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403例冠心病的患者和400例无心脏病史的健康体检者进行kozak序列-5T/C多态性检测。结果冠心病组C/C基因型频率为7.7%,高于对照组的4.0%,P<0.05,比值比(OR)为2.0,95%可信区间为1.1~3.7。认为血小板GPⅠbα基因kozak序列-5T/C多态性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相关性;kozak序列-5T/C多态性可能为冠心病发生的一种遗传易感性标志。  相似文献   

2.
eNOS基因5'侧翼区T-786C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5’侧翼区T-786C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关系。方法依据eNOS基因5’侧翼区T-786C位点设计引物,应用多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检测13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冠心病组)和77例非冠心病(对照组)患者的eNOS基因T-786C多态性。结果(1)冠心病组TT+TC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2.8%、25.7%、1.5%,对照组分别为92.2%、6.7%、0(χ^2=11.5,P〈0.01);(2)冠心病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对照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14.3%比3.9%,χ^2=11.5,P〈0.01);(3)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eNOS T-786C基因多态性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5.261,95%CI:2.010~13.768);(4)在1、2、3支冠脉血管狭窄组中。TC+CC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21.4%、25.0%和33.3%(χ^2=1.83,P〉0.05),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0.7%、12.5%、18.5%(χ^2=2.66,P〉0.05)。结论(1)eNOS T-786C基因多态性是冠心病的遗传危险因素,并独立于冠心病其它的经典危险因素;(2)eNOS T-786C基因多态性与冠脉狭窄的支数元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国人对氧磷醇基因-162A/G、-909C/G遗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冠心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对氧磷酶1基因酶切住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对氧磷酶1-162A/G多态性位点在正常对照组中从、AG、GG基因型频率及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47、0.203、0.750和0.148、0.852.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分布总体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对氧磷酶1-909C/G多态性位点在正常对照组中CC、CG、GG基因型频率及C、G等住基因频率分别为0.258、0.523、0.219和0.520、0.480,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和等住基因频率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冠心病不随两个多态性住点危险基因型个数的增加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未发现对氧磷酶1.162MG和对氧磷酶1-909C/G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冠心病相关联,对氧磷酶1-162A/G和对氧磷酶1-909C/G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的影响无协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联合对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多态性进行分析,探讨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和交互作用及遗传学机制在冠心病发病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236例冠心病患者及190例正常人ACE和eNOS两种基因多态性。同时测定血脂、血糖、体重指数(B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压。结果冠心病组ACE基因DD型频率[36%(86/236)]显著高于对照组[19%(36/190),P〈0.01],Ⅱ型频率[27%(64/236)]显著低于对照组[49%(93/190),P〈0.05]。冠心病组DD型甘油三酯(TG)[(2.2±1.7)mmol/L]显著高于Ⅱ型TG[(1.6±0.8)mmol/L和ID型TG[(1.7±0.9)mmol/L,均P〈0.05],DD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2±0.4)mmol/L]显著低于Ⅱ型HDL—C[(1.3±0.3)mmol/L,P〈0.05],DD型血糖[(6.2±1.7)mmol/L]和BMI[(25.7±2.8)kg/m^2]显著高于ID型[血糖:(5.6±1.3)mmol/L,BMI:(24.8±3.1)kg/m^2。,P〈0.05],DD型LVEF(56%±14%)显著低于Ⅱ型LVEF(62%±15%)和ID型LVEF(61%±14%),均P〈0.05。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与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在ACE和eNOS基因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eNOS基因GT型频率[28%(67/236)]显著高于对照组[17%(32/190),P〈0.01],GG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HDL—C、血糖、BMI和LVEF在eNOS基因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携带DD型患冠心病的概率是携带Ⅱ型的1.74倍(P〈0.01),携带GT型患冠心病的概率是携带GG型的1.73倍(P〈0.05)。两种基因对患冠心病的交互作用显示为如同时携带Ⅱ型和GG型,患冠心病的概率是37.9%,而同时携带DD型和GT型患冠心病的概率是77.8%。结论ACE基因多态性和eNOS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及某些危险因素显著相关,同时携带DD型和GT型两种易患基因型时,患冠心病的概率明显增加,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研究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选择已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病人(60例)和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对照组病人(50例),自外周抗凝血抽提基因且DNA后多聚酶链反应扩增特异性载脂蛋白E片段,经Hha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电泳识别基因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结果显示,E2/3、E3/3、E3/4、E2/4、E4/4和E2/2基因型在冠心病组分别占11.7%、68.4%、10.7%、1.7%、1.7%和0,ε2、ε3和ε4等位基因在冠心病且分别占7%、82.2%和10.8%;对照组分别占6%、76%、16%、2%、0、0和4%、8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分布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分布与冠心病无明显相关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对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1例冠心病患者(CHD组)和51例正常者(对照组)进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检测,发现CHD患者AT1R的3种基因型AA、AC、CC频率分别为66.7%、23%、4%,与正常对照组的66%、30.2%、0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临床资料亦无明显差异。可见,尚不能确定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CHD有关,其并不是我国人群冠心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30例CHD组和90例对照组ACE和AT1R基因多态性。结果ACE—DD基因型频率在CH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8.5%,14.4%,P〈0.001)。AT1R—AC基因型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13.1%,10%,P〉0.05),但合并AC基因型的DD型患者发生CHD和MI的OR值(5.836和3.985)明显高于合并AA型(3.102和2.979)。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中DD基因型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AT1R—C等位基因增加ACE—DD型发生CHD和MI的危险,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Fib)Bβ链-148C/T基因多态性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Ⅵ(GpⅥ)T13254C基因多态性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Clauss法测定154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及12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脉病变的对照者血浆Fib水平,以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血小板膜糖蛋白基因多态性及纤维蛋白原Bβ链-148C/T基因多态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UAP组)血浆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AMI组血浆Fib水平较UAP组明显增高(P〈0.001);三组间FibBβ-148C/T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x^2=1.78,P〉0.05;x^2=0.567,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两组基因型间血浆Fib水平具有显著差异(P〈0.05)。GpⅥ T13254C的C等位基因频率为0.033;冠心病组与对照组GpⅥ T13254C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x^2=0.617,P〉0.05;x^2=0.148,P〉0.05)。结论 Fib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FibBⅥ-148C/T基因多态性与AMI组血浆Fib水平明显相关,与冠心病的发生无直接关系。本地人群的GpⅥ T13254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外国人,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并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解(PCR-RFLP)的方法检测40例健康人和9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其中31例合并冠心病,37例合并脑梗塞患者)的AT1R基因型;生化技术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病组、合并冠心病组及合并脑梗塞组的C等位基因频率14.6%、14.5%和10.8%,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7%(P<0.05);带有C等位基因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冠心病、脑梗塞,其血浆LP(a)水平均增高。结论 提示AT1R基因可能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重要遗传因素,AT1R基因可能参与脂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国人对氧磷酶(PON1)基因-108C/T、-162A/G遗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对86例冠心病患者和128例正常对照者PON1基因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进行研究。结果PON1—108C/T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在CHD组和对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ON1-162A/G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CHD不随两个多态性位点危险基因型个数的增加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论PON1—108C/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CHD相关联,PON1—108C/T和PON1—162A/G基因多态性对CHD的影响无协同性。  相似文献   

11.
蛋白酶体α6亚单位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蛋白酶体d6亚单位基因PSMA6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从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选取冠心病患者369例和匹配的对照组360例。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史、体格检查等临床资料及其它流行病学资料,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CLP)检测各组PSMA6基因rs1048990位点C/G的基因型并统计各组的基因型频率。结果冠心病组rsl048990G等位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8.0%VS57.8%,P=0.011,OR值=0.674)。将冠心病组进行疾病分层后发现,冠心病亚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42.4%VS57.8%,P=0.001,OR值=0.669),而在心肌梗死亚组中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SMA6基因rs1048990位点C/G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G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人冠心病的保护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国人对氧磷酶(PONI)基因-108C/T、-162A/G、-909C/G遗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对武汉地区86例冠心病患者和128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PONI基因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进行研究。结果PON1-108C/T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在CHD组和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PON1-162A/G、-909C/G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CHD不随三个多态性位点危险基因型个数的增加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论PON1-108C/T、-162A/G、-909C/G基因多态性对CHD的影响无协同性。  相似文献   

13.
C反应蛋白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艳萍  马周建 《山东医药》2006,46(26):36-37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188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98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RP的1059O/C基因多态性,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自然对数转换CRP(In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nCRP水平(0R:1.44,P〈0.01)与冠心病独立相关,1059G/C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χ^2=0.297,P〉0.05),两组1059G/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趋势相同,差异无显著性;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InCRP水平低于GG基因型(P=0.024),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不受1059G/C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妒=1.374,P〉0.05)。认为血清CRP水平升高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CRP水平可能受其1059G/C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oproteinase-9,MMP-9)G1562T多态性在山西省人群中的分布。初步探讨其与冠心病(conoary heart disease,CH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判定各研究对象的基因型,并统计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在CHD组(84例)和正常对照组(64例)C/T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26.6%、21.4%,T等位基因频率为14.8%、10.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将CHD分组后,分别将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37例)、心肌梗死(myocardial isechemia,MI)(27例)组C/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UA组(C/T为44.4%,T为25.9%)与正常对照组(C/T为21.4%,T为1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HD组中UA患者MMP-9C1562TC/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HD组C/T和T/T基因型即T等位基因携带者65岁以下患者占61%,且多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72.7%).提示了MMP-9C-1562T多态性可能是65岁以下UA患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2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及其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LP)检测法,测定109例冠心病病人及106例对照者的AT1R基因型。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AA、AC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A、C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和受累血管数两方面分析冠心病病变程度与基因变异的关系,AA、AC基因型和A、C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病变程度间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可能无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载脂蛋白M(apolipoprotein M,ApoM)基因-778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23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及236例对照组进行检测,分析ApoM基因-778T/C多态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结果ApoM基因-788T/C多态三种基因型(TT型,TC型和CC型)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分布频率分别为73.9%、24.3%和1.7%,在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86.0%、13.1%和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poM基因-788T/C多态T、c等位基因的频率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及对照组中分布分别为86.1%、13.9%和92.6%、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等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后。ApoM基因-778T/C多态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仍存在相关关系(OR=2.0,95%CI:1.3~3.0)。结论ApoM基因-778T/C多态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2518G/A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300例,正常对照组60例。冠心病患者分急性冠状脉综合征(ACS)组180例以及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20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采用Gensini评分。酶联免疫法测定MCP-1浓度,PCR-RFLP方法检测MCP-1-2518G/A位点多态性,研究MCP-1-2518G/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1)MCP-1-2518G/A基因多态性ACS组GG型基因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较SAP组及正常对照组升高[GG型基因:ACS组(33.4%),SAP组(24.2%),对照组(15.0%)。P〈0.05;G等位基因频率:ACS组(51.1%),SAP组(40.4%),对照组(31.7%),P〈0.05],ACS组AA型基因及A等位基因较SAP组及正常对照组降低[AA型基因:ACS组(31.1%),SAP组(43.3%),对照组(51.7%),P〈O.05;A等位基因频率:ACS组(48.9%),SAP组(59.6%),对照组(68.3%),P〈0.05]。(2)三种基因型间MCP.1浓度比较,GG型MCP-1浓度较AG型及AA型升高[GG型基因:(153±22)ng/L,AG型基因:(136±18)ng/L,AA型基因:(124±15)ng/L,(P〈0.05)]。(3)多元回归分析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MCP-1GG型基因成正相关(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MCP-1-2518G/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MCP-1-2518G/A基因多态G等位基因能通过增强MCP-1表达参与冠心病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基因第3外显子C+373G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血浆可溶性PECAM-1(sPECAM-1)水平与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三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97例和冠脉狭窄〈50%的同期非冠心病患者89例。采用Pyrosequencing基因测序法检测PECAM-1第三外显子C+373G单核苷酸多态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血浆中的sPECAM-1浓度。结果(1)冠心病组(CAD组)中GG型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6.3%:14.6%,P=0.047)。(2)CAD组sPECAM-1显著低于对照组[(61.14±34.57)p.g/L vs (33.62±38.58)μg/L,P〈0.001)。(3)在所有研究对象中,血浆sPECAM-1水平在各基因型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趋势[CC:(41.68±33.60)μg/L;CG:(47.17±38.15)μg/L;GG:(53.18±46.51)μg/L,P=0.433)。冠心病亚组中,sPECAM-1水平在基因型中的分布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CC:(23.64±16.90)μg/L;CG:(27.68±30.16)μg/L;GG:(53.97±54.90)μg/L;P=0.0123。结论PECAM-1 C±373G位点的突变是严重冠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遗传易患因子。sPECAM-1同冠心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海汉族人群中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以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100例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非糖尿病患者为冠心病组,研究脂联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276G/T)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G/G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9%和16%(P〈0.05),冠心病组G等位基因频率为45%,对照组为16%,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等位基因频率冠心病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5%和84%(P〈0.05)。相对于T/T基因型,G/G基因型修正后的OR值为3.93(P〈0.05),G/G+G/T基因型的修正后的OR值为2.41。结论脂联素SNP+276G/T各种基因型和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G/G基因型很可能是冠心病的易感基因型。  相似文献   

20.
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内含子2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与血清白细胞介紊1受体拮抗剂水平及冠心病的相关关系。运用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了245例冠心病患者和236例健康对照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了血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水平。结果发现该多态有I/I、I/Ⅱ、I/Ⅳ和Ⅱ/Ⅱ4种基因型,冠心病组I/I型频率为88.6%,I/Ⅱ型频率为9.8%,I/Ⅳ型频率为1.2%,Ⅱ/Ⅱ型频率为0.4%。对照组I/I型频率为80.1%,I/Ⅱ型烦率为16.9%,I/Ⅳ型频率为2.1%,Ⅱ/Ⅱ型频率为0.9%,且冠心病组携带Ⅱ型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心肌梗死组和心绞痛组中的分布差异更为显著。冠心病组Ⅱ型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水平明显高于不携带者。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可能影响个体血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水平,可能在冠心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