示反应性强化4例,多表现为均匀环状或片状强化;肿瘤残余6例,多为不规则形态,肿瘤边缘结节或团状强化。肿瘤复发9例(其中术后3个月复发1例,6-18个月复发8例),MRI显示术区或术区周围出现新病灶,增强扫描不规则花环状或结节样强化。术后1~3个月复查误诊6例(将反应性强化误诊为肿瘤残余5例、肿瘤复发1例)。结论术后3d内行MRI增强扫描对肿瘤术后切除程度(肿瘤残余)准确显示,对后续治疗方案制定、预后评估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垂体腺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分型,各型特点及有关鉴别诊断。结果大腺瘤(>10mm),鞍上池前部肿物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分叶状,肿瘤可有坏死、囊变,亦可有占位效应。微腺瘤(<10mm)有局限性鞍底下陷变薄,垂体柄偏移,垂体高度增加和上缘局限性隆凸。结论鞍内肿瘤、肿瘤形态及结构特征、肿瘤MRI信号特点、增强表现及临床表现等对诊断垂体腺瘤有一定特异性。CT、MRI能明确垂体腺瘤向周围侵犯范围,有诊断及估计预后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中使用显微镜与神经内镜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0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2例采用显微镜治疗下治疗(M组),38例采用内镜下治疗(E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肿瘤残留率,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4,P〈0.01);术后影像检查显示肿瘤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意义(χ2=0.127,P〉0.05);术中、术后脑脊液瘘、术后尿崩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4、0.203、0.319,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2,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显微镜与显微镜下手术效果基本一致,神经内镜下手术具有微创优势,将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进一步普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激素水平与手术疗效相关性。方法分析2002年8月~2014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419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测定术前、术后催乳素和生长激素水平,评估两种激素水平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术前血清PRL水平与垂体泌乳腺瘤术后疗效显著相关(P〈0.01),随着术前血清催乳素水平的增高,患者术后疗效更差;而术前血清生长激素水平与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术后疗效无相关性(P〉0.05);术后无残留的垂体腺瘤患者术后血清催乳素和生长激素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术后有残留的腺瘤患者血清激素水平变化不显著(P〉0.05),经方差分析,垂体泌乳腺瘤和生长激素腺瘤的两组患者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与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血清PRL水平可作为判断患者术后疗效的指标,临床上手术切除肿瘤时需尽量避免瘤体残留。  相似文献   

13.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查质量和其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的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图像,判断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以及统计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率。结果:MRIGd-DTPA动态增强扫描成功率为100.0%,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对病灶检出率分别为43.8%(21/48)、91.7%(44/48)、66.7%(32/48)。三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MRIGd-DTPA动态增强扫描是相对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检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115例,对瘤体大小、内分泌类型、肿瘤切除范围等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2年,治愈81例,缓解未复发20例,复发12例,病死2例;微腺瘤的治愈率均高于大腺瘤和巨大腺瘤(P〈0.0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和混合腺瘤的治愈率均高于无功能腺瘤的治愈率(P〈0.05);全切和次全切的治愈率均高于部分切除患者的治愈率(P〈0.05);具有基础内分泌功能性腺瘤是术后发生并发症明显低于非功能性腺瘤(P〈0.01)。结论: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垂体腺瘤临床效果好,其临床疗效与肿瘤的大小、功能类别、切除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在垂体腺瘤质地判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36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所见腺瘤质地分为质地软组、质地中等组和质地韧组;患者术前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增强和计算机化断层显像(CT)能谱成像增强扫描检查,对腺瘤组织和额叶白质的能谱衰减曲线及其斜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36例垂体腺瘤中,质地软组24例,质地中等组8例,质地韧组4例,腺瘤组织CT能谱衰减曲线斜率分别为0.669±0.066、0.333±0.024和0.145±0.049,腺瘤组织与额叶白质的能谱衰减曲线斜率的比值分别为1.355±0.279、0.674±0.057和0.318±0.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前CT能谱成像检查有助于对垂体腺瘤质地进行判断,衰减曲线腺瘤斜率及其与额叶白质斜率的比值与垂体腺瘤的质地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关系,并探讨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对1例鞍区生殖细胞瘤孕妇患者行MRI检查误诊为垂体大腺瘤,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鞍区生殖细胞瘤,总结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诊断特点,并与鞍区其它肿瘤(垂体大腺瘤、脑膜瘤)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妊娠合并生殖细胞瘤相关文献回顾分析。结果本例鞍区生殖细胞瘤发生于孕37周的孕妇,MRI影像于垂体窝内见一等T1稍长T2软组织信号肿块,增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突向鞍上池,双侧海绵窦受压,蝶鞍扩大。患者急诊行剖宫产术,3天后急诊全麻下行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标本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鞍区生殖细胞瘤。结论妊娠合并鞍区生殖细胞瘤非常罕见,其影像表现容易误诊为垂体大腺瘤及脑膜瘤,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听神经瘤的MRI表现与特征。方法通过手术病理对照,回顾分析了38例听神经瘤的MRI表现,其中微小听神经瘤5例,行Gd-DTPA增强扫描31例。结果听神经瘤的MRI表现主要为:①肿瘤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第Ⅶ、Ⅷ神经束较对侧增粗,与肿瘤主体无明确分界,增强后可见两者相连,颇为特征;②肿瘤在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略低信号或低等混合信号,12加权呈高信号或高等混合信号;③注射Gd-DTPA后肿瘤呈均匀、不均匀或环状强化;④肿瘤边界清晰,边缘光整;⑤绝大多数肿瘤患侧内听道前后径扩大,深径缩短;⑥微小听神经瘤的MRI表现为第Ⅶ、Ⅷ神经束正常或局部结状增粗,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点状强化。结论MRI是诊断听神经瘤的有效方法,Gd-DTPA对微小听神经瘤的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Gd-EOB-DTPA增强MRI影像特征在预测肝细胞癌细胞角蛋白19(CK19)表达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单发肝细胞癌(HCC)102例患者术前Gd-EOB-DTPA增强MRI资料,其中男94例,女8例。102例中CK19阳性25例,CK19阴性77例。所有的患者术前均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征象,包括病变的大小、边缘、增强扫描动脉期瘤内血管、动脉期信号、增强方式、动脉期瘤周异常灌注、囊变坏死、出血、脂肪、包膜、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门脉期/延迟期分隔、弥散加权成像(DWI)靶征、肝胆期(HBP)瘤周低信号、HBP靶征、T1值及T1降低率等;并分析这些征象与CK19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动脉期信号(P=0.013)、动脉期环形强化(P=0.018)、DWI靶征(P=0.001)、HBP靶征(P=0.005)与肝细胞癌CK19的表达密切相关。小于5cm的单发HCC出现延迟强化的分隔与CK19表达有相关性(P=0.042)。其中DWI靶征是肝细胞癌CK19表达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OR=4.875,95%CI:1.838~12.927)。【结论】术前Gd-EOB-DTPA增强MRI有助于预测HCC的CK19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同期61例采用显微镜下及95例采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各疗效指标。结果显微镜组与内镜组的肿瘤全切率分别是83.6%和84.2%(χ2=0.010,P〉0.05);平均手术时间分别是(83.6±13.7)min和(113.8±16.3)min(Z=-3.202,P〈0.05);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尿崩发生率、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到6个月复查MRI明确肿瘤残留率分别是18.1%和16.8%(χ2=0.037,P〉0.05)。结论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MRI影像学检查在垂体腺瘤内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36例有明确手术指征的垂体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MRI辅助下作经鼻-碟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术中继续作MRI扫描,确定是否扩大肿瘤切除范围,对肿瘤切除已术前要求者,结束手术,合并残留者扩大手术范围后再作MRI扫描,重复确认直至肿瘤完全切除,分析MRI辅助下内镜手术对垂体腺瘤患者垂体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 36例垂体腺瘤患者6例肿瘤局限于鞍内,术后MRI扫描未见肿瘤残留;30例肿瘤自鞍旁、鞍上生长者,术中扫描9例可见肿瘤残留,作残留肿瘤进一步切除处理,其中7例肿瘤完全切除,2例未完全切除。扩大切除前患者垂体腺瘤全切率为75.00%,扩大切除后全切率高达94.44%,明显高于扩大切除前(P0.05);36例缓解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20例,稳定3例,进展1例,总缓解率为88.89%。结论将高场强术中MRI系统应用于垂体瘤切除术中,可提高手术根除率,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实时并客观评估手术结果,同时可鉴别保护垂体周围解剖结构,避免手术误伤,降低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